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时间:2023-04-18 14:50:27 少烁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尝试把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学愿望和能力的一个突破口。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

  教学活动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人类作为一个有文化的物种为着世代延续而结成的一种特定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其各个环节穿插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预习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一环,针对中学生普遍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预习。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难易程度,提出几个问题作为学生的预习提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且也能引导学生在预习中注意发现问题。同时老师提出的问题就是预习的重点,所以有具有启发学生把握重点的作用。另外,还应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科技读物和参考书,让学生课外阅读,这样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2.引入新课

  爱因斯坦把兴趣称为“最好的老师”。好的引入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具有良好的自学愿望。引入新课的方法有:温故知新法,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法,演示实验法,求异思维、展开联想法,理论推导法,列举不足法、提供需要,设疑法,讲故事法。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引入方法。课讲完后,学生的欲望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极大地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在生活中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会不自然地产生想要解决此问题的想法。

  3.新课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开展自学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普遍没有自学的习惯,把自学当作阅读黑体字的了事,根本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因此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共同进行讨论是有必要的。它可以较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后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言交流,争论反驳,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

  第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观察力是物理学习认知活动的门户和源泉,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智利条件。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首先让学生在观察中明确观察的目标,从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抓住最主要方面的东西,排除无关或次要方面的东西。观察的敏锐性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指观察时迅速作出反应,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现象,并获得观察对象的有关信息;其二是指观察时能从平时不大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发现新的线索,善于发现易忽略或不易发现的东西。其次,培养学生观察的准确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求量的方面应该准确。在观察各种量度工具时,要求能正确的读数,并使读数达到仪器的精密范围。观察者应能从所观察的诸现象中找出差异和区别,精细地分辨出各种事物和现象。接着,培养学生观察的深刻性。要求学生观察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要深入到现象的质。最后,培养学生观察要全面性。要求学生能从事物或现象的各个方面,从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过程中进行观察。从空间上讲,即注意局部又注意整体。从时间上讲,即注意现状又注意过去和未来。对事物间的联系不仅要看到变化的结果,而且要看到产生变化的原因。即不仅注意观察物理现象本身,还要注意观察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因此我们应该用实际的实验来代替已往用“黑板上讲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而不是为学生讲解实验过程和怎样操作。开展各种活动来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实验。

  第三、讲解典型例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习题的教学担负着对化学知识的巩固、深化、复习的重任,也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对物理学习常常感到:“一看就会,一讲就懂,一做就错”。其主要原因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不善于有序思维,没有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对此现状,我们应抓住以下三点:首先规范解题过程,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化学习题的一般解题步骤为:①审体:确定研究对象及其涉及到的知识点。②分析:将问题和知识点做出有效对接。③组织答案:写出相关问题的核心知识。④锤炼语言:准确表达。上述解题步骤教师在例题教学中要详细说明,让学生理解、掌握,指导学生实践,要求学生自觉地按照上述步骤解题。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其次要精选例题、习题例题选择主要选那些有利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及规律的理解和应用的典型题目。习题选择分两类:一类是基础练习题和典型综合性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正确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另一类是概念性、综合性、灵活性、技巧性强的习题,用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这类题的选择还要注意紧扣教学目标,难易适度,因人而异,可将习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推进,全面提高。最后指导学生的解题与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在习题教学中,要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目标选习题,以习题选教法。对加深化学知识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习题,要求学生自己练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学生自习有困难、较为复杂的题目,教师在难点处给予分析引导或方法引导,帮助学生自己练习;对技巧性、灵活性强的综合性习题,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各述己见,使学生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

  4.课后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不但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光的反射”这一内容,教材篇幅较长,概念较多,可这样引导学生归纳:本节教材前一部分内容用实验得出了光的反射定律,后一部分内容通过实验得出光的反射种类,对光的反射定律可归纳成“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这样便于记忆;对于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让学生通过分析得知两者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都可以看作光的反射的特殊情况。

  5.布置作业

  作业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要阅读教材,复习、理解基本定理、规律和公式。作业布置太多,无形中就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陷入题海中而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作业布置太少,也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布置作业的原则是少而精,并且应注重所布置作业的生活化和实践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重要的是要注意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解答思路和方法。教师多诱导,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运用。学生通过适量的课后作业,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有利于掌握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将课本中的文学语言、图画语言、数学语言译成自己所要表达的语言,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在当前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老师启发什么、学生思考什么,老师启发到哪儿、学生跟着想到哪儿,把学生看成知识容器。老师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光让学生等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自己去开动脑筋获取知识,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学生把老师讲过的东西一旦忘记,自己不会翻书,重新把例题弄懂,理解能力低,表达能力差,学习很吃力。其根本原因,就是不会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讲,课后自觉重温例题,然后完成作业,这一些自学方法,因此成绩提高很慢。

  为了改革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这一弊端,变“学会”为“会学”,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预学、议学、导学、练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预学

  新课开始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自我质疑、思疑、解疑、记疑。具体做法是:

  1、以趣话诱预学。赞可夫说过:“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预学前,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运用幽默风趣而富有启发性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欲知道理何在,须看课文分解”的心理状态,以唤起学生的兴趣,增强预学的自觉性。

  2、给提纲引预学。自读课文前,先公布阅读提纲,为学生提供路标和向导。阅读提纲常以设问或点拨的形式,紧扣重点,多层次多角度引发,富有指示性。

  3、教学方法助预学。预学时,要求学生手里拿者笔,眼、脑、手并用,按照阅读提纲逐段默读,边看边想边用不同的符号对概念、原理、重要句段勾划圈点;易懂的粗读,新内容细读,重难点精读。参阅有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将课文的脉络及要点写出来并记下“不大懂”和“一点不懂”的问题。对于后进生还要单独“点拨”,使其达到预学的目的。

  二、议学

  教师将学生预学中提出的不解问题,按照教学要求拟成议学序题或提纲,组织学生开展议论、争辩或讨论。常用的形式有:

  1、针对性议学,即对课文中某些重、难点和易漏、易混、易误、易疑之处,让学生同座或前后座议一议,以便相互启发、分辨和释疑。

  2、穿插性议学,即在自学的某个环节上,教师将阻碍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提交给全班学生争议,用以集思广益突破难点。

  3、阶段性议学,即学完一个单元后,联系参观、调查和学生思想,运用所学内容开展“解疙瘩”讨论,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4、辩论性议学,即将学生有争议的问题集中起来,让不同观点的学生准备发育稿,在班内公开辩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说理能力。

  5、演讲性议学,即在期末复习的基础上,教师将所学理论拟成专题,让学生自选、写稿,公开演讲,民主评分,以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

  实践证明,要组织好议学,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不能只当“裁判员”对各种不同的议论进行最终判决,而应该做“引路人”,用自己的主导作用诱导学生深思广议,做到“四要”:一要善抛线,用插话、提示、点拨、打比方、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围绕提纲议论,不走题,不冷场。二是巧激争辩。让学生的思路的要道口画龙点睛地反激一下,使学生的争议处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状态。三要鼓励求疵,要求学生不迷信权威,不满足现有结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实行“挑刺有奖”政策。四要允许存疑,对学生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而学术界又无定论的问题,采取存疑的方法,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窗口,让他们课后去研究,享受和发现创造的快乐。

  三、导学

  经过议学,学生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期待老师给以讲解。抓住这一时机导其所需,就能很快打开学生被关闭的思想的闸门,使其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升华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导学的方式有很多,但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突破“五性”:

  1、示范性。古人云,授人一鱼,顿餐之食;授人一渔,终身受用。导学不能就题论题地提示一下或讲讲答案了事,要通过疑难问题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方法;不仅要用良好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对科学知识的深厚兴趣给学生以示范教育,而且要用具有鲜明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规范化语言对学生“诱、启、导”,促使学生效法、悟道、解惑。

  2、重点性。学生容易糊涂和理解困难的问题多集中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旧知识的关键点、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前后各节之间、基本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上,只有抓住“三点一线”重点架桥,开路导引,擂“响鼓”,打“重锤”,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破关夺隘,深刻而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3、启发性。针对不同的方法激疑设问,把学生引向“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肓而未能”的“愤悱”状态,在学生的智力矛盾达到一定温度(时机)时再点拨,促使其智慧的火花燃烧。

  4、趣味性。巧用典型生动的事例、成语、谚语、寓言、笑话进行类比或点示,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使学生听了有趣,思之有味。

  5、鼓动性。选用准确、鲜明、形象和充满感情的语言,谈吐清楚,铿锵有力,歌颂富有激情,激发学生求知欲,振奋学生的学习情绪。

  四、练学

  在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所学的知识不断深化并转化为应用能力。

  1、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指导学生写出单元小结,用图表或书面语言列出单元的知识逻辑序列和知识纵横结构,使之系统化,便于复习和掌握。

  2、拟题。课后指导学生自拟练习题,测试题和单元复习题,相互解答,评卷。教师不搞“标准答案”,只在方法上引导学生通过拟题解题练习,学会命题、解题、阅卷、评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3、撰文。在期中或期末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联系社会、学校和自己的思想实际,撰写立意新颖、事理交融、短小精悍的小论文,作为学期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4、调查。根据教学需要确定调查内容,要求学生拟好调查提纲,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社会进行调查,详细记录资料,写出调查报告,民主评议记分。学生经过多次练习。不仅学会了调查方法,锻炼了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学会了用两点论的观点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正确理解政策,激发了开创拓新精神。

  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四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学习气氛,增添了教学生机,形成了课堂活跃,促进智力开发,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成效的良性循环。

  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在身边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自己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解决新问题。事实证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他们将来成材,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一、自读文本,自我感悟,发现问题。

  在学生这么多年积累的阅读水平基础上,我们应鼓励他们独立阅读、自我感受,把握文脉、体味语言,并结合课后练习,初步了解知识点、能力点,尝试自己分析、概括、综合、归纳。自己拟定认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并自己解答,尝试自我设问、自我立论、自我反驳等等。学生每接触新的内容,首先给学生留足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读几遍后致力于对于文章内容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探索,提出自己的疑问及自我思考所提出的看法,并把研究探索过程中那些阻碍信息接受的一系列问题记在下来,分条罗列,利于在之后理清思路,提出问题。这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语文学习是相当有帮助的。

  二、成立小组,课堂讨论,深入思考,让学生学会鉴赏评价。

  首先我们应带领学生进入讨论话题,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在学生通过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新课开始时花不长时间即席讨论,着眼点是引导学生运用旧知,对新知初步展开想象和推理,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二是根据已有的讨论题以及由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明确的方向性和内在的积极性,去看书思考,准备讨论发言。其次则应该引导学生展开自我的讨论,而这需要我们选择一种恰当的`讨论形式。讨论的形式很多,常见的`课堂讨论有集体讨论和分组讨论两种。在课堂的分组讨论中,以前后桌人组成“四人小组”的形式比较理想。因为“四人小组”不需要移动位置,轮回周期短,每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更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讨论的效率。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给出一篇课文,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对一些有可评性,又给人以启迪或反思的课文,就文章的思想内容、社会意义及课文中的语言艺术、表现技巧展开讨论,进行评价鉴赏,在讨论评价过程中,同学之间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同争论、评价,他们谈的也不一定准确,但通过这样的评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我们也需要引导学生做到课堂讨论与课外讨论相结合。课堂讨论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课外讨论是课堂讨论的延伸和补充。许多不能在课堂讨论完成的问题必须放在课后讨论,而作为教师,我们在努力营造课堂讨论的民主氛围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在检查别人的过程中学会检查自己,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在互相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别人。如此,他们才能在课外的讨论中做到真正的自我学习和探讨交流。

  三、要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

  思维,是对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的重要环节。现在的教育,不仅需要有文化知识的人才,更需要思考型、创造型的人才,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思维。课堂上,我们可以不断地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让学生能从这些信息中得到思维的启发,以思维为中心,以训练为主线,并通过适当点拨,让学生的脑、眼、嘴、手一并参与教学活动,全方位感知知识,充分训练他们的创造思维,把培养和造就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能力的学生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抓。一节语文课,我们除了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更必须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根据教学要求逐步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仔细的观察学生的语言、表情、神态,捕捉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及个性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学生敏捷的应变能力,训练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这对学生今后学习知识、分析问题、获取有用的知识都是十分有用的。我们还可以在语文科课外活动中制造一些情景或设计一些活动,如演讲、辩论等,在辩论演讲活动中,学生针对课题或辩题需要查找并组合大量材料,通过实践锻炼可以训练学生的灵活、机智、敏捷的思维,以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我的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我想那么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新问题、新题型,新情况都能很好的解决。

  四、提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兴趣和信心。

  语文教学课最具多元性,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也很难用“对”或“错”来判定,所以课堂提问不能只停留在“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靠猜测都能回答的层面上,我们应该设计好课堂的提问,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充分尊重、保护学生创造思维中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哪怕是比较幼稚的回答也应该给予肯定,一步一步提高学生对自己学习思考能力的信心。而为了更好的提高他们在思考方面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课后阅读小组的形式,对所看过的书、文章进行评论,对于自己有兴趣的书本、文章,学生们常常能更踊跃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真正的看法,并且可能能够思考的更为深刻。这不但能够训练学生的独特思维,更能够提高他们在自我思考方面的兴趣和信心,而且对于他们更为勇敢的表现自己也是极大的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

  一、握住“自学”的金钥匙

  在高效课堂指导下,我认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教师得转变观念,相信学生有自学能力,并着力去培养开发他们的这种能力。很多教师对学生一看就明白或稍微思考就能明白的知识去详细讲解,其态度可谓认真负责,但效果较差。一堂课讲下来,结果自己很累,学生也没有尝到学习的乐趣。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的霍懋征,她从不主张留课外作业,而是靠课上精讲多练,合理组织教学,向课堂要质量。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师讲生听”的被动学习习惯,而今要转变成自己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学习,学会学习,难免有些不习惯。针对这种情况,就应给他们指出人的一生中,在教师指导下的时间是短暂的,今后工作的时间是漫长的,而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层出不穷,只有自学才能不断获得大量的新知识,创造型地运用新知识,做到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此,世界上许多名人都把自己比作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使学生对自学有正确的认识,并渴望掌握这把钥匙。

  二、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对于数学来说,良好的学习方法很多,如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导学案的预习,既可以保证学生预习的质量(因为各类学生预习所用时间不同,放在课堂上不好把握),也可以节省课堂上的时间,但老师一定要对预习的情况有所反馈;导学案的预习一定要充分:课前学生充分预习导学案,自己解决一部分问题,同时用红笔标出不明白的问题,使对学、群学更具针对性,提高了对学、群学的有效性,节省了时间;预习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课质量。三提前预习学会质疑

  在这个学期,我在给学生布置预习时,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即自学提纲,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读书。对学生自学中提出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或者通过查工具书进行解决问题,要是这些办法都不行,就留到师生一起解决。目的是使一些浅显的问题得到及时地解决,为继续自学扫除障碍,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在适当讲解后,引导学生释疑、探索、归纳和总结。

  总之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正如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长期指导和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11-23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11-23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03-2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05-31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11-23

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11-23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11-23

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11-23

如何培养孩子自学能力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