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有效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判断、分析、推理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欢迎阅读。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教师在让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从而可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注意问题要新颖有趣,富有趣味性、启发性。
例如:学习图形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一找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学生们想到了家里的冰箱、音箱等的形状是长方体的,玩过的积木是正方体的,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学百以内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数一数校园中有多少棵石榴树?班里共有多少名学生?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连,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二、分类指导,理清阅读方法
数学阅读是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必须依靠教师对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使学生做到会阅读。
指导阅读,不同的教学内容应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数学书需要重点读、精读、巧读相互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计算过程应重点读。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读算式、读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阅读中间过程。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来精读,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应用题则需要巧读。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这样有机结合,分类指导,使学生懂得何时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效率。
三、加强引导,掌握阅读方法
(一)读一读,想一想
读一读,想一想,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公式、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会觉得比较枯燥,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指导阅读时,提出问题要突出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能够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要新颖,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逐渐养成爱提问、好提问、会提问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读完之后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段话中你认为哪几句话比较重要?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提出以下三个疑惑:①一定要在除法里?乘法里不行吗?②结论中的“同时”是什么含义?如果删去“同时”结论还会成立吗?③为什么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样通过推敲,让学生领悟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反复读使学生理顺条件和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学生在读题时会抓住问题的关键,多问为什么,思维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提高。通过读一读,想一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二)读一读,画一画
读一读,画一画就是边阅读边让学生做一做、画一面、写一写。在各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像低年级可以把题目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或数字。在中高年级要让学生学会边看题边画线段图、几何图或简单列出条件、问题以帮助解题。 例如:计算题,用不同的颜色的框标出分步计算过程;文字题、应用题也是先用醒目颜色的文字说明分析过程,再给出算式。再如“画平行线”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的画图的步骤,以求学生对平行线的画法能初步感知。再让学生依照书上的画图步骤,边看边试着画一组平行线,对比自己画的和书上画的有何异同,对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最后教师再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进行点评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阅读自学能力。
(三)读一读,议一议
读一读,议一议,就是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极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可以内化知识、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例如 “圆的认识”的教学,教学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不做成方的?车轴要装在哪个位置比较合适?还有井盖为什么是圆的?做成方形的可以吗?为什么?让学生仔细看看书,交流一下对车轮和井盖的认识和看法。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经过讨论得出结论。
(四)读一读,比一比
读一读,比一比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把知识内化的一种阅读方法。可以防止概念之间、规律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交叉、泛化、滥用,边读边比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化,为今后学生的灵活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分数与除法”的教学:把4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多少米?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受分数意义的影响,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每段长是七分之四米,而不是七分之一米。于是我让学生比一比“每段占全长4米的几分之几?每段长多少米?”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求的是什么?它们在意义和叙述上有什么区别?通过比较,学生对“分数和除法”的意义、区别、联系就进一步理解了,以后如果再遇到这类题,学生就能正确区分,灵活运用。
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非常相似的题目同时出现,比如:
(1)菜市场运来一批西红柿3000千克,第一天卖出了1200千克,第二天卖出了总数的40%,还剩下多少千克没卖?
(2)菜市场运来一批西红柿3000千克,第一天卖出了1200千克,第二天卖出了余下的40%,还剩下多少千克没卖?这类题目看似相同,而实际上在题意和解答方法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比较,再比较阅读,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析出各题的解答方法,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反馈评价,检查阅读成效
在数学阅读中,教师应及时地反馈学生的阅读效果,并给予积极的评价,适当鼓励学生,学生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如此往复,学生便构建起自己的认知体系。阅读方法和技能的形成,阅读习惯的养成,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交流,检查阅读效果,使数学阅读务实高效。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越来越数学化,没有具备一定数学阅读能力是不行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更应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也让数学课堂因阅读而变得更加有生气。
总之,开展数学有效阅读、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阅读是思考、是理解、是收获、是人生必然的经历,无论
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在平时的实践中,善于对数学阅读进行研究和总结,掌握阅读方法,从而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技巧
阅读理解不但是语文课要解决的学习任务,数学课也经常存在阅读理解的问题,在教学中需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在数学中不光有数字运算,还有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的问题.而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
长期以来,困扰学生成绩的“题没看清”、“理解错了”等因素,归根结底还是数学阅读能力差所致。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过多地追求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数学,却忽视在语言文字中理解数学。殊不知“数学阅读”也是现代数学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数学阅读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还是概念教学、计算过程、逻辑推理,都会应用数学阅读。教师只有重视数学阅读,加强学生数学阅读的培养,就能达到知识与技能并进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在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数学文本理解能力的不足已经制约了数学潜能的发挥。因此要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就要指导他们如何阅读数学文本。
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小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常用到“加法”方式,要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补足或扩展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充分理解。因此,在数学活动指导中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对数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一)、理解题意,弄清题目要求,抓住重点词语,注意细节变化
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练习题的题目要求是很重要的,可适当让学生找一找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费时不多,但收效颇大。如练习题中,往往要求“用两种方法”、“用竖式计算”、“笔算”、“保留X位小数”等,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语,就会顺利地理解题目要求,顺利地解答出来。不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丢三落四或不按要求做,出现错误。
1、标重点字词法。
顾名思义,标重点字词法就是阅读题目的同时,标划重点字词并着重理解,以便尽快掌握阅读内容或找出解题思路的一种方法。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让学生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阅读课本的文字,并标出重点词——“末尾”,引导理解“末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及时出示“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文字叙述,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并举例说明。这样,通过标出性质中的重点字词和阅读理解,学生也就能够真正地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了。
2、标划数学术语法。
解答应用题时,还经常会碰到“增加”、“增加到”、“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照这样计算”、“比多”、“比少”、“产量”、“平均产量”、“原计划”等数学术语,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标,试着加以阅读理解,教师可适时地给予点拨。学生只要能够明白题目中术语的意义,问题也就算迎刃而解了。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提供一些信息“亭子灯有36盏,筒形灯比亭子灯的2倍多10盏”,让学生自己提问,通过讨论他们发现可以提出不止一种问题。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事实也是如此,质疑使学生创造性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
通过同中求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旧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如:“苹果有48只,生梨的只数是苹果的6倍,两种水果共有多少?”与“苹果有48只,是生梨的6倍,两种水果共有多少?”,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虽然都是最后求总数,但生梨的只数却不同,一个是求几倍数、而另一个是求一倍数。
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有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有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如:“增加4倍”,指的是比原来的数多了4倍;“增加到4倍”即原有的1倍加上增加3倍。
(四)、弄清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中许多应用题让学生头痛不已,教师也觉得棘手,埋怨学生不开窍,弄不清数量关系,这也是平时不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造成的。阅读是理解的前提,学生不会阅读,自然就难以理解,教师可以从以下步骤入手,指导学生:
1、快速阅读,把握大意
在阅读时不仅要特别留心应用题中的事件情景、具体数据、关键语句等细节,还要注意问题的提出方式。据此估计是我们平常练习时的哪种类型,会涉及到哪些知识,一般是如何解决的,在头脑中建立初步印象。
2、仔细阅读,提炼信息
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各个关键数据,还要注意各数据的内在联系、标明单位,以简明的方式列出各量的关系,提炼信息,读“薄”题目,同时还要能回到原题中去。
3、总结信息,建立数模
根据前面提炼的信息分析,通过文中关键词、句的提示作用,选用恰当的数学模型,例如由“比多”等联想到用减法解决,由“一共”联想到用加法或乘法解决,将题中的各种已知量用列数量关系式的方式来准确地反映出其内在联系。
4、解决数模,回顾检查
在建立好数学模型后,不要急于解决问题,而应回过头来重新审题,一是看看哪些数据、关系还没有用上,用得是否准确,要充分挖掘题中的条件并发挥它们的作用;二是关键词句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三是判断所列关系式是否符合生活经验;四是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反思,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教师就应教给学生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首先题目要读完整再思考,其次对于读了一遍还不能明白意思的题目要多读几遍,最后将答案填写好之后还要再将题目完整地读一读。有许多错误往往通过最后完整地阅读一下,就能发现其中不正确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只有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注意渗透,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小学数学阅读理解中的困难和对策
小学生在数学文本的理解中面临的任务以及困难是多种多样的,而导致学生数学阅读困难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根据主要原因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策。
1.在数学理解的不同步骤上加以训练
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因此,在实践中每个学生的数学阅读困难也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不同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小学生理解的困难可能是不能理解数学术语和符号或者不知道将两者互译,还有可能是不善于理解数学的“语法结构”等。 对策:对不能理解词汇和符号进行互译的学生,指导过程中要训练他们用多种方式理解和处理同一个数学主题。如:可采用根据一个应用题文本列出几个算式;或者反过来,根据一个算式编出多种数量关系结构或类型不同的应用题。对于不善于区分不同数量关系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根据其中包含的集合关系(算术应用题中的组合问题、比较问题、变换问题)的数学题进行分类;也可采用一些“完形填空”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对数学表达方式的敏感性。总之,要根据学生在每个数学阅读层次上面临的具体困难,加以适当的训练。
2.指导学生构建“活的”,结构化知识
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前提,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可能是如下原因:缺乏用于解释文本信息的足够的已有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虽然很充分,但不知道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与问题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对问题理解与题目表达的含义不一致。
对策:根据以上原因,在实践指导中要发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形成有结构的知识体系。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画“概念”和“概念网络结构”的方法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条件性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如:老师不仅要讲解一道题目的计算方法,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这些方法等,这样知识才能变成“活的”,可用的知识。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多了解一些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生活经验,可以为问题解决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如:学生对银行所使用的“利率”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后,在课堂上遇到类似问题可能就更容易应对。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语言、方法和理论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仅需要具备语文和外语的阅读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
总之,在我们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才能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进而在这个数字化的社会里得到持续发展。
培养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原因
一、激发阅读爱好,让学生自愿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条件
心理咨询学以为,爱好是心理咨询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爱好,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进步数学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使学生想读、爱读、乐读。
1.创设题目情景,激发阅读爱好。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咨询特点和年龄特征创设题目情景,将数学知识点于耳熟能详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体探索思想价值的数学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走进数学阅读的殿堂。
例如在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通过计算,看到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不一样,而比值相等。有什么规律在里面呢?当学生纷纷汇报自己发现的规律后再问,怎样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个规律呢?那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如此根据教材创设阅读情境,必然会激起学生阅读教材的爱好和主动性,阅读效果也会好一些。
2.充分利用课外数学阅读材料。
课外阅读材料是指附于教材之后的数学小史料以及数学小知识等.这些材料主要是针对教材中的重要数学概念的背景先容、知识延伸和实际应用。材料中往往包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题技巧。如新教材中,学习完负数后,教材就有“你知道吗?”的内容,先容了《九章算术》中记载的,我国古代使用负数的情况。还有学习了时、分、秒后,教材先容了“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用一种滴水的用具来计时,名叫沙漏”。一方面先容一种古代计时工具,同时还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激励的评价语言进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受到他人的表扬与肯定是一件心情愉快的事情,成人如此,孩子们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自觉的阅读行为要适时、恰当地给予激励,见到他在认真阅读时,给他一个微笑,轻轻地点一下头,亲切地抚摩一下他的小脑袋,有时只是走近他翻一下他所阅读的书名,有时把他所阅读的书推荐给大家……这些细小的动作、神态都将对他产生激励作用;同时,开展一些活动中,如“讲一讲——讲数学家的故事”、“编一编——编写数学小报”、“写一写——写数学阅读日记”、“演一演——演示经典题目的解题过程-演示数学实验的过程”等等,每项活动都评选优越奖、创意奖,予以表彰。在一定的场合对孩子的阅读行为加以积极评价,更能使他阅读的劲头越来越大,爱好越来越浓。教师的鼓励与表扬是学生阅读爱好产生的推动力、催化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加强指导,把握阅读方法,优化阅读技巧,是进步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由于数学学习内容的精炼性、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很多学生不会把数学文本当作一件轻松快乐的事,阅读时经常“走马观花”或“囫囵吞枣”。所以,教师要加强指导学生把握数学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从愿读到会读。
(一)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正确率很高,但碰到判定题、解决实际题目等类型的题目时却由于理解不清题目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或没有正确阅读,而造成很多错误。只有认真阅读,理解题意,才能正确解决题目。例如,有一道判定题,题目是:判定下面各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很多同学不明白题意还是按照以前碰到过的对的打“√”,错的打“×”要求做题,导致该题失分。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阅读过题目要求,也就根本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习题了。这实际上就是没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正确理解。如:“请问调整价格后商店最少要卖出多少台才能才能达到预定的营业额?”有很多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最少……才能达到”。因此,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要一定要认真阅读题目及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数学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尽上述错误情况发生。
(二)教给学生学会初读、细读、精读。
初读时先初步了解要学什么知识;细读时讨论题目,理解知识;精读时让学生质疑问难。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主动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体现,因此在“阅读”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主动探索,学生能解决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独立解决不了的题目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有的题目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解决,学生就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
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指导学生初读时先了解要学什么知识(百分数的意义),细读时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题目: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吗?在什么情况下分母为100的数是百分数,什么情况下分母为100的数是分数?学生在细读时就理解和把握了百分数的意义。精读时留有一段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了题目为什么分母为100的分数有的是分数,有的是百分数?分数和百分数有什么区别呢?老师不急于表态,让
(三)优化过程,进步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
1.阅读要动口。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正确理解。
2.阅读要动手。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把握心中有数,如: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边读题边圈-圈题中出现了哪些信息。二是动手操纵。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进理解,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学生通过对提供的素材折一折,画一画,描述,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三是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3.阅读要动脑。数学知识系统性强,内在联系密切。前后联系,新旧联系,相互转化;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用旧知识解决新题目。在教学中,教师一概地都往示范、讲解,会束缚学生的手脚,不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往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智能”这个媒体沟通“数学逻辑智能”,扶持、指教、点拨学生仔仔细细地阅读,找准和利用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寻求到解决题目的途径。例如:第十册第64页的第10题:写出分母是9的所有最简真分数。要完成这道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分母指定是12,最简分数,真分数。既培养了思维的严密性和周全性,又将知识串联起来。通过阅读,联系新旧知识,既温习、巩固了旧知,还把握了新知,又辨别了易混淆的概念,可以使学生实现从机械阅读到意义阅读的转化,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和把握数学思想方法,真正进步阅读效果。
三、根据阅读内容,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阅读,是进步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1.课前预习时阅读。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进步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题目听课,必定会增强听课的效果。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进步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若有必要,还要设计相应的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题目或与新知相关的有趣练习题,促使学生主动预习。新授前,还应检查预习的情况。
例如我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提出如下预习要求:认真阅读教材第48页的内容,初步熟悉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通过让学生仔细地阅读教材,在理解比例尺公式的同时了解为什么写比例尺时通常比的前项用“1”表示?后项用“1”表示行不行呢?这样既起到了拓展延伸的作用,也让学生发现还有在把比较小的物体画在图纸上会扩大的这一知识,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通过阅读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使学生学起来更有爱好。上课时,围绕课前预习的题目展开讨论,彼此交换对这些题目的熟悉,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完全理解预习的内容,而且积极主动,爱好盎然。
2.引进新知时阅读。
小学生学习新知,不仅需要充分的知识预备,而且也需要一种积极的心理咨询状态。在课堂上导进新知识前,恰当地安排一个阅读环节,经常能激发起学生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咨询,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从而产生新知学习的“自我需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进行阅读,阅读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手:第一,从欣赏的角度往读。如第六册第61页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就是先容古今中外很多著名建筑是对称的,学生读起来爱好盎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轻易从这些建筑物在结构上发现共同特征,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第二,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角度往读。如第十一册教材第29页的“你知道吗”就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新知的爱好。
3.学习新知时阅读。
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经常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或思维方向的偏差产生思维阻滞,此时引导阅读教材,经常能使学生突破定势、激活思维,深进理解学习内容,找到解决题目的途径,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在熟悉了圆锥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教师提出求圆锥体积的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快熟悉到应该想法把圆锥转化为熟悉的形体,从而得到求体积的方法,甚至也能意识到这个“熟悉的形体”应该是圆柱体。但怎样才能把圆锥体转化为圆柱体,学生一筹莫展。此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从阅读中寻找解决题目的方法。当学生读了课本上先容的实验后,顿时恍然大悟。不待老师要求,纷纷拿起课前预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解决题目后成功的愉悦溢于言表。
4.突破重难点时阅读。
研读教材,要对每一概念、法则进行分析探讨,同时参阅其他书籍,对同一概念的不同阐述、同一例题的不同解法进行比较,虽是针对“疑难”探讨研究。例如第十一册教材第70页的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必须反复重复“0除外”。为什么“0除外”?通过仔细研读,使学生理解在这个定律中“0”除外这一内容的重要性,也为将来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打好基础。
再如四年级上册教材第22页在学习着平角时,有学生受平角表象的干扰,以为平角就是一条直线,直线也就是平角。为此学生间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此时,我并没有给予简单的判定,而是要求学生再往阅读教材中角的定义(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通过阅读,进一步明确:平角作为一个角应该有一顶点;它的两边是从顶点引出的方向相反的两条射线;平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
5.总结学法时阅读。
在新知学习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知识本身具有更广泛的迁移性而进行阅读。指导此类阅读,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自觉渗透的意识,同时还要善于从平常的教学内容中,提炼出对学生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在学习《圆的周长》后,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题目往阅读教材,重新回顾获得圆周率概念以及推导圆周长公式的过程。1.教材上是用哪些办法把圆周长转化为线段来丈量的?2.教材是用什么办法发现圆周率的?你自己又是通过几次丈量发现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回纳方法。
6、课后温习时阅读。
课后温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的课后温习,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客观地自身回因,进步学习的质量。
正确的课后温习方法,应该是回忆、解题与阅读思考的有机结合。那种只解题、不读书的课后温习对正确学习方法、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极其有害的。因此教师要明确提出课后温习的阅读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在温习阅读后有强烈的收获体验。如:学会了什么知识?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把握新知识的关键是什么?难点在哪里?新旧知识有何联系?还有哪些疑问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适合阅读学习的内容和环节还有很多,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学习,不断进步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构建一个既体现现代教学思想,又利于发展学生个性、进步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学生素质的基本教学模式,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四、让阅读丰富多彩,是进步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保证。
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如教材中“读一读”、“练一练”、“你知道吗”等阅读材料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如第11册教材中先容祖冲之的生平及中国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往读,爱好昂然。
2.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学方面的素材,丰富学生的的阅读材料。如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刻苦学习,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事迹材料。又如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很多有意义的题目,教师可以充分地从中挖掘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让学生阅读,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进步了数学阅读水平。
3.优美的音乐,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画也都是丰富多彩的数学阅读材料。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上风,利用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工具进行阅读,这样能为学生提供更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数学信息。
学生从上面这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阅读材料,都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也为进步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保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实现新课标所题出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目标。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08-19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06-29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1-23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1-23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11-23
如何正确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11-23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11-23
如何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07-20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