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备考方案
中考复习,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社会倾情关注,学校上下求索,信息恣意传播.如此氛围,难道还有什么密招、什么创意?只是众所周知的规律常常被考试竞争的焦虑所掩盖,理性反思的机会也总是被盲目的追逐所干扰。因此,关于中考论题的重复不是多余的,而是很有必要的。
重复什么呢?让我们从中考复习的四个要素:日程、基点、趋向、智慧谈起。
一般来说,中考复习由三个阶段构成:基础知识的落实,解题经验的具备,应考能力的形成。基础知识---解题经验---应考能力,三个阶段,不可或缺,也不可倒置。尽管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提升,在后一阶段中可以融进、或者补充前一阶段的要求,它们的边界可以模糊,但前一阶段始终是后一阶段的基础,这是不容置疑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三个阶段的基本任务,确定一个时间表,即我们所说的日程。
日程规划后如何实施?是低起点还是高起点?低起点,由易到难,不断开启学生智慧的心灵,引领他们逐步实现目标;而高起点呢,可能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挑战性。谁是谁非,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关键是要选准基点。事实上,我们不难找到这样的成功经验:坚持基础,始终坚持课本内容基础上的融会贯通,甚至不在压轴题上寄予太大的希望。我们同样可以找到看似相反的案例:一进入复习就进行高难训练,始终让学生在中考的制高点上“一览众山小”,因难题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智慧,使学生自主地回归基础,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里殊途同归,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我们应该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经验基础、思维方式、个性特征来确定复习的方式。也说明,在复习方式的表象背后,一定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复习的基点。
那么,基点是什么?就是以夯实基础为第一要务,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关键。学生可以有差异,起点可以有高低,复习的表现形式可以有不同,但本质是不变的,基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重视基础知识。如上所述,“坚持基础”甚至在压轴题上“无为而治”的经验强调的基础,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从基础出发,后者须回归基础,相对基础而言,高难问题是引领学生回归基础的手段,也就是说问题情境使基础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前者侧重于教师指导,后者着眼于学生自觉,选择何种方式,取决于学情。不论采用何种形式,我们都不能忘记:遗漏的知识要补充;模糊的概念要明晰;零散的内容要整合;初浅的理解要深化。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关注“双基”所蕴涵的数学本质及其在具体情境中的合理利用。
关注基础有两点是必须的。一是构建网络,二是防范错误。如何构建网络?知识网络的物化成果可以是“知识框图”,很多参考资料上都不乏这样的框图,由知识点和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或者应用上的关联构成。复习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它,而在于它的生成过程。这个框图不应该是资料上抄来或者教师直接给出的,不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回忆的,也不应该是“知识框图+例题”结构中的独立环节,而应是师生共同构建的结果。也就是说,框图的形成应该建立在具体问题的概括上,建立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在由主要线索不断细化、由基本雏形不断完善的环节中。这样,知识框图才会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们说被众多教师运用的“知识框图+例题”的复习课形式有可取之处,更存在着不足,就在于“知识框图”只是外在的东西,只有从生成和内化的角度进行改进,我们的复习才会更加有效。同样,如何防范错误,也应有相应措施,比如把学生所有可能的错误收集起来,制定一个错误防范表,其中的要点包括:对基本概念的模糊认识,对相关知识的混乱逻辑;对数形特征的直观错觉;对严谨命题的以偏概全;对题设条件的断章取义;对隐含条件的大意疏忽;对推理运算的草率马虎等等。以此来警示学生这当然是有益的。然而,更好的办法,还是把诸如此类的问题设计在练习与模拟题中,让学生在解题实践中获得教训和反思。也就是说,不论是构建网络,还是防范错误,都应该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点:不是教给学生原则,而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
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点,以知识的基础为基点,不难推知,在众多的资源中,要以课本为主。因为课本是试题的来源,大多数的试题产生都是在课本基础上组合、加工和发展的结果。近年来,因课程改革,课程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有一些老师,以原来的课本中的问题为问题,以原来课本中的命题为命题,已经删除的东西不愿放弃,迷恋于韦达定理、相交弦定理和四点共圆的相关定理等,既无端地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又挤压了新增内容的研究。流行于市的很多资料,不适应《课程标准》的内容还来不及彻底清理,这就需要我们对它们进行判断,值得注意的是:在执行《课程标准》后的众多考卷中,确有个别试题,用“教学大纲”的背景知识来处理要简捷些,更有甚者,个别函数题若用高中的知识来解,难度就会大大下降,我们不能不说这是命题的失误,容易造成“知识膨胀”的误导。因此,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中考命题的趋向如何?
《中考数学备考方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所谓趋向,就是要研究:中考考什么?可能会考什么?不考什么?包括哪些基本考点,哪些是重点,什么是制高点?应该坚守的基本东西是什么,备考者应该关注命题,不仅要关注考试内容,还要认识各种题型的功能。如阅读分析题,可以考查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探索规律题,可以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可以考察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性试题,可以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们之所以受中考试卷中的个别试题所影响,在于我们对《课程标准》研究不够到位,对考点的分析不够透彻。复习与新课一样,也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以“三角形”为例。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是“图形与几何”中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内容。三角形不仅是最基础的平面图形,而且研究几乎所有其他图形有关的问题,大都要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明确了考点的地位和结构特点,组织复习时就会思路清晰,而不至于偏离基础。
把握中考趋向,首先要立足基础,其次是关注热点。比如应用性问题、实验操作、探索规律、方案设计、图形变换、读图与识图等。可见,基础是“不变量”,热点只与题目的形式有关。
当我们规划了日程,选准了基点,把握了趋向,决定复习成败的因素是什么呢?是智慧。我们究竟以怎样的态度来应对考试的竞争?真题训练和模拟考试是不是中考复习的唯一选择?考试竞争需要高强度的训练,沉重的负荷是否一定是竞争力?带来的是不是还有厌恶、焦虑和无奈。超负荷的训练,对考试竞争是否真正有用?加大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是否一定能增加中考分数?考什么就训练什么,考到那个层次,就把训练的标高定位在那个层次,是否就一定有针对性?作为中考能力,难道可以通过孤立的训练获得吗?任何能力都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难道中考能力可以例外?中考复习的智慧,不仅在于思考并正确的应对上述问题,还在于正确处理如下一些关系。
(1)模拟训练和模式化训练的关系。中考复习必须有足够的题型训练机器模拟训练,有些基本的题型达到自动化的要求也是不无益处的,但过度模式化训练会导致思维僵化,走向反面。我们看一个例子:
已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一个小于5,另一个大于2,求的取值范围。
这道题,一些学生马上想到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这样一来,事情就复杂了,因为该题既未指明哪一个根比5小,哪一个根比2大,也未限定比5小的根一定比2大,比2大的根一定比5小。这就要做出三种情况下的图象,而每一种情况,都关联着二次不等式组,超出了知识范围。“数形结合”当然是重要的思想方法,即便如此,如果运用不当,也会陷入误区,这道题还容易使人想到“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这是我们很多老师无法割舍的一个定理,经不适当的训练成为解此类题的套路。不妨一试,用这个定理真正做下去是很难的。实际上,这道题强调的是最朴实的方法,求出原方程的两个根,再根据已知条件转化为不等式组就可以了。这是一道设计得很好的题目,不难解得原方程的两个根是,何其简单。这道题给我们的启示是,考查能力的题不一定是难题,往往是那些基本而需要独立思考的题,特别是那些被模拟训练所遮蔽了的题。通性通法是重要的,过度模式化训练的弊端就在这里:通性通法可能会被技巧所遮蔽。
(2)主干内容和解题细节之间的关系。主干内容,比如方程与函数、三角形与图形的变化、数据分析等,它们是考试的重点,决定着试题的效度。而决定试题区分度的,可能是一些细节,比如作答不规范,比如运算失误,比如忽略了某一特例,比如一些常识性知识,甚至是1~20的平方数、简单的勾股数、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30度角和45度角的三角函数值等的记忆误差等,也会导致考试的遗憾。决定成败的当然是知识的主体,是基本能力,但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会说,细节决定成败。因此,中考复习时,既要强调主干内容,又不能忽视细节。具体操作上,就是要求学生,在训练时把运算进行到底,把推理进行到底,不因“显然”而跳过任何一个环节,不因事小而不为。
(3)学生训练和教师讲解的关系。数学能力是做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因此必须保证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训练和反思。特别地,模拟考试就应该是模拟,要把学生置于真实的环境中。答案讲评应在学生足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有的放矢,讲究实效,答卷讲评不应只是参考答案的照本宣科,学生答卷的判正勘误。答卷讲评讲什么?主要讲四个方面:①讲题目的背景,这道题的来源,它与历届试题的关系。②讲思维过程,如何分析,如何思考,如何识别模式,如何减缩思维;使解答更简捷。③讲与题目相关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从题目及其解答中体悟观察、实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以及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实践证明,中考复习设置“思想方法”专讲的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容易导致繁琐教学。数学思想方法应该在解决问题中渗透、揭示、运用和提炼,成为试题讲解的自然延伸。中考复习的任何阶段,都应该从基本题、精心设计的例题和数学中的问题出发。数学思想方法只有在这些具体的材料中才有生命力。中考复习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是抽象的,但复习则不能在抽象的层面上行进。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正是如此。抽象的结论只有通过具体材料来表达,才是有效的。④讲学生的作答情况。首先是讲学生在答题上的良好表现,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这里有两层意义:一,是对学生的鼓励。不断的鼓励学生,把学生引向上进,这是被中考复习实践证明了的;二,学生的探索成果、创造性思维是我们中考复习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珍惜它,充分地利用它。其次,是研究答卷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一起探讨出错的原因,总结教训,教训也是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答卷讲评要突出重点,讲那些最能激发思维,最能引起学生反思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答卷讲评要强调交互性,充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教师沿着学生的思维因势利导,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
《中考数学备考方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4)培养能力与调整心态的关系。中考,不仅是能力的比拼,也是心理的较量。能力是基础,心态是保障。一位具备相当能力的考生,可能因为焦虑、浮躁、中途受阻丧失信心等原因而抱憾。只有在良好的心态下,考生才能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心态决定成败。
从考试性质来讲,中考是选拔性考试。但它的选拔性并不是“纯粹”的 ,它必须维护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秩序和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就意味着,中考命题不能为选拔性而随意拔高,必须控制难度,必须适应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水平,还必须为落实关于“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有所作为。试题必须以基础为主,在能力层次上不能设“卡”过多。这个时候,基本知识、基本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只要发挥正常,本来会做的题不出现错误,丢掉个把关卡也没有关系。这个时候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所谓学业能力,已经比不出高下,把学生区分出来的往往是考生的心态。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克服焦虑、浮躁、丧失信心等情绪呢?
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些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家长、教师、社会在爱的名义下给学生的压力太大,期望值太高。在这样的气氛中,弥足珍贵的是理解、宽容和幽默。我们应该根据考生的情况实际合理的设定考试目标,而不是强人所难;我们理当具备在“以人为本”理念下所表现出来的胸怀和大气,而不应因“教师本位”让学生长期浸染在狭隘的心理氛围中。帮助学生克服上述不良情绪的办法,首要的是,教师自己要有良好的心态。其次是运用模拟考试的功能。比如,在试卷中设置障碍,解决中途受阻致使后面失控的问题;创设陌生的情境,解决面对陌生情境茫然不知所措的问题;适当选用课本中的题目,解决忽视课本的倾向;设置把考生思维诱入困境的试题,以增进思维的灵活性。也就是说,模拟试卷的设计,不只是知识能力的设计,还应包括个性品质的设计。让学生从成功中增强信心,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中考数学备考方案 [篇2]
一.考试形式
数学学业考试形式为书面闭卷考试。全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
二.试卷结构
全试卷包括i卷和ii卷。i卷为选择题,ii卷为非选择题。
试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种题型。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作图题等,解答题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理过程。
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3分,共36分;填空题共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解答题共9题,共72分。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四个领域在试题中所占的比重与它们在教学中所占课时的百分比大致相同,数与代数约占45%,空间与图形约占40%,统计与概率约占15%,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考查结合在上述三部分内容之中。
三.难度系数
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全卷容易题、中等题、难题的比约为7:2:1。全卷难度系数为0.65左右。
名师解读·武文格
数学题型有变难度与去年持平与去年相比,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原则,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果均无太大变化;在题型示例、试卷(样卷)方面有所改变,这说明今年中考数学与去年相比,考试的知识点会相对发生较小的变化,但题目的呈现形式肯定会有所改变,试题难度与去年持平。
比较来看,第一卷仍然体现面向全体考生,考查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保留统计、增长率这一传统选择题(第12 题),选择支改为直接选择正确结论的个数,增加了难度;第二卷选择题二者持平;解答题第17-23题较为平稳,仍然考查学生知识的熟练程度、知识的全面掌握,解题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内容涉及初中的全部知识,要重点关注函数及其应用问题(第23 题);第24 题属几何操作变换;第25 题为数形结合,属函数与几何与直角坐标系结合问题,是我市中考传统题型,但从样卷来看,第25 题最后一问提问有所改变,值得关注。
■备考策略
1. 要以不变应万变,狠抓平时学习中的薄弱点,查缺补漏。
第一轮复习要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以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有较全面、系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要制定全面的复习计划,落实“双基”,这不仅是中考的需要,更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必要。复习的知识面要广,以面大应对中考的面小,这一阶段的复习一定要有计划,要循序渐进,教师要心中有数。
2.要抓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突出典型题型,重变式训练。
在第一轮复习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理解不透彻,易错易混淆的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并对他们加以比较,用典型题型加以分析,使学生有深刻的认识,同时教师要研究课本题型和考试样卷,以及四月调考试题题型加以变式训练。要重考查点而非题型。如去年中考选择题第11 题,与四月调考提醒不同,但二者都属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问题,知识点没有发生改变。
2. 要抓解题的规范性训练,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性与速度。
规范性的解题对于学生中考取得高分很重要,中考冲刺阶段要突出学生有目的地“练”,既要练“准”,也要练“速”,还要练“美”。
3. 抓解题技巧,提升解题能力。
中考既是知识和能力的竞争,也是体能和心理的比拼,平时复习和训练过程中,要关注考试水平的发挥,也要结合数学中考试题的特点,掌握一些必要的应试技巧和注意事项,满怀信心的迎接中考。
中考数学备考方案 [篇3]
2017年是常德市全面实施新课改的第四年,众所周知,新课改倡导素质教育,倡导自主性学习。新课改要求考试内容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考试问题的真实性,情景性,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念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三是考试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以考察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考试命题应当面向全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数学背景和生活经验编制试题,使具有不同认知特点,不同数学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正常表现自己的学习状况,力求公正,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通过初中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所获得的发展状况”。根据2017年数学中考试卷及2017年常德市毕业数学考试指导,2017年的中考数学复习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导向。
导向一:关注学生发展,恰当考查学生“双基”
中考不再只考查学生积累了多少“双基”,而是要求学生运用
“双基”解决具体问题,所以2017年的中考试题在保持原有的试题难度,框架形式相对稳定不变的前提下仍趋向于通过创设新的问题情景,结合实际问题在运用的过程中考查“双基”。试题加强了计算和推理的有机结合,且入口容易,方法多样,不求繁求难,也没有“出偏出怪”。2017年的中考试题在考查学生“双基”方面应当与2017年的中考持平。
备考方案
1:重视减轻学生负担,降低试题难度。
2:回归课本,回归课堂,数学试题必须回到课本,要毫不留情地删除某些资料的偏,难,怪题。几年来的很多中考数学试题都来源于课本或从课本的基本要求出发加以拓宽,而不是加深。这样做将更好的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
中考数学备考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初中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为提高学生成绩,为2012年中考取得更大的进步,使学生的数学成绩不断提高。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教师的教如何更适合学生的学。抓好课堂教学每个环节,发挥课堂教学的实效作用,全面提高学生成绩。
二、教学要求
1、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主渠道,发挥课堂实效,是全面提高成绩的关键。所以利用教研活动时间,集体探讨。制定听课计划,把全组老师的课表人手一份,全组老师进行相互听课、评课、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针对如何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课的质量。展开讨论,并让老师们做组内复习课老师相互听课、评课。
2、认真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质量。
(1)全组老师积极探讨、研究教材、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领会其指导思想,明确考试的目标、要求,弄清试题的范围、难度要求,这样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中考说明的难度要求,采取针对措施。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要一一落实,循序渐进。
(2)教研活动时间积极研讨课堂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手段。积极研讨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研讨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如何抓学生的学习。互相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
(3)研讨复习方法复习课的上法,立足课本,从基本的概念、定义、运算、证明入手。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归纳最基本的数学方法,发展学生最基本的数学能力。强调例题精选、练习要精选。强调对题目进行变式训练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提高实效,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抓好复习,讲究实效。
(1)指导学生怎样看书,怎样复习,怎样总结,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2)提出具体的复习要求,确保学生复习时间,复习效果。
(2)要认真检查、批改、加强反馈;强化训练,实行堂堂清,搞好随堂测试。复习完要有诊断性检测,加强周练、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分析,关注学生成绩,掌握学习的情况,及时分析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学习中要归纳总结方法。例如:辅助线的添加,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让学生明确。
(5)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查漏补缺对重点内容,容易混淆的内容反复训练,多次检测,直到大多数学生能熟练掌握。
(6)引导学生每复习完一章,要归纳总结。每做一题要学会反思,这样才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目的
(7)努力抓住中下等学生,教师要明确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明确及格边缘生,优秀边缘生,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针对性地辅导。教师要勤问、勤查、勤督促,要求学生要不懂多问、不会多练。
四、备考总复习方法
第一轮:紧扣课标,全面复习,形成网络
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以数学知识体系为依据,细致复习,抓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全面复习,要做到“横到边、纵到底”逐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基本的知识网络、知识系统。
第二轮:综合训练,强化重点,形成能力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综合训练题,巩固和运用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并对重点、难点进行强化练习,深入研究,进一步拓宽解题思路,引伸解题的方法,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第三轮:模拟训练,整体强化,形成素质
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模拟训练,使学生清楚考试题型,增加临场经验,使解题时头脑更清醒,解题更周密、规范、简练,并从整体上给学生强化分析、指导总结、探索规律,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能够熟练的应用。
【中考数学备考方案】相关文章:
数学中考备考方案11-24
初中数学中考备考方案11-24
中考数学复习备考方案(精选10篇)07-14
数学中考复习备考方案(精选6篇)06-07
中考备考方案11-20
数学中考的备考策略04-17
数学中考总结及备考01-17
数学中考备考计划11-24
中考数学备考计划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