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应使学生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充分发挥小学数学学科所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江在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中提出:思想政治素质提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李连宁司长在全国小学德育研究会第十五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坚持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的渗透性,特别要注意把思想品德等内容真正渗透到各学科中去。下面就来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培养。
一、借助我国历代优秀的数学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祖国,是每个民族的灵魂,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国人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情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数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当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有许多数学家,对世界数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故事也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如刘徽、祖冲之、陈景润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的数据和材料,让他们了解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幅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搏,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十分明确地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如实践第一,发展变化的观点,矛盾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规律等。数学老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注重向学生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就能为学生的爱国主义的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结合数学教材中数学史方面的内容,有意识地树立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受和自信心,发愤(学习),不懈努力,将来来投身到建设伟大祖国的洪流上去。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可供教育教学利用的资源越来越丰富了。这些多
彩的网络资源,教师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在关于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从网上收集我国领土辽阔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等。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唤起学生感受祖国、家乡的可爱,从而树立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数学课中的活动教学,将自主权全部交还学生,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去求索,这样不仅活生生对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数学活动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随处可见。
三、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教育 1、言位身教,从自己做起。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进行概念数学时,要运用数学语言完整、精练地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确切;在板演过程中要有条有理,推理要步步有根据;书写要规范,避免“圆”和“园”、“连接”和“连结”混用。时时事事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
2、严格要求,从小事抓起。数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不合格的作业,一定要令其重作,哪怕只是一个错字、一个小数点也要强调订正。要严格指出,在实际工作中点滴差错误都有可能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从而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在数学课上,老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老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老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语言要清楚、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老师的表率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条理的思维方式,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刻苦钻研讲求实效的学习习惯和严谨朴实的思想作风。对上课认真
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积极,学习进步等方面的学生,老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榜样。
《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四、以生为本,教师应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爱
就是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就是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就是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一般来说,教育是以关心、关怀、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这就决定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讲解传授过程,更多的是文化传承、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过程。
作为一名当代教育者,首先应该能够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和对话,学会倾听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用由衷的、自然流露的、真实生动的、不加修饰的语言去唤起师生之间的理解和共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学生的观点和需求,支持学生的表达和行动。师者,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应该是学生的尊重者、理解者和支持者。
其次,更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言行、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理、学生的状态和学生的诉求。如果缺乏对学生的真诚热爱和细微体察,教育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如果没有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教育就会丧失生命和源泉。师者,应该是学生的亲人,应该是学生的观察者、呵护者和服务者。
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了身为一名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品质。这种爱是一种无私的爱,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爱,它也包括对学生严格要求和耐心教导。作为教师,我们要把这种爱从一种责任升华成为一种本能。严格和爱是辩证统一的。“要严而有格,要严而有度,要严而有恒”。常言道“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说的是应对学生严格要求。但严格不是严厉,应该有个正确标准。大家都知道,物极必反。如果我们对学生过于严格,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对逆心理,进而采取一种对立姿态,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爱,是教育的真谛。现在社会上都提倡人文关怀,要求以人为本。教育亦是如此。我们要做到对学生的爱真正地发自内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总之,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以新的定位,新的德育观念来影响每一个学生。把德育化成春雨,浸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从小具有良好的的道德品质,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 [篇2]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对学习材料的疑问开始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数学课程的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应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获取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而解决必须要发现,教学中如何发现这是数学的心脏,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兴趣,增强学生问题化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化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问题化学习?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对待学生疑问,教师不要压制、阻塞学生的思路,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不合情理,没有思维价值,教师也应给予精神上的鼓励;特别对那些不循常规、独辟蹊径,思维具有创意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以激励其他同学积极思维。所以说,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和蔼的态度、鼓励的目光、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娓娓的诱导,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精神鼓励,变不敢问为敢问。比如,在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可捧着一个较大的黑匣子走进课堂,把它放在讲台上,并简介“潘多拉盒子”的神秘传说,然后说:“今天我也带来了一个神秘的‘潘多拉盒子’,要知道它的里面到底有哪些神秘的东西呢,那就必须先过我这一关。”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看到这一双双闪着渴望灵光的眼睛,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又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时,用多媒体动画显示:在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上有3只小狗和2只小猫再嬉戏。问:“屏幕上的小狗和小猫能放在一起相加吗?”学生回答:“不能。”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有这个情景感受到了学生的问题化学习,感受到了他们急着去解决问题的热情。
二、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勤问
当前一些学生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习惯于“满堂灌”、“大包干”,或者问题都有教师事先在教案上设计好,教学时,教师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是等待着老师的提出,并用一种标准答案回答老师。学生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主体)的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教师要根据课堂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课型等,尽可能做到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充分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勤思考,勤讨论,勤质疑。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留有余地”的原则,给学生留些“空白”,激发学生质疑问题的强烈愿望,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为了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卡”,鼓励学生思考,使之形成“勤于问”的习惯,使提出问题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提问卡可以设计“姓名”、“班级”、“时间”、“问题所属类型”、“问题及要求”、“教师回答”和“学生追加提问”等内容。学生有问题就可以领卡填写,教师针对所提问题可以单独解答,也可以通过讨论等各种形式融在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针对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科学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否提出问题并有解决方案等不同层次给予不同的加分,以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这样,时常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使学生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三、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是否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问题意识的重要尺度。学生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不知“疑”在何处,不知“惑”在何方。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必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提问的精神外,在课堂上还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与途径,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发展。在概念、定理教学时要特别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精神。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如下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碎成二片,要配成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是否将二块都带去?如只带一块,那么应带哪一块?为什么?
分析:这是生活中一个活生生的事例,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都兴奋不已,有的拿尺比划着,有的用圆规度量着,学生的思维瞬间被激活。在认知与需知矛盾时,激发学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探索问题的动力,让学生通过自己一系列思维的加工来发现问题。
四、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石。在数学课堂上,要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并且敢于问,乐于问。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问题情境。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给学生多个感官的刺激,思维活跃了,问题的火花便由此产生了。
在哈佛大学师生之中也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的呼唤。
【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11-23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1-23
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1-23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11-10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11-23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11-23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觉地参与意识11-23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