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形象分析

时间:2022-11-23 12:45:04 形象分析 我要投稿

阿q正传形象分析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真切的描写农民生活全貌,探究农民愿望和命运的作家是鲁迅先生。他全面而深刻的通过小说再现了农民的悲苦生活和内心世界,其洞察力是极其深邃的。《阿Q正传》就是鲁迅先生这类小说中的代表。

阿Q是怎样一个人呢?作者在小说的开头就告诉我们,阿Q是未庄社会(这是当时中国社会某些本质方面的缩影)里无田无地,孤苦伶仃,生活充满了屈辱和痛苦的一个小人物。他姓甚名谁,从哪里来的,出生于什么人家,不独别人从未留心,就是阿Q自己也不清楚。他一个人借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作短工,,专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下层农民,换了话说,也就是农村的无产者。

阿Q与正统文化所要塑造的那种麻木,善良型的农民完全不同,他并不是一个很软弱的,安分认命,逆来顺受的愿意像润土那样浑浑噩噩地度过自己一生的人,也不是一个很肤浅的,没有思想,无所追求的农民,而是一个富于生命的活力,不安分的,有自己的人生追求的,进取的农民,他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既然生而为人,就应该像人那样活着,享有人生的欢乐与权利。(这种追求,在他那个时代和具体生活的条件下,像他那样身份和地位的农民,可以说是最低的人生追求,但同时也是可能有的最高的人生追求)阿Q的悲剧在于,他想成为一个人,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而不可得,那个污浊的罪恶的社会蹂躏他,摧残他,挤压他,同时又浸染他,腐蚀他,铸造他,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以阿Q本来有的资质(主要是他的勤劳和聪明),如果有一个正常健康的环境,他是有可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或者甚至成为一个有一定事业的人,但他终于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流氓,问题就在于,单凭阿Q的聪明和勤劳的个性,他是无力抗拒也无法逃脱历史加给他的悲剧的命运的,〈〈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先生说,描写阿Q只是为了“暴露国民的弱点”,他的可恶是恶社会造成的,他为了生活,苦苦挣扎,失败,屈辱,以至最后被枪毙,更重要的还表现在,是罪恶的社会扭曲了他的灵魂,铸造了他的精神,应该说,他身上表现了封建社会长期压抑下农民的革命要求,但这种要求没有被发现。

总之,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落后农民的典型,他麻木,愚昧,自尊自大,自轻自贱。他精神上的胜利,是中国国民劣根性的集中表现,是作者寄予讽刺的形象。他人格有着极大的缺陷,实际上是个彻底的失败者。他所谓的“革命”,又

象征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只能走向沉没,走向失败。阿Q的悲剧指出了那个社会只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是觉醒过来,为建立新的生活而奋斗,二是继续进行自我欺骗直到最后的灭亡。鲁迅先生正是通过阿Q的形象构造,唤醒苦难的中国民众重建健康的现代中国人格,为建立新生活而奋斗。中国农民的美好生活,只有觉醒起来进行真正的革命,才能得以实现。

阿q正传形象分析 [篇2]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也是鲁迅的代表作,同时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是世界名著之一。在《阿Q正传》中,鲁迅以巨大的艺术工力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这个典型形象内涵丰富,影响中外。但阿Q究竟是个什么典型,却众说纷纭。人们看法的不一致,正说明阿Q性格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深刻性。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的。《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阿Q在未庄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处于无处不在的强势威压之下,不但没有任何话语权,也没有恋爱权,更要时刻承担生存危机。阿Q不被重视也孤弱无力,挨了打受了委屈除了暗地里骂几句“他妈妈的”好像也没有别的办法,外在的势力总是阿Q力所不及的,他只能在远离中心的边缘孤魂野鬼般的游荡。 阿Q当然不想这样不被重视,他野希望未庄人给他一些起码的尊重甚至于再来点敬仰,所以他一度进行着由边缘到中心的努力。但赵太爷之流却不与阿Q方便,使阿Q从边缘向中心的最初尝试终于落空;阿Q似乎可以借革命的威势使自己摆脱现存的 困境,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最终颠覆了阿Q“所有的抱负、希望、志向与前程”,阿Q最终无辜的成了革命的牺牲品。

阿Q这个封闭落后农村的流浪汉,有农民的憨厚、质朴的一面,但更明显地具有偏狭、愚昧、盲目、无知、落后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自我麻木的“精神胜利法”。 阿Q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是一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具有惊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转嫁痛苦,耍无赖。畏强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别人家的萝卜,却要萝卜说话。等等。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

《阿q正传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阿Q采用一种滑稽可笑的标准,以自我价值观念为评判标准,构造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凡是不符合他的习惯与“品味”的都是不应该、不正确的。现实当中他无可奈何的处于权利的“边缘”地带,几次向权力“中心”地带滑进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在一次次的碰壁之后,阿Q改变了策略,他的不满与反抗意识退化到内心深处,他别有创意的找到了宣泄不满的途径,从精神上夸大自己、贬低别人,实施对那些嘲笑自己、欺凌自己的强势群体的报复,以实现“精神胜利法”是阿Q赖以自救的生存哲学,是他对抗恶劣生存环境的一件有效法宝。 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他认为,凡是革命都是与他作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这体现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识。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

大防甚严”,超过了古今的圣贤。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的体现。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它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相联系。是那种虽然破落,但还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鸵鸟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中国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

阿Q把“精神胜利法” 作为他对抗恶劣生存环境的一件有效法宝,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阿Q虽然借此使自己无数次从困境当中解脱出来,却无法真正的救赎自己,阿Q在被杀前曾有灵光一现的清醒,于是他不由自主的大喊“救命”。这一次,阿Q意识到自己快要死了,那些无数次解救他的自欺欺人的想法在这一刻彻底失去了作用,他无师自通的那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的精神自救已无法使他豪迈、洒脱的迈向死亡,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是破产了,取而代之的是无力的自嘲“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纵观阿Q的成长历程,那应该是一段漫长的心灵之旅,恶劣的生存环境逼迫他具有了某些消极适应性,使他能够在困厄中制造出一些快意,这写构成阿Q苟活人世的防御机制。比如他的善于“遗忘”,善于“否认”、“置换”和“幻想”,善于在梦境中寻求解脱等。阿Q曾参与了一场赌博,可赢的钱却遭了抢,还稀里糊涂的挨了顿打,他用力地打了自己两个嘴巴。通过自虐,释放了内心的焦虑情绪,重获平衡,先前的不快彻底遗忘了。和自己及其藐视的“王胡”打了一仗,却没有取胜,又被“假洋鬼子”的“哭丧棒”着实地打了一下,却因为看到对面走来的小尼姑,就将自己的“屈辱”自然的迁怒、“置换”到小尼姑的身上,从而获得了新生。

这些幼稚的防御机制有效的帮助阿Q及时摆脱了痛苦。如果没有这些防御机制的保护,阿Q真是生不如死,说不定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早就自杀了。 然而,防御机制是一把双刃剑,使阿Q偷安一时,也使阿Q习惯性的歪曲现实,逃避现实。阿Q当然不明白其中利弊,不会学会正视现实、直面人生,所以他不可能写好天地之间、至少也是在未庄的那个完美的“人”字。

阿Q是“正人”,虽然“不知他曾蒙受什么名师指授过”,但他那里的确有那些“男女之大防”之类的严正思想,他对自己是有所要求和限制的,作“正人”的愿望使阿Q谨守训诫,不由自主的将情感紧紧包裹起来,使之不越雷池一步,这样情感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作“正人”就要牺牲或压制富有激情、真实的“本我”,而“本我”象潜藏的暗流一样的时刻寻找突破口,意欲从“超我”的限制中突围出去。“超我”对“本我”的限制越强,“本我”反抗的力量越强;而在“本我”抗击力量滋长的同时,“超我”也会加大限制的力度。阿Q的行为表现的及其极端,显得激切和无来由,实际上正是潜意识中的“本我”与有着崇高目标的“超我”之间的对抗日趋紧张的结果。

阿Q不但想当“正人”,还有想当“完人”的梦想。他甚至要求一

种“完美”、“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他极力想在天地间、至少也是在未庄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可惜他体质上的弱点,尤其是头皮上的癞疮疤使他不能完美。他用心良苦的膨大着自我,否认那些威胁到自我“光辉”形象的不足之处,以筑起精神堤防,抗御外来的随时可能的对他自我的掩埋。压抑与反压抑的斗争始终支配着阿Q,使他在紧张的对持中实现着自我强化,在精神层面建构虚设的堡垒,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行状”。

然而,防御机制是一把双刃剑,使阿Q偷安一时,也使阿Q习惯性的歪曲现实,逃避现实。阿Q当然不明白其中利弊,不会学会正视现实、直面人生,所以他不可能写好天地之间、至少也是在未庄的那个完美的“人”字。 阿Q看起来似乎并不需要心理医生,因为他有自救的“良方”。阿Q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家的流浪生活是造成阿Q长时间处于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常常在许多“压抑”面前失去心理的平衡,所以心理疾病成了人类无形的杀手。我们认识了阿Q,也正可以反省自我,在这种镜鉴中揭示出自我灵魂的暗影来。”

【阿q正传形象分析】相关文章:

阿q正传人物形象分析10-09

阿q人物形象分析10-16

阿q正传的赏析06-12

阿q正传内容简介11-28

阿Q正传读书笔记10-09

关于《阿q正传》读书笔记12-09

「书评」《阿Q正传》:狼吃肉,人吃人08-03

阿基琉斯形象分析09-14

阿q正传教学设计(通用5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