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的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机会渗透、适时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纵观当今社会面对新的挑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十分注重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儿童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我国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正在一步步被人们所重视。
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特别是在课堂阅读教学的活动中,如果得不到相应的思维发散,探究、合作的激情就不能被彻底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就无从谈及思维、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来进行“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呢?以下就我在听了同题异构的两节课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营造氛围,轻松收集。
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参与者。”作为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及时对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使其爱学、乐学,乃至成为一位研究者、探究者。一开始,刚开始让学生收集信息时,学生总觉得很麻烦,只有少数的同学进行了收集。为此,我们除了检查以外,更要注重对认真收集资料的学生给予表扬,肯定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心,相信被表扬的同学在日后的搜集中更会乐此不疲,而其他同学也在相互的影响下跃跃欲试。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无形之中,让孩子自身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赶、学、比、超的意识,收集信息的兴趣自然就调动起来了。长此以往,学生搜集资料的信心更足了,氛围就更浓了。当然,我们还可以为学生查找资料创造一些条件:如,当天有搜集任务的,可以精简家庭作业;利用家校路路通发信息,寻求家长支持。
二、指导方法,有效收集。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假如真的了解,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象当然比较深,自己对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这时在内容的领悟上都会感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对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资料的收集不能停留在起步阶段。如果还出现“不少同学拿来长达三、四页的电脑资料,课堂交流时,长篇大论,听的同学不知所云”这种情况,我觉得此时的老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地彰显出来,让学生以课文为载体,以课文的主要内容紧密相关来收集各种信息。同时教给学生收集方法,教会他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提取信息。如学习《海洋——21世纪的希望》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查阅本课中的一些科学术语,如“能源危机”潮汐能“等,还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去搜集“除了文中所讲的内容,你还知道哪些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办法?”在这两节课中,我们均能看到老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的痕迹,特别是殷老师的课中更呈现了学生自主搜集,交流汇报的环节,她们的课都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只是两位老师在课件中也都出现了“海洋是个聚宝盆”的相关资料,如果这方面也提前让学生自行搜集,可能效果要比老师呈现的好一些。因为收集和整理这些资料帮助学生准确、深入地理解“海洋是个聚宝盆”的含义,从而与能源危机形成强烈对比,这样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获取的知识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整合信息,善于处理。
当前绝大多数小学生对于调查搜集资料不重视,不习惯,参与积极性不高,对于所收集的资料也不会进行整理。大多数家长也对这项作业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我们的老师也很少对查阅资料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只是简单布置一下:“明天要上××课,请大家回家查阅相关资料。”在课上也只是找几个同学介绍一下,为学习新课做个铺垫,而有时候学生查阅的资料对不上教学的要求,没有多大用;即使资料都好,老师也不敢占用过多的课堂学习时间来研究学生所查的资料,学生在课堂上却没有得到充公的展示和利用的机会,学生收集查阅资料的积极性不高。因而,这一教育环节的价值基本没有体现出来。
如果学生收集来的资料丰富但混乱,这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效率也不高。那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有效地整理。一是卡片摘录法。教学生制作“信息资料卡”。把与问题相关的有价值的或与有密切关系的资料摘抄在“信息资料卡”上,如果相关内容篇幅很长,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如在《海洋——21世纪的希望》这课中,“信息资料卡”上可摘抄一些科学术语的解释,或是“海洋是个聚宝盆”的资料。在教学时,教师讲到相关内容即可让学生汇报交流,同时给予鼓励与表扬,强化搜集资料的好处。这样不仅体现了教师对这一能力的重视,也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大大激发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兴趣。二是分类剪贴法。用一本硬面抄,前面空几页写好分类目录(课题),平日找到好的资料,就剪下来(或复印下来)贴在硬面抄内,编上页码,再在前面目录中记上标题。这样搜集资料简便省力,运用起来也十分方便。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纵观两节语文课,发现我们的老师在思想上能充分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都能落实到教学中来,可能是源于教学的某种现状——应试教育仍无法被素质教育真正替代,因此,在课堂上还不能很好地放开手脚,大胆前行。
总之,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走进社会、走进自然、遨游于信息的海洋之中。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不断增强,自然地融入到学习中去,必定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篇2]
步入新世纪,我们已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作为素质教育,更应该将此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信息这个概念,已成为新型名词映入人们的脑海。“信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指用符号传送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接收符号者预先不知道的。如果用在教育教学中,也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而为什么收集信息、如何收集、处理信息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其实学生学习过程就是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我们也可以认为学生学习过程可以是一个信息转化的过程: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得出答案。
一、发现、收集信息。我认为收集信息首先要善于发现信息。学生在学校里无论学到再多的知识,未来仍有未知的无限领域等待他们去开拓。现有的信息收集渠道,无非以下几种,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网络信息。收集信息的前提是,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是课文中的,也可能是生活中发现的,发现是多种多样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发现的环境,一个鼓励的氛围,如:观察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走出校门去考察、参观等等。鼓励学生置疑,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收集资料,从中获取答案,汲取知识。收集信息以后,还要积累信息,如果不注意积累,那么收集信息的目的也就达不到了。收集方法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现有的信息收集渠道,无非以下几种,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网络信息。文字信息包括课本信息、报刊杂志信息、课外读物等等,可以通过日记、摘抄、剪报等形式收集,这在平时就可以让学生去做。图像信息可以把影视引入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扩展课文无法提供的信息量.特别是一些名著,小学生读起来有些困难,可以先看影视片,再去读原著,更有助于对原著的理解。
二、筛选信息。我们收集信息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寻所需要的,从中寻求答案。任何教学都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目标既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归宿。确定出最近发展区,让他们在基础目标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以确保各类学生都有所得。比如在定学生每周一记的要求上就可以考虑学生的兴趣,喜欢看书的可以写读书笔记,也可以摘抄好句子,段落。喜欢兵器的男孩子,可以收集报刊杂志的图片,文字,做成剪报。这样在收集信息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拿《长征》这一课来举例:课前预习时,让学生自读课文,先找出不懂的词、句。在课外通过查字典、翻阅历史资料、等方式自学,并且让学生找一找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这样大量的信息资料收集,使学生了解了红军长征的伟大,但是有些信息资料是课文中不用的,于是又重点抓住文中着重提到的飞夺泸定桥,过雪山等事件,学生不但找到有关资料,还非常的详细,不仅有事情发生的年、月、日,还把当时的历史背景也了解了。不过学习当中,大多数学生犯了自以为是的错误,“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孩子们解释为海陆空三军。看来还是信息不够全,于是我问:“在当时红军有空军,海军等部队?这切合实际吗?”学生们也纷纷摇摇头。于是又请学生再找一找资料,关于三军的信息,终于学生找到三军指的是当时的两个方面军,并非是海、陆、空三军。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学生得出了正确答案。信息量大的确是一件好事,但是明确信息的对错,筛选出有利的信息,得出正确答案,这才达到筛选信息的目的。
三、处理信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由发现去探寻,收集信息,寻求答案。这在课文预习时可以体现出来,通过预习,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围绕问题收集有关信息,如文章的写作背景,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这一方法,我在教授《草船借箭》中使用,效果不错。在板书课题以后提问:“看见课题你会想到什么?”学生纷纷提出问题“草船怎么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去借箭?”“起因是什么?”等等,我归纳问题种类,有以下几种:是谁要借箭?借箭的起因,怎么借,结果怎样。我让学生带上问题到课文里去找有关信息,并且读出来。学生带着有关问题从课文里找到有关信息,一一读出。但所有信息不一定都准确,通过讨论引导,寻求正确答案。带着问题去找信息,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围绕问题处理信息,剔除不正确的,留下正确信息,帮助得出正确答案。通过集体活动的方式,学生相互学习,师生共同切磋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与问题法的区别,除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量更大之外,更突出的价值是学生立于积极主动地位。根本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互相学习探讨,集思广益,有利于深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评判能力和论辩能力。其实无论哪种方法,都是为学生收集信息提供源头,更重要的是培养处理信息能力。最简单的就是做读书笔记,包括摘抄,通过抄写加固记忆。还可以做卡片,收集多了可以归类,在归类的过程中又使知识加以巩固。还有一种就是写随笔,在阅读时,针对一段话,一个句子,只要有感想就写出来,可以练习写出真情实感。总的说来就是多动手,勤动脑。如今进入互连网时代,电脑的普及使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宽更广,甚至可以走出国门。网络信息已成为更多信息的来源体,作为教师也应该有时代感,学习使用电脑。把电脑引入课堂,可增多学生的信息量,软件的运用可把大量的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对学生做错的地方,明确指出,让学生重新尝试,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延续的途径。而市面上的一些学习软件,可以让有条件的学生使用,学习软件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学能力,也可摆脱课堂授课的传统教育模式。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无论如何收集信息,处理信息,都是站在学生为主体的立场上,培养的是学生的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上。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11-23
如何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01-14
如何培养感悟能力05-02
如何培养创业能力12-20
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11-23
提问能力如何培养11-23
如何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07-15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23
如何培养儿童交际能力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