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时间:2022-11-23 15:13:15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学校美术教育必须从单纯的学科教育转化为美术文化的教育。这是由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质所决定的。《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旨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这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它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打破了学科知识的界限,使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同样包括了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培养,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的综合参与,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文化教育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启迪人生、关怀生命(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其最有价值的是培养多元开放的文化胸襟(利于创造性学习的培养)。因此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技能,还必须渗入审美意识、人文意识、创新意识、环境意识、多元意识和技术意识等。

美术作为一门人文科学科,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真、善、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蕴含于历代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美术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模仿和表现,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具有教育和感染的作用 。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及其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有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及美术家的个性。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 人文精神,就是审视人生,以人为本;就是对人生进行终极意义的探索,对人类命运进行深层观照。人文精神,是人和人类社会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所需要的美好的精神要素,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基础作用的品质。它包括人对完善自已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弱者的同情,对遭受不幸的怜悯等等。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也是美术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文明进步的现代人。

自然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的精神危机,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是层出不穷。人类(特别是青少年)的精神无所依托,没有崇高的理想,人性所具有的优良的品质在逐渐被漠视,人文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培养人文精神正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理应成为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应该旗帜鲜明的扬起人文的大旗,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培养专业技能和培养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美术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一点早已成为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当前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受实用主义哲学和功利主义思想左右,违背少儿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以获奖、加分、考级、升学、就业、赚钱为目标的美术教学活动,根本无视学生的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精神的培养,在现实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却是因人而异,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做一点肤浅的探讨。

《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阵地。这里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最频繁的地方。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实践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要渗透人文思想,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互相对话的场所,而不是教师单独表演的地方;让课堂成为教师引导学生的场所,而不是训练学生的场所;让课堂成为师生探究知识技能的场所,而不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场所;课堂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特别要注意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师要由教学的实践者成为研究者;由教学的管理者成为引导者;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知识的批判性分析者。

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现代教师应具有现代人应该具有的创新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等。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人文精神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自觉、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发觉人性的闪光点,做人文精神的示范者和哺育者,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人文型、学者型的教师。 教师对社会的奉献和对本职的敬业,本身就是对学生很好的人文示范。教师应该有崇高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坚定教育信念,认识社会责任感,少一些功利与浮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在本职岗位上,展现新时代教师的崇高形象。美术课要构建学生精神世界,首先要构建教师的精神世界,一个自已思想贫乏,境界狭窄,知识浅陋的美术教师,是无法把人文精神引进课堂的。人文性对教师的要求远远高于技能技巧性,它要求教师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知识底蕴。

要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一颗热爱学生的心。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相应的教育内容不仅要有共性的一面(如:人类应有的良好的品格,作为人的规范),而且要有个性的一面,不应该千篇一律。要体现原则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使我们的学生在既有一定的规则,又充满人性的环境中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因为美术自身的特点及儿童的特殊性,国内外专家早就指出,儿童美术活动,以游戏开始、靠兴趣引导,是天性使然,对儿童的感知力、创造力的启蒙,对表现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具有特殊优势,是各类优秀人才都需要的基础。即使是专业美术人才的培养,在儿童时期,重要的也不是技术而是对美、对生活的敏悟以及兴趣和感觉的持续

在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一定要开发儿童的智性和天赋,坚持启发学生而不是教授学生。尤其是美术这种领域,对儿童而言就更应当重视感觉的培养,而不是造型或技巧。也不应该把这种极富个性和感觉的儿童美术用某种量化标准加以束缚。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爱玩好动,注意时间短,形象思维较发达。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地模糊学科界线,以跨学科、多种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营造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其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中体验美术的人文情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适时增加学生习作的弹性,可以让学生用笔画、也可以用一些学生自己喜好的方式表现。这样不仅兼顾了各类学生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个性的张扬,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地、深入地体验到美术人文文化的情趣。

要让美术课成为培养学生情感的温床,成为学生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到体验生活的乐趣。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美术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发挥个性的自由。消弭学生的个性,千人一面,异口同声,是创造的大忌。应该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的表现,同时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思维方法上,应该注意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另外,还要努力设计一些具体的程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要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它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的、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假如整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就有助于在心灵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交流内心感受,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只有艺术修养的提高,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要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多元意识,首先在课程的构建中应体现多元文化的色彩,还应告诉学生美术作品是不同的国家、民族、时代、个性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人生,并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表现出来的结果。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坠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要推进美术学科和其他科目之间的整合。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在美术教育中,要遵循审美规律,来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要建设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人格、品性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要加强校园自然环境的建设,创造一种整洁、有序的教育环境;还要努力营造有品位、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以积极的、人性化的文化为主线,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体现浓厚的学术氛围。要改变校园文化过于单一、肤浅的局面,使学生在浓厚的人文环境熏陶下,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做人和学习,逐步提高人文素养。

教育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营造富于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应从尊重儿童情感、尊重少儿教育自身规律做起。

要用运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全方位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认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件艰辛又复杂的事情。

目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拜金主义等现象,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如在学校里对老师教育的反抗、在公共场所对公众批评的抵制、在家里对父母关怀的顶嘴;他们在“自由”的保护下,可以酗酒、可以进赌场、可以欺骗父母、可以辱骂老师、可以背叛信仰、可以出卖良心、可以践踏社会公德、可以把一切古老的文明和信仰统统抛弃。道德是人的全面发展所追求的最高目的,道德的滑坡,表明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着弊端,如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高等教育中重理轻文等,必须要对我国的教育进行改革。

1.《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美术课程的性质定位为人文性质,其价值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这是因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所以作为一名负责的教师就应该要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2.人文精神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文精神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语的。我国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并且把“德育”放在首位。道德是人的全面发展所追求的最高目的,而人文教育,在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度的创造精神能力、人际交往中的容忍、宽容与合作精神、明确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其特殊的优势。

二、美术课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优势

1.什么是人文精神

笔者认为,所谓人文精神,也可以称为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或人文素质,是属于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是一种把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的观念,是一种价值取向、人生态度,是人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信念、精神、价值等追求,是对人类行为的判断标准。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实质上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精神境界,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追求,使他们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成为一个集真、善、美三位于一体的“完美的人”。

2.美术课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优势

美术教育是以人文学科为基础的,并且由于其内容与形式的特殊性,在陶冶人的精神、培养人的人文精神有其特殊的优势。美术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密切的关系。首先美术教育曾明确地提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它的终极目的,并且美术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技能,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美术创作和美术欣赏等美术活动,从精神上塑造健全的人格。也就是说美术技能只是一种手段,育人才是根本目的。其次,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文化、思想观念、经济的反映,蕴藏着许多的人文精神。

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无论是创造能力的培养,还是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是为了使人的精神更加充实,提高人的人文精神。

三、对教师的要求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除了要更新教育理念,远远还不足。试想,一名没有人文修养的美术教师要想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想在自己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除了要精通所教的美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对其姊妹艺术与相关学科(如文学、音乐、书法、建筑艺术、哲学、宗教、美学、伦理道德等等)有一定的了解。美术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人文素质,再加上一定的教育技能,这样才能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四、为了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策略:

1.加强美术欣赏教学

这是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最主要的途径与方法。

我们都知道,《美术课程标准》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从表现上看,欣赏在四个学习领域中所占的份量相当少。实则不然,在这四个学习领域中都或多或少渗透着欣赏的成分。

在欣赏作品时,教师不要过分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表现形式中色彩、形体、光线等因素的分析和体味,而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因为在理解的过程中渗透着学生的想象和创造,也渗透着学生的人文精神。欣赏作品时,我们必须提高欣赏的质量,而要提高欣赏的质量,就必须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就要有一些对比,对比是美术教学中增加学生体验的重要手段。对比的方法很多,如假设,即把画面上有的与没有的进行对比,能够拓展学生体验的空间,增加对画面上已有的部分的认识,如欣赏《步辇图》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对照画面,想想画家为什么不画背景而只画前面的人物?也可以把画在上的东西与实物加以比较,像欣赏齐白石的虾、鸽子等;也可以将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像欣赏人物画时可将不同时期的人物肖像画进行对比等等。总之教师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尽量提高学生的欣赏质量。有一点,我们要注意,那就是教师不要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体验,这样就忽视了美术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通过体验来实现的,也就等于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变为一句空话。在欣赏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一点是千万不能忽视的,那就是评述、评论,教师要让学生把欣赏后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用自己的话表现出来,并且多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思想。

学生在美术课能有机会接触到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文化积淀过程。学生在美术课上,除了能看到我国古代和现当代优秀的艺术作品,还能看到不少的国外优秀艺术品,这有利于不断地扩大学生的眼界,同时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无形之中,学生的人文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2.组织开展讨论会

以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课本中的内容或学生质疑的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等等。在进行讨论会之前,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使讨论会顺利进行,并且使讨论的结果有一定浓度和广度。具体要做好以下准备:

(1)确定主题

主题,是讨论会的中心。只有确定了主题,下面的工作才能开展。主题的选择要基于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此主题的已有经验以及教学的需要。

(2)合作分工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主题的某一方面收集相关信息。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合作完成本组的任务。当然,在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的同时,也要推选出主持人,主持讨论会。有时主持人可有教师自己来担任,但尽量由学生来担任。

(3)指导收集与处理信息。

在确定主题与小组分工后,各小组就要围绕主题去收集相关信息。之后各小组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整理出本组所需要的内容。

学生在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怎样去收集资料、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怎样去分析处理信息等等,这时教师就要指导工作,如可以提供有关的书籍、网站等。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对地处偏远农村、缺乏相应条件的学校,学生就没有办法去收集资料,这时教师可以事先收集相关资料与书籍等让学生阅读,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所讨论的主题有充分的了解,这样可以进行讨论会。

总之,收集与处理信息是讨论会能顺利进行的关键。学生只有对讨论的主题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后,才能使讨论的结果有一定的浓度和广度。

【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09-19

学生的口语交际如何培养04-28

如何培养学生的速算能力04-17

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11-23

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09-22

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09-23

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11-23

如何培养学生归纳能力10-13

如何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