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时间:2024-07-23 11:30:00 形象分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是一部洋溢英雄主义的乱世史诗,是幅饱含着智慧和经验的历史画卷。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历史的反思和审美的享受。诸葛亮毫无疑问是三国中最为璀璨的星星,他的智慧和忠义使他名垂千史,但他始终是个悲剧的英雄。

  一、外貌形态

  三国演义中对诸葛孔明是这么写的:“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飘飘然有神仙之概。”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提到猪哥亮在执掌刘备的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身披鹤氅,坐一辆四轮小车等之类的语言,按照今天的标准,诸葛亮身高超过一米八,长得也颇有气质,很有风范,虽住在隆中,却也非不修边幅,而是保持了高洁的情操。由于生活在卧龙岗,且饱读经书,虽关注世事,但不参与其中,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使他笼上了一层神仙的色彩,当然了,这样写是为了烘托出他与众不同的气魄,更加坚定了刘备请他出山的决心。

  小说中的孔明在前后期的形象也有了些差异。前期的孔明,虽不能说喜怒全写在脸上,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有表情的变化,他是非常乐观的,前期蜀汉国力虽然不强,但他们的军事力量却不容小视,刘备拥有五虎上将,行军打仗,军事部署也大致随着他的想法走,而且国力也在逐步增强,一统天下的愿望似乎都在随着他们的思路走。然而关羽失荆州打乱了他的复兴计划,随着五虎上将的老去和刘备为关张报仇而大败之后孔明开始忧虑了,到了后期,说里,在赢取战争胜利时,孔明从容不迫,胜利后更显得风流四溢;剧本中,在某些特殊的战例里,孔明在其过程中及获胜后,都时时流露出焦躁不安的情绪。

  二、智者的代表

  把诸葛亮看作是智者是没有争议的,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古通兵法,今熟世事,深通事理。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更是成为了一段佳话。自出山以来,不论是在军事才干,政治谋略与治国方略方面,都体现出了他那超凡的智慧。刘备以军国基业倾心相托,唯计是从,关羽、张飞,俯首听命,这且不说,东吴周瑜,才略超群,多次比试,只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而吐血身亡,司马懿何其狡诈,似堪匹敌,但也每与对敌,总是战战兢兢,多次狼狈,致留下孔明空城弹琴退敌的佳话,和“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笑谈,几番仰天长叹:“吾不如孔明也!”一定程度上说,一部《三国演义》,无论愚者智者,都作了这位第一智者的反衬正衬。

  1、诸葛亮对时局的看法。

  孔明虽然住在卧龙岗,不参与世事,但对外面的时局却也十分了解,故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了一段佳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其战略构想,对三国鼎立之势分析的很透彻,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孙权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可为援而不可图。唯荆州、益州、汉中可图。然而对于占据荆州,益州之后的战略却一笔带过,只说待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出荆州,刘备出秦川就可克敌制胜,希望百姓箪食壶浆来欢迎了。虽然他对天下有变的期待有些虚幻,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愿望却一直存于心中,那时刘备的威望很高,虽然 没有固定的地盘,但有团结的军队,那时关羽、张飞和赵云的存在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2、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诸葛亮打过很多多胜战,他有“怀经伦济世之才”,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远见卓识,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初出茅庐便于博望,新野大败曹军,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荆州,取巴蜀,定汉中,速伐关,南征七擒孟获,北伐六出祁山直到五丈原病死。每一阶段的决策的成败,处处闪耀着他决策的英明和决策的才智的光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并确立了暂时的三足鼎立之势。不论是草船借箭、群英会还是空城计,都体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才干,尤其是小说第103回上方谷司马受困,孔明将司马懿诱至上方谷,纵火烧之,如此绝妙之计,迫使司马上当,原以为可以一举歼灭之,可不想天降神雨,孔明仰天长叹。不论结果,我们只看过程,可以说孔明的军事才能无人能及。

  3、诸葛亮的政治谋略

  诸葛亮出山后打了一系列的胜战,然而这些战只是在为以后统一大业做准备,而打战的首要目的就是要牢固自己的力量。当刘备占据了益州和荆州后,他一直在告诫留守荆州的关羽,荆州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他还提出了“联吴抗曹”的战略,孔明深知那时刘备一人之力无法与曹魏抗衡,东面的孙权也一样,因此联合吴国一起抗曹对两国都有好处。荆州的重要之处还在于那时北伐中原的中转站,占据荆州是以后统一大业的最关键的一环,至于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破坏了战略部署得另当别论了。刘备死后,蜀国国力空虚,诸葛亮的统一大业再次受阻,因此被迫休养生息,开疆扩土,向南用兵,七擒孟获,发展经济,壮大军事实力,增加人口数量,其目的都是为了完成刘备的统一大业。

  《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4、诸葛亮具有很高的知识素养

  诸葛亮报读诗书,精通天文历法,能夜观星相,能预测天时,因此在行军打战中能运筹帷幄,他的才干得到了众人的肯定。诸葛亮一生忙于刘备的统一大业,没有太多剩余的时间去从事文学活动,我们知道,诸葛亮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然而他的一生总是在忙碌中度过,为蜀汉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因此他流传至今的文章不多,而我们接触的只有《出师表,》然而出师表不论是在写作艺术上还是他所表达的内容上,都足以证明诸葛亮极高的文学素养。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他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以此来缅怀诸葛。无论《前出师表》还是《后出师表》,读体现出了他聪慧的才智。

  三、忠臣的典型

  小说中诸葛亮是作为第一忠臣出现的,他为为刘蜀江山呕心呖血,鞠躬尽瘁,生死以谋,其才其德,俱无与伦比,正如毛宗岗所言,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从《后出师表》中的一句话,已变成千古名言,也是诸葛亮一生表现的概括。当时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芦”真心真意的请诸葛亮出来相助,甚至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诸葛亮深受感动,而且像刘备这样的“仁君”是符合诸葛亮择君标准的,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效犬马之劳,从此开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征程。

  1、对刘备的知遇之恩

  唐代韩愈曾在《马说》里写道“是哟与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意说的是人才多,但是能发现人才的人不多。诸葛亮具有旷世奇才,然而却一直躬耕于南阳,过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生活,并非他不想为天下做点好事,而在于他对当时乱世的失望。按照他的说法“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刘备爱才,尤其是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因此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去南阳卧龙岗拜访诸葛亮,且深深的打动了诸葛。三顾茅芦”真心真意的请诸葛亮出来相助,甚至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诸葛亮深受感动,而且像刘备这样的“仁君”是符合诸葛亮择君标准的,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效犬马之劳。诸葛亮报答知遇之恩的思想动机越发坚决是从刘备白帝城托孤开始的。第八十五回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君才二倍曹丕,必能定邦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泣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自此,诸葛亮担子更重了,忧虑更大了。

  2、壮大蜀汉的综合实力

  当刘备忙着为兄弟报仇时,诸葛亮挥军北上直取中原的构想就已经破灭了。尤其是刘备从东吴大大败回来在白帝城死去后,诸葛亮更加意识到自己负担之重。此时蜀汉的实力别说曹魏,甚至连东吴的孙权也不如,于是又被迫和孙权再次结成同盟,而要完成刘备嘱托的统一大业,必须壮大蜀国的整体实力,因此诸葛亮开始休养生息,准备在国力强大后再攻打曹魏。为了克服各方面的困难,改变蜀国不利局面,寻找发展出路,他日夜思索,兢兢业业,终日操劳,不得休息。除了全面担负全国的军事政务外,还亲自组织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站等工程;亲自过问养蚕、织棉、煮盐、冶铁、铸铁生产;亲自设计、监制木牛、流马;亲自检查兵器创制……。他大事小事都抓“躬自投薄书”,流汗竟日,接着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这种“知遇之恩”具体表现,即使辅佐的后主刘禅无能昏庸,而且不时阻止他的事业,诸葛亮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壮大蜀汉的实力的目的就是为哦了一统天下,孔明深知刘禅非明主,然而他已答应先帝,为了帮助刘备实现统一大业,诸葛亮只能兵出险招了。诸葛亮面临的问题十分之多,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好的先锋,魏延虽能独当一面,但孔明并不敢让魏延有太多实权,姜维,张苞,关兴战斗力不强,且有勇而无谋。由于没有优良的将领,孔明被迫亲率大军六出祁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始终也没能达到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诸葛亮也开始老去,要在他有生之年完成刘备托付给他的重任,就只有和时间竞争,因此,他知道还未到出战时机,但时不我待,他只能勉为其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六出祁山,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他遇到了他一生的死敌司马懿,最终累死在了五丈原,蜀汉也就在不久之后亡国了。

  对蜀汉的绝对忠诚造就了诸葛亮完美的一生,他把他的毕生心血都放在了为先帝统一中国的大业中,他深知刘禅没有才干,深知蜀地虽可偏安,但没有太多可造之材,深知蜀汉经济实力远不如曹魏,但是为了完成先帝的遗愿,他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那艰难的任务,虽死犹荣,他的赤诚忠心流芳百世。

  《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四、悲剧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的一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这成就的背后,是英雄的孤寂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一生就是在演绎一个三国时代的悲剧:他在错误的时间里遇到了错误的人物,确立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并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努力地犯一个巨大的错误。他一直致力于统一天下,然而自己却先倒在了五丈原。诸葛亮身上也有着这样一种“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从“人谋可胜天时”,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早已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悲剧性,然而却无一刻屈服于既定的命运、无一刻忘记最初的信念,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而功败垂成的时刻,也正是他最具悲剧色彩的时刻。

  1、才智上的悲剧

  诸葛亮虽有旷世奇才,也知人善用,但他却不能有效的使用那些人。五虎上将中的关羽和张飞,自恃是刘备的兄弟,有点心高气傲,在处理某些事时不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诸葛亮没有驾驭好这两个人,导致了关羽大意失荆州,导致了张飞和刘备为关羽报仇,打乱了一统天下的战略部署。后来蜀汉被东吴打败,诸葛亮被迫休养生息,然而却出现了朝中无大将的局面,自己也不信任将领,尤其是对魏延的使用,甚至是马谡的悲剧。蜀汉没有“人和”是造成失败的一个原因,这也更加反射出诸葛亮的悲剧色彩才智上的悲剧 。他事必躬亲,势必打乱朝中大小官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格局,最终造成大家都负责,又都不负责,一人死而废天下事的混乱局面,不仅给他自己,也给他一生为之奋斗的蜀汉事业带来了消极影响,埋下了隐患。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诸葛亮的悲剧是历史与个人共同造就的。

  2、历史的悲剧

  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无论徐庶有始无终,不如不出;即如孔甲尽瘁而无,毕竟魏未灭、是未吞、济得甚事!天下之事,分久必合,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不会太长久,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但统一的重任并不适合有一个弱小的国家来完成,诸葛亮空有一腔热血,但毕竟实力悬殊,他发动的战争适得其反,非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反给蜀汉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一场大火,烧得司马懿父子无所遁形,眼见功业得就,然而正在此时,天地间狂风大作、骤雨倾盆,大火很快被大雨浇灭。司马懿趁机杀出重围。诸葛亮仰天长叹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世事就是如此残酷,即便是聪明睿智、“愿以只手补苍天”的诸葛亮,也难逃天命和历数。难怪《三国演义》篇末古风慨叹说:“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令后人读之,同发一叹在中国也许悲剧英雄更能获得同情与崇尚。

  3、悲剧性的集中体现

  他的悲剧在于他的品格、才智、精神、道德的高度,都是别人所难以企及的。但是,如此绝顶理智的人物,却在三顾盛情下,作出了他错误的抉择,追随一位没有成功可能的主子,去开辟一件没有成功可能的事业,从而付出了他的一生。

  他的悲剧在于他一开始就看到了尽头,而他偏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必定失败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不甘失败的反命运的抗争,绝对是徒劳的。因此看着自己的生命,像蜡炬成灰似的一滴滴耗竭,看着自己所付诸心血的事业,无法挽救地走向倾覆。

  他的悲剧还在于他的儒家人格达到了自我完善的高度,道德风范也成了千古不朽的典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几成为忠君事主的完美境界。但是,言事两违,意实相乖。他却未曾为他所厘定的统一大业,作出些许成就;为三分天下的西蜀,开辟半寸疆土。最后,一直到屡战屡败,国疲民穷,随着他的死亡,这个国家也就终结了。

  五、总结

  诸葛亮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的智慧,他的忠诚,他的真诚、勤勉、开明、智慧,有高尚的人格力量和自强不息的意志力量,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蕴。而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于事业心的品质更为世人所敬仰。然怀绝世之才的他却终身未能完先帝遗嘱而含恨死去,不能不让人为之惋惜,伤感,虽事业未果,但他为了实现目标的个意志力量和人格理想令后世敬仰,催人奋进。

  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篇2]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后世人们心中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克己奉公的千古贤相,他鞠躬尽瘁,效力蜀汉,是忠臣的典范。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隐居隆中,躬耕陇亩,心怀天下,研究治国用兵之道。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他辅佐刘氏,力图复兴汉室。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六出祁山,北图中原,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诸葛亮在我国古代政治家中可说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在《三国志》、《晋书》等史志类作品中,对他的政治、军事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更是被塑造成一个有着经天纬地的智慧,矢志不逾的精神,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

  一,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是智慧的化身。

  在《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的才能的是从两方面描写的,即正面和侧面。第三十六回中,徐庶曾曰:“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水镜先生司马徽也喻诸葛亮为“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刘备前两次顾茅庐,通过对隆中环境的描写,及崔州平等对孔明的评价,产生“未见其人而先见其才”的效果,侧面描写诸葛亮的智慧。而当刘备见到了诸葛亮时,对诸葛亮开始了正面的描写,“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这便是有名的天下三分《隆中对》,从诸葛亮在茅庐中的见识表现出他的智慧,真是“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而接下来诸葛亮智慧又是从政治、军事、创造三个方面来展现:

  (一)他是杰出的政治家。

  诸葛亮大小事并抓,“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不但承担了全国-军政大计的决策和推动,并亲自监督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舍等工程,组织养蚕、织锦、煮盐、冶铁、铸钱等重要事业,实施“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奖励农桑,与民生息”等正确政策,使蜀汉逐渐恢复了元气。进兵南中,和抚夷越,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安定了后方。使蜀汉渐渐开创了一个“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积蓄饶”①、“吏不容奸,人怀自励”的有所作为的局面。

  (二)他是传神的军事家。

  陈寿说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②。而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通过大量的虚构情节,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他塑造为用兵如神的军事家。以决定刘备集团命运和三分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为例,诸葛亮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的人物。孙刘联盟的建立,由他一手促成;孙权抗曹的决心,由他使之坚定;周瑜导演的“群英会”、“蒋干盗书”,黄盖的苦肉计、诈降计,被他一眼看穿;他与周瑜共同商定战役的关键决策火攻计;且又能借来实行火攻的决定性的东风。可以说,孙刘联盟在夺取胜利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他的智慧;如果没有他,盟军要想打败曹操几乎是不可能的。周瑜对他嫉恨在心,多次企图除掉他,他都逐一化解,安如泰山,使周瑜无可奈何,同时又维护了孙刘联盟,保障了战役的胜利。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设空城计诸葛亮的军事谋略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与对手的斗争中,他总是善于把握全局,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他总是知己知彼,重视掌握情报,善于调动对方,打心理战,或伏击,或偷渡,或伪装,或奔袭,进退自如,虚虚实实,千变万化,一次又一次地赢得胜利。甚至在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率兵追赶,还被诸葛亮的遗像吓得狼狈而逃,不得不使司马懿承认:“吾不如孔明也!”

  (三)他是伟大的发明家。

  诸葛亮重视装备的革新和战术的改进,创制了可巧运粮草的“木牛流马”和神秘的“八阵图”,造射杀力极强的连弩,还发明了神奇的孔明灯。

  以孔明灯为例, 这是诸葛亮北伐被司马懿困于平阳时所发明的一种用来向救兵传递信息的空飘灯,也是热气球的起源。在科技不发达的三国时代,诸葛亮仍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热气球空飘这个原理的人,真是名副其实的卧龙!称他为“智慧的化身”实不为过!   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臣的代表。

  只因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将自己的一半人生都献给了刘备复兴汉室的理想。从“白帝托孤”到“秋风五丈原”(公元223年—公元234年),这十二年里,诸葛亮独力支撑蜀汉政局,日理万机,尽心竭力,为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而不懈奋斗。平定南方之后,他亲率大军北伐,临行呈上著名的《出师表》,对后主谆谆告诫,并慨然表示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他“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在外有强敌,内有弱主的艰难形势下,他以极大的智慧和毅力,作出了非凡的业绩。直到最后一次北伐,他因积劳成疾,吐血不止,自知生命垂危,首先想到的仍然是蜀军的安危和蜀汉的存亡,仔细安排退军部署,推荐自己的接班人,还“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在这最后一次巡视军营中,他怀着无限的遗憾长叹道:“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在死神即将来临之际,上至国君,下至部属,近至眼前的退军节度,远至今后的方针大计,他都考虑到了,唯独没有想到自己的家小。《三国演义》还极力渲染了诸葛亮病逝时的悲凉气氛:“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真是字字带血,声声含泪,悼惜之情,溢于言表,尽显诸葛亮的光辉形象。

  不妨我们再比较一下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人都是托孤大臣,权倾一国,司马懿设计除掉大将军曹爽,独揽大权,把持朝政,为子孙夺得帝位奠定基础,而诸葛亮功高却不震主,他虽然大权在握,却非常懂得自制。南征回来后,声望达到空前,使另外一个辅政大臣李严深为疑虑,故意写信建议诸葛亮趁机进爵封王,接受九锡。对此诸葛亮言:“吾本东方下士,误用於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 ③说自己是位才能低下的人,辅佐先帝不胜任,承蒙错爱,位居人臣之首,所得的禄赐也够多了。如今讨贼尚未奏效,知己之恩未报,便妄自尊大,与道义不合。这都表明诸葛亮已成为封建统治者以及士大夫阶层宣扬

  封建忠顺思想、巩固其统治的典型代表。

  三,诸葛亮立身严谨,处事公正,是严正的典范。

  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被人们一再传诵。然而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主动上表,请求“自贬三等”,勇于自责的精神却往往被人们忽视。诸葛亮喜爱马谡,让马谡守街亭。马谡却自作主张,终丢失街亭,蜀军不得不迅速撤退,第一次北伐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事后,诸葛亮不仅坚持原则,严守军令,挥泪斩马谡;而且勇于承担责任,上表自贬三等;并诚恳叮嘱部下:“自今以后,诸人有远虑于国者,但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则事可定,贼可灭,功可翘足而待矣。” ④

  马谡失了街亭,责任由他一人承担也就是了,诸葛亮又何必请求“自贬三等”呢?其实问题并不那么简单。马谡恃才自傲失了街亭,固然当斩。但不妨再往深里想一想,镇守街亭,事关国之安危,选派何人镇守,理当慎之又慎,更何况刘备早就提醒过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可诸葛亮还是错误地把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了马谡。所以街亭失守,诸葛亮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诸葛亮能够从“领导”的角度痛悔自责,自贬三等,动了真格,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

  在《三国演义》中,曾因骄奢无度、被诸葛亮奏后主刘禅废为庶民的前长水校尉廖立,正徙放于汉山,听到诸葛亮溘然长逝的噩耗,大为哀痛地表示:“诸葛丞相死,我一辈子都要老死在这儿了!” 被诸葛亮废黜的李严也痛心不已,言自己再无出头之日。作品插叙了廖立、李严得知噩耗后的悲痛情景,亦衬托诸葛亮立身之严谨、处事之公正、感召力之强烈。

  四,诸葛亮两袖清风,清正廉洁,是清官的楷模。

  诸葛亮的廉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曾上奏后主,言:“成都有噪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治别生,以长尺寸。若臣死后,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⑤这并不是诸葛亮虚饰之词,有《三国志》诸葛亮本传言“及卒,如其所言”为证。诸葛亮在与李严的一封信中,也曾谈及自己的生活状况:“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

  (二)教育子女,淡泊明志。

  诸葛亮的亲生儿子诸葛瞻、诸葛怀出生后,他从不娇宠,而时刻牵挂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直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写下了

  流芳百世的《诫子书》。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与此相比之下,现今高官们,哪个不在为子孙谋利呢?

  (三)丧事简办,薄葬山中。

  他在弥留之际,“遗命葬于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报,不须器物” ⑥。简单得像一个普通百姓。他要求把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

  (四)俭约成风,影响后人。

  诸葛亮教导“俭以养德”,对部属影响颇大,一时俭约成风。将军邓芝“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 ⑦大将军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滕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乐学不倦,清素节财。” ⑧董和为股肱之臣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 ⑨后任宰相费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 ⑩

  身为宰辅,位极人臣,专决朝政十余年,却“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力求死后“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死时又遗命薄葬,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能有此心胸,在人的最后阶段仍坚持原则,力行俭朴风气,其高风亮节实为可贵,其俭约之风实在罕见。

  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有他的错误,比如对刘禅的培养。诸葛亮北伐时,刘禅已经21岁了,可诸葛亮却安排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掌管各项事物,安排是够仔细,可刘禅干什么呢?他只做一件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事实上什么也不干!一旦诸葛亮死后又该怎么办呢?诸葛亮想到了,他让蒋,费二人接替自己掌管朝政,刘禅仍是无事可做,直到这二人死了才真正掌管朝政。事实上,刘禅做了30年无权皇帝,却只管理了蜀国10年就被灭了,这一点来看,诸葛亮又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终究瑕不掩瑜,诸葛亮逝世以后的一千余年间,历代胸怀壮志、关心国事的知识分子深情地缅怀和颂扬着他,广大民众一代又一代地传颂着他的业绩,各种通俗文艺也反复讲唱和渲染着他的故事。罗贯中继承了这种尊崇诸葛亮的社会心理,在史实的基础上,吸收了通俗文艺的有益成分,加上自己的天才创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高雅、睿智、充满理想色彩和艺术魅力的诸葛亮形象,一个家喻户晓的光辉形

  象。这样的诸葛亮形象,虽以历史人物诸葛亮为原型,但已有了很大的变异,比其历史原型更高大,更美好,成为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崇高典范,成为中华民族忠贞品格和无比智慧的化身,成为中外人民共同景仰的不朽形象。

【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相关文章:

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10-11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11-24

边城人物形象分析08-16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08-03

美狄亚人物形象分析03-29

红娘人物形象分析08-27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11-08

鲁迅人物形象分析09-30

对宋江人物形象分析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