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
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首先有内因,要让学生对学习有主动性,想去学,要去学,使学生在主观上有学习的需要,想要发自内心的去学习,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反感,那就根本不用提及自主学习了;其次有外因,即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自主学习继续下去。
要让学生对学习有主动性,使其成为自身的需要,应着力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调皮的孩子可以很长时间静静地去观察一只昆虫,一个两三岁的娃娃可以反复的摆弄一件东西而不厌烦,那是因为他对他所从事的东西感兴趣,那是他内心的一种需要,不需要任何人去督促他。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就要从教学设计这一环节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例如在识字这一环节上,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有趣的文字,它是一种表意文字,从最初造字的象形文字,到后来的指示、会意、形声等构字方法,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图画,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在教学中,单单是让学生看到汉字中隐藏的图画,蕴含的故事,已是十分有吸引力了,如果再加上我们一些精心的设计,如猜字谜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中华文字的美。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掌握了汉字构造的规律,让学生们的学习变得既快乐又轻松。这样,当学生在遇到一个他不认识的汉字时,他也许就要想一想,猜一猜,这个字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图画,蕴含着什么样的故事,然后去验证事实与他的猜测究竟有多少吻合。如果猜得对,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猜错了,又增长了一份知识,多认识了一个“朋友”。
二 强化学生的学习愿望
一个人的兴趣会随着时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仅有最初的兴趣是不能维持一个人长时间的专注于一件事上的,更何况身处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随时随刻都在接触着新鲜事物,他们的兴趣关注点也随时都在转移变化。要想让学生最初建立的兴趣,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精神需要,变成一股稳定的力量,这时必须提升学生的精神层次,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身处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各种思想、言论、行为充斥在他们身边,有家庭的,社会的,同学伙伴之间的。而这时年龄尚小的他们如何能辨别这些,去伪存真,我想他们是做不到的。那如何在他们学习的道路上排除那些干扰,坚定学习的信念呢?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灵魂的清洁工,让学生去接受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在故事中与伟人同行,在故事中接受感动,在与书中人物的心灵碰撞中去体会,感悟是非、对错,比任何外在的说服、讲大道理来的更深入内心。在工作中,我积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学生也收获颇丰。在我们班的一次活动中,尹传志同学向全班介绍了他读的一个故事:《背起爸爸上学》,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情,他为我们介绍了故事的内容,非常的感人。最后他又强调,他读了之后也很感动看,他已经读了五遍了。听了这话,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故事对他的影响有多么深入。也许以后他会忘了这个故事,但这个故事一定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着他,激励着他。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有了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时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了。只有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才不致因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找不到学习方法而退缩,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一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具备了学习的能力,才能更快乐地、更主动地去尝试,去体验,去积极地自主学习,从而品尝成功的快乐。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是用“教材教”,而不是去“教教材”。学生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就会主动自觉地学,而产生自主学习了。
二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从何入手。教师要明确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我在教学《乡下人家》这一课时,我们的学生就身处农村,身边的景物、风土人情都历历在目,我就让同学们以身边的环境为资源,让他们说一说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与作者文中所写的乡下人家中的情景是一致的,大家兴致勃勃地找出了一处又一处,不知不觉中体会了课文中所描写的乡下的美丽与闲适;我又让他们找一找我们的生活与文中不一样的地方,同学们又找出“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子”,现在已经有很多都变成了楼房了,道路也变得更宽阔了,体会到了如今农村的新变化;也有的同学说以前清清的河水现在有的受到了污染,河水变臭了,意识到环保就在我们身边在学习中,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充分利用身边的环境或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注重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由自主地活动、学习,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依赖性,增强其自觉性、目的性,真正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人的地位。我所带的四年级的学生,已有能力利用工具书,我就放手鼓励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预习课文,理解词语,感悟课文内容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放手的结果是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习的效果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自信也建立了起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再也不是一件难事。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 [篇2]
新课改倡导“无限放大学生的自学”,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好常规管理,培养“习惯意识”。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人的习惯很多: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等,但不管是什么习惯,它们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成绩落后的学生往往是道德行为习惯也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往往表现得没有礼貌,不讲文明,如:随意进出教师办公室,在教室大呼小叫,有的甚至喜欢打架骂人,显得没规矩。如果我们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而只是一味的“关注”他们的学习,效果能好到哪里去呢?但如果转变一下角度,抓好平日的常规管理,从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人手,让其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使这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部动力,从而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提供前提。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即有意的强化训练。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一、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二、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三、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二、激活主体意识,开发自主潜能
其实,主体意识是每个学生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学生不积极、不主动,而是教师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或者说是教师的方法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是培养,而是释放和开发。
1、充分发掘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是好学的基础,是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而,充分发掘文本的素材,使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师自身的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形体语言),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幽默生动的谈吐也将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尽信书不如无书”。再好的文章也不是白璧无瑕,处处经典,老师的理解也并非完全正确,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才是一种理智的学习行为。“学者须要会疑”。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鼓励学生提问,哪怕是一些极其简单的或是极古怪的问题,因为有问题才会有动力,有问题才会吸引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创造力。
三、课堂教学自主参与、合作探讨
“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杜威)。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仅仅是一个个的事例,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是理解运用,而不只是简单的掌握文本信息,因而我在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中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一是强调工具书的运用,让学生运用字典、词典、成语词典自主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二是强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强调合作,对子间的合作、小组中同学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
为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让学生在教学条件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三步走:课前勤,课中“懒”,课后细。
课前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上课坚持运用“双向五环”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做到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师不做;学生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老师指导做;学生不愿做的事情,老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乐意去做。“学莫贵于自得,非在外也”。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工作就是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适时进行激励、表扬与适当的引导。课后细,即总结细,反思细。仔细分析过程的利弊,详细总结学生的得失,找出亮点,以指导下一次的教学;找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作适当的补救。此环节既有利于教师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艺术,增进教学修为,更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四、拓展学习空间,强化学习习惯
一是组建了一个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室藏书虽多但大多书旧且质量不高。于是,我在鼓励学生到学校图书室阅读的同时,动员同学每人借出一本书组成了班级图书角,利用中午和下午供学生阅读,并要求作好读书笔记或摘录,这一作法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同学关系更加融洽,学习风气逐渐浓厚。
二是阅读名著。让学生在阅读中广泛涉猎,受到文学名著的熏陶,并不要求完全理解和准确掌握,只要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即可。每月一次的读后感交流,都能发现学生新的认识和变化,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表扬,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训练了写作能力,而且还矫正了部分学习较差的同学的行为习惯,激活了思维。
自主学习习惯的强化,实际上是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外因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而言,但内因人仍起主要作用。因而在课外阅读的训练过程中,除老师反复强调阅读目的,进行强制性的要求外,如每周检查一次读书笔记或摘录,每月进行一次读后感交流,家长监督检查等,还特别注意抓住时机,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加以表扬和鼓励,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进而养成一种自觉的阅读习惯。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的事,应该重视平时的培养和引导。要通过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小事,从点滴做起,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新课改倡导“无限放大学生的自学”,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好常规管理,培养“习惯意识”。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人的习惯很多: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等,但不管是什么习惯,它们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成绩落后的学生往往是道德行为习惯也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往往表现得没有礼貌,不讲文明,如:随意进出教师办公室,在教室大呼小叫,有的甚至喜欢打架骂人,显得没规矩。如果我们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而只是一味的“关注”他们的学习,效果能好到哪里去呢?但如果转变一下角度,抓好平日的常规管理,从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人手,让其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使这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部动力,从而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提供前提。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即有意的强化训练。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一、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二、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三、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二、激活主体意识,开发自主潜能
其实,主体意识是每个学生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学生不积极、不主动,而是教师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或者说是教师的方法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是培养,而是释放和开发。
1、充分发掘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是好学的基础,是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而,充分发掘文本的素材,使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师自身的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形体语言),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幽默生动的谈吐也将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尽信书不如无书”。再好的文章也不是白璧无瑕,处处经典,老师的理解也并非完全正确,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才是一种理智的学习行为。“学者须要会疑”。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鼓励学生提问,哪怕是一些极其简单的或是极古怪的问题,因为有问题才会有动力,有问题才会吸引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创造力。
三、课堂教学自主参与、合作探讨
“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杜威)。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仅仅是一个个的事例,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是理解运用,而不只是简单的掌握文本信息,因而我在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中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一是强调工具书的运用,让学生运用字典、词典、成语词典自主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二是强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强调合作,对子间的合作、小组中同学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
为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让学生在教学条件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三步走:课前勤,课中“懒”,课后细。
课前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上课坚持运用“双向五环”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做到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师不做;学生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老师指导做;学生不愿做的事情,老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乐意去做。“学莫贵于自得,非在外也”。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工作就是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适时进行激励、表扬与适当的引导。课后细,即总结细,反思细。仔细分析过程的利弊,详细总结学生的得失,找出亮点,以指导下一次的教学;找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作适当的补救。此环节既有利于教师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艺术,增进教学修为,更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拓展学习空间,强化学习习惯
一是组建了一个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室藏书虽多但大多书旧且质量不高。于是,我在鼓励学生到学校图书室阅读的同时,动员同学每人借出一本书组成了班级图书角,利用中午和下午供学生阅读,并要求作好读书笔记或摘录,这一作法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同学关系更加融洽,学习风气逐渐浓厚。
二是阅读名著。让学生在阅读中广泛涉猎,受到文学名著的熏陶,并不要求完全理解和准确掌握,只要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即可。每月一次的读后感交流,都能发现学生新的认识和变化,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表扬,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训练了写作能力,而且还矫正了部分学习较差的同学的行为习惯,激活了思维。
自主学习习惯的强化,实际上是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外因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而言,但内因人仍起主要作用。因而在课外阅读的训练过程中,除老师反复强调阅读目的,进行强制性的要求外,如每周检查一次读书笔记或摘录,每月进行一次读后感交流,家长监督检查等,还特别注意抓住时机,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加以表扬和鼓励,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进而养成一种自觉的阅读习惯。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的事,应该重视平时的培养和引导。要通过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小事,从点滴做起,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和能力11-23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11-23
如何培养让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11-23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05-27
如何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08-14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11-23
如何培养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11-23
9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11-23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