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时间:2023-06-05 20:31:20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9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科学指导下,围绕确定的学习目标,自主的选择学习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逐步养成自主评价学习结果。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自主学习习惯就是“以学生独立性、积极性为核心的,多种较优的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本领”,是指学习者在外因制约与内因作用相结合的情况下,经过长期自主学习实践逐渐养成的勤学好问、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我评价及反思等习惯,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能坚持自主地求知、探索的心理趋向和行为表现,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9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

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容易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是极其错误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三、 开拓创新,多渠道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与能力

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指导、培养好的,指导学生自学必须要有长远的规划,从低年级阶段就要开始训练。

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至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这里分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学生干部一起来督促、管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是一件经常性的工作,完全靠老师一个人的督促有些力不从心。二是指导学生对照老师的要求自我反思、总结,逐步养成习惯,提高能力。

利用竞赛、评优等激励手段,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好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查字典比赛、网络搜索比赛、摘录本展览评比、阅读之星、预习之星、复习之星评比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熏陶、教育,在活动中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四、自觉自学,整体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

《9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自学习惯,形成自学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完成家庭作业、在家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因此,特别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督促。除了学习习惯外,还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一个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为他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到创造了条件: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惯了的人,要在学习中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是很难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能单枪匹马,孤军作战,不仅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还要与学校,家长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习惯成自然,习惯决定一切,有良好的习惯是学习必备的条件,因为学习语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慢慢来培养,这需要教师帮助、引导学生去纠正并养成良好习惯。

9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篇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几乎成为所有家长关注的问题,他们也都带着许多美好的愿望在努力地培养和教育着孩子。但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有的家庭教育方法却收效甚微,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致使一朵朵本该绽放的蓓蕾却因为错误的培育方法而枯萎了。因此,当他们面对那些跨入高等学府的学子,个个赞叹不已的同时,也都很想知道这些优秀学生是如何教育出来的。

我们说21世纪是一个崇尚能力的社会,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否,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也决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相应作用。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是最根本、最持久的,甚至能够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轨迹。也就是说一个成功者的背后,必定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因此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引领孩子确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愿望,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他们的学习从依赖逐渐走向独立,从小进行“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等方面的意识和愿望的培养,才能帮助孩子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有自己的立足和发展之地。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在学习上主动而不是被动;自觉而不是盲目;自立而不是依赖;对自己有目标、有要求、有计划、有反思、有总结,而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自己不负责任。让他们在自我设计、自我创造、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进而激发他们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为自觉学习打下强有力的基石。

一、转变观念,适度放手,让孩子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之师,终生之友。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家长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自我变革,为孩子自主学习提供观念支撑,这是孩子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因此,要想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家长要注重自我学习,提高认识,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因为,你的行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言传身教的效果会更显著。现今许多报刊杂志上的信息反映:不少大学校园周围存在着“餐馆茶座、网吧游戏厅和家长陪读租房”的三多现象。这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现在的许多家长省吃俭用,却没有适度地控制孩子滥花钱,人小就养成了好逸恶劳、吃喝玩乐、给同学过生日、拉帮结派、聚众餐饮等挥霍无度的不良习气。二是家长缺乏正确地教育方法,没有抓住孩子的年龄、心理及个性特点,恰如其分地引导和进行教育。三是家长过分地溺爱和娇宠,从头到脚包办代替,使他们过惯了家庭“小皇帝”的生活,而严重缺乏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这些严峻的事实告诫我们,他们之所以能够以如此“高分”进入高等学府,实际上是在父母的监督鞭策,劝哄陪读之下实现的,可以说父母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分数,而忽略了孩子思想、能力和良好习惯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有位教育家说过:“做父母的最好只有一只手”。意思就是说父母对孩子不要包办的太多,要放开一只手,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也就是说,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全部包办代替,也不能完全放开,放任自流。在许多问题上,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增长他们的信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长久坚持下去,既能提高孩子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正是确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自主学习的愿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家庭要通过各种途径为孩子创设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自我设计、自我创造的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对外部知识、经验的理解和认同乃至吸收等转化为内在的活动,从而达到有效性的学习,使孩子们一步步走向成功。

二、遵循规律,注重方法,促使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谈到自主性学习习惯,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上课精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脑子爱开小差;二是对所学的知识不能做到课前预习;三是不能在复习的基础上做作业,有时不能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甚至作业质量不高;四是不能及时地进行复习巩固。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年龄较小,自我约束和控制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往往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反复性较大。实验调查表明小学生注意持续时间在20分钟左右,他们的有间记忆虽然在增强,但无意记忆仍占一定的优势,情绪和兴趣很容易受不良行为的影响。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必须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教育规律,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培养孩子自主性学习习惯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孩子的可塑性很大,比较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极易形成坏习惯。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迁就、姑息、放纵,使孩子任性、自私、懒惰、依赖成性;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当,有的采取物质刺激,有的用言语要挟吓唬,有的只看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在儿童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孩子当前的学习有用,而且也是完成学习的需要,既能开发孩子的智力,又能促进孩子成才,定将会终生受益。因此,家长应当坚持不懈地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主性学习习惯上多下功夫,在孩子的有意注意、善于思考、做好预习和复习、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和认真检查等方面进行良好的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贴近生活,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让孩子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他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陶行知先生的这些教育观点,就是打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使社会成为一所新型在“大学校”,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与变化着的生活密切联系,教育必须贴近生活,重视实践,真正达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真谛。当前,应试教育观念仍在绝大部分家长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只是强硬地把孩子埋在书本里,只注重分数的高低,而严重忽视了孩子的良好习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孩子的社会实践活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理论与实践、学校与家庭和社区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自由的自然体验、社会体验、文化体验、劳动体验等实践活动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知识融汇贯穿,体验学以致用的价值。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还能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应用的能力。为此,家长要正确理解教育的内涵,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引领、激励孩子从小就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最简单的事情着手,在生活中受到教育,规范自己的行为,磨炼自己的意志,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9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让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11-23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11-23

如何培养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11-23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03-09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11-23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习惯11-23

如何培养高效率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11-23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11-23

如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