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时间:2022-11-23 15:10:11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注重作品的语言特点,提高语感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任何作品都是以言语形态而存在,都等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都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思想感情和民族文化,表现着作者的情感思想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把握作品的语言特点,才能感受到作品的意义,形成良好的语感。

1、感受语言节奏

汉语是一种音义结合的语言,具有音乐美的特点。而音乐美的本质在于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在汉语中,节奏就是汉语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王一川在《美学与美育》中说:“节奏同构于人的内在情感,”“节奏的内涵是情感的变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言的节奏,不但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内涵,而且有助于感受到语言美,提高语感能力。

1)散文中的节奏

作品中的节奏体现在方方面面。文章的总体结构的疏密有致,主次轻重等,是节奏的体现;在语句中,长句和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的交错运用是节奏的体;句子中不同标点的运用也是节奏的体现。就标点来说,形成节奏就会给人以想象,提高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甚至语句的情蕴义也有所增强,并起到强调的作用。如,义务教育六年级《语文》上册“选读课文”第一课《林-海》,在对“林-海”颜色的描写时,有这样一句:“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破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在句中,节奏引发形象,形象引起想象。在句中几个描写颜色的短语把树林的色彩描绘出来,层次明晰,表现出一定的节奏。同时,短语之间用了逗号,在阅读上停留的时间相对拖延,造成明显的节奏感,给人们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形成美的形象——山峦起伏,茂密的树木,层层叠叠的状态。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形象提高了感受能力,形象感促进了语感的形成。

2)诗歌中的节奏

中国诗歌的节奏是依据双音的特点建构的,既不是长短格,也不足轻重格,而是音节和音节的组合而形成。就中国古典诗歌而言,节奏的要求是明确的,也是不可缺少的音乐因素。这种因素不但具有较强的审美效果,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起着直接的作用。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诗四个节奏,同时,每一句平仄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形成一种高低起伏的节奏感。这样的节奏感十分强烈,很富旋律美,给人以强大的听觉冲击,强化对语言的感受,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2、分析关键词语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面临的就是语言,就是对词语的理解。”在阅读中,一些具有关键的词语在句中起着引领的作用。因此,注重关键词语的理解,不但有助于获得作品的意蕴,而且能感受到作品的语言美,提高语感能力。正如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活句,贱死句。”诗歌中的“活句”、“活字”(活词)有如画龙点睛,能使全诗的艺术形象活起来,赋予形象以生命的作用。而对于学生来说,感受到其中语言的魅力,及其起到的应有作用。

如,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中的“泉眼”与“细流”着一“惜”字,“树阴”与“小池”用一“爱”字,其优美的境界全出来了。因为一个“惜”字,一个“爱”字,不但赋予物以生命,化无情为有情,而且拉近了人与物的距离,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效果。这样,学生就易于感受到“惜”和“爱”的意义和在诗歌中的作用。这种富有情韵的语言之美不但有助于激活情感,引发思考,而且明显地表现出对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

3、抓住语句修辞

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不但有助于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且更好地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由于修辞的作用在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各种修辞的分析,不但有益于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提高语感效果。

如,李白的《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在诗歌中,诗人把天上人间联系起来,表现了山寺之高。这种效果的产生是不能缺少诗人所采用的夸张手法,通过山寺之高,更好地表达李白那雄壮的气魄和浪漫情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诗文中的修辞手法,以及这种手法在语言运用中产生的艺术效果。这样,让学生在感受和认识中,逐渐提高语感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注重阅读的方法,提高语感能力

鲁迅先生说:“不要相信什么文章作法的话,读得多、写得多也就会写了。”好的方法阅读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现代阅读学》指出,“读”的方法就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或口头语言的方法,是实现语感教学的重要的有效的途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怎样的阅读方法进行语感培养?

1、坚持朗读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吟诵”,认为这有拿腔拿调地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品出其中的妙处。教学实践证明,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也就是说,这种阅读方式易于形成人的“外在语感”能力。《阅读学》指出:“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调动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加深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记忆,强化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这是因为,朗读,声音会从不同角度刺激多种感觉器官,这样易于激发思维,强化理解和认识。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正是语感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选取那些适合朗读教学的特色文本。如优美的古典诗词,漂亮的散文,指导朗读等节奏感强,脍炙人口的诗文让学生朗读。这不但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而且更有助于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形成,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运用默读

《小学语文教学》指出:“现代社会要求阅读快速,默读则是快速阅读的理想方式。”默读是相对于朗读而言的。默读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默读训练中,提高阅读的效率,减少了“口”与“耳”的环节,这样,更有助于形成人的“内在语感”能力。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默读虽然重在眼睛的作用上,要求边动眼边动脑,虽然有一定的跳跃性,或者重复性(对不理解的可以停留或者反复),这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提高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声默读的方式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相对适用一些,但根据学生语言发展和年龄特点,教师还是要结合有声朗读进行,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3、加强思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意“读”与“思”结合,就是注重从数量和质量上加强默阅读训练的力度。叶圣陶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透彻。要理解透彻,必须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是有效方法之一。”这里的“揣摩”也即“思”。引导学生思考,在思考中感受,在感受着理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诸如运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在思考中提高语感能力。

三、规范教学言语,提高语感能力

教师的语言时时影响学生。语文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语言往往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规范教师的教学语言,除了在教学中运用规范的普通话和规范的示范阅读外,还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表述的准确性

语言人类用于传情达意、交流思想情感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教师运用的语言进行表述时,应该是准确、恰当、清楚的,能很好的表述自己所要表述的意思的教学语言。“准确性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性的体现。如果语言不准确,表意自然模糊不清、言不达意,造成交际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不但传达的思想情感准确,而且给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等带来一定明晰性,同时感受知识的美,语言美,有效提高语感能力了。

2、表达的启发性

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或引出问题时,语言的表达要有一定的启发性,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教学言语。《教育学》指出,好的教育者是善于启发的,教师的语言的特点必须具有启发性。从语感的实质上说,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理性,它是对一种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启发学生的思维,从实质上说,就是对学生运用语言运用的启发,就是对学生想象的启发。语言学指出,思维需要词语或语句的,离开语句就谈不上思维;想象同样需要词语和句子,离开了词语和句子同样谈不上想象。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因此,注重表达语言的启发性,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3、描绘的情感性

唐代诗人李白说过:“感人心者莫先呼情。”情感的表达总是需要一定的形象的。富有情感因素的教学语言,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适宜。因为,小学生的理性思维相对较弱,感性思维占居主要地位。而感性思维往往特别注重情感的,即使有一定的理性,也是蕴含在情感之中,包孕在感性的形式中的。富有情感的语言,对于小学生学习来说,是一种生动形象的较为直观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这种描绘语言的情感性,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鸣,而且易于感知教材中的语言,有效形成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对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有效教学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篇2]

一、激发兴趣,整体感知语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感情的自然后果。”

教师要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画、或多媒体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再现表象或形成新表象,产生各种感情体验(如审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激起强烈的阅读愿望。

通过这种在内心需求驱动下的初读,学生在整体上感知语言材料,扫清阅读障碍,了解内容及脉络,初步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研读,理解品味语言

学生对课文有了大体了解后,会对文中的重点部分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重点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口味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

1、激发联想,进入意境

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

在阅读中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通过多种感官,使语言文字有机的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这样,学生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调动经验,理解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刻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我们所得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越见深切。”叶老的话告诉我们: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生活经验,并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相应的生活积累,让学生自觉地将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逐渐具体,进而达到领悟。如:《观潮》一课“ 潮来之时 ”一段,启发学生联想已有的对潮水的感知,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象潮来时的景象,再让学生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潮来时的壮观,读出潮水的气势。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参与感知活动,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景的熏陶,转为积极地营造课堂情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语感训练。

3、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特别是对精彩课文精彩片段,更要细细品读,揣摩体会,才能真正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句式的优美。

如《可爱的草塘》第二段写的是:我在草塘边上看到草塘的美丽景色。草塘给作者的第一个印象是大、美。教学这一段时,抓住“‘浪花’指的是什么?(从“欢笑”、“翻滚”、“涌向”、“赶着”等词语感受草塘动态美。);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描写草塘‘绿’的?这满塘的绿色,为什么绿得不一样呢?(从“翠绿”、“鲜绿”、“墨绿”、“发光”、“鲜亮”等词语来体味草塘的静态美。)”指导品味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词析句常用的方法是比较,就是对课文的词语、句式、语序等进行更换或增删而进行对比、推敲、品味语言,从而感受用词造句之精之巧之美和表情达意之准确,更深地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4、感情朗读,表达语言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名家名篇,加强感情朗读,可以使学生在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境又入情悟其神。

感情朗读要加强指导和训练,有时教师示范也是很必要的。如《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在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时,指导学生重读“静、清、绿、奇、秀、险”;而在体会作者的情感时,则应指导学生把读的重音移到六个“真”字上,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具体描写的是“真”景,而心中要表达的是“真情”。这情,就是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愈读,就愈能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就愈能对课文的内涵产生深刻的领悟。

5、鉴赏美文,积累语言

学会鉴赏这是读好书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对优美词句的鉴赏,才能体会语言文字的内在美;也只有通过对作者写作手法的鉴赏,才能在不断阅读中学会文章的方法。因此一篇优秀的文章通过鉴赏、通过美读更好地体会到它的独到之处,在为个鉴赏过程中能使学生产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从而在读中学写,加深了印象、积累了语言。

另外,精美的篇章段落要注意引导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诵出文章的气势、韵味,这样会在“熟”中巩固语感。

三、注重实践,积淀运用语言

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

1、听。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诸如,上课听讲、听别人讲话、听广播电视等。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语言信息,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等。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2、说。在一定的场合中,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就是言语的口头运用。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积极的活动,组织语言极为快。因而,要求说话的语言准确、连贯、得体。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话剧等。这样,在语言运用中增强语感能力。

3、读。要指导学生读什么、怎样读,应该有所计划,从而使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得。多读多练才能强化课内习得,不断厚重语感。

4、写。勤练笔能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写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既能够仔细推敲词句,激发自身的语言积淀,又能促进语感的形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相关文章: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11-23

如何培养语文语感09-25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英语语感12-02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感的培养11-09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09-19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11-2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11-2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1-04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商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