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时间:2022-11-23 15:09:37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是从笔者近年来所接触到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发现,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死板,不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缺乏有效引导和启发学生探讨与思考科学问题的教学能力,使学生普遍存在对这门学科学习兴趣低下,教学效率不高。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总结了自己平常教学中的几项策略。

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好奇,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产生问题,由问题产生好奇心,使其兴致盎然地进入探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我们以三年级科学《动物的食物》一课为例,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景:电脑课件显示出动物园里又来了一批小动物,小兔子,大灰狼……等,这些动物新朋友来了,可是饲养员却发愁了,因为他不知道该给这些动物吃什么?同学们,你们能帮饲养员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情景一出现,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课主题,归纳出了动物食谱的特点:肉食性,植食性,杂食性,进而根据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食肉动物、食草动物、杂食动物,课进行的很顺利,老师只是稍加点拨,学生就带着学习动力主动地进入学习的主体活动当中。另外,一些妙趣横生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设有悬念的实验等都可以作为创设情景的方法,所以,好的情景引入,不止是一个教学的开始,更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二、操作实验,让学生探究,保持学习兴趣。

科学课学习的中心环节就是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这时候教师应开篇明宗,指明本节课研究的方向、方法,根据所给的材料自行探索,揭示相关事物的性质与规律。在这里,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获取自主探索的空间,使他们体验亲历科学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支配材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甚至可以争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其思维的广度。比如,一位教师在讲《大气压力》一课时,在讲完了大气是有压力的,并且来自四面八方,让学生明了这两个知识点后,教师设计了这一个实验:在讲桌上放了一盆水,让一个学生用吸管来吸水喝。随即教师提出问题“用吸管吸水是什么原理?”有的学生说是靠自己的力量吸出来的,有的学生说是大气压力的作用,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时候教师并没有揭晓答案,而是在吸管上扎了几个孔,再让学生来吸,结果吸不上来了。此刻,这个实验的结论便自然得出:是大气压力将水压入吸管,水才被吸入口中。再比如教五年级《声音的产生》时,教师先说明实验材料,实验目的,让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声音的产生与什么有关?这些材料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教师先演示尺子的振动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具体操作方法及尺子的振动方式,然后把学生分组,让学生动手实验,逐步让学生做皮筋、钢丝发声的实验,学生实验热情高涨,教师引导步步深入,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理。由此可见,科学探究可以把科学知识的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训练和良好科学态度的养成有机结合起来,起到了长久保持学生兴趣的作用。

三、各种方式,让学生思考,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课的独特性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科学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不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是不会主动去关注和了解的。因此,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师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固定的模式,要综合应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对科学世界的探究本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比如在上《大气污染》这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学生走出课堂,分别收集不同污染区域的资料,以及大气污染前后的一系列变化,让他们身临其境去观察、感受,寻根求源,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实,深刻理解人类要减少大气污染的重要性。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课堂”的活动,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收到了单一的老师讲解学生机械记忆所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针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具体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将枯燥的科学常识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出示实物、演示实验以及用挂图、多媒体计算机展示研究的动态、静态图像和声音,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验证总结,让学生应用,延伸学生兴趣。

总结新课,应用新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准确理解新知识,并形成较多层次认识的重要过程,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在引导学生认识在总结出各种现象的本质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观察和动手实验,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进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并能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使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应用。

比如,教学《磁铁性质》一课时,教师总结出了“同极相互排斥,异极互相吸引”的性质后,引导学生做了这样的实验,加以验证:将两块标有磁性的环形磁铁同时接触,竖套在橡胶棒上,用手向下按,结果上面的磁铁像变魔术般高高弹起,并上下颤动;再将一块磁铁变换一下磁极,相互接触,两块磁铁“啪”的一声,吸引到一起,从而使学生对结论确信不疑。课后,及时给学生布置了实验作业:用两块磁铁进行小制作比赛。几天后,学生利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制作了好多作品,使课堂中学到得知识进一步得到延伸。

总之,小学科学课教师只要成功的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的特点,去正确引导,遵循科学课的教学规律,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篇2]

小学科学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如能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并充分发挥主动精神,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就能获得较大的成功。我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怎样使学生爱上科学课呢?怎样来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呢?首先要引起他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感。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我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比如本节课导入,我用棉花蘸水在黑板上写几个大字(我爱科学),字很快就消失了。学生轻松直观地认识了蒸发这一现象,又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涉及科学,让学生感知,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来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操作实验,让学生探究,保持学习兴趣。

科学课学习的中心环节就是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这时候教师应开篇明宗,指明本节课研究的方向、方法,根据所给的材料自行探索,揭示相关事物的性质与规律。在这里,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获取自主探索的空间,使他们体验亲历科学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支配材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甚至可以争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其思维的广度。

三、各种方式,让学生思考,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课的独特性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科学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不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是不会主动去关注和了解的。因此,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师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固定的模式,要综合应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对科学世界的探究本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验证总结,让学生应用,延伸学生兴趣。

总结新课,应用新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准确理解新知识,并形成较多层次认识的重要过程,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在引导学生认识在总结出各种现象的本质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观察和动手实验,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进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并能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使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应用。

【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1-04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12-29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07-04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03-29

如何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11-12

如何培养学习的兴趣07-25

怎么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05-04

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05-11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力02-18

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