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4-06-14 12:30:00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村基础建设调研报告

  在新时期新阶段,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对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和完善基层民主,凸显出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对某县部分行政村调查的情况,就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农村  基层  民主建设

农村基础建设调研报告

  作为来自农村的一名大学生,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情感。进入城市后,笔者感受到了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差别,无论是教育水平、医疗水平、民主意识,还是道路建设、园林规划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巨大反差。笔者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继续向前发展、进步,社会公平是非常重要的,民主建设是成就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所以,提高国人的民主意识,加强民主建设是国家强的奠基石,是民族振兴的催化剂。反观当下的中国,通过30多年的发展,虽然中国的民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基层民主建设依旧十分滞后,在这期间,尽管也人对基层民主制度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但成效依旧不明显,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孩子,这一点应该感受比较明显,所以,笔者认为国民对于基层民主建设的意识应有所提高,有可能也有必要来关注基层民主建设。再者在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国家提出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口号,要建设和谐农村、小康农村,要着实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这对农村来说必然是一个重大机遇,所以,笔者认为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对部分行政村调查的情况,就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做一些浅析。

  一、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主要表现在: 一是民主决策村务基本形成,村民能主动参与民主决策, 对涉及村民利益或村民普遍关心的大事,村民能按照规定参与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决策,初步形成了农村基层民主决策机制,这既体现按照规定参与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决策,初步形成了农村基层民主决策机制,这既体现了群众当家作主,又防止了

  决策失误。

  二是民主监督有较大进步,所有的村都开展了村务公开工作,这些行之有效的形式和作法,规范了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管理,增强了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化解了基层矛盾,纯洁了基层干部队伍,巩固了基层政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三是民主管理基本成为村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自觉行动,大多数的村民能通过参加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发表意见,绝大部分的村民自治组织也能通过村民会议制定村规民约或自治章程约束大家的行为。

  但是,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 目前农村选举存在大量的贿选,甚至逼迫利诱他人,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再加上选民的整体素质不高,民主意识不强,都导致了选举的不正常;这些做法明显地违反了有关规定,侵犯了村民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的权利。

  二是不按规定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会议是处理村中事务的重要手段,是村民行使管理职权的途径,而小部分的村以难以召开村民会议为由,长期不开村民会议,未经村民会议授权就由村民代表会议作出决定,更有个别村干脆由村干部直接拿主意,这些村自觉不自觉地丢掉了民主,严重违背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立法宗旨,村民有很大的意见。

  三是村务公开不够真实;一部分的村村务管理混乱,既不让村民参与管理财务,也不向村民公布财务收支情况,公开的是无关紧要的内容,村民想知道的和村干部不想公开的部分仍然不公开,随意性大,没有达到村务公开的目的,甚至有些村还财务支出作假,那这些东西去欺骗村民,这些做法使村民对村委会和村干部失去了信心,严重挫伤了村民民主管理村级事务的热情,不利于基层民主建设,不利于农村的发展。

  四是村委会和村内事务得不到监督,一部分的村委会及村委会干部长时间内既不向村民会议报告工作,也不接受村民评议,甚至还对村民提出的建议有反感倾向,对村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村委会办得了的拖着不办,办不了的也不向村民作出解释说明,实在是令人气愤,特别是财政改革后,使村民失去了监督村级财务的权利,村委会得不到有效监督,这些村的民主监督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

  令人心寒。

  五是村干部整体素质较低。目前农村文化素质较高的、年纪较轻的村民绝大多数外出打工,而留在家中的一般都是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的村民,形成了“386199”部队,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选出的村干部一半左右都是这些人。另外还有大量是原来任过几届的村干部,是些“老古董”,因此工作起来大多是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没有新思路,对有关法律法规理解不深,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吃得不透,工作起来比较吃力,往往是一届干满过后,工作仍无新的起色。 二、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途径及办法

  《农村基础建设调研报告》。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和扶持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上级拨付的支农资金和发放的支农物资以及粮食直补、养老保险等费用往来将越来越多,农村要办的的事情诸如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农村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实施等事务也越来越多。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这些事项的决策、管理和监督,使之发挥应有的效益,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大的实惠,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农民对这些事项不仅要有知情权、参与权,而且还要有决定权和监督权。因此,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保障村民依法行使当家作的权利。其途径和办法为:

  第一,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好有关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一是各文化宣传单位,都要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向广大农民做好有关村民自治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千方百计加大普法力度,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让农民在村级事务中真正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调动他们管理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民主意识深入人心;二是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要自觉尊重和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义务,及时向各级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为村民更好地行使权利创造条件;三是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带头遵纪守法、严格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与指导作用,不用行政手段代替村民的自治

  权力,切实尊重村民的民主权利,支持和保障村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健全充满活力的自治机制,在我县广大农村创造一个良好的村民自治环境。

  第二,建立健全村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监督保障机制。一是推行设立村务监督组织。根据村民自治原则,在所有行政村普遍推行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所设村务监督委员会由村民代表会议推选产生,与村委会任期同步,把那些有一定文化素质、又乐意义务为村民服务的村民选进监督委员会,定期审查村级财务的收支情况和村内事务的办理情况,监督村委会的工作和村干部的行为,为全体村民实施民主监督权利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县乡两级人大要适时开展执法检查,对于在检查时发现的实施村民自治法律法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上级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确保村民自治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保障村民依法行使权利;三是要加大违法违纪处置力度.纪检监察部门要把保障村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纳入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四是强化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要不留情面地揭露和曝光那些压制民主、侵犯村民行使权利和村民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第三,通过培训、吸引法律人才带农村工作,为基层民主建设创造良好社会基础。针对大多数村干部仍然是连续任职、少数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现状,要通过县级党校教育阵地,对现有村干部普遍进行一次集中轮训,使他们能够坐下来系统地学习村民自治法律法规和涉及农村事务的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系统地学习村干部的业务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管理村级事务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排头兵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潮。

  第四,加强党对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为基层民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新的一届村民委员会选举产生之后,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加强村级组织的建设,加快完善农村中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的步伐,这对于巩固和稳定农村大好形势,促进农村经济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加强综合治理,为基层民主建设创造良好的农村环境。一方面要加大

  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第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基层民主建设创造物质基础。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多途径、多渠道地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从追求衣食温饱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为民主治理创造物质基础。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农民的参政意识和普及农民的法律知识,打击选举中的违法行为,保护民主权力,为基层民主治理创造外部环境。

  第七,要规范干部行为、规范群众行为,为基层民主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针对少数村干部讲“人治”不讲“法治”,擅长下命令,不愿意搞服务,重政策、轻法律,说话办事随意性大等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干部行为,加强教育引导,使村干部工作理念上由“人治”向“法治”和“德治”转变,工作方法上由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变。使村级的各项工作真正实现“公开、民主、规范”。再者针对少数村民只要权利,不尽义务,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文明,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等问题着力规范村民行为。按照合法性、民主性、针对性和互约性原则,推广、借鉴一些先进经验,促使村民能够识大体、顾大局,依法支持村支两委的合法决策,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农村基础建设调研报告》。

  

  笔者相信,只要各个方面积极配合,真抓实干,不折腾,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将会是另一番繁荣的景象,我们的目标:让基层民主建设之风吹遍全中国,基层民主建设之果惠实全民族。

  农村基础建设调研报告 [篇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其目标和要求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此我对海南省万宁市东兴村做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政策效果

  (一) 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以前村里的路都是土路,凹凸不平。总之是怎么走都不舒服,

  骑车就更不要提了。那时侯村里养鸡的特别多,每条巷都堆着满巷的鸡粪,一到夏天更是苍蝇漫天,臭气熏天。还有随意堆放的垃圾堆。每天都呼吸着混杂着各种味道的空气。还有墙上那各式各样小孩们的“涂鸦作品”。

  而如今,在全国范围建设新农村的总动员下,通过环境整治,目前各村主干道路基本上达到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 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

  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现在垃圾不随处乱扔,家禽的粪便也不随处乱倒,都有了统一的安排和处理。现在到哪都是干干净净的水泥地,让人的心情也十分的舒畅。

  (三)

  物质生活得到新突破。以前农村人就只会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吃穿用都很简单随便,只要不饿着肚子,不冻着就很满足了。而如今在中国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农民也意识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水平,开始不断寻求致富的道路。现在我们村里不仅发展了养殖业,还有很多小型的铁厂,煤厂等厂矿,同时给一大批的妇女门提供了就业岗位,现在每家都是两个人在赚钱,手里的钱多了,物质生活便有了提高,每天来村里卖东西的多的犹如赶集似的。什么饺子,鱼,鸡之类以前只能在过年吃上的东西现在随时都可以吃了。穿衣服也开始追求起名牌来。用的就更不用说了,什么电热锅,微波炉之类都上了农民的锅台。

  (四)

  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新发展。物质生活上去了,精神生活也随着提高了,以前一到秋收后,不论大人小孩,都是在赌博。现在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夏天晚上在大队部跳舞,冬天则是扭秧歌,不仅扭正了村里的风气,还愉悦了每个村民的身心。

  (五)

  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村领导还坚持把宣传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先导工程来抓,组织乡村干部深入一线,以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充分利用会议、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

  二:存在问题:

  (一)

  宣传发动工作不够深入,群众认识不到位。主要是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不够,再加上当

  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没有具体的标准,从而导致于少数村干部在认识上存在偏颇,误认为只要搞好村庄规划,建成小康新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还未正确看待,有的认为这是政府的“形象工程”,领导的“面子工程”,误认为又要搞创建,又要搞验收。

  (二)

  村级积累薄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大多要靠地方财政投入,而乡村两级财力有限,有的还背着沉重的农村债务(如普九欠债、历年欠款),有的村连村干部工资也难以正常兑现),部分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仍然捉襟见肘,特别是诸如公共服务与活动陈地建设就没有列入发展规划。

  (三)

  劳动力转移滞后,农民难以“洗脚上岸”。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农民工转移培训和农民知识化工程,培养了一批适应进城务工的新型农民。但其效果仍然很不明显,所从事的主要行业依然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建筑小工、家政服务和制造行业,而且外出务工人员年龄参差不齐,大至60岁,小至15、6岁,究其原因还是现行农民知识化工程不贴近农村,不贴近农民,与农民的需求造成了脱节,因此培育新型农民任重道远。

  (四)

  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严重“贫血”,塑造新风貌困难重重。在调研中我发现,农村电话、手机、广播、电视覆盖率虽然较高,但农村科技培训和文化生活相对脆弱,许多设施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使农村文化活动停留在自发的、散乱的、无组织状态,难以发展壮大。再加上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基本上在家的是儿童和老人,少数人仍沉迷于“赌码”等陈旧的习气主,难以跟上现代文明。

  (五)

  村干部队伍不稳,后顾之忧难以解决。年轻农民多数外出务工,村里仅有的几个年轻党员主要是复员退伍军人,存在后继乏人的问题。村干部待遇比较值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村组干部缺乏必要的保障,既担心退下来后遭他人打击报复,又没有养老等社会保障,年轻的村干部想外出务工、想打工致富心切。

  三:对策建议

  如何调动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如何引导农民群众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对我村的调研,我提出几点肤浅的看法和思路:

  (一)

  加强村级班子组织建设,提高村级班子凝聚力。一是要从农村党员中选拔政治觉悟高、致富本领强的党员干部担任主职领导。在对我村调研中我了解到,本村之所以班子比较团结、有战斗力和凝聚力,在群众中有威信,关键是有一个好的“班长”,村党支部书记在村组合并前就是我村的当家人,是全县第六届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在群众中有威信,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技术和服务。二是要过基层组织“五好”创建等活动载体,完善村级党组织制度建设,在农村乡土能人、经营人才中发展党员,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三是要关爱村组干部,建议多方筹资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和年老生活补助制度,解除村组干部的后顾之忧,稳定农村干部队伍。

  (二)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重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继续采取对上争取、多方筹资的办法,争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推进包括末级渠系、农村能源、田间道路、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在巩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成果,全面创新农村公益性服务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农村

  科技服务设施功能,积极探索与农业科研单位和院校的合作,引进适合本地自然资源的“三新”(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项目,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要围绕全县农业“34111”工程,大力发展农村中介协会组织,增强带动、辐射能力,网络更多的农户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就是要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不断拓展增收空间。要引导农民群众利用现有资源优势与条件,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要继续发展打工经济,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外出务工的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法律救助、信息服务、转移培训,为打工经济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要结合落实中央农村政策、建设节约型社会,落实惠农政策增收、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增收、科技增收、抗灾增收、节本增效增收等综合措施,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和来源。

  (三)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小康新村。要坚持规划先行、试点示范、分步推进的原则,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在规划区内通过整理集聚、拆旧建新、移民迁建等途径,开展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搞好配套设施建设,搞好村庄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不断提高居住环境。要开展扶贫开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合作医疗成果、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群众养老等社会保障,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要注重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救助体系建设,关注弱势群体,实现共同致富。

  (四)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首先,是要加强农民群众的教育、宣传与引导,解决好农民群众的认识问题。其次,是要增强农民致富的本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培育尽量多的农村种养大户、乡土能人,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综合素质。第三,是要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通过农民培训、加强文化等基础设施和阵地建设,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构建和谐农村。

  (五)

  推进民主管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是规范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保障群众“四权”。二是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级财务依法委托乡镇管理制度,健全“一事一议”制度,探索“联户议事”、“联组议事”、“联村议事”等农村事务决策的议事新形式,把权利交给人民群众,真正做到事由民理、家由民当。三是各级干部要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巩固送政务下乡成果,强化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的质效,提供能够满足农民群众实际需求的实实在在的便民、惠民服务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今社会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是越开越快。这是我国政策及国情所决定的。我希望在这个步伐下,新农村人民应该保持着自己正确的民生和民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发展好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由于我的调查是口头形式的,所以没有统计出详细的数据,该报告只是反映了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和好的方面,故不能作为有力结论。

  农村基础建设调研报告 [篇3]

  为了全面了解我区农村基础建设的情况,我们于2011年11月中旬,深入淮阴区北吴集、袁集、南陈集、王营等地实地调查了解等方式,对我区农村公路、通讯和卫生、教育设施等情况开展了调查,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形成了调查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农村公路得到较大改观。现有区道154公里、乡镇道169公里、村道763公里、社道1200公里。1997年至2003年,硬化改造乡镇主干道8xx-xx公里、新修水泥公路220公里,实现了乡乡镇镇通水泥路和“半小时”交通。农村村村通

  公路率10xx-xx,社社通公路率94.xx-xx。

  农村通讯事业发展迅速。我区电话普及率居淮安市前茅,是淮安市第一个村村通电话的区。截止去年底,全区农村固定电话达6000xx-xx部。农村电信事业的发展,为扩大农村信息交流、发展农村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村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现有中心卫生院4所,镇乡卫生院27所,村卫生室36xx-xx,共有农村卫生人员126xx-xx,其中乡村医生51xx-xx。每100xx-xx口有农村卫生技术人员2.xx-xx。2003年,完成了全区乡镇卫生院体制上划工作。为整合卫生资源,推进农村卫生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在全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此外,积极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工程,改水受益人口达55.2xx-xx人,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40.2xx-xx。

  各类学校建设步伐加快。全区现有完全小学以上各级各类学校125所(9所完全中学,1所高级中学,21所初级中学,79所完全小学,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职业高中,3所成人中

  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3.24万人。现有教职工7249人,专任教师6581人。近年来,全区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共投入近3亿元先后在苏北地区率先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以及图书、体育艺术器材等“四项配套”工程。自2004年始连续3年高考本科达线超千人,引进近千名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教学一线。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现有在校生近万人,就业率达到100%,区职业高级中学05年、06年先后被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培训就业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农村公路方面

  一是我区村社公路仅仅是毛坯路,技术等级低、路面状况差,等外级公路所占比重达64.2xx-xx,中低级路面和无路面公路所占比重达8xx-xx以上,全区村通油路或水泥路率仅为1xx-xx,难以发挥农村公路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二是村社道路管护难度大,改造资金严重不足。三是农民“一事一议”筹资、投劳难。四是机构改革后,镇乡交管站职能并入村建站,存在从事村社道路管理专职人员少、责任不明确等问题,给道路的建设与维护带来困难。

  (二) 农村卫生方面

  一是医疗机构布局不合理,同一镇乡所在地卫生院重复建设,重复投入,没有形成有效组合,造成卫生资源浪费。二是投入严重不足,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村医疗网点及村社卫生室虽面广,但普遍存在设备、技术落后、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差、服务水平不高、药物监督审计失控等问题,因而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治病需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弱,使农民看病就医难,医治重大疾病更难。三是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未得到足够重视,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

  (四)农村教育方面

  全区中小学数量多、分布散、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多数学校教学实施不完善,存在无实验、教学仪器,运动场小,学生吃住环境差等诸多问题。

  三、对策及建议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责任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村现代化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因此,各级各部门应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

  刻认识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定期研究和解决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抓好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村民的认识水平,增强建设与管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明确区、街道、镇(乡)、村社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事权,建立事权与责任相统一,责权利相结合的分级负责制,并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奖惩。区委、区政府应将此项工作纳入对街道、镇乡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

  (二)立足长远,突出重点,认真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与实施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先行。全区建制调整后,应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和对相关规划作调整,并认真组织实施,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1、按照《淮阴区公路建设规划》和今年交通工作会对全区农村公路建设的具体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快我区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本着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彻底改造农村公路,在保持一定宽度同时,一次性硬化道路路面,避免低档次的多次重复改进。2、完善《淮阴区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医疗机构布局,有效利用和合理布局卫生资源。3、认真实施《淮阴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针对目前中小学分散、入学高锋期已过的实际,结合全区建制调整,适时对全区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其余镇乡宜各设一所中心小学和一所初级中学,有可靠生源的非乡镇只设置教学点,以集中人、财、物力办好学校。

  (三)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政府应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和积极鼓励、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建议重点加大对农村公路和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等建设的投入,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目前,我区92xx-xx公里农村公路即将进行油路和水泥化改造,改造资金投入巨大,建议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解决,即上级补助一点、地方政府筹集一点、农民一事一议解决一点。加大乡镇卫生院人事、财务、管理已上划卫生主管部门管理,建议区有关部门协助做好经费上划,保证农村卫生投入适度

  增长。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1xx-xx的资金补助,努力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逐步安排资金,加快实现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目标。坚持分步实施、重点投入原则,扩大中小学规模,完善教学设施,增加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政府办教育行为,确保区级财政教育支出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依法实现财政对教育拨款的“三个增长”。多渠道筹集学校建设经费,大力发展校办产业,积极争取国家及市级财政支持。同时,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保证各级财政教育专项经费全额用于教育。

  (四)采取切实措施,真正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严格履行基建程序,确保公路工程质量。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是生命。要严格基建程序,做好勘查设计、质量监管、施工监理等工作。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比照市政设施建设的做法,对公路工程质量责任实行终生制。

  2、加强已建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三分建、七分养”,应高度重视已建农村公路的管养工作,对蚕食、毁坏、侵占、污染公路等违法行为要进行严肃查处。对《公路法》未涉及的村社公路路政管理,建议参照区乡道进行管理并落实管理责任,形成区、镇(乡)、村统一的管理体系。鉴于目前镇乡交管人员少的实际,建议在现有事业单位中进行调整,落实专职人员,明确其职责,切实加强对村社道路的管理工作。

  3、 重视办好职业教育,按照“政府扶持、齐抓共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各项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建议规划建设依托金加工等支柱产业的职业学校,走产学结合的联办路子。

【农村基础建设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农村调研报告04-03

农村沼气调研报告01-01

农村医保调研报告12-31

农业农村调研报告12-31

农村挂职调研报告12-31

农村问题调研报告11-24

农村建房调研报告12-31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11-24

农村支教调研报告12-31

农村能源调研报告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