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水浒传中武松形象分析
《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造反的小说,为此类小说开创先河。《水浒传》的故事最初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早在《水浒传》成书以前的南宋时代,有关武松的故事就在人民群众中流传。随着《水浒传》的流行,武松故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武松成了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武松虽然出身微贱,但他却受到几乎所有读者和听众的同倩、喜爱和赞美,成为人们向困难作英勇斗争时的学习榜样。武松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水浒传》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对这个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所有评述《水浒传》思想内容的文章,几乎无不举武松作为立论的依据。《水浒传》流传几百年来,武松的形象深入人心。武松是封建社会普通平民中的一个强者。他英勇无畏,敢做敢为,他做过很多事,每件事都表现为在任何邪-恶势力面前也不低头,只凭自己的力量去报仇雪恨,不惜一切地达到自己的目的,申张了正义。这是一种英雄的品格。这种品格是封建社会中平民百姓特别景仰并且宝贵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武松这一形象。
一、勇猛胆大争强好胜
“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浓彩重笔书写的章节,武松喝十八碗酒,吃三五斤牛肉,醉卧山石,避开老虎一扑一掀一剪,用铁锤般的拳头斗杀吊睛白额大虫,富于传奇与浪漫。这段惊人的赤手空拳打死斑斓猛虎的情节本身就让人惊叹,体现出作者在刻画人物神勇形象的取材与表现方式上的匠心独运和奇思妙想,景阳冈打虎,集中渲染的就是武松的力和勇。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伤害了二三十条大汉性命的老虎,这显然是作者作了艺术的夸张,是理想化的。但细读整个关于打虎的描写,却又发现并未脱离生活,而且写得入情入理,真实可信。
首先作者运用大量的篇幅写武松在酒店里喝酒,而喝酒本身就包含了现实和理想两种成分。那种一般人喝两三碗就要醉倒的“透瓶香”,武松却连喝了十八碗都没有醉,还吃了四斤熟牛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就是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武松的英雄本色。使读者不禁自然的就会想到:有如此酒量和食量的好汉是有可能打死老虎的。这是在为后面写打虎做铺垫。这种描写显然是理想化的。但是另一方面却又有它现实的依据。因为酒确实可以壮胆。一个人在喝了足量的酒以后,可以变得更加的勇猛和大胆。
当店家告诉他山上有虎,劝他在店里住下时,他反倒说人家要谋财害命。这里面既有武松长期江湖生活的经验,也包含着暴躁,不讲理,强烈的个人主义性格。说是不怕老虎,其实含有吹牛的成分。但是武松谈虎而不色变,敢于上景阳冈,毕竟还是胆气不凡。但当他看到官府榜文时,却胆怯犹豫了。此时,作者对武松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描写非常的出色。武松争强好胜,很爱面子,虚荣心极强,他把丢面子看得比丢性命还重要,明知上山有危险,但还是硬着头皮上去,这就是他一面心中胆怯,为自己壮胆,一面硬挺着走向景阳岗,这种矛盾心理充分体现出了武松的性格特征。这是武松的缺点,也是他的英雄本色。如果写武松知道山上有老虎却丝毫没有害怕和胆怯,人物就会因为缺乏生活依据而变得让人
难以相信。再看老虎出场之后,作者是如何写武松的:“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化作冷汗出了。”看见了老虎真的来了,还是害怕。这样写效果如何呢?不但不损害英雄形象,反而更好的,更真实的表现了英雄。不怕,不惊,就不是人了,那是神。先写老虎攻击,武松防守。老虎是一扑,一掀,一剪,武松是一躲,一闪,再闪。虽然也是害怕和吃惊,但并未被吓得瘫软无力,而是表现得那么机敏和雄健,那干净利落的一躲两闪,就已经显现出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来。老虎“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没了一半。”这种描写也是符合生活常情的。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武松才有机会转入反-攻。施耐庵有意写武松打折了哨棒,好让他赤手空拳打虎,以便更加突出武松的威武有力。接下来写武松干脆丢了半截哨棒,用两只手按住老虎,如果是一只手按住,另一只手打虎,那就不合情理了。等到“老虎将身底下扒起两堆黄土,做了一个土坑”,武松将老虎的嘴按进坑里,这才“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只顾打。”“打五七十拳”,将老虎打得动弹不得,但尚未断气,这时武松又回到树林,找回打折了的半截哨棒,这才将老虎打死。这写得很真实,因为此时的武松已经没有了力气,只有用哨棒才能把老虎打死,又因为此时老虎已经无法动弹了,所以武松才能抽身去找哨棒。到此,作者已经将武松那超人的神威和武艺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二、兄弟情深 精细果断
武松发现武大死得不明不白之后,对潘金莲仔细的盘间;向何九叔和郸哥作了周密的调查,迅速取得了武大被人谋害的人证、物证,表现了他胆大心细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社会斗争经验。杀嫂祭兄,在武松故事中最为曲折和复杂,对武松性格的展示也最为充分,历来为人们所乐道。武松之兄武大郎是一个平庸而懦弱的卖炊饼的小商贩,只能算作宋代坊郭中的下户。低下的社会地位,使他不仅对封建官府的统治逆来顺受,即使对一般奸诈的浮浪子弟的欺负,也不敢抗争,受老婆的辱骂,也只是忍气吞声。他处处躲让,但灾祸却随时紧逼,最后终于被害身死。武大是封建社会中被压在底层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形象,读者对武大
《水浒传中武松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的深切同情斌予了武松后来报仇行为的正义性质。
武松报仇行为的复杂性来自于对手们的庞大和他们计谋的周密。西门庆是一个破落户财主,“近来暴发迹,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放刁把滥,说事过钱,排
诌官吏。”他先用钱物买通王婆,勾引上潘金莲。毒死武大以后,又买嘱团头何九叔。武松告状以后,西门庆又送银两给县官行贿赂。这样,西门庆就在武松面前布置了一个内外串连、上下勾结的严密的网,使武松搜寻人证物证,企图用合法手段报仇的努力归于失败。潘金莲是这一事件的中心人物。她因为勾引武松遭到严辞拒绝而对武松怀恨在心。害死武大以后,她对西门庆说:武大今日已死,
我只靠着你做主。”死心踏地和西门庆结成一伙对付武松。她对付武松的主要策略是可以否认武松的“直系亲属权利”。她说:“我当初嫁武大时,曾不听得说有什么阿叔,那里走得来!”武松想要通过到官府告状的形式达到报仇的目的.潘金莲的作伪和狡辩将是一个不可克服的阻碍。在武松的对手中,王婆也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王婆开着茶坊,和社会上各种各类的人都有接触,养成她善于揣摩别人心理,不择手段地投机取巧的性格。她富有社会经验,老奸巨猾,很会出谋划策。不用说潘金莲中了她的计策,就是西门庆也完全落入她的圈套之中。她设计的对付武松的策略,可以说周密得无懈可击。她搞的是“斩草除根、萌芽不发”之计,相当狠毒。她要把武大毒死,焚尸扬灰,毁灭罪证?没了踪迹,便是武二回来,待敢怎地?”为了应付武松可能的追究,她引证封建礼法来保护罪犯:“自古道,‘嫂叔不通问。’‘初嫁从亲,再嫁由身。’阿叔如何管得?”使非法的行为合法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应该说,王婆的这套办法是有可能行得通的。在王婆的设想下,离家两个多月以后回来的武松将处在一个家破人亡、灰飞烟灭,即使明知有冤屈,却既无证据,又无口供,无诉无告,眼睁睁看着潘金莲一伙“谐老同欢”的可怜境地。实际上,武松回家之初遇见的正是这种情形。
作者是把武松作为一个非凡的好汉来塑造的,所以也斌予他以非凡的性格.他的勇力、刚强又精细的特点,在这一事件中得到全面的展现。潘金莲对他的勾引,不仅引起他强烈的反感,立即给予潘金莲以义正词严的驳斥和斩钉截铁的警告;而且由此使他看出懦弱的哥哥“里”不壮,“篱”不牢,处境是危险的。他临别时的嘱咐,说的就是这个担心。这时,他已经是武大的保护人。他不仅能够预
见危险,而且有充分信心承担起保护的责任,有能力去解决任何麻烦。所以,当他从东京回来,听说哥哥已经死去时,他没有悲痛,而是发出一连串疑问:“我哥哥几时死了?得甚么症候?吃谁的药?”听了潘金莲和王婆的回答以后,他也不
争辩,回到住处去拿了“一把尖长柄短背厚刃薄的解腕刀”,就开始了他的报仇行动。如果武松的报仇行动象普通人一样要通过“合法”的打官司途径去进行的话,那么,他的勇猛将打不破西门庆的关系网,他的威武将胜不了王婆的好计,他的刚强将抵不住播金莲的狡辩。得到的只能是失败的结局。小说表现武松特出的地方是,当第一次告状失败后,他立即丢掉对封建官府的幻想,不哀告任何人,
只是说:“既然相公不准所告,且却又理会。”马上开始他独立自主的报仇行动一一他要自己调查案情,审判罪犯,并且执行判决。这是一个多么果敢大胆的行动,他不惧伯任何敌人,他准备排除一切障碍。正是他这种不顾一切为兄报仇的正义行为,才赢得了无数读者的衷心赞佩。
口舌争辩不是武松的特长。当堂对质要看官府是否公正一—武松已经发现官府不公正。武松所有的只是他那神奇的勇力。于是,他就充分施展他那有震摄威力的本领,快刀斩乱麻,出其不意地使王婆的好计,潘金莲的狡辫都一败涂地,西门庆的关系网也无能为为,三名罪犯全部偿命,胜利地为兄报了仇。
三、知恩图报 讲究义气
武松杀了奸夫淫妇之后,虽犯了杀人罪,但受知县庇护,被从轻发落到孟州牢城,而在此间受到施恩点水之恩,便以涌泉相报。武松起初蔑视那一百杀威棒,但对于替自己说情的人却感记于心,加之施恩又以酒肉相待,武松最初虽不明就里,但知道其意后,却执意要替施恩出气。这里边不免使人产生了知恩图报的想法。(这在当时牢中其余犯人对杀威棒所描述的种种情景的对比下,武松将这一百杀威棒的免除看作是恩惠也是情有所缘的了。)既然武松全然没有将那一百杀威棒放在眼里,那么施恩的说情也只能算作点水之恩了。但武松将这滴水之恩看得很重。听到施恩有许多冤屈,施恩原有一座快活林,但被蒋门神霸占去了,还吃了蒋门神一顿拳脚,使得施恩两个月起不得床。武松本爱打抱不平,又是侠义心肠,得知消息之后,顾不得身体状况,当即要去找蒋门神,到了快活林,先是找茬,而后将蒋门神老婆扔进酒缸,再将一个酒保也往酒缸里一丢,另一个酒保,也受到了同样的“恩赐”,蒋门神来了之后,武松说时迟,那时快,武松两只大拳在蒋门神面前虚影一下,惹怒他,然后飞脚踢去,直至小腹,然后双手将其按将下去,又飞起右脚,直奔蒋门神额角,随后那厮即倒,武松逼入一步,踩住胸脯,抡起大拳,往蒋门神头上一落,可谓痛快淋漓。
《水浒传中武松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武松为施恩打蒋门神,夺回了酒店,这表现了他的知恩图报,看重交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施恩对武松以礼相待,每日款待,武松把这份交情记在心中,有事相托,自会全力以赴;而所要打的正是一恶人,这如武松所说“平生只要打
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当施恩求武松去打蒋门神时,武松的话语、举动,如“拣紧要的话直说来,要去便去,等甚么今日明日!要去便走,怕他准备”等话,表现了他的直爽、性急。勇猛自不必分析,武松在快活林酒店的所做所为也
说明他是有谋略。有谋略主要是指武松的粗中有细。如出发前“讨了一个小膏药,贴了脸上金印”,以免暴露囚犯的身份;如他的“假醉佯颠”;再如料定“这个大汉一定是蒋门神”时,先不去理睬他,而是先奔酒店等。所有这些,都表明了武松的谋略。
其后是血溅鸳鸯楼,在飞云浦时,武松知道是张都监设下圈套,害得他入狱,差点丢了性命,此时武松“怒火冲天,提着朴刀径自回到孟州城,为了洗尽心中的不平,他逢人便杀,杀马夫,杀张都监,杀张团练,杀蒋门神,杀张都监夫人,杀张都监儿女,杀张都监养媳……月光烛影中,刀光霍霍,杀、杀、杀。走出中堂,拴了前门,返将回来,再寻着了两三个,全部毙命,虽然他杀得有点过火,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武松嫉恶如仇、正直豪迈、铁骨铮铮的英雄形象,因此诸多读者就忽略武松杀人过火,而更多地去赞赏他的梁山英雄形象。
四、头脑清晰主见独特
宋江对武松既是义气上的大哥,又是精神上的导师。武松跟随宋江,并且跟随宋江招安。《水浒传》中的确是武松最先提出招安主张,但武松和宋江的招安想法虽同,目的却炯然有异。武松心中只有和“义兄”宋江的情义,所以首先想到的是招安遇赦后来找宋江,其义之重,其情之真,昭然可见;宋江想的却是仕途,是在尽忠报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留名青史。
武松有招安的思想是正常的,招安的思想来自于武松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现实。但是,上梁山后,在同官军的一次次抗争中,武松逐渐认清了现实,变得坚定和成熟起来,他已经放弃了招安的初衷。武松跟随宋江南征北战,在此过程当中,武松对宋江也有了不同的认识,并且对他的那种信任也逐渐地消失二人之间的感情产生了裂痕,宋江想招安,但以前想招安的武松现在却不想招安了,最终,武松以在六和寺出家的方式与宋江分道扬镳,彻底决裂。武松与宋江两人关系的完全决裂的重要原因是武松对招安一事有了自己个人的独特见解,那他想干什么呢?“武松不解公明意,直要纵横振羽翰。”这句诗给了解答,武松不愿招安不愿受束缚,他要纵横四海,展翅高飞。在菊花会上,宋江作了《满江红》词,乐和还没唱完,“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兄弟们的心!”面对一片“望天王降诏,早招安”的论调,武松鹤立鸡群,他并未让
义气蒙住双眼,不顾及“义兄”宋江的态度,第一个跳出来,明确地反对招安。这份孤傲与不屈,即便是自己敬慕的宋公明哥哥也难动摇,至为可贵。诚然,招安的是是非非不是三言二语能说清的,但从招安后很多梁山好汉失去了昔日的丰采,特别是平方腊后,死的死,伤的伤,以至多人选择放弃随宋江回朝封官进爵,可以证明武松的见识是深刻的。武松这样的选择,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明智的。他与宋江两人最后不同的结局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水浒传》中的武松,侠肝义胆、气盖云天,他和广大的市井细民一样,有爱也有恨,他的性格既为人们所熟悉,也为人们所羡慕,为人们所喜爱。武松“集中了人民的英雄的美的理想”。②他是一个高大完美的“天人”形象。③他是那样的快意恩仇,畅行江湖,我行我素,就可以尽显豪爽气概,可以报朋友之恩,可以雪仇人之恨,可以做“痞性”的无赖,可以大碗喝酒,也可以杀人、放火。虽然,武松身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光彩的地方,但人们都能给予谅解,人们欣赏的仍旧是他闪光的一面,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深深地爱着们我们心目中的梁山英雄。
水浒传中武松形象分析 [篇2]
提起武松,人们往往喜欢举出他景阳岗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精采的故事,来讴歌这位刚强﹑勇武﹑坚决﹑无畏﹑受人敬仰的英雄,也正是这些故事,使武松成为人民群众最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成为民间传说中勇敢和力量的化身。
一、生活化塑造人物形象
作者从生活出发,实事求是地写出武松的性格与心理,因而充满生活气息,满腔热情地歌颂武松,将强烈的反抗精神、高强的武艺赋予武松,让我们感到武松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1、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生活故事情节塑造高大的人物形象。
在孟州,武松帮对他有恩的施恩夺回了被蒋门神霸占的快活林,因而得罪了蒋门神,蒋门神的后台张都监、张团练设计将他当贼捉了。这时的武松虽然也很勇猛。但血的教训让他走向成熟,怨怒之情化作了惊心动魄的反抗行为,他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杀了蒋、张等十几口,蘸血在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生活让武松认清了现实的社会,他不再向官府投案,而是先上二龙山,后归梁山泊,投身武装反抗的行列。在反抗官府围剿和攻城夺府的战斗中,武松勇敢坚定,是义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反招安,指责宋江“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后来他在征方腊时被包道乙砍右臂,他不受封诰,在杭州六和寺出家。
武松被动或主动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也被生活改变了自己,作者抓住了这一点,才更深入地塑造了武松的光辉形象。这就是武松,一生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尽管也曾被人利用,但终究从残酷的现实中,从迷失的自我中醒悟过来,一步一步地克服自己的弱点,渐渐地走向成熟。
2、英雄形象背后的“小人物”形象复杂性衬托
小说艺术的创造核心是人物塑造。一部小说在读者中的影响,主要就跟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否成功有关。情节再吸引人,如果人物没有血肉、没有生命,就不是好的小说。人物性格要有许多侧面和比较复杂的内涵。《水浒传》最突出的就是写英雄人物而不避讳写他们的缺点;写缺点却又并不影响将他们塑造成高大的英雄形象------相反却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血肉丰满。武松形象的真实性来自于《水浒传》对其真实的演绎。,既有江湖侠士的“义气”:秉性刚烈、机智沉着、好打不平;有有城市贫民的“恶习”:个人意识强、私人恩怨观念重、又甘当顺民。武松的生活道路、性格的转变,是以上二龙山落草为寇为分界线的。上二龙山落草之前,虽然演出了景阳岗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一幕幕英雄赞歌,但仍然掩盖不了他那城市贫民的恶习,而这些恶习又支配着整个前期的性格。
景阳岗打虎为民除了一大害,可说是侠士行为的反映。要酒喝,不给酒就骂人、威胁要将“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酒家劝说他不要一个人过冈子,他说酒家“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鸟大虫唬吓我”,把酒家的好心通通反做恶意。这也可以看作是他行走江湖的警惕,同时也包含着暴躁、不讲理、强烈的个人主义等因素,说是不怕老虎,实际是有吹牛的成分。看看天晚,老虎快出来时,他又自言自语地说:“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这都是自己壮胆的话,从中透露出来的,是内心深处的胆怯。但这并不是主动的为民除害,而是因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和怕“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所驱使。打虎之后,颇的阳谷知县的赏识,县太爷有心抬举他,提出:“虽你原是清河县人氏,与我这阳谷县只在咫尺。我今日就参你在本县做个都头,如何?”武松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恩赐,受宠若惊,毫不思索,忙跪谢说:“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这一跪一谢,就反映出这位英雄也存在着与宋江一样的“荫子封妻,光宗耀祖”的封建正统思想。
做了步兵都头,他结束了寄人篱下,受人冷遇的生活,为此心里也很得意:“我本要回清河县去看望哥哥,谁想到来了阳谷县都头。”行动上,他以知恩报恩的态度,忠心耿耿地统治阶级效劳,因此“上官见爱,乡里闻名”;可见他已成了封建衙门的有力的一员,也正因此,当知县让他把一担刮地皮得来的赃物送往东京时,他也满口应承,一心一意﹑诚诚恳恳去完成。
他从东京归来后,发现其兄武大郎已死,按照他那嫉恶如仇的侠士性格,这杀兄之仇岂能慢慢来。但他却一反常态,循规蹈矩地按照封建法律办事。他满以为人证物证俱在,自己又得县太爷赏识,到县里告状,一定可以伸冤雪恨。谁知县官及衙役们都接受了西门庆的贿赂,狼狈为奸,告状不准,反要他休听外人挑拨,“不可一时造次”,还斥责武松“不省得法度,”说什么“但凡人命之事,需要尸﹑伤﹑病﹑物﹑踪五件事全,方可推问得。”这明明是贪官污吏贪赃枉法,可是武松还认识不清。同时也表现出他遵循封建道德,尊重封建法律秩序,又甘当顺民的性格。最后他被脊杖四十,刺配孟州,他还认为“与哥哥报仇雪恨,犯罪正当其理,虽死而不怨”,对官府与豪强勾结毫无抱怨之意。
刺配孟州之后,牢中的十多个囚犯出于好心,向他诉说了管营﹑差拔们的狠毒,他们对发配来的囚犯,如无人情相送,稍有不逊,便拉进土牢里用“盆吊”﹑“土布袋”等办法害人致死,自己又亲眼目睹一批囚犯,六月炎天在日头里担水﹑劈柴﹑做杂工受罚之事。身为都头的武松对管营﹑差拔们都是些残忍的酷吏,应是知道的。为了酬报施恩父子免打一百杀威棒及优礼款待之恩,他那知恩必报的所谓江湖义气又在做崇。他看人不分阶级,视事不究是非,被施恩父子利用,还乐意充当他们的打手,深怕施恩父子信不过,又以举天王堂前石墩来卖弄自己的武艺。当施恩装模作样,好像有口难言时,武松反而迫不及待训斥施恩,又是赌咒发誓:“你要教人干事,不要这等儿女相!恁地不是干事的人了!便是一刀一割的勾当,武松也替你去干!若是有些谄佞的,非为人也!”就是这样,施恩父子还不放心,最后以与武松结拜兄弟,彻底完成了对武松的收买。而武松面对施恩父子对他的吹捧已昏昏然,与施恩结拜兄弟,更使他喜欢得大醉而回。报恩!报恩!武松再也按纳不住这种想法了,“巴不得天明”就去打蒋门神。终于为施恩父子夺回了快活林,帮施恩父子重霸了孟州道。为此武松也很得意,还说自己“从来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德的人,打了蒋门神,也正是暴露了武松的弱点:武松这样的人,在横暴无理的恶势力面前,不愧是敢于两助插刀﹑不胃生死的英雄;但在花言巧语,优待﹑赞许和抬举之时,他那个人恩怨﹑甘当顺民的飘飘然情绪,往往使他上当受骗,被人利用,充当子手们的帮凶。
3、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性的矛盾统一,使人物形象更真实。
生活自有其本身的规律,真正伟大的艺术也不可能脱离生活来胡编乱造,成名之前,他为了逃避人命官司到柴进庄上,回家途中,在景阳冈打虎成了英雄,这是假逃亡成真英雄。此时他却是真逃亡,成了假英雄。武松在小酒店喝得“大醉,正要寻事,恨那只狗赶着他只管吠”,于是他打狗。极其狼狈,此时有谁知这人曾经打死过一只虎呢?打狗,是对武松英雄形象的一次解构,使他复归于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缺点的英雄。有缺点的英雄才是真英雄。
我认为,“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与杀嫂﹑斗杀西门庆的性质相同,完全是为了复仇。后来在张青的劝导下,他已决心投奔二龙山落草,似乎他已经清醒,有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自觉的仇恨,可是在孔家庄遇见宋江后,宋江要他同投清风寨花荣时,却是武松在《水浒》里第一个提出“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这又作何解释呢?武松此时还有心归顺朝廷,可见其并未觉悟,对封建统治者还寄予幻想,还想当顺民罢了。生活真实就是这样,英雄在伟大、光辉,也有“小人物”形象,这种作者刻画的“小人物”形象不但不损害英雄形象,反而更好地更真实地表现了英雄。
二、在环境变化中塑造了人物形象。
1、社会环境塑造人物形象。
在他的身上显然寄托了封建时代被压迫者反抗恶势力的理想和愿望。武松在性格上与鲁智深和李逵不同,他受城市小私有者的思想影响比较深。从小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中,看到市井中的人和事,加上武大郎对对自己的照顾,加上当时社会的黑暗、混乱,成了自己的性格。这随又敢作敢当,不连累别人,光明磊落的一面;但他自认是犯了罪,触犯了封建条律,则又表现了他思想上的落后面的一面,他的志向是“一刀一枪”,博一个“封妻荫子,荣华富贵,后半世快活”。实际上当武松穿上道袍的同时,他对统治阶级的幻想已经动摇,他已经从杀潘金莲后心态失衡之中解脱出来了,武行者他已对俗世再不报大的希望,他不再妄杀无辜,特别是上了梁山以后,武松的视野更加宽广,看清了宋江不计后果的招安没有出路,更看清了统治阶级丑陋的心灵,武松对于功名利禄、青史留名那一套已看得透亮。征方腊武松大功告成身留杭州,宋江对这个曾经至爱的小弟也不再废言多劝的情形,可知武松之俗心已死,已作了武行者。
2、通过矛盾冲突,以人物的行为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性格即命运”,武松的性格,包括他的是非感和道德观,决定了他的一系列作为,一切都显得那么合乎逻辑。
有高强的武艺在身,自然也就底气十足,无所畏惧,不但景阳冈的猎户们佩服、管牢营的施恩佩服、开店铺的张清夫妇佩服,就连读者也跟著佩服。宋江在江湖的名声是靠仗义疏财、笼络人心得来的,武松的显赫名声则完完全全是靠个人的拳脚打出来的。 身材高大、武功高强只是个人的外在条件,要想在江湖立稳脚跟,得到众好汉们的首肯,还得有符合江湖精神的性格和秉性。武松性情刚烈,桀骜不驯,但又不是那种莽撞粗鲁、头脑发昏之辈,这是与李逵的不同之处。他胆大心细,一般不贸然冲动,因此,他的所作所为大多有明确的目的。支配他行为的,是江湖上的义气。他不折不扣地按照江湖上的规矩行事,为此也付出过十分惨重的人生代价。当然,他也有酒后惹事的时候,如同那位大闹五台山的花和尚鲁智深,好在这样的时候并不多,而且似乎他的运气还不错,有惊无险的酒后打虎成为他游走江湖的人生资本,醉打孔亮后的失手也使他得以意外的重逢自己的江湖知己宋江。更多的时候,酒是他施展才艺的一种媒介,为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增加了许多色彩和变数。
武松称得上是一位有情有义的汉子,他十分注重兄弟朋友间的义气,爱憎分明,虽然流浪在外,但也不忘回家去看望自己的兄长。正是出于对兄长的深厚感情,他才十分决然地拒绝了嫂子潘金莲的挑逗和诱-惑。哥哥被害后,他很快就查明了事实的真-相,但他并没有贸然动手杀戮,换成李逵,则肯定是另一种残忍的复仇方式。他十分沉著冷静,甚至想依靠合法的渠道为兄长报仇,但是由于官府对西门庆的袒护,使他申告无门,才被-迫采取法外行法的残忍复仇手段,他杀死潘金莲、斗杀西门庆,实在是迫不得已,而且后者也确实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
正是出于江湖义气,他才为素不相识的施恩出力,醉打蒋门神,帮其夺回快活林酒店。也正是因为爱憎的分明,在受到张团练、张都监等人的诬陷和谋杀后才特别愤恨,采取了十分狠毒的报复手段。固然,这次复仇有不少人成为他刀下的冤魂,但也不能因此而怀疑武松复仇的正当性。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年代里,他无法依靠合法的手段来维护个人的权益。当法律异化为扼杀无辜的绳索时,他只能采用以暴抗暴的方式来打破这种为坏人控制利用的政府工具,除非他愿意忍气吞声,打掉牙往肚子里咽。一次次的挫折和磨难使武松变得成熟,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他才对官府朝廷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后来他的反对接受招安自然也就在意料之中。
三、从人物和细节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使武松形象更加明朗。
1、善于用细节描写营造紧张气氛而烘托主题
如写武松景阳岗打虎(第二十三回),是《水浒传》中最精彩的章节之一。先描写酒店挂出“三碗不过岗”酒幌,武松喝得酩酊大醉上山,醉卧于青石上,见猛地风起,地上枯枝败叶随风卷起。欲话说:云生从龙,风生从虎。前面大段的描写都是为后面武松打虎的主题作铺垫,小说高明之处在于成功烘托出决战前的紧张气氛,打虎一段反而文字精练,惜墨如金,简练的语言将武松打虎写得惊险生动,印象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文中对武松的语言描写非常有特色。如写他在酒店里喝了三碗酒以后,店家劝他不要再喝了,武松一个劲地说:“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根本不相信“三碗不过冈”的警告,显示了他英勇无畏、豪爽要强的英雄性格。后来,当店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武松更是出语豪壮:“就有大虫,我也不怕。”“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一连两个“不怕”把武松不畏强暴、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心理描写,映射内心变化。文中对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反映了武松的内心变化过程,也透露出他的英雄气概。如在写到他看到官府的榜文,“知道真的有虎”时,他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
动作描写,凸现英雄气势。《景阳冈》一文的重点是“武松打虎”,而“打”则是“重中之重”。作者写武松打虎,生动又传神,虎虎有生气。先是他的“三闪”,这是面临猛虎的锋芒毕露而机智避让的“三闪”,说明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接着,武松“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如武松醉打蒋门神一回。先写武松每过一个酒肆就喝三大碗,快到快活林时已是七八分醉意,令人为武松捏了一把汗。又描写蒋门神“长大”“善相扑”,更让人为武松担心。武松大闹蒋家酒店激怒蒋门神,使气氛更加紧张,为后面三言两语描写出武松过人的武功,打-倒蒋门神、申张正义所作的铺垫是描写打斗的成功典范树立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2、通过其他人物陪衬武松人物形象
王婆和何九叔,尽管都是下层社会中世故圆滑的代表,但却一个圆滑得很毒、钻营、损人利己,一个圆滑得中庸,不愿招惹是非。两个同类性格却又存在鲜明差异的小配角,在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复杂性的同时,更衬托了武松耿直、勇猛、疾恶如仇的粗犷性格,反衬出武松敢做敢为的豪爽。
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成功塑造,才使得小说的主人们有了生活的空间,才使人们感受到了典型人物的真实,社会的完整和人物性格的鲜明。
四、结 语
武松不仅是一个英雄的形象,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形象。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观念,这种观念在武松形象上得到了验证和暗示。他和广大的市井细民一样,市井细民身上有的他都有,他有的在市井细民身上也会这样那样地表现出来,武松的性格既为人们所熟悉,也为人们所仰慕,为人们所喜爱。
人生充满艰辛,有着太多的不幸、痛苦与无奈,人们希望能够像武松那样快意恩仇;人生也有许多束缚,使得人们不能够像武松那样做。于是,武松就成了人们潜意识中的自我。尽管武松有许多不英雄的地方,但是人们都给予了理解,他仍然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水浒传中武松形象分析】相关文章:
左传中重耳人物形象分析08-01
武松的人物形象分析11-23
水浒传林冲形象分析11-23
水浒传李逵形象分析11-23
水浒传宋江形象分析11-23
水浒传鲁智深人物形象分析09-06
水浒传宋江人物形象分析11-23
水浒传女性人物形象分析11-23
水浒传林冲人物形象分析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