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尤以诗词文化最为出众。诗歌艺术承载了哲学思辨性、美学艺术性、伦理价值观等要素,作为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也是多样化教学方法的重要试验田。本文将围绕这一课题展开探讨,以供同行参考交流,共同探讨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以多元化视角,剖析古诗词意蕴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立足于多元化视角,探索多-维度的诗词解读价值取向。笔者且例举两类以作参考:读者视角与作者视角。首先是读者视角。无论是什么身份、角色和地位,一个人在面对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都是以读者身份介入。因此在解读古诗词的视角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作为一个读者,真正融入到诗词之中,以读者的视角来考量和解读,品味语言与细节,捕捉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文学魅力。其次是作者视角,“文为心声”,诗词中满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理解作者的思想,才能更好地解读诗词,寻获意蕴,体悟感受。
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解析诗词时,应引导其从作者视角出发,考虑“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将自己放置在作者的位置上,以更深层次、更贴切的方法解读诗词的情感导向。如在赏析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时,可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将自己想象为念国思家、牵挂民生疾苦的诗人杜甫,想象将自己置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情境中,来思考如果自己是杜甫,最想通过怎样的辞藻来表达这一刻的内心感受。如此一来,便能更深入地揣度诗词本意。
二、通过标题与韵体,了解诗词信息
世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而题目就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蕴含着一些关于作品最基本的信息,通过题目来参悟诗词的类型是最直接易懂的。譬如题目中有“送”字的,往往是送别诗,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友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送别诗多是作者离别时,惆怅满胸而抒发的情感火花,颇有“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的心境。
而以地点为题目的诗词也较好理解,如《钱塘湖春行》一诗明确了创作的时间和地点,再做细品,不难体会出当时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时的苦涩情感。所以,引导学生关注诗词题目,可获得与诗词相关的重要信息。此外,作为诗词的最美体现,韵律也是诗词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主要特点之一。一首诗如果缺少韵律,不仅读起来不流畅,其美感也难以显现,如《天净沙秋思》一诗节律堪称完美,素有“秋思之祖”的美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好一幅深沉的秋夜晚景图,区区28字便使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三、 用不同的诗词表达主题,比较分析
通过诗词表达主题的角度对不同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理解和比较分析,也可以从纵向时间发展的角度感知作者的心路历程,让学生从综合的视角、从更广泛的空间中,深刻把握诗词特征,加深理解。以同一文人的不同主题诗词比较为例,每个诗人都会有属于自身的独特经历,也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为不同的际遇而彰显出异样的情感。因此,通过这种纵向的,对作者不同阶段、不同主题的作品比较,对于全面了解文人诗词观及其所经历的历史背景,都有重要作用。
如“诗圣”杜甫所著诗《望岳》《春望》,前者是基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折射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将个人不畏艰险、不惧困境的心态彰显得淋漓尽致;后者则是对一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荒唐破败景象的凄凉慨叹,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战乱过后的家国破败,满目疮痍景象的悲哀情绪。由此很多学生容易受常识性思维影响,误以为杜甫的诗作中,只有爱国、慨叹等风格或主题,殊不知“诗圣”的“诗路”也是颇为广阔。上述两首诗前后间隔20年,历经了“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杜甫从一个胸怀大志的爱国青年逐渐变成面对国难无能为力的落寞诗人,通过如此比较,便将历史由盛而衰的真实景象活现于读者面前。
四、 剖析意象所指,拓展思维
一般来说,古诗词的意象大致分为几类:一是烘托型意象,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即完美烘托出乐声的美妙以及听者全神贯注的场景氛围。二是描述型意象,如辛弃疾的词《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即生动勾画出了乡村夜晚的恬静画面的整体意象。三是比喻型意象,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借以傲放于寒冬的梅花来比喻傲骨纯洁的情怀。诗词是一种艺术,是作者强烈感情的抒发媒介,意象作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枢纽,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乘着“意象”之帆,吟咏诗歌,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之能够漫游其想象天空。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篇2]
中国的诗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力量,是中华几千年来文化的精华。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在对这些诗歌引以为傲的同时,却不得不承认,我们鉴赏诗歌的能力仍然需要提高。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今天,我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简单地谈谈我的看法。
一、巧借题目解诗意,有助于明确阅读的方向
题目是文章也是诗词的眼睛,它必然会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揭示所写的内容。故在阅读诗词的时候必须留心题目,要注意思考分析题目所传达的信息,注意把握题目与诗词内容间的关系,不失为理解诗意的一种好方法。
李商隐的诗歌《夜雨寄北》,从题目可知这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而这样的作品往往是思乡或者思亲,借以抒发自己的羁旅愁思之情、飘泊无依之感,有时甚至还带上浓重的身世家国之感的色彩。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找到了理解此词以及此类词的一把钥匙。如本词,作者感情比较直接和纯粹,作者期盼能够早日回家和妻子共话家常。不单这首诗我们可以从题目得到一些信息,很多诗歌我们从题目中都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如杜甫的《永怀古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
对题目的思考分析,并不会得到具体明确的答案,但它却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方向,可以避免盲目性,也可以让我们阅读的时候能尽快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披文入情”是关键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多读书,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这里的“多”,一是指读诗的数量要“多”,二是说对于每一首诗都要“多”读几遍。诗歌读的数量越多,其意义自不必说。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的语文老师有计划地安排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在这我也不想多谈。今天我们就谈谈对于一首诗,应该怎样来多读几遍,多读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1.置身诗境。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将诗人的笔下景通过想象和联想还原为眼前景;将自己浸入其中,把自己想象成诗人,反复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还要注意联系诗人写诗的背景。如杜甫的《旅夜书怀》,写于作者的晚年,当时的作者病痛缠身,已至暮年却仍是壮志未酬,国家仍然是战乱连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客居外地的杜甫看到壮阔的江景,再俯视自己孤独的小舟和孤独的一生,不能不发出孤独失意、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之感。置身诗境,我们将与作者面对面地交流,几千年的时间距离也许将不再是距离。
2.把握全文。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已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这时我们可以问自己:①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②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③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这三步缺一不可。找出文章的抒情主人公、作者的写作目的、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做既能让我们全面把握文章,不会断章取义,又能培养学生很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
3.抓住“诗眼”。能否读懂文章很大部分就取决于你是否读懂了诗歌中的关键词,也就是文章的“诗眼”。但我们也知道一首诗歌想要准确地找到诗眼不是那么容易,这就要求我们反复地诵读、反复地比较,看看哪个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就如北宋诗人郭祥正的《访隐者》:“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仔细阅读全文,不论是顺崖而踏的苍苔、被寒云而抱的泉石、有酒都不出门的山翁,还是落花满地而无人至之地,都是围绕“隐”字来谈的。诗眼虽有时难确认,但反复诵读,整体推敲全文,仍然是可以做到的。
三、分析意象,体味意境,赏析诗句
鉴赏古诗词,关键要学会挖掘其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相交融而创造出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但鉴赏意境要建立在我们对意象的把握上。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只要把握了“长亭”一词有送别的含义,再加上“寒蝉凄切”四字,整首词的凄凉意境也就出来了。古诗词中的意象一般都具有固定的寓意,如:子规的悲惨凄恻,柳树的惜别不舍,鱼雁传书寄相思,等等。
四、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古诗词这种文体毕竟离我们很遥远,有不少学生做诗歌鉴赏题时,不知从何下笔,即使下笔,也往往词不达意,不能领悟要旨。所以应当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帮助学生准确规范地组织语言。比如咏史怀古诗帮学生积累“昔盛今衰”、“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等术语;表现手法方面帮学生积累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动静结合、侧面烘托等术语,引导学生结合诗词具体分析,为鉴赏诗词作好理论上的准备。
以上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只要我们力求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局部揣摩,多读、多想,就可以在诗歌鉴赏方面有突破。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相关文章:
小议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11-23
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11-23
如何培养高中生数学提问的能力11-23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11-23
浅议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方法论文11-27
如何有效培养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09-26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英语听说能力11-23
如何培养高中生数学学习兴趣11-23
如何培养高中生健康的生活方式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