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反思

时间:2022-11-23 15:12:08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反思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促成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是新一轮课改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学习方式的差异是造成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研究和反思教的方式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促成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反思

一、培养数学良好学习方式的意义

1.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良好的教学方式只能通过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而,关注并落实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是更好地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

2.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一致的效果决定的。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趋势就是将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因此,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培养应是教法改革的重要方面。

3.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著名的教育专家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已经成当今教育界最流行的口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不能只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更多地还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盲目——随意型 其主要表现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上不求上进,作业敷衍,对数学成绩漠不关心;对自己的学习不负责任,对学习缺乏信心等。显然,这是一种消极的学习方式,“学困生”大多属于这一类型。造成这一被动类型的因素相当复杂,除了家庭、社会和自身因素外,学校环境也负有不可回避的责任。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习惯于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类,而对“好”学生的评价标准也只看成绩,“一俊遮百丑”,对“中等生”关注不够,对“差生”采取听之任之,甚至是厌弃的态度,这在一段时期具有代表性。这也是形成这种不良学习方式的原因所在。 对策:现代教学观告诉我们,每个人均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培养价值。因此,要实现这种消极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的意识,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出适度要求,用自己的信念去鼓舞学生获取进步,这是改变这种不良学习方式的前提。其次,教师还应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再次,由于这类学生长期处于情感的“饥饿”状态,他们特别渴望得到教师的“爱”,因此,注意情感投入,做到以“情”感人,是转变这类学生的有效措施。第四,注意学生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最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找准切入点,引导他们积极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2.贯彻——依赖型 这种类型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学

习努力;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中等。但他们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学习活动要在老师和家长的提醒和督促下才能进行,学习上有着明显的依赖性。尽管这类学生较之于第一种类型有明显进步,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缺乏总结、反思,不能灵活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调动自己的积极思维,如在掌握数学概念时,仅靠机械记忆,忽略了对概念的理解,要做到灵活地运用自然就无从谈起。因此,这种类型的学习,其实质是接受学习,学习效率低,“事倍功半”。 冷热病“的现象,教师在工作上要得法,对症下药,让他们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否则,他们很可能会成为”学困生“一部分。对于这类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出学法上不良的成分,并帮助寻求改进的具体措施,时时检查他们改进的情况,再根据这些情况作进一步的指导。平常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以此促成这种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3.踏实——反思型 其主要表现是: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刻苦学习的习惯;在困难面前不畏缩,能做到”迎难而上“;在学习活动中,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成绩优异。传统意义上的”优生“大多属于这一类型。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学习过程中具有极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策略上能及时反思和调整。由于他们害怕自己的成绩被别人超过,于是不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因此,此类学生大多缺乏整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容易产生骄傲情绪和自私自利的思想。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反思》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对策:对这类学生,教师应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正视学生个体的问题,切不可回避、偏袒。教师要与他们一道找出学习上的不足,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同时创设情景,让学生全员参与,提高他们的整体意识和合作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合作学习;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在学习目标上提出更高要求,克服骄傲情绪。

以上三种学习方式利弊兼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呢?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与老师的教学中,两者常常是结伴而行,相辅相成的。新课程之所以把研究性学习方式放在了十分突出的地位,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准确地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们不能一味采用”讲授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也不能只选择”探究式“,不管什么问题都让学生探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上的共性问题来选择。只有将这两种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才能更好地优化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数学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在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反思 [篇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促成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是新一轮课改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学习方式的差异是造成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研究和反思教的方式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促成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

一、培养数学良好学习方式的意义

1.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良好的教学方式只能通过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而,关注并落实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是更好地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

2.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一致的效果决定的。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趋势就是将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因此,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培养应是教法改革的重要方面。

3.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著名的教育专家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已经成当今教育界最流行的口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不能只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更多地还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盲目——随意型 其主要表现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上不求上进,作业敷衍,对数学成绩漠不关心;对自己的学习不负责任,对学习缺乏信心等。显然,这是一种消极的学习方式,“学困生”大多属于这一类型。造成这一被动类型的因素相当复杂,除了家庭、社会和自身因素外,学校环境也负有不可回避的责任。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习惯于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类,而对“好”学生的评价标准也只看成绩,“一俊遮百丑”,对“中等生”关注不够,对“差生”采取听之任之,甚至是厌弃的态度,这在一段时期具有代表性。这也是形成这种不良学习方式的原因所在。 对策:现代教学观告诉我们,每个人均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培养价值。因此,要实现这种消极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的意识,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出适度要求,用自己的信念去鼓舞学生获取进步,这是改变这种不良学习方式的前提。其次,教师还应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再次,由于这类学生长期处于情感的“饥饿”状态,他们特别渴望得到教师的“爱”,因此,注意情感投入,做到以“情”感人,是转变这类学生的有效措施。第四,注意学生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最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找准切入点,引导他们积极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2.贯彻——依赖型 这种类型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努力;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学习成绩

中等。但他们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学习活动要在老师和家长的提醒和督促下才能进行,学习上有着明显的依赖性。尽管这类学生较之于第一种类型有明显进步,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缺乏总结、反思,不能灵活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调动自己的积极思维,如在掌握数学概念时,仅靠机械记忆,忽略了对概念的理解,要做到灵活地运用自然就无从谈起。因此,这种类型的学习,其实质是接受学习,学习效率低,“事倍功半”。 冷热病“的现象,教师在工作上要得法,对症下药,让他们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否则,他们很可能会成为”学困生“一部分。对于这类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出学法上不良的成分,并帮助寻求改进的具体措施,时时检查他们改进的情况,再根据这些情况作进一步的指导。平常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以此促成这种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3.踏实——反思型 其主要表现是: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刻苦学习的习惯;在困难面前不畏缩,能做到”迎难而上“;在学习活动中,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成绩优异。传统意义上的”优生“大多属于这一类型。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学习过程中具有极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策略上能及时反思和调整。由于他们害怕自己的成绩被别人超过,于是不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因此,此类学生大多缺乏整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容易产生骄傲情绪和自私自利的思想。

对策:对这类学生,教师应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正视学生个体的

问题,切不可回避、偏袒。教师要与他们一道找出学习上的不足,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同时创设情景,让学生全员参与,提高他们的整体意识和合作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合作学习;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在学习目标上提出更高要求,克服骄傲情绪。

以上三种学习方式利弊兼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呢?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与老师的教学中,两者常常是结伴而行,相辅相成的。新课程之所以把研究性学习方式放在了十分突出的地位,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准确地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们不能一味采用”讲授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也不能只选择”探究式“,不管什么问题都让学生探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上的共性问题来选择。只有将这两种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才能更好地优化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数学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在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反思】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8-04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11-23

家长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11-23

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1-23

如何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1-29

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11-23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11-23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11-23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