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时间:2022-09-21 08:52:05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句子吧,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那什么样的句子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

  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三、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

  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

  四、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

  可见,在小学语文综合性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轻松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小学生积累知识、思维训练、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一味强调读,甚至让一些无目的的读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读固然重要,然而,不加思考的读,恰恰忽视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创造力呢?我认为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扩展延伸,培养思维的敏锐力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说说你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三、选点激辩,培养思维的变通力

  思维的变通力,是指不同分类或不同方式的思维,从某一种思想转换到另一思想的能力,或是以一种不同的新方法去看一个问题。是指要能适应各种状况,同时意味着不要以僵化的方式去看问题。其实语文学习中的许多问题是不能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解决或是有一种答案的。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时,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谜。”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同学认为“地球之外存在生命”,有同学认为“地球之外不存在生命”,就这一问题,我让学生举手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把同一观点的同学编到一组,让学生根据课文和课前了解的资料为依据,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学的兴趣和探索未来的好奇心。

  四、同中求异,培养思维的独创力

  思维的独创力,主要指反应的独特性,即想出别人所想不出来的观念。也可以说想的问题独特新颖。《狐假虎威》一课,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得出“狐狸很狡猾,仰仗别人的势力吓唬人,进行欺骗,我们不要像狐狸那样,要做一个诚实的人”的结论(喻意)也就行了。这个喻意大家也是认同的。而现在新的理论应同中求异,激发同学谈出新的看法。老师说:“你们看过狐狸的卡-通片吗,想想那里对狐狸怎么看的?”学生立刻活跃起来,纷纷说:“那里说狐狸很聪明。”“这寓宫把狐狸说成很狡猾我觉得不公平,其实狐狸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这么个巧妙的办法,既没伤害别人又保护了自己,不是很聪明吗?它这个机灵劲还真值得我们学习呢?”……同样的一课文、同样的一个事物,能够谈出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无疑培养了思维的独创力。

  五、串联焊接,培养思维的精进力

  精进力,是一种补充概念,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再加上新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相关概念群的能力。这实际上是一种“精益求精”、“锦上添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精进力,平时我们除了经常训练他们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外,还适当增加一些串联词语成句或连句成段以及找联系组句、组段等练习。比如,“我、天空,飞机、大海”,这四个词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把这四个词串联起来,使其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即,“我看见有一架飞机在天空中飞行,飞机下面是碧波荡漾的大海。”这种串联焊接训练看似平常,实际上对精养学生思维的精进力是一分有力的。

  总之,上述几种能力均属发散思维的几种基本能力,有了这几种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能形成。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一、设计趣味导入活动,调整学生思维状态

  在教学中,教师想要在完成基础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做好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导入活动来完成对学生热情的激发,并让他们在体验趣味导入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状态的基础引导和调动。如在每一次课堂教学之前,我都会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引导式小游戏,如"猜字谜""拼组汉字""成语接龙"等。在这种课前趣味导入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实现对已学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预习,还可以通过趣味互动游戏来获得思维水平的锻炼,这不仅可以让他们以更好的状态去进行接下来的知识学习,还能够为他们的创新思维水平提升带来帮助。

  二、激发小学生要敢说多说

  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们年龄普遍偏小,掌握的语言词汇十分有限,因此,想要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重点在于启发以及引导小学生们大胆进行表达,激发小学生们说话的动机,并要消除小学生们恐惧说话、懒得说话的情绪状态和思想障碍,以此激起学生们想要表达的欲望,同时锻炼学生们大胆表达的勇气。通过长时间进行反复练习,小学生们的语言将会逐渐丰富起来,并且随着表达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明显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期间,不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不重视知识逻辑性,教师未对课本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和应用等问题,还需要引起重视。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文章脉络进行梳理,使学生了解学习的重难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发散性思维。教师要基于课文,绘制多元化的思维导图,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促进学生分析与选择能力、总结与归因能力、归纳与推理能力的提高,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为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比如,在标点符号的复习课堂上,对于学生来说,标点符号相关知识比较枯燥,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很多小学生在应用标点符号的时候会出现错误。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思维导图的方法,对不同标点符号的意义、应用方法和类别等进行划分,通过可视化的思维导图,方便学生对标点符号进行归类、理解与应用。具体而言,教师先将标点符号作为目标点,明确标点符号的书写方式、类型、作用和使用方式:然后,教师要进行标点符号的二级分类、三级分类,进一步对不同层级分类下标点符号的差异、应用等进行介绍说明。

  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框架,语文教师要结合课本素材、教学内容和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灵活应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四、利用可视化思维,有效激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低段学生们的'生活经验较少,其思维还处在发展阶段,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是先进行形象分析与概括,进一步才会形成抽象思维。抽象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语文教师可以对抽象思维可视化,便于学生理解。比如,教师在要求学生对某一事物进行分析、认知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可视导图来绘制思维导图,从而降低事物的理解难度,将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事物处理成具象的、容易理解的内容。

  举例来说,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教师便可以通过可视思维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读物并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方式,介绍书籍中的主要人物与写作目的等,将厚重的书本读薄,把知识进行凝练、简化,让小学生明白这本书写了什么事、为何要写这样的人和事,了解人物和事迹的主要内容,由此可以让学生带着兴趣去了解阅读故事中的人物。

  可视导图,包含了小说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三要素,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小说内容,学生可以带着立体化思维进行阅读,有利于学生对主人公精神的体验与感悟。可视思维的应用,让小学生在阅读之前,便形成了对所阅读内容精神主旨的正确判断,不会出现误读,还可以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在学生进行读后感的写作课堂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可视导图,让学生对读后的感受、观点、收获等进行介绍,或者以可视导图的方式,指导学生对小说的后续进行续写,或者改写小说中某些人物的命运,更改其中的情节等,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概括、分析和总结能力。在动手写作、分析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2-22

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05-11

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用20篇)09-05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12-30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02-08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08-27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3

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07-20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