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标是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探究式的科学教育,掌握核心的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是孩子的终生所需。在科学教学中,我着重关注了对学生下列探究习惯的培养。
一、细致的观察习惯
观察是感知的特殊形式,是认识事物方式之源,学生的每一项研究活动都离不开观察。怎样能让学生观察更细致呢?笔者认为可在观察活动前,让学生制定观察计划,这样能明确观察任务、促使学生考虑要如何进行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等问题。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训练学生有目的、有顺序、有步骤地进行观察,这样观察前有思考,观察中有方法,观察才能变得细致,细致的观察之后,学生才更有可能发现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差异,或发现蕴藏其中的相互联系,有时甚至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不寻常的东西。
二、积极的提问习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怎样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提问呢?笔者尝试用多种方法和形式启发学生提问,如做实验发现问题,玩游戏激发问题,故事情境中引发问题,讨论交流中生成问题,现象观察中产生问题等,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到困惑或产生认知矛盾时提出问题,此类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科学的思维习惯
一个问题提出之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完成方案设计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积极的思维过程,首先它要求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人脑高速运转,将储备在记忆库中的与目标有关的材料精选出来,再进行与之相似地匹配、相似地整合、相似地联想和创造,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这样才能诞生出一个初步的探究设计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对自己先前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正,每一次的修正,都是一次再认识的过程,也是思维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综合运用的结果,它是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的好方法。
四、如实的记录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如实的记录习惯呢,一是教师平时坚持强调如实记录的意义。二是当学生收集记录的数据不符合常理时,教师不要立刻予以否定,而要对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予以肯定,然后再找时间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三是让学生从反面例子中体会不实事求是记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避免违犯。
五、互动的交流习惯
培养互动的交流习惯,首先要教会学生有效的表达,在他人发言时认真倾听,其次是鼓励学生听明白后积极作出回应,达到互动交流的目的。课堂上互动的交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两种。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情况已不复存在,而师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进行得十分普遍,已基本形成了习惯,这里不再熬述。
如何引发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笔者认为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很重要。当一个学生发言结束,教师可以用“谁来帮他分析原因”、“对他们的方案你有什么建议?”、“他说的,你同意吗?有想法吗?”、“谁来补充?”等话语引出学生间的对话,产生思维的碰撞,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互动的交流习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事半功倍的奇效。
六、有效的合作习惯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中增进情感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在培养学生有效的合作习惯上,笔者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进行合理分组,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男女搭配,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然后明确分工,每个合作小组设组长、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各一名,并对组长进行必要的培训,如教会其如何组织、分工、监督管理等技能,每隔一个月进行一次角色互换;接着制定合作常规,即合作前认真独立思考,合作中善于倾听,发言有序、友好交流、勇于承担各项任务,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有效地合作完成小组学习的任务;最后还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有效的合作习惯的养成。
七、自觉的反思习惯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把每节课的最后两分钟留给学生,让他们对获得知识的过程进行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要求学生每天上床前,反思一下自己当天的感受,并尽量做好简要的记录。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强调的就是学习中反思的重要性,反思不仅仅是为了回顾以往,更重要的是它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有积极的指向作用。让学生能够经常地、认真地进行自觉的反思,天长日久便能形成习惯,让学生在自觉的反思中,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使自己的认识水平再上台阶。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综上所述,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但这个养成过程不是容易的、一蹴而就的,它必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但要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加以引导点拨,还需要我们教师具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只有坚持不懈,长期训练,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的养成,这也将为学生后续的科学学习甚至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2]
要想使学生获得有成效的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学习习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
良好的习惯体现着一个人的素质,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利时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本人从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出发,就所了解到的一些情况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1、现实意义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研究教材、教法,同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在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有计划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诚实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成材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较快、较熟练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2、内容与要求
预习、上课、实验与探究、作业、复习是初中化学学习的五个重要环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从这些环节着手,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1)预习习惯:概括起来就是“读、划、写、记”。“读”要有课前预读的习惯,能根据预习提纲带着问题读懂课文,归纳含义;“划”要划出重点、要点、关键词、句。“写”要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带着想不通的,不理解的问题去听课。“记”要把重要的概念、定义、性质、用途、制法多读几遍,记在脑子里。
(2)上课习惯:概括起来就是“眼到、耳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要仔细看。养成仔细观察演示实验、直观教具、图表、板书的好习惯。“耳到”就是要认真听。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心到”就是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手到”除了按照老师的要求与规范完成课堂练习、实验操作外,还要记好课堂笔记,积极举手发言。
(3)实验与探究习惯: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或验证某一理论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实验中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精神和品德所必需的。良好实验习惯包括:先预习再实验的习惯、操作正确规范的习惯;保持实验环境安静、整洁的习惯;细心观察、真实记录、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习惯;以及探究问题的习惯,“科学探究是学生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和技能、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而以能力立意,联系生产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考察学生能力,是化学教学探究课教学重点之所在。
(4)作业习惯:可分为先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作业整洁规范的习惯;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自觉检查与订正的习惯。要求做到“做作业与考试一样”用对待考试那样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地对待平时的每一次作业
(5)复习习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进程“先快后慢”。首先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当天学的内容当天消化,使大脑皮层形成的暂时联系得到强化,其次要养成制订复习计划的习惯,整理复习提纲的习惯。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演绎,明确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出其规律,使知识“结构化”,形成完整的知识链。
3、实施
(1)万事开头难,开始是关键。开始要求明确,重在落实。。第一节化学课、第一次化学实验、第一次化学作业都是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机,预习、上课、实验、作业、复习每一环节都要讲清楚具体要求,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训练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如化学作业,统一书写格式,要求美观整洁,字迹端正,不准涂改,列式规范,独立完成,按时上交,及时订正。小到一个元素符号、化学式,要从一笔一画抓起。每本作业严格把关,验收合格。以第一次作业为样板,要求以后每一次作业都当作第一次作业来完成,一抓到底。因为如果一旦形成了作业马虎、书写潦草的习惯,以后再想纠正就很困难。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在培养每一种习惯之前都要讲清楚必要的道理,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教给具体的方法。
如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确定观察的重点,传授观察的方法,先观察反应物的种类、颜色、状态,再观察反应的条件、过程、现象,最后观察生成物的种类、颜色、状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督促学生去自觉实践。如整理复习提纲:开始可能是名词概念的简单堆砌或照抄教科书的“内容提要”。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采用分类、联系、对比等方法进行归纳小结,把物质的制法、性质、存在、用途有机地联系起来复习,使之系统化。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一环,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惯。
(3)小事着手,点滴抓起,严格训练,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从小事着手,从一点一滴抓起,严格训练,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由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渐形成全面的系列的良好学习习惯。如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我们只能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具体明确,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培养与训练。小到药品标签要向外,试管要倒插,帽要正放,火柴梗不乱丢,试管口不能对人,废液不乱倒……都一一落实,正确指点,及时督促,反复训练,一点的一点抓,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及时检查,适时评价,表扬激励,习惯成自然。习惯,常习则惯,惯则成自然。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需要反复训练,不断强化,及时地作出积极的评价,检测矫正,表扬激励,榜样示范,使习惯定型化、稳固化、逐渐达到自动化,习惯成自然。如在作业批改中,一方面给做得好的同学评“优秀”,开展优秀作业展览,评比活动,利用各种场合表扬“优秀”的同学,另一方面对于作业马虎、潦草、抄袭等现象决不姑息迁就,当即退回,请其重做。如请实验操作规范的同学做示范,请听课效率高的同学介绍经验,用身边的事例启发学生。
于是我们备课组根据中学生学习化学的习惯与学习水平关系差异进行了调查与统计。调查采取问卷的形式,根据对中学生学习实际所作的了解,参考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各种关于学习方法的文章,编写了一份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初三全体学生。问卷收回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分,得分的高低是依据学习习惯的科学性以及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情况而定的。根据统计可以看出,学习习惯的积分与学习成绩是正相关,并且对优生(平均成绩居于班级中前20名)和后进生(平均成绩居于班级后20名)的学习习惯作了比较,发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的差异较为突出和一致。
(1)优生对学习的目标,即学习应获得的知识、技能及应达到的要求较明确,而后进生则大多不知所之。
(2)优生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而后进生则较被动、消极。
(3)优生注意学习的系统化工作,“经常理清所学知识的关系,使之系统化”,而后进生则忽视知识结构,孤立看待“知识点”。“几乎从未去整理过所学知识的关系”
(4)优生在上课之前有较充分的预习,而后进生则很少预习,即使有,也只是“走马观花”。
(5)优生重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记忆方法较科学,有效。而后进生学习方法滞后,靠“死记硬背”
(6)优生上课时一般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在听课时,一般能跟上教师的思路,领会教师的用意。
(7)优生“爱动脑筋”思维的积极性高,并且具有较高的发散性、灵活性、可逆性、和较明确的方向性。而后进生则懒于思考。
(8)优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较高,善于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较简单的问题。
(9)优生学习的独立性较差生强,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和工具书。
优生和差生在学习习惯上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以上列出的是较突出和较有规律的方面。
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行之有效,意义深远。成败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要做到,而且要高标准地做到。一丝不苟的教风、和蔼可亲的教态、规范正确的操作、准确无误的描述、工整美观的板书、精心细致的批改都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无形的巨大影响。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8-04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11-23
如何培养英语学习中的良好习惯11-23
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1-23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习惯11-23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11-23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04-21
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