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时间:2022-11-23 15:14:21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观察力的意义

小学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是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工作,观察力是人们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一种能力。通过观察认识了解事物,才可能反映事物。而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要具有正确细致的观察力,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没有观察力,也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小学生的口语,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观察事物和关于观察事物的能力,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忽视了培养观察力这项工作。

当然,学生年级有高低,年龄有大小,智力有差异,性别有不同,爱好不一致。要针对这些情况,去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并使他们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是存在着一定困难点。如果不在教学中做大量细致,艰巨的工作,如果不能抓住小学生的特点,按照规律办事,那是无法达到目的的。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必须针对他们的特点,注意积极引导。

唯物辨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告诉我们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不可忽视“培养”二字。这里据说的培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就是善于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事物。

小学生喜新奇,但观察事物时往往笼统,不精细,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注意积极引导,逐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提高其观察能力。

二、小学作文观察能力的内涵

那什么是观察呢?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法国作家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鲁迅也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因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同时还要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对生活的留心观察,学生们就能够分辨出事物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就会对人生有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就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写出具体、生动又有较深思想内涵的好文章。作文教学不就是要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吗?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入手,正是达到作文教学目的的好方法。那怎样才能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和养成良好观察习惯呢?

三、培养小学生作文观察能力的策略探讨

(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小学生虽未具备较强的是非分辨能力,可他们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欲望,引导他们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好奇心是学生向未来探索的起点,因此抓好兴趣与好奇心这两把钥匙,尽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从学生喜欢做的事入手。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时每刻我们生活的世界都在发生变化,从日月星辰到山川田野,从花草树木到虫鱼鸟兽,就是连我们自己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善于揣测学生的心理,把握契机,将他们引向感兴趣的事物面前,引导他们主动自愿的观察,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才会取得良好观察效果,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与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才会得到培养与提高。比如:学生们喜欢做游戏,不妨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精彩的游戏,学生们兴致勃勃做游戏,在玩中观察,玩中求乐,同时观察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孩子们喜欢玩具,况且玩具的种类颇多,各具特点,那么在写类作文时,让学生把玩具都拿来,开个玩具展示会,各具观察自己的玩具并向别人做精彩介绍。孩子们喜欢户外运动,那么不妨试试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去观察事物的万千气象,发现季节的不同变化,景物的变化。五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里有一篇习作练习,写一处家乡的风景。在此次训练中,我改变了教学方式,由室内课堂搬到了室外课堂,带领学生们走进了家乡一处有名的风景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学生在观察中不时用笔记下自己眼中的景物。这样,学生在观察中,有了收获。下节课学生们就把观察到的景物都迫不及待的表述出来,好词好句也就呈现出来了:一排排梧桐树就像守护家园的士兵;走进风景区就迎面扑来一阵清香,哦!那是桂花树散发出来的;一片绿茶就像染上绿色的地毯;你看,小丽同学快乐地

《小学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像一只小鸟从同学们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可以肯定,他们的本次作文将是丰富多彩,那是因为观察使得他们取得了成功。

2、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一首动听的歌曲;一幅生动的图画;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一段精彩的画面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为了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必要时可以请学生把各种玩具带到课堂上来,让同学们仔细观察,通过亲眼目睹,这样观察所得一定是深刻的,写出文章一定是真实的。再比如写水果时,可以请学生把各种水果带到课堂上来,让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这样的观察出来的作品是有内容的。教学《石榴》一课时,要求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水果,写作前我让大家把自己喜欢的水果拿来,在课上让大家先观察,再说一说,然后再写一写。有的同学拿来了橘子,说橘子穿上了一件皮大衣,扒开桔皮,一个个桔瓣还披上了一层白纱,扒开白纱还看见了一个个弯弯的“小月亮”。有的同学拿来了红红的苹果,说像小姑娘的脸蛋。多么形象的语言呀,正是因为同学们有了深入的观察,才有着这么深刻的语言描绘。观察不应该只是局限在课内,应随时随地的去观察,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亲自去观察,新自去体验,这样的观察所得印象会更加深刻,观察更加具体,感受更深,这样学生的习作也在观察中不断提高。

(二)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学生有兴趣观察,同时也明确了观察目的,但因缺少相应观察知识经验,观察往往不可能得到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所以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1、观察要有明确的目标

观察目的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观察效果,因此,观察之前教师要精心考虑,周密设计,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的差异,提出观察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学习,明确了观察的目的,观察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去粗取精,透过现象看本质。如观察动物,就要明确观察的外形,生活习性等特点;观察人物,就要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各方面特点;观察活动,就要观察整个活动的过程,开头、经过、结果;观察景物,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总之,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提出不同的观察目标。如讲课文《穷人》一课时,渔夫和桑娜在对待西蒙孩子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他们的动作、神态有何变化,从而体会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品质。例如写作《××秋色》时,要求学生在观察大自然景物中,能找出秋天与夏天的不同之处,找一找秋天的景物有什么变化,秋天给人们带来了什么,通过观察感受到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风韵。

2、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顺序法。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可以使观察程序清楚,作文条理清楚。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逻辑思维能力又不占主导地位,观察时容易把顺序混淆的毛病,这

样写出的文章也是杂乱无章。在观察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采用不同的观察顺序。按事物的发展观察,主要观察事物的活动情况,顺着时间的先后顺序观察事物活动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按事物处的空间位置观察,可收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等不同的角度,按一定的空间顺序进行,按事物的特点观察,可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

(2)分类法。根据不同类型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这样既可培养学生抓住不同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能力,又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如对于植物,主要观察它的根、茎、叶、花、果;对于动物,主要观察它的生活习性,样子;对于人则主要观察外貌、行动、语言等。

(3)比较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时,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异同的能力。例如观察力,教师可让学生留心小孩,中年人的异同,就会发现小孩天真活泼,中年人稳重成熟。

(三)结合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作者的观察特点

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5]学生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要以模仿为阶段。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和本能,是任何正常人都存在的心理现象。没有今日的模仿就没有明天的创新。选入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有许多课文是通过作者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写成的,是学生很好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特点,领会作者为什么能把文章写得“栩栩如生”、“真实具体”。如六年级教材有一篇课文《山雨》,作者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生动地写出了山雨来得快,变化快,具体地写出了山雨使大自然的颜色变化多,变化快。我们在教学时注意点拨,学生就能打开思路,真切地领会到作者观察特点,为今后自己观察事物打下基础。

《小学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四)分散与集中训练相结合

教师要求学生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看、听、感觉”,进行生动的直观,获得客观事物的表象,最好要学生写观察日记。观察日记要求写得真实、具体、细致、集中、新颖;然后将材归纳分类。也可集中学生上观察课,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独特性、深刻性、全面性等。

分散训练给学生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主要有几点措施:

(1 )在要求学生每周写几篇日记,内容不限,形式不限,自由选择,自由发挥。

(2) 定期交上日记,教师进行评阅。

(3) 评出优秀,定期举办展览,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分散训练机动灵活,学生享有更充分的自由度,所积累的材料也就丰富多样了,集中训练则要求教师进行更为细致具体的指导。

作文教学中可以设计“素描”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本学期,我布置了《我喜欢的一位同学》的作文,公布了观察提纲:

①确定写哪位同学,注意观察他的肖像、动作、习惯的神态和口气;

②了解这位同学的一般性格,注意观察他的兴趣爱好和特定情况下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

③观察这位同学对集体、对老师、对朋友的态度,具体记录他给自己印象深刻的事迹; ④观察一个月,选取这位同学的典型事例,集中写出他的特点

活动结束,及时进行总结,表扬观察认真细致的学生。这种集中性的阶段观察,好处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被观察的同学一举一动、音容笑貌都非常敏感,及时分析比较积累资料,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写起来效果就好。后来作文时,同学们能根据所积累的观察材料,描写人物,作文有血有肉,形象鲜明,真实可信,扫除了以往作文内容空洞,语句生涩,人物特点模糊的毛病。这样的训练一学期搞二、三次,再加上督促他们坚持写自由观察的日记,学生观察的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同学们便逐渐养成注意观察的习惯,很多学生把写观察日记当作一件乐事,而不是教师规定的作业了。

(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对于观察能力的训练,通用教材还没有明显的序列,主要靠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来设计。从方法到内容,都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先观察大轮廓再观察细节;先观察静止物,再观察变化现象;先观察显著特点,显著变化,再观察一般的特点和微小变化;先求观察质量,再求观察速度。对观察活动的指导,也应逐步简化、逐步放手、逐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六)在生活中教育学生留心观察,勤于动笔

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指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种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字。”

[6]学生对生活之中的小事和周围发生的事常常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认为是小事。我告诉学生要从小学会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活跃的课余生活,创造性的少先队活动,丰富的课外阅读都是学生写作的源泉,鲁迅先生说得好:“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蜜,才能酿出蜜来。”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还要鼓励学生把日常观察的事物记下来。随时把观察的事物记下来,能为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观察笔记不受字数、格式的限制,通常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断,对于作文特长生来说是一件轻轻松松的事;寻于作文后进生来讲,也是比较简单的,不像写成一篇作文那样困难。这样,不知不觉地激起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下笔时就会文思如泉涌。

小学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2]

一、有效运用观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中,重点培养观察能力课占总课数的40%。这说明在三年级实验教材中培养观察能力的内容比例是占首位的。如:观察植物(叶、花、根、茎)的外部形态;观察动物(鱼、蚂蚁、鸽子、兔、蚕宝宝)的外部形态和生活方式;观察天气变化(晴、阴、雨、雪等)和四季特征;观察光和影的变化并根据太阳辨认方向;观察水和空气的物理性质等等,都是以培养观察能力为重点的教材内容。因此,通过具体的教材内容进行正确的观察方法的训练,观察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备足典型的观察材料,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

充足的材料有利于分组观察,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更好地认识自然事物;典型的观察材料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观察,找出其特征;新颖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乐于观察、主动探究的情绪,全面认识自然事物的特征。

三、训练学生运用感官感知事物的能力,掌握具体的观察方法

按照新课标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即用眼、耳、鼻、舌、手(皮肤)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训练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不但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用各种感官进行正确的观察的方法。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地培养,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也非常的重要,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就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

四、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三年级的小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让他们亲自去接触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观察到的教材内容都让他们亲自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积极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观察的材料以外,还可以找些当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实物观察。以此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引导他们在兴致勃勃的情绪中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得到能力的培养。

五、适时引导,提高学生观察的实效

观察不是随意的看,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观察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只有目的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对象上来。三年级学生年龄小,情绪性明显,注意力常集中到次要的或与观察不相关的方面去,有些同学甚至以为观察是玩耍,因此,观察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范围和观察重点。

六、课内外活动相结合,使观察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经常性活动

积极开展课外科学研究活动,力求把这种活动化为他们乐于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扩展知识,发展兴趣,锻炼能力,会促进和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培养观察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的,通过教学实践是能够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但也要充分认识到,三年级观察能力的培养任务是艰巨的,一种基本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反复进行训练、运用才能形成的。通过科学教学,让三年级学生熟练地掌握科学探究中最基本的观察技能,为今后高年级学习科学课打下坚实的基础,是需任课教师不断努力的。

【小学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08-31

如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11-23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11-16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11-23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11-23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11-23

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11-2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11-23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