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血管外渗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化疗药物的输注过程中药物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1]。大多数肿瘤药物对局部组织有强烈刺激作用,如不慎注入皮下,可引起组织坏死、剧痛,甚至经久不愈。因此,保护患者的血管,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就显得相当重要。现将介绍如下。
1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
1.1 药物因素 外渗引起的损伤不仅与药物的直接作用有关,也与药物的溶解度、输液装置、溶液的ph值等有关。当药物在很短时间内大量或快速进入血管内,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过了血管本身应急能力,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对血管内膜产生不良刺激造成局部组织损伤[2]。
1.2 血管因素 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
1.3 操作因素 穿刺技术不熟练,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使血管反复受刺激而导致内膜损伤。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针眼按压不准确等。
2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重在预防,一旦发生必须马上根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2.1 常规预防技巧
2.1.1 签署化疗知情同意书并签字。给患者耐心讲解化疗方案、化疗的不良反应、药物外渗的原因、外渗后的处理原则等知识,并在护理病历上记录宣教的内容。
2.1.2 正确选择静脉注射部位。避免在掌指关节等部位的静脉输注腐蚀性化疗药物,应选择粗且血运良好的静脉,静脉注射一般由远及近,左右交替使用,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不应在肿胀及患侧肢体的静脉输注化疗药物。
2.1.3 严格把好静脉注射关。先用生理盐水输注建立好的静脉通道,验明针头是否在静脉内,滴注是否通畅,回血是否良好。
2.1.4 确保静脉通畅后,才可接上稀释好的化疗药物。缓慢注射阻力要小。每注射1~2 ml应检查有无回血。
2.1.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患者,尤其对老年人、儿童、血管条件差、沟通障碍的患者更需要密切观察,一旦发生渗漏,积极采取措施。
2.1.6 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及组织护士业务学习,掌握化疗药物的相关知识。
2.1.7 输注强刺激性化疗药物时,要有专人守护在床旁,密切注意观察巡视患者,直到输完方可离去。
2.1.8 注射完毕后拔针前应再输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以免直接拔出针头时化疗药漏于皮下,或使局部静脉内药物浓度过高,从而加重静脉内膜的损伤。
2.2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 经中心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重要措施。对于需较长时间进行化疗的患者,建议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picc 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等, 达到保护血管,减少反复的静脉穿刺,减轻痛苦,避免静脉炎发生,避免输入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皮下组织坏死[3]。为肿瘤及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
3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3.1 一般处理 发生药物外渗后,立即停止输注并报告经治医生和护士长。
3.2 护士要及时了解外渗药物的名称及输注的方法,准确评估外渗药物的性质、量、面积、及渗漏处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等内容。
3.3 根据需要原位保留针头,用针筒尽量吸出局部外渗的残余液体,然后用2%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环状向心性封闭,封闭范围要大于渗漏区,深浅最好在渗漏区底部,不可过浅。
3.4 局部涂肤轻松软膏或者24 h内用50%的硫酸镁湿敷或冰敷(长春新碱和vp16不主张冰敷,宜用热敷)。24 h后改为热敷。
3.5 患者注意休息,抬高肢体或注射部位48 h。避免外渗部位受压,经常按摩四肢末梢血管。
3.6 溃疡处可用生理盐水洗净,并用无菌纱布浸透雷夫奴尔贴于创面,严格无菌操作。
3.7 已有水泡形成者,避免水泡脱皮,用络合碘消毒,局部外敷抗生素软膏。
3.8 如出现局部组织坏死,及时手术清除坏死组织。
3.9 护士在整个化疗药物外渗处理过程中,要关心体贴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恐惧不安情绪,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4 小结
通过临床观察,作者体会到输注化疗药对血管是有一定损伤的,但血管的机械性损伤是可以避免的。在护理时,要做好患者健康宣教以取得其合作;有熟练的穿刺技术,选择合适的.血管,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防止药物外渗,从多方面注意对血管进行保护,就能使患者顺利完成每个化疗周期。
化疗药物血管外渗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篇2]
化疗药物在注射的局部容易出现下面三种反应:
药物局部反应
(1)栓塞性静脉炎:有些药物由表浅静脉给药时,常可引起静脉炎,表现为静脉部位疼痛、发红,沿静脉皮肤色素沉着和静脉栓塞。
(2)局部组织坏死: 当刺激性强的药物外渗入皮下,可表现训轻度红斑、局部不适或疼痛、组织坏死和皮肤溃疡等。
(3)色素沉着:bus(马利兰)、ctx、dtic、adm、5fu、pym、blm易引起色素沉着和皮炎,其中5fu可引起全身性皮肤色素加重和注药血管外皮肤色素明显加重或见红斑,ctx和blm可引起甲床色素沉着和指甲变形,
在临床上容易引起血管损伤的药物主要有:
1.表阿霉素、柔红霉素、长春新碱、氮芥等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2.足叶乙甙、威猛、卡氮芥等可引起局部灼伤或轻度炎症。
3.环磷酰胺、甲氨喋呤、阿糖胞苷、米托蒽醌、门冬酰氨、 顺铂等刺激性不明显。
对于不能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的化疗药物在临床使用中都要引起护理人员重视。
化疗药物渗漏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与药物的ph值,药物的渗透压,药物的浓度有关。
2.血管因素:长期静脉注射,采集血样致使血管脆性增加。
3.操作因素: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药物漏出的主要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未能完全进入血管。针尖的固定方法是整个静脉输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尖滚动、滑脱、针尖刺痛等。其失败主要原因为粘贴胶布手法不当。
只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预防中做足功夫,化疗引起的血管损伤是能够减轻到最低的。
预防措施:
1.血管选择:根据药物选择血管,对容易引起局部灼伤坏死的药物,不宜选手足背小血管。应避开肌腱、神经关节部位。一般不宜采用下肢静脉注药。长期化疗病人应根据化疗方案,计算静脉使用次数,制定计划。交替使用,使化疗造成的损伤有一定修复时间。原则上要求爱护病人每一条血管。注意保护大静脉血管。
2.选择针头:根据化疗药物的浓度滴速,结合患者静脉情况选择合适针头。过粗穿刺难度大,易损伤静脉血管,过细针管易阻塞,达不到治疗效果。
3.提高专业技术:负责化疗输注的护士应掌握各类化疗药物的特性,有高度的责任心。对一些新药物必须详细阅读说明书。穿刺技术熟练,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尽量避免反复穿刺。在化疗药注入前要对将使用的血管有正确判断(血管部位、回血情况、静脉是否通畅)。确保安全时方可注入化疗药物。
4.化疗时有效保护静脉:
1)切忌直接用化疗药物穿刺,失败时造成周围组织损伤。
2)应先注入生理盐水,确认有回血,无渗漏后再注入化疗药。
3)化疗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病房,随时观察回血情况,局部有无疼痛,及时排除故障。应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渗漏的危害性,如病人感觉轻微疼痛或液体输入不畅等立即通知护士。当病人感觉注射部位疼痛并加剧时或局部肿胀,即使回血良好亦禁止继续输注。
4)病人取合适体位,使之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5)注射后用等渗液冲洗。使输液管中的残余药液全部输入,并冲洗停留在静脉血管壁的药物。达到保护静脉血管的目的。
6)拔针手法:快速注入生理盐水后,顺血管走向拔针,再迅速压迫3分钟。抬高该肢体,防止针孔渗血渗药液,刺激局部。同时嘱病人活动肢体,可做肢体按摩,减少药物停留局部时间。
【化疗药物血管外渗的因素及预防措施】相关文章:
液体外渗的预防措施02-07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05-04
化疗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及防护05-03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05-04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03-23
手术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10-12
冠心病因素的分析及预防措施05-04
电焊作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05-04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措施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