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

时间:2024-07-23 12:00:09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

  小学科学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苏霍姆林期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中培养他们的能力,龙其是创造能力,他们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发展自身,改造世界。

  一、解放学生。

  科学课在让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境愉悦,情绪饱满,为了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我采取了三个"解放"的对策。

  1、解放学生的大脑,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边听课边想,边观察边想,边实验边想,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学生想得新、想得奇。我还经常运用设疑促思的方法,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2、 解放学生的嘴,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课堂上我对学生没有这不能说,那不能提的规定,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想说就可以说,想提问就可提,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开展争辩,即使说错了,也只作正面指点,不进行指责,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3、解放学生的双手,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他们什么都想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我积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让他们积

  极地玩,并要求他们玩出明堂来,玩出知识来。从而在动手过程中,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少年儿童的天性。 在以往的常识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问,学生思考问题,教师鉴别回答评判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程序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思考问题,其学习能力很难得到充分地发展,心理状态也始终处在消极等待之中,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实践是科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常识实验教学中,不能把实验变为“一讲、二看、三示范、四照着课本做实验”这种学徒式实验,这样“依样画葫芦”,只能获得一些具体的操作技能。为此,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造就和培养新时代创新型、创造型的人才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我们科学教师作为学生的科学启蒙者,理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站在培养新世纪接班人的高度去认识培养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扎扎实实地抓好科学教育的每个环节,不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 [篇2]

  恩格斯说过“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而小学阶段就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所以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我们都知道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便是创新思维。拥有了奇妙的创新思维,便拥有了很好的创意思维,有了很好的创意,便拥有了很好的发明。我想小学科学是以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该是重点。那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营造开放的思维空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学双方思维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置于学生平等的地位,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你会得到学生各种各样的创意心声。有时,教师还要装着“无知”,向学生学习,让学生觉得老师也有所“不知”,我也有所“不知”,从而让学生获得自信。这样做并不会影响老师的师道尊严,相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如在学习“声音的传播”时,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用手轻挠桌面,耳朵靠近桌面听不见声音,贴在桌面上就听得非常清楚,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了桌子可以传播声音。那么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学生在做出自己的猜测后尝试,自由选择材料如棉线、牙签、小纸杯等做了一个土电话,通过制作与亲身体验,学生发现了棉线能传声,推导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学生这一发现,我及时给予肯定,虽然前人早有结论,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的发现。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

  

  二、让学生质疑问难,掌握创新思维的钥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疑”才能有“思”,只有“思”才能有创新。所以老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提出问题,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难倒教师和学生的问题,敢于向权威挑战。

  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能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能嘲笑、讽刺,更应该耐心引导。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其提问的积极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设计一些小故事、趣味性强的游戏、魔术、创意等,激发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题。如在学习“热空气”这个内容时,出示一个自制的“热气球”(热气球可以用保鲜袋代替),当点燃“热气球”下面的酒精灯时,“热气球”鼓起来了,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当气球释放时会怎样?真的吗?当热气球飞起来时,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议论纷纷。此时,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热气球为什么会飞?”、“是什么力量让它飞起来的?”、 “它能飞多高?”、 “怎样才能让它飞的时间更长一点” 等等。通过观察、讨论,唤起了学生探索、想象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从而也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方法。

  三、注重让学生动手,在探究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展。因此,积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将极大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为此教师在科学课中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刀真枪地进行科学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做中学、动中悟”。

  在《哪杯水温度高》一课中,我让学生猜一猜哪杯水更热,让一名学讲台用手指来试一试几杯不同温度的水,通过做各种表情让下面学生猜测一下这几杯水是冷是热,看到同学们不同的表情下面学生做出了种种猜测,原来到台上来的学生故意做出了相反的表情,让大家猜错。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在科学探究中不能轻信别人的结论,要亲自验证。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摸起来差不多的两杯水是不是无法来判断哪杯水更热呢?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我趁机问:“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证明一下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认为可以将温度计放到水中测量,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量出不同的温度。接着我又提出问题: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要解决哪几个问题?这样,既动手又动脑,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培养了他们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老师可以在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结论等探究环节中,通过设疑、解疑、质疑,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技能,逐步让他们形成有创新思维。

  还有在探究过程中做到有目的、有准备地进行科学探究,教师做好探究的指导。如在实验探究之前,将预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一步一步完善自己的探究计划。如你探究的主题是什么?你的猜测是什么?怎样去证明你的猜测?需要的材料什么?怎样进行实验研究?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法?学生在实验计划的指导下带着问题进行观察与实验,对学生有创意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教师要进行鼓励和表扬,使学生都有自我表现和创新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

  四、进行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思维

  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在老师的激励下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老师一句激励性的话语,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鼓动上进的动作,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使用激励性语言评价时,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一句简单的话语,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亲切感,如“你的发言真精彩” “你说得非常有道理” “你的创意真不错”, “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你很会思考”等等,有时当学生发言出现困难,老师一句“我想你一定在思考,大家再给他一点时间,好吗?”都能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同时鼓励了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也同时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进行口头评价的同时还可以结合体态评价,点点头,坚起大拇指,拍手鼓掌等等,使教学形成一种积极的评价文化,但也不能只说好不说差,适当时候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批评,只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也会让学生产生进步的动力。

  例如:在上《土壤》一课的时候,刚上课,面对老师展示的土壤,学生脸上再现出各种表情。面对学生疑惑的神情,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今天想研究土壤哪方面的问题?”这一问,引出学生的很多问题: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土壤有几种成分?土壤里有什么营养?有几种土壤?等等,这些问题中有许多与本课内容无关,但这正是引发学生进入探索性学习的切人点,面对大量问题,老师要充分给予关注和肯定,赞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予点拨和启发,从而在班级里营造出一种活跃的、发散的探索氛围,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提问的习惯。

  五、以训练思维为重点,教给创新方法。

  思维是对事物本质的规律的反映。在科学教学中如能对学生进行多元思维的训练(如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学生在多元思维过程中,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思考时会产生新的问题,激起新的探索欲望。

  1.求异思维。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指思考者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单一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去寻求多样性的方法和结论的开放式思维。因此,要鼓励孩子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如,在教学《月球》一课,我让学生思考宇航员到月亮上去考察时,应该给宇航员准备那些装备?同学们真的当起了设计师,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月球上没空气,所以要接一个氧气袋。还有的说月球上没有大气压,引力也很小,我就把食物,水压缩后装在胸前,要吃喝就用手捏一下。通过这样的引发,学生不仅能更好地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2.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将事物的整体、部分或性能颠倒过来想,以求得新思维产物的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潜力,为学生提供一手训练材料,让学生去分析、推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举一反三地去思考问题,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法拉第从电可以产生磁的现象,倒过来想磁是否也可产生电,法拉第的逆向思维使他发明了发电机。学生学了“声音的产生”一课,知道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由此想到怎样使发声的物体立刻停止。“水的蒸发和沸腾”知道水能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否也能变成水等问题。逆向思维有利于学生产生新的问题,获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3.联想思维。联想思维是由眼前感知的此事物想到与之有联系的彼事物的心理过程。巴甫洛夫反复强调“一切教学都是由联想形成的”。学生学习了“种子的萌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后.联想到如果满足水、空气、一定的温度三个条件,是否可以进行无土栽培;又如模拟风的形成实验,联想到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这些由联想而产生的新问题,就会激励着学生进行更深意义的研究。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更要积极采取策略,或营造氛围,或评价鼓励,或启发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究,深入的培养创新思维。力求实现在发现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得新的发现,不断地在发现和探究中,逐渐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相关文章:

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1-23

如何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08-14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01-02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提问意识11-23

如何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02-16

如何培养创业意识11-25

如何培养服务意识10-19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01-02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