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2022-11-23 14:58:54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应尽可能还原历史、再现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证据, 将凭证据说话贯穿于叙述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现象、品评历史人物等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知道一切凭证据说话,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然而,当前历史教学中教师信口开河的现象屡见不鲜,以至于2017年长春历史教学评优的评委老任观摩比赛后大声疾呼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笔者试图通过剖析自身教学中想当然的典型案例,找出根源,为根治“想当然”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日我在一堂家常课中讲述张衡和地动仪时,突然有学生A问道:“老师,地动仪还在么?”我顿时一怔,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这个问题,自己也没想过这个问题。我暗自思量,地动仪应该还在吧,否则书上怎么会有插图。于是我十分肯定地说:“当然有了。”这时有学生B插话:“怎么问出这么没质量的问题?地动仪当然有,我想肯定在博物馆里。”紧接着,又有学生问道:“老师,地动仪能测汶川大地震么?”我又是一怔,既然教材说地动仪能准确测地震,那么测汶川地震也是没问题的。于是,我告诉这个学生用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可以测5·12汶川地震的。

课后,我并没有想许多,我觉得自己的推断是准确的。然而,几天之后观摩了 纪连海老师在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上的公开课《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感触颇深。纪老师自始至终都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用史料阐述历史。为了说明《清明上河图》时至今日还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他列举了以该图为背景的家具、火花、扑克。为了证明《清明上河图》是研究数学史的重要史料,他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赵太丞家药铺柜台上的一把十五档的穿档算盘。为了证明宋代造船技术的高超,他列举了《清明上河图》中船的钉接榫合结构,并且将其与同时代的欧洲造船术进行比较。在这堂课中,几乎所有的历史都有史料为证,有图片史料,有文献史料。纪老师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孤证不立的意识。例如,在讲述北宋废除晨钟暮鼓制度,建立夜市时,纪老师不仅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找到证据,还呈现了两段文献史料加以证明。最令我感慨的是纪老师与一名学生的对话。纪老师问:“你怎么知道这家店是卖药的?”学生说老师先前说过。纪老师追问道:“哦,刚才我是说过,那你自己观察图片,判断该店是否就是卖药的?”我觉得纪老师的追问太精彩了,他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认识教师不是权威,教师说的历史未必就是真实的历史,因为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史料才是了解史实的依据。总而言之,纪老师这堂课自始至终培养学生用“证据”说话,养成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史学意识和学史方法。

纪老师言必有据的严谨教学令我十分愧疚。我开始怀疑自己先前那堂课回答学生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查阅了相关资料之后,我大吃一惊,原来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由于时间久远,早已损毁,历史教科书上的图片是后人制作的复原模型,因此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已不复存在,也不可能如学生B猜想大概是在博物馆,也更没有测汶川地震的可能。由于我本人的想当然,在没有考证的情况下随意回答学生,造成了一错再错。

历史教学的想当然不仅违背史学基本理念,也背离了“二期课改”注重学生证据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众所周知,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就是要求教

学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不能在史实方面出现解释性错误,不能出现错误性的理解。山昌岭老师在《处理好史证、史实、史论的关系》一文中指出:“证”是客观史实的呈现或对客观史实的描述,是认知的基础。离开了“证”,一切的“史”和“论”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教师想当然的表述不仅容易造成史实错误,也必然导致历史结论的错误。更为严重的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开始想当然,从而逐渐养成了主观臆断的错误思维方式。学生B的插话就是明显的例证。

教学想当然,一方面反映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教师怕丢面子的掩饰。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师自身史学素养不高,证据意识淡薄,在日常教学中自然也就忽略了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反思自己以往的备课和教学,我往往只是告诉学生历史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却几乎从不告诉学生是怎么知道这些历史的,还有什么未知。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怎么会有助于教师自身养成言之有据,言必依据的思维品质,更不可能具备史料(证据)教学的能力。所以,当遇到知识盲点的时候,教师自然就会想当然。久而久之,想当然就成为一种习惯。

根治教学中的想当然,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对什么是历史有正确的认识。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本身,教师才能准确阐述历史,解读历史。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专业理论学习,提高史学基本素养。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必须认识历史是一种解释,不是一种叙述,因为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历史既然是由证据而来,同样也可由证据而被修改,所以,历史不是封闭的、不容置辩的定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可供讨论的、可以不断更新延展的领域。只要有新的材料出现,只要从新的视角观察,历史就会有与已往不同的解释。其次,教师还要加强知识储备,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样才能在面对学生的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时,不至于捉襟见肘。如果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也不要故意绕弯子,为保持颜面而不懂装懂。如果坦诚地把自己的不足显示出来,然后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反而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再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史学思维。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证据意识,而且可以逐渐剔除教师自身想当然的习惯思维。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各类史料中提取信息,甄别信息的真伪,还要引导学生认识资料作者由于处境、感受、动机会影响他的思想与表达,从而造成史料的失真。最后,教师还须加强经常性的反思,发现问题后,分析原因,思考改进的途径和方法,并在实践中调整和完善。做到上述几点,教学想当然就将不复存在,求真求实的教学风格也将逐步形成。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师纠正自身教学错误是勇敢的,是负责任的,也是严谨教学的开始。不久之后,我就此前所犯错误向学生致歉,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关于地动仪是否测出汶川大地震还在查证过程中。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2]

一、初中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的原因

我在历史的教学工作中,经访谈调查了近100个学生,对学生不喜欢历史的原因进行了汇总,主要有以下四点:

1、是学生认为历史科在初中阶段是“副科”,在中考中所占的分量低。没有必要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出于升学的考虑,学生宁愿把时间用来做其他科的事情。

2、是课本中大量的历史年代、地名、人名容易混淆很难记住。

3、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较为系统的掌握历史知识。于是很多老师把本来有趣的历史知识简单化,只是一味地强调历史原因、经过、意义和影响等。加上内容繁多,上下几千年,中外六本书,学生对此普遍有畏难情绪。

4、是根据初中生自身心理发展特点,意志力还在培养阶段,喜欢形象具体的不喜欢抽象的思维,更不喜欢高深的大道理说教,更不会因为这是必修教材就自觉的认真听讲。

二、历史老师的观点

教学是教与学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从学的角度上讲,培养学生对历史科的兴趣是关键,从教的角度上说,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同样是重点。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心理学家斯宾塞认为:凡痛苦的功课就使知识为人所憎恶;凡愉快的功课就使知识为人所爱好。基于此,他提出“愉快教学”的概念。因此,只有培养学生对历史科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才能在“愉快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如何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本人来谈谈我的薄识,作为引玉之砖.

(一)融洽师生情,培养兴趣

有效地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师生关系就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历史教师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同时,还应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激发情感、发展智能。亲其师,信其道。一个不喜欢老师的学生,很难将老师所教的课程学好。以情感人,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堂上教师要多正面鼓励,少用刺激性语言,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这样,无形之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产生了。

(二)激发“兴趣点”,对症下药

从调查了解到,学生对历史感兴趣的是一些伟大人物的丰功伟绩、有关历史人物和各种历史事件的故事,再者就是历史课上可学到一些知识正好验证他们的见闻或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知道了学生的兴趣所在,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如第7课《大变革时代》中的《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的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的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的图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秦孝公作决定支持商鞅变法。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住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创新“评价关”,点面相成

分数对学生很重要,所以如何评价,或者说如何考,决定了老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单纯的试卷只能让老师划重点,学生背重点,大家都没有兴趣。有一个历史老师将评价体系从单一的考试改变成7种方式共同来评价,我认为可供参考:一是学生课上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占10%,二是完成课堂训练情况占10%,三是课外活动参与情况占10%,四是期中、期未知识能力测试占40%,五是动手动脑能力综合测评占10%,六是学生自我评价占10%,七是学生家长评估占10%。通过这七个方面的综合评价,特别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其畏难情绪。既能充分运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同时,也能调动老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性,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社会的话题,增强历史这门人文学科的学术氛围。

三、老师应注意的问题要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发展的脉络,要体现历史科教学的特色。

1、要按《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紧扣大纲,教材,不能漫无边际。要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发展的脉络,要体现历史科教学的特色。

2、提问要适当。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程度分别提出难易问题。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尽量给予肯定,例七年级上册活动课三,对秦始皇功过的辩论,有的学生提出功过对半。有的学生提出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等看法。对于他们不同的观点都要给予肯定并给予适当的启发。希望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并在今后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再加以论证,当学生的看法被肯定之后,就有了成就感,就有了自信心,学习兴趣就增加了。课堂适当的提问既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胆量。                                                   

3、介绍史实时要严肃,准确。如果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野史也可以,但是要告诉学生这不是正史,这样学生就不会混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练习。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内心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当然,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教学方法还很多,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对学生充满爱心和信心.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关文章:

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11-23

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11-23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1-23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1-23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11-23

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11-23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11-23

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11-23

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