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十娘人物形象分析

时间:2022-11-23 12:40:00 形象分析 我要投稿

杜十娘人物形象分析

杜十娘美丽,热情,心地善良,轻财好义。她有心向李甲,爱的是人,不是钱。见他 “手头愈短,心头愈热”,足见真情。

她聪敏,机智,颇有心机。为赎身,早有准备。她跟鸨母争执时,机敏地抓住鸨母一时气话,达成口头契约,使鸨母没有翻悔余地。从中,既表现了她的心计,又可以看出她为争取幸福自由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她刚强,坚定。当她知道李甲听信孙富的巧言谗语,为了千金之资,得见父母,将她出卖时,她的内心痛苦和悲愤是可想而知的,杜十娘的一声冷笑,显示着她的尊严,更显示出她的刚烈。最后,她“用意修饰”自己,也是用美丽的形象来维护自己人格的美丽和尊严。

四、创新式评析:

前人将杜十娘的悲剧更多地归因于孙富和李甲这两个人物的个人品质,而深入社会本质的层面。我们可以看到金钱和权势对人性的腐蚀,传统观念对女性尊严的无视和戏弄,成为这部剧作中杜十娘悲剧的原因。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然后自己也跳船自尽。西方人要问,她为什麽要这样?在西方人眼里,杜十娘是为负心郎李甲殉情而死,但她又为什麽把财宝沉掉?于是不明白。实际上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学作品,没有把中国女子的复仇心理真正刻画出来,所以西方人不明白。

中国女子自古就有一种独特的复仇情结,那就是在自己死后用社会舆-论来压迫官府治仇人的罪--最好是死罪,以此来向仇人索命复仇。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自己当众自尽,实际上是她选择的最好的复仇方式。她已经看透了李甲是个伪君子,所以她不仅要沉掉财宝让只认钱的李甲心疼,而且还要用自己的死唤起周围的人,特别是用舆-论压迫官府对李甲进行追究,追究他的逼死人命罪。请看这段《明代演义》上是如何说的:“船上舟子和岸边闻声而来的过路人,纷纷痛责李甲的薄幸、孙富的阴狠,趁着人声鼎沸之际,杜十娘抱起那个百宝箱,纵身一跃,跳入冰冷的水中,转眼就无影无踪。”

中国古代法律可以说是按成语办事的,所谓“冤有头债有主”,而不太讲究对人死亡的直接加害证据的。一百个人都看见是杜十娘自己跳下船淹死的,但是,中国的官府正因为一百个人看见了才要治李甲的逼死人命罪--西方可能没有此罪。西方的法律会认为,杜十娘是自杀,李甲并没有推她,李甲与杜十娘的死就没有关系。一百个人都看见了,不正好证明他是无罪的吗?

中国人的思维比较讲发展的观点,讲辩证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国人也比较讲究和看重舆-论环境。杜十娘深知:要想让李甲受惩罚,官府的法律中有“逼死人命”这一条。如何让官府来认定呢?就是用中国人联想的特点和中国人舆-论的力量。中国人的证据思路和其中体现的理性与西方是不一样的。在杜十娘死亡这件事中,与李甲无关的自杀事件,成为李甲逼死人命的案件。中国古代的法律是建立在宗族宗法的社会基础上的,这一法律在特定的情况下就能治李甲的罪。在治李甲的罪之前,李甲的名声已经坏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外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但是实现以上这一切,杜十娘非常明白:代价是自己要搭上一条命。她义无反顾地这样做了,她也是无数这样做的中国妇女的一个代表。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妇女在历史上的社会地位,她们要获得法律的帮助,就要用生命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证据力量,在众人同情的舆-论中去取得判决的优势,从而使仇人一举灭亡。这种复仇方式就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杜十娘骂孙富、骂李甲,又投江自尽可以看出,杜十娘有着自尊自爱,坚强守信,宁折不弯的性格。

而李甲则是一个庸弱自私,没有主见,背信弃义的富家子弟。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为杜十娘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即使李甲知道杜十娘箱中尽是宝玉,价值万金,父母性情再严,将来也可吃穿无忧,李甲也不可能终生不变对十娘的忠诚,因为李甲是富贵子弟、纨绔少年,他对杜十娘的感情是真的,但一旦和自己的终生利益、家庭地位名声相冲突时,他便动摇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超越时代的人,不可能脱离他生活的环境。因此说李甲不可能对杜十娘终身忠诚。

那么,杜十娘的悲剧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呢?从情节发展过程分析,杜十娘的悲剧中透着许多偶然性,但这些偶然又是当时社会环境所滋生的必然。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妇女的依附性地位和妓-女卑微的社会地位,人与人之间以利相交的关系,这些都与杜十娘对纯真感情的追求格格不入,造成了杜十娘悲剧的必然性。 也许你会说,杜十娘有不为人知的百宝箱,她可以自己赎出自己,或另觅知音,或泛舟江湖,但她却选择沉入江底,这究竟是为什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认识:杜十娘追求的不是短暂的欢爱,也不是形式上的婚姻,而是一种相互珍爱与尊重的真情。在长期的妓-女生活中,她受尽欺凌,当她苦心经营终于从良后,得到的却是被欺骗、被买卖、被遗弃。在这个人格、尊严、良知、情感等作为商品买卖的社会环境中,她追求真爱的理想破灭了,所以她选择了以死抗争。

《杜十娘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杜十娘人物形象分析 [篇2]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一个流传已久、家喻户晓的故事。而作品主人公杜十娘更是一位奇女子。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她的形象。

第一,她是一个美丽而热情而心地善良的女子。文中描写她的美貌是“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貌美是她的一大特色。而她更是一个热情的人,当李甲“囊箧空虚”时,她不但不听从鸨母“打发李甲出院”的话,而且“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为了李甲,她受鸨母的叱骂,甚至直接跟鸨母冲突起来。

第二,她是一个聪明、富于心计的女子。杜十娘久有从良之心。为实现自己从良的计划,摆脱妓院的禁锢,她积攒百宝箱。这表现了她的心计。而她聪明则表现在她与鸨母的斗争中。她清楚地知道鸨母的用心,就利用机会,赚得了鸨母只要三百两银子身价的诺言。又怕鸨母失信,用言语激怒她,使她发下“若翻悔时,做猪做狗”的咒愿。这就为她挣脱妓院生活准备了条件。

第三,她是一个刚强坚毅、有胆有识,勇于反抗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作品描述杜十娘听到李甲“夫妇之欢难保,父子之伦又绝”的话以后,先有吃惊的表示,等到李甲把“我得千金,可借口以见吾父母”的意思明白说出后,她却只“冷笑一声”。这些表情,深刻地表现了她的刚毅和镇定。 而在十娘的内心充满了痛苦的时候,作品出现了一段关于杜十娘“用意修饰”的细节描写。显然,这是极其深刻地表现她勇于承当不幸,表现她别有打算而又不使别人识破她的打算,表现她郑重其事地做最后一次梳妆以告别人世的心情。这些更突出描写了她的坚毅不屈和有胆有识。而所以这些,都表现了她是一个勇于反抗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

杜十娘的形象是完整的,她的性格是通过作者这些自外貌至内心的细致描写呈现出来的。

二、试论述《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文人独创白话长篇小说,属于世情小说。在艺术上虽然有诸多粗疏自处,但它为古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的里程碑。概括起来说它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第一,小说题材的新变。传统小说的题材一般是来源于历史或神话。但是《金瓶梅》的取材是当代现实的社会。这无疑是个重大的新变。以前的小说多写帝王将相、英雄豪杰、鬼怪神仙的故事,而《金瓶梅》写的是家常小事,书中的人物也是生活的平凡小人物,市井之徒。小说将视觉转向普通的的社会、琐碎的家事、平凡的人物,就在心理上和广大读者拉近了距离,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亲睹亲闻之感。这标志着我过的小说艺术进入了一个更加贴进现实、面向人生的新阶段。

第二,小说立意的变化。与题材的转变有相适应的是立意的转变。以前的《三国》、《水浒》、《西游》等长篇小说,虽也写到一些反面角色作为陪衬,但总的立意在歌颂。而《金瓶梅》则不同,它的立意在于暴露。它用冷静客观的笔触,描绘了人间的假、丑、恶。做到了以丑为美的审美意向。

第三,人物塑造手法新变。以前及同时的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以历史人物,传奇英雄或神魔为表现对象,所描写的人物是“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

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而《金瓶梅》所描写的对象平凡人物,市井之徒。这些人物身上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作者把他们的性格最充分的展示了出来。

第四,小说结构由线形结构向网状结构转变,使说话小说向阅读小说过渡。《金瓶梅》从复杂的生活出发,全书并不是以单线发展,每一故事在直线推进时又常将时间顺序打破,作横向穿插以拓展空间,这样,纵横交错,形成了一种网状结构。从全书来看,总的是写西门庆一家的兴衰,其中以西门庆为中心,形成一条主线,与此相并行的如金莲、瓶儿、春梅等故事又都可以单独连成一线,它们在一个家庭内矛盾纠葛、联成一体。

第五,小说运用口语化,俚俗化的语言叙事。《金瓶梅》的语言,多用“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金瓶梅》更是大量吸取了市民中流行的方言、行话、谚语、歇后语、俏皮话等等,熔铸成了“一篇市井的文字”。它不但是刻画人物“面目各异”的形象的有力工具,而且也给整部作品带来了浓郁的俗世情味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综上所述,《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杜十娘人物形象分析】相关文章:

杜十娘的人物形象分析11-23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11-24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08-03

美狄亚人物形象分析08-14

红娘人物形象分析08-27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08-03

贝多芬人物形象分析08-30

李逵人物形象的分析08-14

卖炭翁人物形象分析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