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新人物形象分析

时间:2024-06-12 10:46:07 形象分析 我要投稿

觉新人物形象分析

  长篇小说《家》,是文学大师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在小说中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的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余个,我今天来说说其中的高觉新。

  《家》中的高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感到不满。他的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

  高觉新具有美好的素质,才资优异,聪明好学,有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高觉新自小就是个听话、孝顺的好孩子,这是一种合于传统礼教的孝子贤孙的理想性格,是父母心目中的“宁馨儿“,却也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致命弱点。他是成绩名列全校第一的优秀生,也曾经有过梦想,想做化学家,曾想毕业后继续上大学,甚至去德国留学深造。但作为在“五四”之前成家立业的人,他接受了封建正统观念,奉为行动的准则。虽然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对他有所触动,但他难以摆拖封建思想的束缚。觉新的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严重地扭曲:他同情弟弟们的斗争,但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逆来顺受。觉新的青春朝气和青年的梦想在沉闷的实际生活中渐渐消失,生活磨钝了他的感觉,但自身又无力摆脱困境,经常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

  高觉新自幼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受到过充分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封建道德意识在他的思想意识中是非常深刻的。“孝道”要求子女无条件地顺从父母的意愿,为了实现父母的意愿,哪怕是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委屈都是理所当然的。在祖父与父母面前,他必须要“孝”,父母死后,他必须承担起“长兄如父”的责任而走向自己的人生悲剧。高觉新的父母早亡,继母周氏软弱无能,又不是高觉新父亲的原配夫人,而觉民、觉慧与淑华年龄还小,在整个高家都没有充分的发言权。这样身为“长子”的高觉新就不得不自觉地承担起“长兄如父”的重担。由于顽固的封建势力和社会思想的桎梏,再加上觉新自己的的特殊身份与幼年遭遇,才造成了他的妥协与懦弱。他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五四时期家庭伦理关系的变化和处于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人们的精神特征。

  觉新悲剧性格的偶然性,深刻地提示了其所以为悲剧的社会历史必然性。明知所作所为害人害己,却不敢也不想改变这灰色的命运。同时,无奈中制造他人的悲剧,所以也就觉得特别可悲、可叹、可怜、可恨,使读者于强烈的震撼之后开始反省。高觉新做奴隶而不得的性格悲剧,则深刻地展现了民族文化心理缺陷的沉重历史痕迹,同样警示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中,进行更高的要求,文学形象是作家对生活的真实的描写和对生活评价的深刻性的统一。高觉新形象的价值是他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揭露和攻击。

  高觉新这个文学形象在巴金先生有潜在的创作动因, 他代表着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特征。即使对当代人, 这些精神特征也没有变得陌生,因为它的历史根据依然存在。

  觉新人物形象分析 [篇2]

  《家》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巴金,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04年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里,因从小失去父母,在家庭中受到他房长辈的欺压,所以能比较真切地感受到家庭专制对年轻人身心的摧残;推而论之,他对社会上一切压制人性,妨碍个性发展的专制制度都深恶痛绝。①他曾宣布:“我现在的信条是:忠实地生活,正当地奋斗,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我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②这种“人类至上”的思想后来成为他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核心。他主要是反对专制和强权,追求极端的个性自由。③在这种思想下,巴金写出了《家》这部小说。这部小说是巴金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也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收获.

  长篇小说《家》写成于一九三一年,它所描写的是“五四”运动之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真实故事.故事发展的时间不长,不过就是从一九二○年冬到一九二一年秋的八﹑九月的时间,但却集中地揭露了封建家长的专制制度的血淋淋的罪恶,展示了在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掩盖下的勾心斗角,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无耻,也描写了新的时代思潮所唤起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从而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巴金对自己生活了十九年的封建家庭怀有极大的厌恶感,他通过《家》这小说真实地展现了"五四"时期一个大家族的生活图景和历史画卷,宣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民主势力急遽觉醒,封建势力日趋没落,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以宗法礼教第1页共9页 为思想支柱的封建家庭必然彻底崩溃。《家》重点描写的是封建家庭中叛逆青年同封建家长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斗争,出身剥削阶级家庭一代青年在五四精神召唤下,逐步觉醒。巴金在《关于〈家〉》中说"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所以我要写一部《家》来作为一代青年的呼吁"。④《家》情节曲折生动,矛盾错综复杂,尤其是人物性格的塑造,

  《觉新人物形象分析》。

  

  显示出大家风范。

  巴金先生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典型形象.全部作品有名有姓的人物有很多,而其中主要的一些人物,如:高觉新、高觉民、高觉慧、张蕴华、李瑞珏、钱梅芬、鸣凤、以及高老太爷、高克明、高克安、高克定等人,都写得栩栩如生、真实可信而且富有典型意义。 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高觉新是作者着重描写的人物之一。觉新处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在封建礼教的熏陶下成长,又处在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束缚,使他逐渐形成了逆来顺受、任人摆布的懦弱性格。他是一个充满矛盾,有着“双重人格的人”;在家庭中,他是长房长孙的大少爷;在社会上,他是受新思潮影响的新青年;他信服新的理论,同时又顺应旧的环境生活下去。作品通过生动的情节,刻画了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温良忠厚,优柔寡断,忍让退却,委屈求全。在求之不得的情况下,往往以他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来解脱,实际上是牺牲自己,向封建势力妥协。因此,他即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又无形中成为封建势力的帮凶。他的一生都在理想与现实、思想和行动、感情和理智的矛盾中煎熬着,他成为了具有“两重人格的人”。只有当他“关上门,用铺盖蒙着头痛哭” ⑤的一刹那,才接近灵与肉的一致。因此,他留给人们留下的,只能是“哀而不伤、怨而有怒” ⑥的悲哀!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讨论一下高觉新的悲剧形象。

  一、新旧思想冲突下的高觉新

  高觉新是在“五四”运动之前成家立业的人,他接受的是封建正统的观念,并且奉为行动的准则。他成了一个恭顺的封建阶级的奴仆,因此被克明选为接管他挽救高家命运的人。从此,他便为了挽救高家的命运而奔波于工作与家庭之间。在这种奔波中,觉新迎来了震惊国内外的“五四”运动,他不能不为新思潮所触动,因而也对封建家族的腐败,对自己屈辱的生活,产生了不满。虽然这样,但第2页共9页

  叛逆的火种难以在他的心中燃烧起来。所以他继续安于现状,忠实地去完成他“承重孙”的责任。在高觉新看来,封建伦理制度就是金科玉律,是万万动摇不得的,而维护封建伦理秩序,就是他应有的责任,尽管很多时候他也感觉这些封建伦理是荒谬的,但他们绝对不敢想去违背它。因此,当他从长辈们手中接过了大家庭的担子之后,他便肩负着“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的责任,维护封建伦理秩序便成为他神圣的义务。他竭力忠于自己的责任,像“家长”那样甘心为大家庭的安定和温饱而鞠躬尽瘁,甚至不惜以牺牲个人的幸福为代价,去换取一个“孝子贤孙”的美名。

  但是,他的两个弟弟觉慧和觉民则与他不同,觉慧和觉民接受了较多的新思想的熏陶,在许多对人、事、物的看法上,与旧家庭显得格格不入,长辈们对他们存在着强烈的不满,便叫

  觉新去劝说他俩。这时的觉新夹在新旧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是矛盾的。他明明知道长辈们的要求无理,却又帮助长辈劝年轻一辈服从长辈们的要求或安排,企图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结果却是两头碰壁。如在觉民的婚事上,高老太爷准备与冯家连亲,而此时的觉民正与琴表妹处于热恋之中,觉民不愿同冯家连亲,于是央求大哥觉新帮他向高老太爷求情,解除与冯家的婚约,但觉新却无力说服高老太爷解除婚约。当他站在高老太爷面前时,却不敢说出半句反对的话,反而,秉承老太爷的旨意同意这桩婚事。觉民坚决不同意,他在觉慧的鼓励下,采取了逃婚政策。觉民逃婚后,长辈们把矛头指向了觉新,责怪觉新没有把两个弟弟教好,让觉新找回觉民并劝服他同意与冯家的亲事。觉新向觉慧追问觉民的下落,但觉慧明明知道却不告诉他。觉新无计可施,只得对高老太爷说出实话--觉民不同意这桩婚事,但得到的是高老太爷的责备,并让他尽快找到觉民,与冯家结亲。觉新只得再去找觉慧,又碰了觉慧的钉子,使觉新如同一只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觉新实在活得太苦、太累,在长辈们面前常常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而在具有新思想的弟妹们面前又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他是一个深受新思想影响的封建秩序的维护者,他赞同弟妹们的思想行为,又不敢公开支持他们。他心中装满了苦水,却又无处倾泄。其内心之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二、“不抵抗主义”的悲剧

  第3页共9页

  高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 ,种种矛盾错综复杂,新旧思想的矛盾冲突非常尖锐,可以说是势不两立。就是封建家庭内部,善与恶、正与邪的矛盾也很尖锐。高觉新正是处在新与旧、善与恶、正与邪的种种矛盾冲突的风口浪尖上。在这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觉新总是采取回避、调和的态度,采取“不抵抗主义”、“作揖主义”,他总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往往以牺牲自己来求得矛盾的缓和,从而使自己获得暂时的安宁。然而矛盾并没有能解决,风波不会平静。当矛盾进一步激化时,他将付出更大的牺牲,造成种种悲剧。就是由于他的不抵抗主义,既坑害了自己,又坑害了别人。譬如,觉新本来也有着美好的前程,但是他的父亲高克文却对他说:“到下面去读书,爷爷也一定不赞成。”由此断送了觉新的前程,使他过早地背上了家庭的重担。又如,觉新的终身大事对他今后的生活来说,具有很大的影响。他与梅芬两人的感情很好,但由于两人的母亲在牌桌上的一点点意气之争,毁灭了他们的婚姻。后来,觉新的父亲却告诉他:“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我也希望早日抱孙。”觉新的终身大事就这样决定了。后来,在觉新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他父亲用“拈阄”的方式为觉新选定了妻子,这就是李瑞珏。觉新对这门亲事并不乐意接受,但他却不敢反抗,默默地听从了长辈们的安排。李瑞珏是位温柔贤淑的女子,结婚后,觉新在妻子瑞珏无微不至地照顾中,

  《觉新人物形象分析》。

  

  渐渐地爱上她。两人的婚姻生活倒也美满。在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海臣之后,觉新更加爱瑞珏,几乎连班也不想去上了,这时的觉新几乎忘记了梅芬。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觉新在街上遇到了梅表姐,梅表姐正陪着她的母亲买衣料。这时候的梅表姐已经死了丈夫,她忧郁、孤独。两人相见默默无语。从此,觉新陷于矛盾之中,他不能忘记梅的旧情,又爱着妻子瑞珏。梅表姐虽然出嫁,但是她心中仍然爱着觉新,可是又可望而不可及,也处于痛苦之中。瑞珏全心地爱着自己的丈夫,当她知道觉新和梅表姐的关系,知道觉新旧情难舍的时候,她自然也有痛苦,但她不是嫉妒,她反而更爱觉新,也同情梅表姐的遭遇。这种种不幸不能不怪觉新的不抵抗主义。如果他能像觉民那样勇敢地去爱梅表姐,拒绝家长的包办婚姻,梅表姐就不会在忧郁、孤独的生活中死去,瑞珏也不会因自己的丈夫心中总爱着另一个女人而痛苦。当觉新听到梅表姐悲惨死去这个消息后,觉得头有点晕,身体无力,他勉强走了几步,但是喉管好象有什么东西似的,他第4页共9页

  忍不住咳出了一口痰,他无意间一看,却是一口红红的痰。他并没有返回房中,继续往外面走。他来到钱家,望着死去的梅表姐,他愿意他能放声大哭。他望着梅表姐那微微张开的嘴唇,好象要说什么话没有说出来就断了气似的。觉新心中暗暗祈祷:“梅,我来了,我在这儿,你有什么未说的话,快说呀,我听得见!”可是梅表姐再也不能说话了,她再也说不出她心中的怨、心中的恨和她心中的爱了。⑦

  觉新的不抵抗主义造成的另一个悲剧,就是妻子瑞珏的惨死.瑞珏生产的日子也近了,这件事情引起了陈姨太、四太太、五太太和四叔、五叔等的焦虑,他们担心的是“血光之灾”。他们对觉新说出了心中的焦虑,要觉新马上照办,并说高老太爷的丧事超过一切。这些话对觉新虽然是一个晴天霹雳,但是他却和平地接受了,虽然他不愿把临近生产的瑞珏送至城外。回到房里,觉新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瑞珏,瑞珏并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觉新心中也非常痛苦,但他并没有想到要反抗,他只有与瑞珏抱头痛哭。第二天,觉新便出城为瑞珏寻找能避免“血光之灾”的房子,找到房子后,陈姨太等人对房子没有意见,便叫瑞珏搬了过去。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觉新每天都要去城外看瑞珏,在瑞珏分娩的这天,觉新因为家里有点事情,比往日去得迟一点,他走进院子,刚要进房间,却被仆人张嫂拦住了,不让他进去。原来,觉新是不能进月房的,他站在院子里,听到从房间里传出了瑞珏凄厉的叫声,他担心瑞珏会出什么意外,他想去安慰她,但记起长辈们曾经对他说过的话,他的勇气都被那些话赶走了。孩子出世了,觉新心中的大石头好象已经搬开了。他感到一阵轻松。然而,善良的瑞珏因为难产失血过多而离开了觉新。

  瑞珏的惨死,从表面上看,是封建迷信“血光之灾”造成的,与觉新并没有直接关系,实质

  上是封建专制家长制的罪恶。因为照这个制度看来,死了的高老太爷的尸体,也比活着的瑞珏和她未来的孩子的生命更重要。

  觉新虽然受到新思想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彻底觉醒起来,更不敢付诸行动,而只能终日惴惴,如履薄冰,在灵魂的煎熬中苦苦挣扎。表现得极其无奈,却从不想着与他的兄弟们一样反对那错误的礼教。

  最终,觉新只能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第5页共9页 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一方面使他能够“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生活平静的时候他也觉得自己并不矛盾。但是,如果平静的生活出现了波澜,他就会受到思想的折磨,他害怕别人说起“幸福”,也没有勇气听别人说“把幸福争过来的话”,面对这种矛盾与痛苦,他只好“承认自己是个懦夫”。但他确实又不完全是懦夫,然而他却没有奋争的勇气,他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处处让步”,他“只好让自己变得糊涂点,可以在遗忘中过日子。”但在这种“让步”的“战略”在“短时间以后就失去了它那种麻醉的效力,痛悔便跟着来了。”然后他便在无尽的矛盾与痛苦中挣扎着,直到下一次的“遗忘”。

  这种反反复复矛盾着的“人格”使他每天每夜都饱受灵与肉的折磨。在他身上,集中了新与旧、爱与恨、前进与倒退、尽忠与尽孝、忧虑与希望、追求个人幸福与牺牲个人利益等多种矛盾的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性格因素。正因为如此,他才是悲哀的。

  三.重长孙的无奈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古老国度,家庭是中国封建社会之根本。因此,家族制度成为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核心。家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把它的全部成员牢牢地吸附在同一条命运之舟上,而封建家长就是家庭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家无二主”,父子是君臣的社会基础。以家长为中心,以长子继承制为基本原则,就是封建家族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长子责任重大,负担家庭主要事务,但随着近现代社会历史变迁和封建大家庭的崩溃,长子丧失了自己特殊的权力和地位,反而集中了家庭中文化、时代与父子之间的种种矛盾和对立,负荷着沉重的文化心理冲突,他要满足父辈和子代的希冀和要求,任何一方希望落空,他都将承受打击。这种代际矛盾最终都将转化为长子的痛苦和受难。在这样一种尴尬的两难困境中,长子无法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但他又必须面对现实,充当起矛盾调解人的角色,所以,他只能以自己的牺牲换取矛盾的解决,求得秩序的稳定。这样,封建家族制度本身就把这些长子们推进了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漩涡之中,使他们“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地制驭着,不能

  动弹,也不想动弹”⑧。第6页共9页

  这正是造成觉新这类长子们悲剧的历史原因。高觉新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封建大家庭中,因为是长子长孙,所以他自一出世,命运就已被决定了。他像封建社会其他的长孙们一样从小过着少爷般令人羡慕的生活,脑子里也充满了美丽的幻想,“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并“顺应着旧的环境地生活下去”。他也很希望能够有自己的前程和美妙的幻梦。于是,他一面维护着旧家庭,为家庭的日常生活而奔波;一面又不满旧家庭,但他缺乏觉慧那样的勇气离家出走;他一面受封建伦理之害,一面又要维护封建伦理,帮着封建家长做着害人害己的事。他本不愿娶李瑞珏,但他的父亲却为选定了这门亲事。这正体现了在封建社会里,家长制是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基础。所谓“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就是这个道理。又如当他听到高老太爷要觉民同冯家联姻时,他明明知道觉民正与热恋着琴表妹,同冯家联姻肯定是一桩不幸的婚姻,但他却不敢反抗,反而去劝说觉民答应冯家这件婚事。由于这件事没办好,既受到老太爷的责难,又受到觉民、觉慧的埋怨,但他无论受到怎样不公道的待遇,宁可哭在心里,气在心里,哭在心里,在人前他绝不反抗。他忍受着一切。他也不去考虑这样的忍受是否会损害别人的幸福;就这样,觉新既想反抗旧家庭,但又无力反抗旧家庭。他变成了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十足的少爷,受到单位下属和仆人们的尊敬。当他和觉慧、觉民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新青年。新文化和旧文化分别拉扯着他的两手,他发现自我的失落,想要找回自我,然而又脆弱得无力找回自我。他承受着封建压迫的痛苦,又加以自身思想矛盾的痛苦,这样的人极可能在痛苦中毁灭自我。他既受到了旧礼教的迫害,又时时处处以旧礼教为处世行事的最高准则;既渴望着自由解放,又无力与旧家庭决裂;既嚷着要为别人牺牲自己,又常常让别人为自己的孝道而牺牲;既想为国赴难,又缺乏冲出旧家庭的勇气;既极其痛苦,又在麻木中苟且偷生;既追求新文化,又无法割舍与旧文化的联系。他对旧家庭始终有所留恋,有所幻想,但又无力承担起支撑衰败大家庭门楣的重任。高尔基所说的那种“既非孔雀,又非乌鸦”,大概就是指他这一类的人吧。觉新性格中所包含的这多重矛盾,正是时代在人物性格上的折射,它反映了现代意识与封建传统文化体系之间的对立与斗争,同时也是与五四时期的时代特征的体现,狂飙突进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其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传统第7页共9页

  的封建伦理道德,从而加速了封建大家庭的没落。

  四、觉新悲剧形象的意义

  巴金虽出生于封建官僚地主大家庭,但他对封建主义存在着强烈的不满.所以作者对觉新采取了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从主要方面来说,觉新是受害者、牺牲品,在民主势力和封建势力

  的斗争中是中间派,应当教育、争取。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觉新的“不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不留一点情面的作了深刻的批判。它告诉我们:在专制和压迫面前,奉行“不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企图走改良主义的道路,只能是对黑暗势力的妥协,等于自杀,甚至比自杀更惨,作反动势力的帮凶。觉新的悲剧形象明白的告诉我们: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归根结底是在于他没有拿出自己的勇气,去面对现实。导致自己做了黑暗势力的帮凶,帮助他们去做一些害人又害己的事情。事实告诉人们:觉新的道路是走不通的。要么,像觉慧、觉民那样走向自新,谋求新的生路;要么,就难以自拔,走向灭亡。

  总的来说,《家》这部小说描写了高氏官僚地主大家庭的崩溃、没落。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新思想的影响,却又留恋旧家庭,一心一意想挽救他那个封建大家庭的覆没。所以他在邪恶势力面前采取了“不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企图以他的逆来顺受、忍辱负重来调和矛盾,来振兴他那个曾显赫一时的大家庭。尽管他的不抵抗,逆来顺受、忍辱负重换来的不是幸福;不是大家庭的复兴,反而是他的灾难,他的痛苦,然而他仍然想自拔而又无力自拔,只能在痛苦的深渊中愈陷愈深。作者对他的种种不幸充满了同情,对他的“不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给予深刻的批判。觉新形象的塑造,告诫着人们、警醒着人们;不能再走觉新的道路,否则,只能自讨苦吃,只能自取灭亡。在整部书中,他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形象,觉新的形象与觉慧、觉民还有琴等人的形象,截然不同。觉慧他们是受“五四”运动新思潮影响的新一代,他们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时代的影子在这两代人身上各有表现。从高家三代人来看,顽固站在封建立场上的,多已腐败,是等着进棺材的;头脑清醒一点的,却又无力回天;一些优秀分子,再不做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毅然地背叛了家庭。这样,煊赫一时的封建家庭,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一个家庭的崩溃,预示着一个阶级的灭亡。觉新的悲剧也就预示着封建家庭的没落与灭亡,预示着封建阶级的没落与灭亡。 第8页共9页

【觉新人物形象分析】相关文章:

高觉新人物形象分析11-23

《家》觉新形象分析11-23

觉慧人物形象分析03-23

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11-23

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11-23

对苏武的形象分析11-23

沙僧形象分析11-23

企业形象的分析08-03

山鬼形象分析10-16

晋文公的形象分析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