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时间:2022-11-23 15:13:04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创新意识,并注意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何才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早就这样的良好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作为教师,如何营造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关键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待每个学生,尤其是班级后进生,他们需要教师更多的关心、帮助、鼓励、理解。只有在这种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中,学生从内心尊重、信赖、爱戴老师。“爱屋及乌”,学生会由喜欢老师到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对他所教的知识充满了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传统的课外阅读训练,往往重在加强学生对题型的熟练程度,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把课外阅读单纯的当做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把它当做枯燥的题海战术。而“自主阅读实录”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立足享受阅读兴趣,不是为了单纯地答题,而是重在发现问题,积累知识和信息,力求理解感悟语言,提高欣赏水平,引发创造意识能力。当然,为了克服学生阅读时的盲目随意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可事先予以阅读方法上的指导,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初期可由教师选定阅读的内容,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发现的问题,所得的感受与启发记录下来。从最基本的生字新词到文章的结构思路,从关键词句的理解分析到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从特别欣赏的语言片段再到临时触发的感想,都让学生自由记录。学生甚至可以向文本提出质疑,评析文章的某些思想观点或表达技巧,甚至超越文本,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从而达到创造性阅读的境界。而后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在合作探讨中把发现的问题一一解决,解决不了的不强求一致,这样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主阅读中获得了情感和思想体验,又在探讨交流中获得了成就感。中后期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的内容,做阅读实录。这种阅读形式无疑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弘扬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提高思维的独特性、变通性和深刻性,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大有益处。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语文课所学的每篇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对写作方法的把握,往往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因人因时因地不同。学生所写的每篇文作文,甚至是同一题目的,都有不同的观点和表现。因此,我在讲课时从不划定框架,规定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去思考,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认识及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由于某些因素的触发,会突破平时的思维定势,拓宽了思路,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课堂气氛。如教《智子疑邻》这篇寓言,我先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把这则寓言改写成一篇现代故事,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谈谈自己的见解。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得出如下结论:听取意见,不能看意见是谁提的,而要看意见是否正确,不能因人废言。这是从积极方面说的。该文如果从消极方面作解释,那就可以引申为: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了,即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学生畅所欲言,而且言之有理。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胆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学生哪有兴趣呢?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就是要学生主动参与,表演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表演那些故事性强的课文,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理解课文主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排演这个故事,学生的热情很高,马上投入到剧本改编。学生完成剧本改变后积极投入排练,后来在课堂上表演的十分精彩。学生不是在教师条分缕析的讲解中了解课文内容,而是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准备的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同时也锻炼了创新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5.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质疑,就是提出问题。明朝的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提问这一程序,这只是教法,而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如何质疑,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则是突出了学法的指导。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质疑的基础上善于创新。例如阅读《失街亭》,传统的观点是马谡的自以为是、不停诸葛亮的再三告诫,不听王平的劝说,一意孤行,导致战争的失利。面对这个传统的、正统的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方查询资料,在充分了解历史事件、大量占有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独立思考,仔细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要以为权威是不可侵犯的,不要人云亦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为什么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呢?为什么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就不能自成一说呢?我们要让学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有“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陶行知语)的信念和决心。

质疑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因此,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学生创新的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教师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是学生得到足够表现自己才华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2]

培养和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初中语文考试考核 内容的调整,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呼声和要求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长期以来,语文老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一问题,意见分歧,:有的老师一味的在那里指导“读法”似乎只要学生掌握了“读法”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提高了;有的老师一味的在那里强调 “多读”似乎只有学生“天天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有所提高。很明显,这些做法违背了中学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当然难以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成效,要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尊重阅读教学的规律。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一、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就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亦称“求知欲”它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成份。良好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活动,有无兴趣的参与阅读的效果大不一样:阅读活动中,有阅读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阅读情感,从而化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就会感到阅读很轻松。同时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都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阅读效率就高。只有如此,阅读训练才有效果,能力才有所提高。相反,没有阅读兴趣,阅读情感则在消积的情感的驱动下陷入被动状态,就会对阅读感到厌倦。同时感知、记忆、思维活动处于抑制状态,阅读的效率就低下。由此可见,要提高阅读效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的发生,实际是学习成功的结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受,学生某门学科成绩同这个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成正比,往往是由于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中获得了优异成绩而产生对该学科的兴趣。盖茨曾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励起进一求得成功的努力。”由此可见,兴趣不光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成功的结果。阅读活动中也是如此,兴趣是阅读的动力,阅读的成功又可以增加阅读的兴趣。因此,我们在阅读训练中要把握好难度,让学生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感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克服困难的喜悦,实现阅读训练中兴趣良性循环,提高阅读效率。

兴趣有良性循环,当然也有恶性循环,对阅读没有兴趣,阅读活动本身缺乏动力,这容易导致阅读失败,阅读的失败又会加深对阅读的厌恶。如此下去,阅读便会索然无味,大量的、高难度的训练容易 将学生陷入兴趣的恶性循环之中去。当学生表现 对阅读没有兴趣时,要分析学生不感兴趣的原因,要想一切转办法帮学生克服这种消极情绪,主要的一条就是引导学生钻进去,学生钻进去了,也就有了兴趣。《学记》云:“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注意阅读思维的引导

《中国大百科全书说》说:“阅读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改造原文的句子、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由此可见阅读过程中有一个思维加工过程,这个加工过程也是一个信息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加工是以内部语言的形式在大脑中通过思维活动完成的,表现出来也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伴随着阅读者的领悟、想象、联想 、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演绎 、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读者也就是在这些思维活动加深了对文字材料的理解。思维活动是阅读理解的核心,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理解程度的深浅和吸收量的大小。由此可见,在阅读训练中,引导正确,健康的思维对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有意义的。

高效的思维活动来自哪里?就是主要方面而言,它来自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引导。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亲历阅读活动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经验,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

阅读不同作品。老师要善于引导不同的思维活动,就大的方面而言,阅读文学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联想、想像。例如阅读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想 “骗子怎样诓人,皇帝怎样上当,群众如何瞒骗。”阅读冰心的诗歌《纸船》,要引导学生想像叠纸船的情景。阅读理论的作品,老师则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演绎归纳等抽象思维活动。

就阅读引导的核心而言就是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怀疑是思考的开始,只有善于怀疑善于发现问题,才可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阅读理解才会深入,阅读的效率才会提高。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学生思维的水平正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的循环往复由简单到复杂过程中慢慢提高的。

在阅读思维的引导中,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⑴引导时要注意把握思维“流向”

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流向沿着正确的轨道生发、掘进,避免进入“误区”。

⑵引导中要把握好合理的“距离”

阅读训练中,无论是设疑、激趣,不是诱导、点拨者要留下一段相应“合理”的距离,或网开一  面,或点到即止,让他们在“差距”中,在“跳跃”中,思索、感悟、挖掘、变通,从而发幽探微,  沙里淘金。长期这样训练,可使其思维具有优良的开掘力和穿透力。

⑶引导要讲求“灵活”

其一,训练过程中,要注重注入思维“活水”不断输入的新信息,具体操作中,要不拘一格 ,灵活多变。发散开来的学生思维千况万状,多彩多姿,要随时发现抓住能撞南思维火花的契机,相机导引;其二,训练中要避免“强迫使命令”过分强调答题的规范化,尤其是作词语训练以及做某些测试题时,硬性规定在填某某词、某某句等,而不允许或否定其它任何答案,这种“强迫命令”极产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智力。

三、注重阅读知识的传授

常听到有些老师说:“阅读题考查的是能力,不是知识,注重能力的训练就行了。”这句话割裂了知识与能力间的联系。当然是有失偏颇的。其实任何一种能力都在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阅读能力的形成也不例外。更何况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信息,而任何一种新知识的形成都是以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的,无论是阅读知识还是其他知识的多寡对阅读的效率极有影响,我们又怎能轻视知识的传授。

阅读者拥有的识字量,词汇量,句式量越丰富,阅读感知确定的程度越准确,阅读的速度也就越快。阅读者掌握的章法结构,修辞逻辑方面的知识越丰富,阅读理解也就越深刻。广而言之,与阅读者拥有的与阅读材料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越广博,阅读的广度越大,吸收能力越强。有一个常见的例子可以 证明这个问题。初中的学生比小学的学生阅读效率高,主要是因为阅读者在知识的拥有量上的差异。

所以,在阅读活动中我们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主要是阅读方面的语文知识如字、词、句的积累,章法、结构、修辞、逻辑的掌握,当然也包括基础性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四、注重阅读技术的指导

阅读是一种心智技能,它要求阅读者掌握良好的阅读技术的阅读技术。阅读者对阅读技术掌握的高低直接影响阅读效果的好坏,并且,不正确的阅读技术可能限制一个人在阅读方面的提高和进步。所以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注重阅读技术的指导。

在阅读训练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在默读的时候,喉管里在轻轻的发声,有的学生在默读的时候喜欢用笔指读,这些都是有问题的默读技术,需要老师及时指导。

默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看书,文字材料的意义由视觉感直接进入大脑思考。过程简单而速度快,喉管里的发声,钢笔的指读不可能跟上这个速度,容易限制默读速度的发展,同时,喉管里的发声需要大脑接受挤占思维时间,影响思维的质量。从而影响阅效果。

在阅读教学和训练中,我们还会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像和尚念经,声音小而速度快,没有起伏,没有重音,更没有感情和语调上的变化;有的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不是丢字就是加字,再就是错字,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该停顿的地方又连了上去。这些都是有问题的朗读技术,也需老师的指导。

朗读有其具体的要求:⑴眼看,口读和耳听,发音清楚响亮。⑵不读错字,不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⑶用普通话朗读,读得流利而有感情,符合不同的口气语调。⑷读出词语、句子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只有符合这要求的朗读才会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作用,才会对理解文章的内容有作用,阅读效率才会高。

无论是默读技术还是朗读技术,其基础都是视觉技术。坐姿、视距、眼停、回视是否合理,是否保持一定的视读广度,都直接影响感知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到阅读的效果。

五、注重阅读习惯的养成

什么是习惯,心理学家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完成某种行动的需要,就是习惯。习惯使人们遵循一定的方式去行动,习惯一经形成比较稳定,因此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有重要作用。

对阅读而言,我们要求阅读时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积极紧张的思维连在一起的。我们要求阅读明确的目的同时要边读,边想,边动笔。因为阅读目的明确,对重要语言信息的搜索,选择才能准确而迅速,阅读中还常常会闪现触人深思的问题,会经常碰到一些极有价值资料。我们需要及时的笔记。如果一个学生养成这些良好阅读习惯无疑对提高能力是有意义的。相反,一个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他的阅读效率就会停滞不前,再也难以上升,所以在阅读活动中老师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文学家叶圣陶正是看到了良好的习惯对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意义。主张阅读习惯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1-23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11-23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23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11-23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1-23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11-23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1-23

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感悟能力11-23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