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
自主创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是繁荣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创业可以扩大就业,加速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进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积极探索创业精神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培养一批具有创业精神的大学生,是高等学校当前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1 创业精神的内涵与实质
国内外学者对创业精神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对创业精神的内涵可概括为: 第一,如果个体表现出创新、承担风险和主动进取的行为,那么他就具有创业精神。
第二,创业精神是为了开发机会而集中独特系列资源创造新价值的过程,认为创业精神是通过创新创造租,创新是指熊彼特的引入新的组合,租是指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收入。
第三,创业精神也是创业家在个性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特征,如机会捕捉能力、高成就动机、内在控制源等。
创业精神作为一种积极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对个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力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创业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既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推动学科自身的发展,又要以同样的进取精神引导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寻求变革、适应变革,为大学生今后的创业提供精神动力与支持。
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实质可以概括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善于学习、勤于实践;抓住机遇、拼搏进取;实事求是、敢于冒险;团结协作、同心同德;诚实守信、以义取利;追求卓越、永不止步。 大学生创业精神通过“创业计划设计大赛”等模拟实践来培养。它要求参加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并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商业计划,阐述创立公司的进程,说明所需要的资源、提示风险和预期回报,并提出行动建议。要完成一份好的创业计划书几乎需要运用一个大学生在本科阶段所学的全部经济、管理知识。设计创业计划书的过程因而可以看做是学生熟悉和运用其管理知识、技能的过程。因此,参加“创业计划设计大赛”本身不仅是学生实际运用其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其提高综合能力、形成优秀管理素质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举办“创业计划设计大赛”是符合我们通过这类活动促进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的初衷。
2 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2.1 创业精神的培育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以及世界范围内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开展创业教育己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股潮流,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2.2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难
题成为困扰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自主创业是方法之一。通过创业精神的培育,帮助大学毕业生认识到社会上有许多创业机会和有利条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不仅会减轻政府和社会压力,还可能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财富,节省更多资源。
2.3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创新是创业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克鲁认为:“创业就是要标新立异,打破已有的秩序,按照新的要求重新组织。”“理论、价值以及所有人类的思维和双手创造出来的东西都会老化、僵死。”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创业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创新和创业精神是正常、稳定和持续的。正如管理已成为所有现代机构的特有机制,成为组织社会的主体职能一样,创新和创业精神也必须成为维持我们组织、经济和社会之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活动。创业精神的核心,归根到底是是由创业活动的开拓性所决定的。由于创业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本身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就是一种创新。因此,创业就意味着创新,创新就意味着突破,创业精神的培养过程就是培育创新型的人才的过程。
3 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途径
首先,对于个体创业精神来说,许多人回避创业可能不是因为确实缺乏必要的技能,而是因为他们自己认为缺乏必要的技能;其次,可以从个性特质等几个因素来评价个体创业潜能,识别优势和劣势,
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和运用资源来提升创业精神;最后,在创业培训方面,不但要培训个体创业技能和能力,也要强化创业者的认知和信念,还要培训创业者运用各种技能减少认知偏差,以增加成功创业的机会。对大学生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创业精神,增强创业信念和认知。
3.1 通过校园文化,培养创业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它对学生具有陶冶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提高学生的精神状态,而沉闷的、死板的校园文化则会扭曲人。西方校园文化如个人自由发展、独立精神、竞争和机会均等、开拓精神、创造性和超前性等等都极大地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开展。而我国校园文化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自我意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挥才干,把对自我价值、自我实现等问题的思考融汇到社会价值、集体价值观等方面中去都做得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导向模糊、学生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差,未在校园中形成一股弘扬创业精神的风气和文化。
《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2 培育创业人格,增强创业精神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在30年中追踪研究了800人的成长过程。结果发现,他们中成就最大的20%与成就最小的20%的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个性方面的不同。高成就者具有谨慎、自信、不屈不挠、进取心、坚持性、不自卑等心理特征。这说明个性特征对个体的创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独立性”、“坚持性”、“敢为性”、“克制性”
等。所以,人格教育对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可以采取运用创业案例剖析创业者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学专题、心理训练,让学生掌握形成心理素质与优良人格特征的途径。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看,创业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创业不是纸上谈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思路,需要扎扎实实地付出艰苦的努力,引导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
3.3 通过模拟实践,培养创业精神
创业实践话动为创业能力的表现和发挥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相统一的社会平台,学生通过身临其境地去思考、去操作、去体验,于活动中体验真实感受,强化创业意识,确立创业信念。高校通过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个经营者面对市场竞争的精彩和残酷,承担风险和责任,全而提高学生的经营管理素质与能力。
创业实践模式可分三种形式:一是利用实习期间进行创业实践训练,主要方式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参观访问是有明确主题的创业意识类的专题活动,如参观某个白手起家现已成为明星企业的民营企业,访问某个创业成功人士,请他介绍创业的奋斗历程等。二是尝试创业模式,即利用假期到公司去打工或参与别人的创业活动。也可尝试营销、竞技类的实践活动。还可以结合专业优势和个人特长举办各种培训班或开发、设计新产品等。此外,实践活动通过吸引校外相关专业学生和本校外专业学生的参与,为学生间交流、沟通提供平台,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三是模拟性实践,参加创业实践情景的模拟,进行有关创业话动的情景体验或拟出创业计划、创办虚
拟公司等,如“ERP企业沙盘模拟大赛”、“跳蚤市场”、“模拟营销策划大赛”、“模拟创业设计大赛”等等活动。
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这些能力主要包括:分析思考能力、领导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与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无法通过知识的灌输形成,只能在反复、不断地模拟演练中形成。因此,笔者认为,在未来的教学中必须特别强调实践教学,尤其是要注重类似“创业计划大赛”这类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其所学的各种知识的模拟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 [篇2]
一、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中国需要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和本土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付未来社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1]针对我国目前缺乏大量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高等院校必须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为建设我国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上的保证。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7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2011年高校的毕业生人数65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将会突破700万。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除了国家应出台更多的就业扶持政策,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更为重要的是,各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通过鼓励和积极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使大学生由单纯的就业者转变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从而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1作者简介:江俊(1972~),安徽省合肥市,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
当代的大学生是具有远大理想与富有激情的年轻一代,他们不仅有着创新的潜力,而且对创业的需求非常强烈。各高校应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通过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实现自身发展准备了条件,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能够正确把握创新创业基本规律和实现途径,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以独特的思维去突破和创新,展现自身的才华,从而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尚无统一、科学
[2]的创业教育教材;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与目标不够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
设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缺乏合理热衔接等。可喜的是,我国部分高校也开始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从试点高校来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设置上存在两种基本作法,一是作为专业选修课,只对特定专业学生开设。二是作为公开选修课,以全部学生作为开设对象。从中不难看出,大多数都是以开选修课的方式来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基本上没有列入必修课程,从而很难期望取得教育成效。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教材的选用缺乏适用性,教学方式、方法也普遍较为单一。很多学校只开设一门类似《创业管理》的课程,其课程内容主要围绕介绍大型跨国公司如IBM、沃而玛等公司的创业历程与作战方法,这显然与大学生创业需求不相适应。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支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由于我国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工作起步较晚,使得各高校中兼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还十分缺乏。目前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的教师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类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 由于“学院派”教师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在接受短期的相关知识培训学习后就为学生授课,往往流于理论讲解, 缺乏实际经验,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化、学术化, 不能真正培养学
[3]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另一类则是担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他们在
具体指导实践中主要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应聘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基本谈不上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指导工作。虽然部分高校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但多以讲座形式进行,并没有形成体系,加之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4]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创业教育的社会环境方面,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不完善、不系统、不配套,缺乏可操作性。虽然政府确实提出了一些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如规定大学生自主创业在一定期限内免交相关行政费用,但相对于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有限,难以起到较大作用;二是资金支持方面,由于资金条件的限制,学校教学条件和科研实验设施较差,学校在给予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方面的支持很有限。虽然有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和学校设立的创业基金,银行也可以给予小额贷款,但总体上看,基金不是很多,并且设立的门槛很高,或很难操作,或在执
行过程中变了样,学生实际获得资金资助的比例不高。三是创业教育实践方面,由于各高校普遍面临的条件和场地的限制,很难建立适合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基地,加之校企合作方面的欠缺,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数只能“纸上谈兵”,很难取得实效。
三、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积极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核心环节,如何构建面向21 世纪、面向
[5]知识经济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创
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专业教育教学计划,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任务,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做好创新创业类课程与各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要按照创业教育目标,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与做法,调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构建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并在对全体学生实施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育的基础上确立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创业方向所涉及的不同课程,以适应不同的需要。二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形成富有特色、适于教学与实践的课程体系。三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在创业教育中进行创业案例分析,可增进学生对创业教育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升学生分析、表达、争辩及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功案例、失败案例的分析、讨论,可以帮助学生从经验中学习、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6]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质量决定教学质量,教师水平决定教育水平。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就要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首先,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教师来源多样化,通过引进与培养“双师”型教师,优化创业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高校应出台相关激励措施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同时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专题咨询等各种研究活动, 增加其管理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可以从企业及政府中聘请一些既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咨询师、创业投资家、政府官员等担任兼职讲师, 与高校教师合作讲授一些创业课程,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7]再次,形成常态化的师资培训、实训和交流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是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了解前沿的教学理念,掌握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最后,构建“发展型”创业教师评价体系。改革传统多重视教学、科研等最终结果的考核的评价标准,针对创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真正调动创业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首先,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会、创新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战演习场所。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应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等院校主动与企业联姻,走校企联合的模式,创立实践训练基地,形成了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再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同时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推动本地区有关地市、高等学校、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并按其类别、规模和孵化效果,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示范作用。
(四)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系统
1.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条件和服务。但目前仍存在着创业优惠条件设限多、门槛高、含金量低等障碍性因素,阻碍了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因此,各级政府的创业支持政策应与时俱进,适时的做出修订和调整,针对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措施,防止或减少大学生创业受挫心理的出现;同时创业政策应该尽量减少限制、降低门槛、简化程序、方便快捷、搞好服务,用良好的创业政策催生富有发展前景的大学生创业。
2.拓宽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资金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近年来,国家和地方为解决大学生创业初期资金困难问题,启动贴息小额贷款和创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但由于种种原因,使这项政策推动很难,落不到实处。各级政府必须下大力气来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除加大财政投入外,应鼓励吸引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大学生创业企业。建议对现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进行调整,从财政贴息范围、贷款额度以及小额担保贷款运行模式等方面,降低政策门槛。同时可考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发展债券式的创业启动金,无需抵押和担保。此外,高校也应设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启动资金,可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形式来获取以资金,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3.加强大学生创业信息服务。政府有关方面和高等学校还应积极组建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有就业指导服务平台,特别是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广泛收集创业项目和创业信息,建立综合性的“创业信息服务网”。通过逐年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信息的统计,逐步完善人才信息库、创业信息库、创业企业库、政策法规库以及产品专利库等等,为后来的创业活动建立一个经验交流、相互沟通的平台,形成一种支持创业的长效机制。
【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自己创业精神10-22
论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11-23
论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11-23
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素质11-16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11-09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成就动机11-23
大学生如何培养自信心10-21
大学生如何培养领导力11-23
大学生如何让培养自身求职技能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