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历史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二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计划(通用10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翻开新的一页,让我们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做个计划吧。以使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二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二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1
鉴于本学期时间紧,高三年级从2月16日到6月6日仅有110天的时间,中间还有若干节假日。为搞好第二轮、第三轮历史复习教学工作,充分利用好这近100天的时间进一步提升高考成绩,这是必须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情况分析:
本届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还不扎实,知识零散不系统、审题不清、解题零乱、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进入最后几个月的复习阶段,绝大多数学生依然停留在对课本的眉毛胡子式的浏览,没有区分度,不能突出主干、不能凸显重点、不能突破难点,学生对于历史基本线索的把握及由此构建历史主干网络与整体框架做不到,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不能深入,停留于表面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问题。
二、教学要求、安排 1、2017.2.17~2017.3.23(第二轮复习)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将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整合,构建知识体系,使得主干知识网络化、系统化,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使得学生的.高考解题能力与技巧有提高。解题时做好高考综合练习卷以及历年的高考试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个别辅导,提高临界生的成绩及班级整体实力。
2、2017.3.28~2017.5.6(第三轮复习)针对学生的典型问题,如审题不清、答题不准等,通过专项强化复习与训练,力争加以解决。注重答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应试心理的疏导。全面复习巩固,完善知识体系,把握高考思路。研究考试说明中的例题。查漏补缺(集中指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挖掘学生潜能。进行各种综合能力测试,加强学生对高考的适应性。
3、2017.5.10~2017.6.5回归教材,查漏补缺。考前临门一脚。
三、奋斗目标
参考人数180人左右,力争达B人数120人左右,达B率65﹪
附:(1)高考历史小专题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地方政治制度演变、三省制的演变);
2、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道家“无为”思想解读);
3、古今中外的城市化问题;
4、思想观念的变迁(儒贾观、义利观、本末观、社会生活观—奢侈或高消费问题);
5、中国古代史君臣关系问题(孟子、董仲舒、朱熹、黄宗羲);
6、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7、法制化问题;
8、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9、科技创新问题;
10、中国梦;
11、中外社会转型期与中国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唐之盛;宋之变;明清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近现代史的社会转型时期);
12、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13、经济全球化;
14、大国关系(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俄美关系);
15、政治民主化;
16、经济工业化;
17、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18、区域经济发展;
19、人文精神的发展;
20、亚太经合组织;
21、近现代教育问题;
22、人才选拔问题;
23、中国古代、近现代海洋发展历程;
24、近现代中外经济政策的调整;
25、祖国统一问题(习连会夯实两岸情感基石;张王会开创两岸官方制度会面)
(2)小专题课堂处理
(3)授课模式: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阅读教材20分钟;然后处理小专题;练讲习题。
第二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2
20xx年8月,紧张而充实的高三教学工作正式开始了。为确保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结合高考要求,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近几年的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探索高三历史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的能力,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训练,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
二、学生学情分析
本学年我主要教一个文科班(高三18班)和一个艺术班(高三20班)。这个文科班的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特别是后进生较多,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对于一些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下给其多安排一些学习任务,让其水平能不受课堂教学的局限,进一步的进行深化。对于艺术班的`教学,由于前半学期学生都在广州学习美术,有半学期没有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在学生回校之后要提高效率,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特别是加强对这些基础知识的落实工作。
三、教学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础,充分研读考纲,“突出主体、强化主干、注重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理清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解题的方法。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适当加强历史学科思想教育功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持久的精神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研究考试说明,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精选精练,不搞题海战术,讲究实效。
5、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B级率上能有再突破。
6、使学生了解并能初步运用最新的史学观点解决问题。例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和社会史观等。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针对近几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今年采用二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 狠抓历史基础知识,“突出主体、强化主干、注重方法”,使学生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并进一步加强对历史基本观点、基本概念的训练,培养学生学科的思维能力。(到第一学期期末结束必修三本书的复习工作,明年“一模”前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复习,并适当练习,迎接“一模”考试。)
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主要是进行大专题复习,进行知识的整合,按照线索归纳、理清、分析、综合知识,使学生从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方面组合知识,力求融会贯通。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特别是对于考试说明要花大气力来研究,究竟要掌握哪些,掌握到哪种程度,要把近几年的高考题目作为导向,作为例题,让学生体会。对于高考试卷更要花气力研究,要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分析研究试题命制的意图,要考察的知识点、要掌握的能力。还有2017年高考的一些趋势以及可能要考查的知识点等。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
5、精选精练。在以往的经验中,多练才能出成绩,这种观点在增效减负大背景下,在时间不再像以往那么充分的情况下,显然已经不太现实,因此,精选题目进行精练已经是大势所趋。教师要精选相关试题,大胆舍弃一些重复低效的题目。既减轻学生的负担,由可达到重点突破的效果。
6、精讲,提高试题评讲的有效性。试题讲评要及时,发现问题要立刻解决。二要有针对性,不能单纯地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7、要经常性地与学生沟通交流,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教学上的调整。要多关注那些中档乃至暂时落后的学生,经常给与他们鼓励与督促。
第二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3
为进一步搞好高三历史复习工作,充分利用最后一个学期的时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复习质量,努力提升学生的高考成绩,高三历史组全体教师根据高三文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学期历次月考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往届高三备考经验,特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20xx年《x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解题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扎实抓好专题教学,加强学法指导,坚持高效训练,力争我校在20xx年高考中历史学科取得理想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
我校高三文科学生基础差。在上学期历考试中文科班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如:基础知识不牢固,知识迁移能力差,审题不清,缺乏解题方法,书写不够规范等。当然也反映了教师自身教学的'问题,如: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率不高,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高三复习课,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缺乏深层分析,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学生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和基本线索,学生所学的知识零散、无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近几年高考命题
思路非常明确,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以课程标准、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根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要想在20xx年的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我们任重而道远,学生基础需进一步加强,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措施
专题复习及专题训练。从二月下旬到三月下旬,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基于课本但高于课本,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把每节相关知识简单列出来放到一起,要重点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规律,教会学生学会把握规律,得出启示,提升学生纵横比较问题的难力。
精编复习专题,指导学生依据考纲掌握知识点前提下形成知识的专题化、系统化、网络化,构建整体结构和知识体系。
精选练习试题,习题要精选、精练、精讲,突破重难点,抓住历史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加强对学生学法和解题能力的指导。做到每个专题一小测,每两周一份综合练习,教师坚持每考必改、每做必批的原则。要努力克服学生的习惯思维,针对典型错题,进行变式训练,一题多用,充分发掘试题的潜在资源。针对学生的典型错误,如审题不清、答题不准等,要进行专项强化训练,力争彻底解决问题,不留隐患。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和质量。重点练习客观题,强化主观题,适度选题,适量练采分点。指导学生在解答综合题方面注意以下几点:
①看清问答题分值的分配
②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③理清思路,确定答题范围、重点和层次,答案结合采分点
④善于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能科学合理地判断、归纳、辨别、分析成因,解决问题
⑤答案要简明、准确且规范答题
加强集体备课。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时间紧、任务重。而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多而杂”、学生对知识点容易混和忘。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对知识点的取舍、教师的集体备课、对高考动向的把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控成为短时间取得高考好成绩的重要方法。所以高三历史学科组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最有效最准确的高考动,为学生减少复习的盲目性、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佳效果。
总之,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挖掘各种潜力来提高我校学生的历史成绩,争取更大的进步。
附表:
高三第二学期历史学科具体工作计划表
注:
1、历史每周5节课,1个自习,共6课时。
2、专题一般随堂测。每两周一综合测。
3、五月中旬后进行专项及综合强化训练。
第二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4
根据实验区省份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及高考阅卷中所反映的问题,结合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的现状,整合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及复习策略,特制订高三历史复习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三个“明确”
1.明确复习依据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综合》、四种版本的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根本大法);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考试说明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需特别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注意比较,相互借鉴使用,在使用时要求同存异。
2.明确命题导向
新一轮课程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教育部有关领导就明确地提出了要以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可见高考命题思路也要紧跟课程改革,努力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这使得新课标下的高考呈以下特点:
第一,基础性。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结构类知识的广度,更加重视对结构类知识的把握,就是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山东省的文综试题的考查表现在知识考查的基础性,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着重考察学生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思维深度,要求学生通过新材料或关键词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楼阁,它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
第二,历史性。指的是历史课程的育人目标通过“历史事实”来实现,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历史不同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历史性”,这体现在贴近现实、不避热点。注重试题的现实性不是简单地考“热点”,简单地图解历史,而是通过考点的选择体现当今社会和世界的重大问题和整体走向,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以此来考查考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如试题中的所涉及的“人民币”“中美关系”“社会保障”等问题。
第三,人文性。就是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指向现实,具有现实性;指向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指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xx年高考山东文综历史试题取材生动、亲切,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对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考查也屡屡出现,如对“服饰”“民族关系”等问题的考查。
第四,研究性。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倡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有机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标程标准所倡导的。20xx年高考山东文综历史试题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如第12题对根据地示意图的判断等题。
第五,地域性。各省单独命题,体现地方特色是近年高考试题的重要特征。各省自主命题注意以地方相关的历史知识为背景创设情境,为考生营造了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20xx年各省试题中有明显的体现,山东卷第29题以山东在中国、世界的地位为主题。
3.明确内容进度
(1)复习内容
必修内容: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选修内容: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等。
(2)复习进度:
20xx年7月21日-9月7日(45课时)复习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20xx年9月9日-10月25日(50课时)复习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20xx年10月27日-12月14日(49课时)复习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20xx年12月16日-20xx年1月底(45课时) 复习选修Ⅰ、Ⅲ。
20xx年2月作单元、综合模拟试题,检验、巩固一轮复习效果。
20xx年3月-4月 二轮复习。
20xx年5月 三轮复习。
二、复习进程——三轮要求
1.第一轮复习
(1)时间安排:20xx年7月21日-20xx年2月。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具体要求
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为全面而准确地记忆打下可靠的基础。从新的改革趋势来看,基本是考查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一轮复习是在新课学习基础上,对历史知识点、历史线索、历史技能进行提高和升华。其主要目的是理清历史线索,在此基础上把握阶段特征,扎实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不论平时多么熟悉课本,都不能省略全面阅读教材这一环节,因为:①以前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全盘的通读有助于整体掌握知识。②全盘的通读可以找出一些以前被忽视的环节或死角。③懂得的东西未必理解得深刻,带着疑问去通读,有助于深刻领会课本内容。
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第一轮复习方式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听):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内容主要由具体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的历史认识两部分构成,它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如《权利法案》、孙中山、《临时约法》、君主立宪制、《相对论》等,掌握这些基本元素,是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第二,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通过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是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其各种本质特征,把握其整体和内在的联系。理解历史概念:①必须清楚其含义,并要把握它的外延,包括历史概念形成的背景或原因、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影响。②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同历史事实、历史特征、历史过程、历史结论结合起来,明确其因与果、现象与本质等的联系。如认识近代英国的政治结构就可以通过转移概念形成近代美国、近代法国、近代日本、近代德国和近代俄国等不同类型的政治结构,进而形成代议制的完整概念。
第三,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等。掌握历史规律一般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归纳法,即先了解若干史实或例子,然后运用归纳的认识方法,从具体的史实或例子中提炼,概括出某种历史规律。例如通过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国情下,改革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的规律。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了解某种规律的内涵,然后通过史实或例子对其进行论证或说明,从而使学习者认同或证明某种历史规律的存在。但在运用演绎法进行规律的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历史规律表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之,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2.第二轮复习
(1)时间安排:20xx年3月-4月。
(2)复习思路:以专题知识为主,整合必修、选修模块,贯穿中外、联通古今。加大对知识点与线的相关材料的阅读理解,包括对各版本教材之间知识点的衔接,包括对历史概念的把握、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观点等。
(3)具体要求:
①专题的设计:专题设计形式要灵活,要服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可采取四种类型:即线性专题(纵向专题)、时段专题(某一特定时期,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等)、问题专题(以某一问题为中心,包括热点专题)、地域专题(如环渤海地区等),专题的设计既要突出历史主干知识,又要注意重点、热点问题,可纵可横,可大可小。
②二轮复习可采取四步复习法
第一、“知识归类”:把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归类到专题中。这种归类决不是所有相关知识的简单罗列,关键在要捕捉那些能有承前启后作用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组成知识网,以体现专题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第二、“分析比较”:在专题史实的归类完成之后,着力分析专题的特点,要选择与本专题相关、相近的问题(包括本专题与地理、政治之间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加深理论认识,从微观上升到宏观,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单科上升到综合,以准确、完整地把握专题的特征。除此之外,还应该选择一些相关的高考试题或典型的模拟试题,尤其是近几年的跨学科试题,分析其只是要求和能力要求,以加深对专题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复习巩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计划地复习专题内容,包括完成二轮复习资料、复习专题相关的教材,准备专题考试。这一过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必须有明确的要求,例如记忆二轮复习资料的有关史实,阅读教材的规定章节,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思考题等。
第四、“测试和讲评”:每次考试的时间根据需要确定,一般以一节课为宜,也可两个专题合在一起进行考试。“讲评试卷”的前提是教师要认真批改试卷,通过批改试卷发现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据此决定讲评的内容和方式。学生失分一般有四种情况:(1)知识欠缺;(2)能力欠缺;(3)审题失误;(4)技术失误(如图错选项、写错年代,错别字等):教师应对症下药,结合有代表性的典型错题深入分析,使学生从深层上弄清楚失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以免重犯。
讲评时尤其要注意总结解题方法,培养解题能力,同时要强调答题的步骤、技巧和格式。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能力,教师应该经常进行审题训练,可设计一些问题,只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方法和答案要点。这种训练费时少,效果好,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值得提倡。
3.第三轮复习
(1)时间安排:20xx年5月
(2)第三轮重点放在热点复习,安排四次模拟训练。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精选试题,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第二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5
一、复习指导思想
1.第二轮(第二学期)进入专题复习与综合考试相结合。要精选专题,紧扣高考内容,抓紧高考热点与重点,授课时脚踏实地,讲透内容;通过测评,查漏补缺,既提高解决综合题的分析与解题能力,又能调适心理,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心理和竞技状态。
2.加强学习,研究,注重学生、教材、教法和高考的研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考试中历史科备考方法和措施,认真研究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树立以教研求发展,向教改要质量的思想。
3.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和管理。做到“精细化的备课,精品化的授课,精选试卷”的要求。还要充分发挥各位历史教师的群体智慧,特别是有高考经验的教师。大家分工合作,多研究,多交流,既要集体备课又要主要配合不同班的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历史科的特点,切实做到“一天一小练,一周一大练,一月一综合测”。这可以使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积累临场经验,发现问题,及时寻找补救措施,强化复习效果。
4、做好辅导工作作为科任,关注所教学生各科学习成绩,从学生利益出发,制定适合的辅导计划。如各科成绩较平均,历史有潜力,就要指导与鼓励他们冒尖,这主要从精选综合题加强训练入手;若除了历史,其他科目都好的,就要利用课余时间,适当补课,当然,鼓励与调动其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也是很重要的。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努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是高中历史复习的指导思想。通过历史复习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学好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基能,以及其中的历史思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注重团结协作,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素质,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考试指导纲要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历史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抓好教材与课程目标中要求把握的历史对象的性质和处理历史问题的基本常用的历史思想方法;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分类讨论、数形结合、一般与特殊,抽象与概括、函数与方程、等价转化、类比与推理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不变应万变,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历史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法,奠定必备的“四基五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历史的意识和能力,奠定学习历史的能力,使历史科的复习更加高效优质。
二、教学目的要求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和网络结构,细致领会教材改革的精髓,把握通性通法,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考试说明,在整体上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重要的定义定理不但要掌握结论,还要掌握相关历史的思想方法,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掌握,注意高考热点,重视历史的应用和历史思想方法的渗透,以拓宽历史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因材施教,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构建新的认知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和教学具体措施
1.不孤立记忆和认识各个知识点,而是将其放到相应的体系结构中,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其内在联系达到理解层次,注意知识块的复习构建知识网络。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技能,注意基本概念、基本公理和定理、公式的辨析比较,灵活运用;力求有意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尤其是历史语言的表达形式,推理论证要思路清晰、整体完整。
2.学会分析。首先是阅读理解,侧重于解题前对信息的`捕捉和思路的探索;其次是解题回顾,侧重于经验及教训的总结,重视常见题型及通法通解。
3.高考试题将课本知识进行了综合性处理,即在知识网络交汇处命题,因此在复习时,不但对每个知识点要掌握,还要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注意代数知识和几何知识的联系,挖掘课本内容的深刻内涵构建高中历史知识网络体系;不但要重视概念和结论以及方法的要点,还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每一个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它的使用条件以及推演过程中体现的历史思想方法,可能达到的效果、需要注意的事项等等,以达到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的高度。
4.以“错”纠错,查缺补漏,反思错误,严格训练,规范解题,养成“想明白、写清楚、算准确”的习惯,注意思路的清晰性、思维的严谨性、叙述的条理性、结果的准确性,注重书写过程,举一反三,及时归纳,触类旁通,加强历史思想和历史方法的应用。
5.协调好讲、练、评、辅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复习中讲、练、评、辅的时间追求历史复习的最佳效果,注重实效,努力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和效益;精心设计教学,做到精讲精练,不加重学生的负担,避免“题海战”,精心准备,讲评到位,做到讲评试卷或例题时:讲清考察了哪些知识点,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用到了哪些方法技巧,关键步骤在哪里,哪些是典型错误,是知识逻辑、方法、心理上还是策略上的错误,针对学生的错误调整复习策略,使复习更加有针对性,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6.试题的把握:
(1)注重对“四基五能力”的考察把握,贴近课本;
(2)注重学科内容的联系与综合;
(3)注重历史思想方法、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
(4)注重能力立意,以考察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察能力;
(5)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设计应用性、探索性的问题;
(6)试题体现层次性、基础性,梯度安排合理,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有效地检测对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历史思想和方法掌握的程度.
(7)把握好近3年高考试题,落实好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的前四道;
(8)立足基础,不做历史考试说明以外的东西。精心选做基础训练题目,做到不偏不漏不怪,即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要求。不选做那些有孤僻怪诞特点、内容和思路的题目。利用历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作为复习资源,要按照新教材以及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严格控制选题和做题难度,做到不凭个人喜好选题,不脱离学生学习状况选题,不超越教学基本内容选题,不大量选做难度较大的题目。
7.周密计划合理安排,体现历史学科特点,注重知识能力的提高,提升综合解题能力,加强解题教学,使学生在解题探究中提高能力。
8.多从“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角度,选择典型的联系生活、生产、环境和科技方面的历史问题,对学生进行有计划、针对性强的训练,多给学生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目的。不脱离基础知识,基础扎实的学生不一定能力强。教学中不断地将基础知识运用于历史问题的解决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9.注重学法指导及心理辅导。
(1)及时向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及时收集教学过程中反馈信息并弥补学生的不足.
(2)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安排教学难度,有利于学生成功情感体验,促进其提高.
(3)解决优生的历史缺门问题,重点巩固与提高中等生的历史解题水平和能力;带动历史困难生努力跟上复习,加强边缘生的个别辅导.
10.加强集体备课和听课评课落实常规,团结协作,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第二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确保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高三历史下册各章节的基本概念、事件、人物和观点,形成清晰的历史时间线和空间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性和实践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和成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国际视野,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指导现实生活。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教学内容:本学期主要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三历史下册,包括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两部分。
世界近现代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等。
中国近现代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等。
难点:学生对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以及通过比较和对照来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启发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探究式:鼓励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研究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讨论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利用历史图片、视频和地图等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模拟辩论、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组织与安排
开展主题班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走进博物馆和纪念馆: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纪念馆,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庄严,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和实效性。
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定期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情,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教学考核与评价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作业批改: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阶段性测试:定期进行阶段性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小组项目和作业:通过小组项目和作业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与条件保障
优质教材:选用经典且新颖的历史教材,确保学生获得全面深入的历史学习体验。
多媒体设备:配备充足的教学设备和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合理的教学安排: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
第二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确保学生全面掌握高三历史下册的基本概念、事件、人物和观点,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际视野。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
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人教版高三历史下册,涵盖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两部分。
世界近现代史的重点内容包括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等。
中国近现代史的重点内容包括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等。
教学重点:
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如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成因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如探讨毛泽东、邓小平等历史人物的领导作用和贡献。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启发式: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研究历史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讨论式: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历史图片、视频和地图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组讨论与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组织与安排
课堂组织:
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教学内容的充分展开。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课外拓展: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纪念馆,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庄严。
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和历史文化节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情。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作业批改: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阶段性测试:定期进行阶段性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资源与条件保障
教学资源:确保拥有充足的教学设备和多媒体设备,以及优质的历史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
时间保障: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和复习。
通过以上教学计划的实施,我们期望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他们的高考备考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巩固并深化学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知识理解,包括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综合》为依据,结合四种版本的教材,精选教学内容。
特别注意不同版本教材的异同点,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至第四周:完成选修I第三章至第四章教学任务,强化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
第五至第七周:完成第五章前四节教学任务,深入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第八至第九周:完成第五章后四节教学任务,并进行一次模拟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十周:复习准备月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试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采用探索性学习和引导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结合历史事件和人物,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
通过组织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拓展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评价: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测验、模拟测试等。
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学反馈:
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
五、教学管理与保障
教学计划管理:
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授课,确保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
教学资源保障: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设备、图书资料等。
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纪律管理:
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和学习纪律,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加强对学生的考勤管理,确保学生按时参加课堂学习和活动。
第二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确保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以及世界史的基本知识和核心概念,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中国古代史:深入理解各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重大历史事件及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世界史:掌握世界历史的主要脉络,包括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国家及其相互作用。
能力目标:
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历史问题。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能够批判性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
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将历史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和未来规划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热情。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史:
复习巩固先秦时期、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基本内容。
深入剖析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
详细介绍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文化转型。
重点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等重大事件。
世界史:
梳理世界历史的主要阶段,包括古代文明、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等。
突出介绍工业革命、世界大战、冷战等世界历史中的重大事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结合教材、课件和多媒体资源,系统地讲授历史知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实践法:通过实地考察、历史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安排
每周课时分配: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合理分配每周的历史课时,确保教学进度和质量。
复习与测试:定期组织复习和测试,检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评估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言质量和讨论表现,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指标。
作业与测验:通过作业和测验来检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期末考核:通过期末考核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巩固和深化学生对高三历史下册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学生分析历史材料、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
培养学生利用多种资源(如网络、图书、博物馆等)进行历史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提高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世界近现代史:
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及其演变。
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全球化、区域合作、环境保护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系统讲授,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情境模拟法: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四、教学安排
教学进度: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每周安排一定的复习和巩固时间,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活动:
开展“历史与我”主题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历史的联系和感悟。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增强历史学习的直观性和实践性。
举办历史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教学考核与评价
平时考核: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平时考核。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期中、期末考核:
通过期中、期末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分析测试结果,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综合评价:
结合平时考核和期中、期末考核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注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六、教学资源与条件保障
教材: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优质教材。
教学设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辅助教学。
教学资源: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历史图片、视频、文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师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养,确保教学质量。
【第二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高三历史第二学期教学计划11-23
高三第二学期历史教学计划(精选11篇)02-23
中学第二学期历史教学计划04-14
高三第二学期教学计划11-23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教学计划06-24
高一第二学期历史教学计划06-25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教学计划06-27
高三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11-23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教学计划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