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时间:2022-11-23 15:11:37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教育教学是一种以‘知识建构’为核心,为之创设良好环境与支撑的过程。课程实施与设计主要是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创造‘情境性’和‘协作性’的互动环境,推动学生在‘知识建构’中获得发展。”这就是说,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学生“知识建构”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这个环境是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学习任务全部置于情境中,这个情景有利于学生在交往、合作、互助中获得在更高层次上促进个体的经验、方式与信念的内化和提升的机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适宜学生“知识建构”的情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一.创设激趣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班级授课的形式下,学生一天要学习的科目比较多,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思维方式常处于不断变换之中。要把学生从前一节课的学习情景或下课时的兴奋状态转变为本节课学习的准备状态,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情景,激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兴趣。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也认为:通过特定的情景,使问题与学生的经验产生联系,“同化与顺应”新知识,改组或重建认知结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努力创设一个与学生学习相关的特定情景,让学生进入一个特定的学习氛围,使问题与学生的经验产生联系,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第一步。

在平时的教学中,创设激趣情景主要是通过导语来实现的。比如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读过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人,都说怎一个“美”字了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是名副其实呢,还是言过其实?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文。在设计这段导语时,我有意用了一个评价式的句子开头,并特别强调“都说”一词。接着提出问题,到底“美”在哪里?是名副其实呢,还是言过其实?以故意设置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这个阅读期待为学生认真读书创造了心理情景,学生就会自觉的进入阅读的状态。再比如教《烛之武退秦师》,教师作了这样的导语:美国海军次长伍金生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也不愿他回国去。不管他在哪儿,都可以抵五个师。一个人可不可以抵五个师吗?(学生讨论后,教师简单介绍钱学森及其事迹)这样的人不但今天有,我国古代也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看看烛之武凭借一己之力如何击退秦国的军队的。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兴趣可以转化为学生的主动精神,津津有味地学习的东西,能够很快地学会和巩固地掌握。创设激趣情景,就是把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并转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为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创造条件。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兴趣激发出来之后,如何保持这种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创设适应学生知识建构需要的学习情景并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建构主义课程理论认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作为引导者,就是要教给学生探索或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知道从哪些地方入手或运用哪些方法、策略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并能对自己活动过程及结果给予恰当的监控与评价。作为促进者,就是要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走向深入,让学生不断体会到探索的乐趣、享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功体验。

仍以《荷塘月色》为例:学生读完课文之后,得到的是比较一致的答案:《荷塘月色》的“美”是名副其实的。此时,前一个问题解决了,如果不创设新的问题情景,学生难以深入课文,获得新的认识。于是,我又问道:这篇散文写得最美的是哪几段?是通过什么手段来表现美的?作者描写的“美”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这一组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究“美”在何处?如何描写“美”?为什么描写“美”?这一探究,意在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领悟文章主旨,获得思想认识的升华。同时,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排列,便于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反过来,这种兴趣又会激励学生去主动探索。这是教师“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在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以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方法、形成的技能与能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点拨或指导。比如在学生探究“是通过什么手段表现美的”这一问题时,为了让学生学会从修辞、字词内涵等方面去品味、感受语言美,我作了如下引导:朱自清先生写散文,善于像画家那样,用“精镂细刻”的笔触,绘制出一幅幅精美动人、意味隽永的人生画面。这种“精镂细刻”在本文中,一方面表现为精妙的比喻,如描写月光沐浴下的荷叶、荷花,连用两个比喻“似牛乳”、“似轻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月光下的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态;另一方面表现为动词选择的匠心上,如第四段的“点缀”、“挨”;形容词的叠用上,特别是大量叠词的运用,使文章写景豁人耳目,抒情沁人心脾,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这些特点同学们在探究、研读的时候可得认真推敲,不要轻易放过。提示性或点拨性的语言,一方面要给学生自主探索指明方向,教给方法,使得他们的自主探索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自主研读,要学会围绕问题选择收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原来的知识储备,要不断调整解决问题的策略,更要不断尝试、总结新的方法。

三.创设合作情景,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广泛联系个人已有知识和个体生活经验之后生成的,每个学生的探究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发现。这就使合作学习、相互探讨、共同提高成为可能。同时,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也认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共享群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和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环节。因此,在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和认识的时候,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探索成果,让他们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互动之中,交流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享受群体智慧的快乐,拓展个体视野,获得成功体验。比如就“《荷塘月色》是通过什么手段表现美的”这个问题,学生就从不同方面进行鉴赏:有的从修辞运用方面谈了自己的感悟的美;有的从词语的选择与运用方面谈了自己的感悟的美;有的从朗读的角度去品味了语言的美……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个人的体会。通过交流,他们的体会就得到补充和拓展,学生自主学习所得也由狭隘走向广阔。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地、自觉利用各种资源来促进自己的学习的习惯。

四.创设反思情景,引导学生总结反馈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或他人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评价,总结自己或他人达成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有利于学生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心态等,有利于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有助于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效果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元学习理论认为:人是积极主动的有机体,人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馈,在总结反馈中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调节能力,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性学习、主动学习。

创设反思情景是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必要环节,是“主动学习”教学策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每个成员的评价,非量化的整体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的、开放的、多解的、多元的评价,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水平差异,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反思总结,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程序性知识,促使学生尽快地把“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问题选择搜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搜集、分析和处理所需的信息→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这一探索过程内化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当学生把这一过程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之后,学生就具备了自主探索、获得个人的情感体验和认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坚实基础。

当然,反思总结行为其实始终伴随着人的学习活动,我们在这里强调,其目的是把反思总结自觉化,习惯化。在实践中,可以用下图所示的反馈过程,来训练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调节、优化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相关文章: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02-08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05-27

如何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08-14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0-24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11-10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1-04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08-29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07-21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03-14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力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