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提高合作学习效果之初探

时间:2022-11-23 12:52:37 效果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教学中提高合作学习效果之初探

合作学习方式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然而,由于对合作学习的内涵缺乏正确的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方式时,出现了学习小组划分的随意性,分工不明确,组织混乱,设置的问题缺乏研究探讨价值,且无相关要求,学生参与不平衡,时机不恰当、合作交流的时空受到局限等一些有悖于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倾向,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从表面上看,整节课似乎场面热闹,实为摆架子、走过场。这些倾向对于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优化合作学习过程,提高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势在必行。

数学教学中提高合作学习效果之初探

一、更新理念是提高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我国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肯定了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显著效能。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习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学习具有很多新的特点,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的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从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和特点不难看出,要倡导这种学习方式,就需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一方面,从学生个体的发展而言,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九年的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所学的内容也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我们很难想象,在学生的一生中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独特的自我。另一方面,从教与学的角度而言,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单是为了让学生认数、数数、计算以及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技能与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能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学习心理品质,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特别是在思维、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进而提高数学素养。这也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目的。而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这样的教学就很难达成我们数学教学的目标。因此,变革学习方式,倡导合作学习,就是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那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从而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将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团体之间的竞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较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弥补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二、激发动机是提高合作学习效果的关键。

人的任何活动一般总是由一定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参与不同活动的动机可以以该活动的名称来命名。因此,我们可以把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的动机称之为合作学习动机,

合作学习动机是为激发学生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动机也是以内驱力和诱因为必要条件而存在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动机常常是由内驱力与诱因的相互作用来决定的,可以说,合作学习动机与合作学习活动是相互激发、相互加强的,有时候,当学生缺乏合作动机时,可以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带有合作性质的学习活动,然后通过活动逐步地引发形成其合作动机。这里当然不仅需要学生个体内驱力的激起,还需要外在的刺激。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妙趣横生的导入,利用直观、形象、生动、美丽的主题图案创设愉悦的情境,提出迷离的悬念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都可以作为外在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合作动机。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安排了“认识人民币”的内容,一位教师在教学“元、角、分的计算”时,一进课堂不是直奔课题,进行枯燥的加减计算,而是创设了模拟购物的数学活动,教师说:“小朋友们,这节课,老师为你们设计了若干个小商店,商店里有很多玩具,谁愿意当售货员,谁愿意当顾客,咱们还要比一比,看哪个商店生意最好”,几句似乎平常而又贴近生活的导语,暗示着合作的含义,小朋友们跃跃欲试,激发了学生合作动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演售货员与顾客,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得井然有序,兴趣盎然。通过购物付款,学生对“元、角、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其兑换有了初步的体验,活动对“元、角、分的计算”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再如,教学两步计算的“用数学”内容时,一位教师不是按照常规的教法,用图式或文字形式来解答,而是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自创自编题目。这位老师说:“这节课老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用几个数字通过表演自编题目进行解答,看哪些小朋友编得好,表演得精彩,计算得正确”。这里教师实际上给孩子们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不仅唤起了孩子们求知的内驱力,而且作为一种外在刺激的诱因,激发了孩子们合作的动机。接着,小组里的小朋友们团结合作,共同商讨,自编自练,课堂既活跃,内容又实在,然后各组轮流上台表演展示,数学课堂成了小组表演展示合作能力的场所,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从容、自信及合作潜能无不让教师感到惊讶。由此可见,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一旦得到激发或形成,它会自始至终贯穿合作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加强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说,学习动机是影响学

《数学教学中提高合作学习效果之初探》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效果,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是关键。

三、培养学生个体责任心是提高合作学习效果的心理基础。

真正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否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能否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因此,这里必然会牵涉到学生的责任心问题。责任心是个性心理的重要品质,一个人对其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包含三种成分:一是认识,如是否应该完成所承担的任务,要不要维护群体的行为规范,应不应该对共同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负责等;二是责任感,如对一切促进共同活动达到预定结果或符合群体规范的行为便产生积极的情感,否则便产生消极情感;三是负责行为,监督自己与其他成员遵守群体规范与促进共同活动的顺利进行。一个人的责任心是在群体共同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社会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的内化而形成的,根据合作学习的主要因素和心理学对责任心的分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学生责任心的三种成分都能得以体现。我们可以对下面的一个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一位教师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例2时(人教版第94页),创设了用鲜花或彩球布置教室,召开“六一”儿童节庆祝会的情境,安排了三个连贯性很强的活动,要求学生统计出喜爱不同颜色的人数。第一,引导学生对全班同学各自喜欢的颜色进行调查统计。教师在黑板上张贴了三组红、黄、蓝、粉色的小花,抽出4名学生组成一个统计小组,并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一个学生负责清点举手学生的人数(即喜爱不同颜色气球的学生数),并报告清点的数据。其它三位学生分别用划“正”字、打“√”和划“○”的方法进行收集数据;第二,将事先制作的统计图分发到各个学习小组,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在统计图中表示出来,并将结果进行组际交流和全班展示;第三,根据统计图回答3个问题,即:①调查了( )名同学。②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喜欢( )色的人数最少。③( )颜色的气球需要买( )个?在这3个连环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整节课闹中有静、静

中有动,教学效果十分理想。这节课教师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恰当的内容和极好的时机。如果我们单独从学生的责任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来分析,不难看出有以下几点:第一,当教师下达学习任务后,学生会认识到这样的学习任务单独一个人是难以完成的,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要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自己作为统计小组或被统计(即下面举手的学生)的一员,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是学生个体参加这次合作学习活动的认识前提;第二,使学生体会到要统计出喜爱不同颜色的人数,要进行合作,首先要分工,这种组内分工实际上是对学生个体划分的责任范围,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增强责任感(即对所承担的工作产生积极的情感),也就是说,要准确无误地收集到喜欢不同颜色的学生的原始数据,为制作统计图提供可靠的数据,并能正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第三,教师要求将结果进行组际交流,全班展示评价,进行评比,这不仅引进了竞争机制,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把小组的荣誉与学生个体的荣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会想到,要想得到好的评价,进入优秀行列,自己必须对在小组内所承担的工作认真负责,而且要力争做得更好。综合上述分析,很显然,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责任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责任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合作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

小学数学课程的大多数内容都适合于进行合作的、竞争的和个性化的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学习。在我们倡导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在学生还没有养成合作习惯的时候,有必要选择一些特别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来作为开端,然后引导学生逐渐习惯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关研究表明:在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对于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概念学习、实践操作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效能。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我们必须掌握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出合作学习的教育价值。我们认为: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像“小明第一天做了5朵红花,第二天做了3朵红花,小明一共做了多少朵红花?”这样的问题就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而像前例教学“统计”有关内容的那位教

《数学教学中提高合作学习效果之初探》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师就提出了很有合作学习的价值,有开展合作学习必要的问题。二是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如果离开了学生独立思考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我们的教学如果一味追求合作学习而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一方面会使学生无法交流,另一方面会造成对好学生的“垄断”,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丧失,将会产生依赖情绪。所以说,要想提高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五、进行有效交流与评价是提高合作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

交流与评价是合作学习方式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交流与评价,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反馈能够在多层面、多方向上展开,能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也因此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同时,通过交流与评价可以把合作学习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或全班学生的共同认知成果,可以互相启发,拓展思维,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类”一课时(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师将颜色、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几何形体分发到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在引导学生基本分辩出形状、大小、颜色不同之后,要求各组把这些形体分成几堆,并互相说说是怎样分的。当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并介绍分法时,便引起了小朋友们的一场激烈争论。当该组发言人说到是按颜色分成两堆时,一学生立即反对说:“按颜色分只能分成两堆,分得太少,按形状分可以分很多堆”,争论的焦点便成了分多分少的问题了,脱离了分类的标准与方法。因此,教师立即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评价,要求每个小组都说说自己的看法,一小组的发言人说:“我们认为按颜色分是对的,因为按颜色分就可以不管形状和大小了”。另一小组发言人说:“我们是按形状分的,按形状分可以不管颜色和大小了”。第三个发言人说:“我们觉得他们的分法都对,我们是按大小分的,按大小分可以不管颜色和形状了”……最后,教师肯定了小朋友的发言,并总结归纳了分类的方法。这样,使得数学课教学变得有血有肉,生气勃勃。从这个教学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教师的归纳是

建立在学生交流与评价的基础之上的,是全班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反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和体验,有效地将各合作学习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成了全班学生的共同认知成果,从而深化了学生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的理解;第二,评价在促进学生将物体进行分类的标准和方法的理解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上台展示学习组的分法而引起了争论,在争论中,学生首先要倾听他人的意见,然后通过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是针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的,无疑也是对这种方法的评价。在课堂上,争论愈激烈,参与的面就越广,评价的主体和客体就会不断的转化,对问题的认识就越深刻。尤其是教师最后的总结性的评价,即赞扬了小朋友们的自主学习精神,又概括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使全体学生在交流与评价中灵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满足了学生认识的心理需要,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精神,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我们认为,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生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得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总之,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体现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成了现代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什么样的策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提高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钟启泉等主编。

2.《新课程教学法》,张行涛、周卫勇主编。

3.《教育心理学》,李伯黍、燕国材主编。

4.《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主编。

作者简介:

李柱南,男,50岁,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湖南省教育学会小数专业委员会理事,曾担任过重点小学校长、教研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教改实验课题的研究,有10余篇论文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有30余篇论文获国家和省级奖。

董湘,女,49岁,中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湖南省小学数学教育学会会员,现任冷水滩区小学数学教研员。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教改实验课题的研究,撰写的20余篇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联系电话:0746-8465017,邮编:425000。

【数学教学中提高合作学习效果之初探】相关文章:

优化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果11-23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11-23

指导学法与提高学习效果11-23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09-15

初中生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方法11-23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08-04

合作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及解决方法11-23

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12-27

如何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