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4-06-12 11:00:05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村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的,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按这一要求,城镇建设的第一要义是城镇发展,而城镇发展的本质是什么呢?是提升城镇价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该树立科学的城镇建设与发展观,把提升城镇价值作为城镇建设的第一要义。近年来我县的城镇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显著成绩。为进一步了解我县城镇建设现状,探索加快城镇建设的方式方法,我就太和县的城镇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现把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农村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一、总体情况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北平原腹地;北邻亳州市,南连颍泉区,东靠利辛县、涡阳县,西接界首市,西北与河南省郸城县相连。城区位于县域最南部的颍河之滨。南距阜阳35公里,北距亳州75公里,东距涡阳县66公里,西距界首市27公里。县域面积1860平方公里,人口167万,县城关镇面积2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2万。

  太和历史悠久。属古《禹贡》豫之域。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新郪。自秦始为县,先后改名为新阳、细阳、颖阳、万寿、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县治移至今地,改"泰"为"太",取《易〃乾〃象辞》"保合太和,利乃贞"之义。名胜古迹遍布境内,倪邱孤堆、七处故城遗址、元代建造的文庙建筑群等都记载着太和古老的文明。

  太和县气候温湿,日照充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安徽省典型的农业大县、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种植呈粮、经、饲三元结构,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高梁、红芋等为主,经济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烟叶、薄荷、中药材等见长,尤其是薄荷,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薄荷油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一以上,油质特佳,素有"亚洲薄荷在中国,中国薄荷在太和"的美誉。中药材主要品种有桔梗、板兰根、白术、白芍、党参、牡丹、药菊等,均以产量高、质量好而闻名中外,其中桔梗更是远销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成为全国桔梗生产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太和又是椿城樱乡,太和椿芽、樱桃清时即为贡品,在国外也久负盛名。地下蕴藏的石油、煤炭、高碘矿泉水等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均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太和工业城乡并举,门类齐全。初步形成了以医药、化工、纺织、食品加工、造船、木材加工、毛发加工、有色金属等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以加工出口薄荷油、木线条、撕膜绳、中药材、筛网、人畜毛发等产品的一批乡镇企业正在蓬勃发展。

  太和县商贸经济活跃,以医药贸易闻名全国,是皖西北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尼龙绳、木装饰条、薄荷油、中药材、红芋三粉、毛发、筛网等众多的专业市场日益壮大,辐射全国。医药商业与新兴的医药工业相互促进,形成了发展势头强劲的医药经济,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商经济",成为带动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

  太和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京九铁路、漯阜铁路穿境而过;南洛高速公路、商阜高速公路和105国道、308省道在境内纵横交织;颍河常年通航,经淮河通江达海;县城距阜阳火车站和阜阳机场40公里,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

  二、太和县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1、以规划为龙头,科学引领城镇化建设。规划工作是推进城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城镇建设开好局、起好步的首要之举和关键环节,做城镇规划工作,对我县城镇健康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我县在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中,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服务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目标和任务,用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发展思路,努力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镇集聚能力和建设水平,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截止到目前,在建设局的具体组织下已完成27个乡镇总体规划的编制调整,全县288个中心村、1100个居民点的规划已于去年年底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编制任务,在今年初进一步进行完善并严格按法定程序完成了报批手续。目前各村镇已逐步进入实施阶段。

  2、以增强城镇载体功能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017年以来,我县加大了资金投入,全年全县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约

  1.84亿元。其中修建城市型道路120公里,沥青路面180公里,绿化及栽植各种树木2.5万棵,人均绿地面积达0.02平方米,安装路灯580盏;修建排水管道405公里;今年县政府投资350万元用于改水改厕(即沼气建设),同时争取上级资金360万元用于镇村公益事业建设。目前各乡镇在垃圾处理、道路建设、给排水、村容整治等项目上还存在较大空缺,缺少有效的资金支持。城镇建设始终是政府的重要职责,需要不断增长的公共财政投资支持,但同样重要的是要对外开放。目前我县城建领域对外开放程度还很低,外资和民资进入城建领域的规模很小,这是困扰我县建设进一步加快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应加快城建改革,加强对城建领域招商引资环境、方法和政策的研究,既要向外资开放,又要向民资开放,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快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城建领域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3、按照“统筹发展”的思想,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我认为目前其切入点,应该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硬件,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实践。我县在完成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后,各乡镇都在不同程度

  地按照规划进行实施,主要表现有四个特点:水利设施有所加强、交通状况明显改善、电力供应惠及大众、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在新农村建设中较为成功的有三堂镇玉泉新村、李兴镇皇姑新村、马集乡和谐新村,共投资5500万元,农民1250户,节约土地资源670亩。

  此为,县城建局作为职能部门,在村镇建设管理方面加大了城镇规划区建设管理力度,规范了“一书两证”、“一书一证”办理程序,严格执行法规,加强了用地和建设管理。

  三、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县城建设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新的视角来审视,用群众的眼光来评价,我们的城镇建设仍处在低水平的发展阶段,与周边城市相比仍有相当距离。主要表现在:

  1. 城镇规划管理水平较低,规划起点不高,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不到位。规划建设管理的宣传工作跟不上,建设管理力度不强和管理方法滞后,居民建房报批意识淡薄。致使镇区道路两侧建设按照规划报批情况少,造成了沿街建筑高低参差不齐,建筑风格不显,立面效果差,采光间距不够,镇容镇貌不整等现象。

  2.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城镇建设管理存在不少问题。机构改革后,乡镇建设所被撤销,造成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力量薄弱。城镇规划与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保等规划衔接不上、规划水平低,执行也不好。土地、街容街貌、道路交通、社会治安、以及流动人口管理未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综合管理体系。环境卫生管理缺乏专门的机构,城管人员编制和经费不到位。

  3.城镇经济基础薄弱,中心城区辐射功能不强。城镇供水、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绿化覆盖率低,道路高低不平,等级低、路况差,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城镇建设缺乏有力产业支撑,如县城公厕、县城停车场、县城垃圾处理设施、城市道路建设等仍显不足,有的尚未启动。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财力匮乏制约城镇建设的发展。城镇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事业。而现行的财政体制使乡镇政府的财政紧缺,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供热、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

  5.配套扶植政策有限。小城镇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植配套政策不多,上级资金配套力量太弱。导致小城镇数量虽多但规模小、层次低,特色不鲜明,中心镇、试点镇、特色镇有名无实,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产业集聚作用不明显,难以发挥示范作用。

  6.企业带动效果不明显。乡镇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不能形成经济带动作用。企业入住镇区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的有效方式。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几乎没有形成规模大企业,而且大部分是私营企业,融资方式匮乏,发展速度缓慢。

  四、加快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国城镇建设划分为五种类型:工业主导型城镇、特色农业主导型城镇、商贸主导型城镇、交通主导型城镇、旅游主导型城镇。我县城镇建设属于商贸主导型城镇。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

  打造皖北地区重要的医药加工和集散基地,新兴的工贸城市的目标,城市发展方向以向北发展为主,最终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倪邱为县域次中心,以其他4个中心镇为区域性中心,以105国道与308省道为"十"字型经济发展轴线的空间发展格局。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着力提升现代城镇经营理念,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真正把我县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典范和宜居诱人的乐土。

  1、坚持规划先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是城市规划的根本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目的所在,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坚持规划先行,运用发展观,创新思路、与时俱进。当前我们要充分利用《太和县太和县城市总体规划》和《太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契机,积极与市对接,按照城乡一体化进行规划,拉大小城镇骨架,提升小城镇规划建设档次,不断提升县城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城市空间扩展步伐的加快,使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促使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要真正实现城区与镇区的城乡一体化,就要把更大区域内的镇区居民点、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同城市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

  《农村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2、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实现小城镇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项目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载体,是城市招商引资和多渠道筹资前提。因此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快县城城市化建设,不断提升辐射带动作用。最近几年是我国城市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就要从经营城市中去找答案,就是以招商引资为突破

  口,以项目为载体,搭建融资平台。我县的小城镇建设今后要在完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才能有效提高小城镇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以打通断头路为重点,注重配套城市道路,建成城市外环线。重点做好团结路向东延伸至长征路、文明路向东延伸至长征路等11条路的建设。改造排水设施,如杨沟排涝站建设、团结沟(水产局至团结路段)、舒乐东路柳青沟北段改造工程实施等,以提高城市排涝能力,同时要尽快升级改造县城供水管网,抓好公厕、垃圾中转等公共设施建设。

  3、坚持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加快特色镇建设,不断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以城区路网工程为契机和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地方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小城镇建设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通过企业的发展不但可以繁荣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当地财政税收,通过税收可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收入等,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在发展企业,特别是发展当地企业上下工夫,壮大我们的经济实体,带动当地小城镇的发展。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在建设资金上要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同时积极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在土地资产运作上,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此外还要积极争取银行贷款。

  4、坚持以人为本,建管并重,努力构建和谐人居环境。建设是生产力,管理是生产力,看一个城市怎么样,关键是看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是路越宽

  越好、广场越大越好,关键是要以人为本。强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在抓好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抓好小街小巷等民生的建设管理,加大“三小”公共设施建设的力度,将公厕、垃圾中转房等公共设施建设规范化,二是加强基层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完善乡镇级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加强对各级小城镇建设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监督机构,加强对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通过规范管理、有序引导、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无论新区开发还是旧城改造,都要严格按照“谁开发、谁建设、谁配套”的原则,坚持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力争建成一片,美化一片,努力促进物业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三是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建立清欠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实施民工工资“一卡制”,会同县劳动部门成立清欠办,外来施工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前缴纳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执行民工工资上报备案制度管理措施,保障民工的合法权益,推行市建管处的“八”字亮-剑精神(高、严、细、实、新、准、快、好);四是推进建设系统行风建设,创建学习型机关,全面提升建设系统干部职工整体素质。

  通过此次对科学发展观的调研,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了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及时性与必要性,学会要有意识的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不断将其与专业能力相结合,

  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分析。就城镇建设而言,也得到了如下理论认识: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提升城镇建设水平的基本前提。科学发展观视域的未来城镇,应是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镇,应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城镇。因此,一是坚持以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或物为发展目的是更新城镇建设模式的出发点、落脚点。在城镇建设中,我们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二是城镇建设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在编制总体规划时,要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多方面的统一,防止单一化。三是城镇建设要坚持协调的发展观。应把城镇建设同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同深化农村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同农村工业化进程结合起来。四是城镇建设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应立足长远,不能涸泽而渔、焚林而猎,要充分考虑代际间的公平,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重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第五,以建立和谐城镇作为战略目标。和谐社会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重大进展,在城镇建设中,我们必须努力贯彻这一思想。逐步缩小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差别,保证群众共同享受城镇化发展的成果,促进城镇各阶层的和谐共处,营造团结、友好的社会氛围。

  农村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篇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城镇化,作为其中相关的重要方面,得到了国家的极大重视。故,我国“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把含有农村城镇化的区域规划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我们小组六人分别对辽宁省东港市、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镇、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和庄浪县、黑龙江省黑河市、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大坝场镇等六个地区进行了调查,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 相关理论

  城镇化:城镇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的过程,体现出非农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越高,其城镇工业化、信息化程度就越高,非农人口的比重就高,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高。城镇化具有阶段性的发展规律:发达国家的进程表明,当城镇化率达到20%以后,城镇化进展呈加快趋势,城镇化率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当城镇化率超过70%后,其速度又趋减缓,最终稳定在80%至90%之间。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和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文明向广大农村的蔓延将是不可阻挡的。

  二、 调查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将农村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规划”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的设想。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之一。稳步推进城镇化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农村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对该课题的研究,既是现实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措施之一。

  三、 调查方法与程序

  我们首先预想出农村城镇化建设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制作出问卷,然后对六个地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发现问题并分析其原因,而后根据各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分别对各地区大胆地提出了设想和合理化建议。

  四、问题与对策

  1、农民对城镇化建设缺少认识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文化程度越低,对“农村城镇化”这一名词越不了解,而农村地区人们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所以农民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了解程度不够。以我们对辽宁省东港市的调查为例。(因为客运站候车室人流量比较大,而且人员组成杂乱,旅客等车闲暇时也比较容易接受调查,所以我们分别在东港和大孤山两站候车室进行了调查,统计调查数据成下表:

  调查显示,有74%的人们对城镇化建设了解程度不够,相对了解的仅占了26%,这表示,对农民的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否则城镇化进程难以加快,农民难以实现全面小康。我们对其他五个地区的调查,也是如此,其中甘肃省庄浪县问题相对严重,可以看出,西北的教育问题仍然严重 。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各级政府起的只是起推动作用,只有农民真正意识到农村城镇化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解决问题才有实效。所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积极引导村民由“小农意识”向市场化、社会化观念转变,在思想意识上为城镇化和社会转型奠定基础。各地村委要加强对农民的学习教育,可以在村里开展一些农业技能培训班、兴趣爱好培养班之类的活动,在学习中实现他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发现,一些大学生竟然没听过“农村城镇化”这一名词,这表明,中国的教育存在问题,存在着教育误区。高中教育,不应文理科界限分明;大学教育,应该是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双管齐下,大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要对社会有最基本的认知,以便将来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回报社会。

  2、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缺少吸引力,富有特色的小城镇才具活力和凝聚力。城镇规划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这是实现城镇建设特色的根本保证。

  小城镇特色包含以下四方面:

  一是鲜明的产业特色。小城镇建设必须有产业支撑,经济是城镇发展的动力,小城镇建设应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但是,各地在积极扩展小城镇建设规模的同时,必须认真思考如何依据本地资源、区位、人文、历史等优势条件,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才是小城镇发展的力量源泉。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链,比如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

  庄浪县养牛场           东港市海蜇、虾养殖区       黑河市华子蘑种植基地

  二是独特的区域特色。城镇特色是一个城镇个性的反映,有特色和个性的城镇才具有魅力。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中国在城镇发展历程中也同样创造出许多辉煌。有浓郁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向人们追述上个历史时代的文明和城市风貌特色的见证。可是,综观当前有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虽发展势头较快,但是精品城镇不多,有特色的更不多,很难从城镇特色上去识

  别这个城镇与那个城镇的区别。南方一个城镇在风景区内建了一座牌坊,看上去很恢宏,做得色彩艳丽,富丽堂皇。但这种北方风格的牌坊放在南方城镇的风景区,就非常不符合南方城镇风格特色,显得是不伦不类。现在人们都称赞大连很美。大连市在当初确立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城市过程中有句名言“不求最大,但求最好”,这种“好”也包括了要有自己的特色。大连通过建设有自己城市特色的实践印证了特色的重要。

  三是鲜活的生态特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营造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应该成为城镇发展与自然相协调的永恒主题。有些小城镇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山体植被茂密,树木葱茏,水面较多、较大,自然风光比较优美,不少小城镇还拥有国家级、省级的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这些都应当是为营造小城镇生态特色提供的最佳基础。

  (大孤山古建筑群)          (大孤山古韵小区)

  四是有文化品位的建筑特色。建筑是反映一个城镇文化品位和风格特色的重要标志。人们把耸立着的有特色的建筑精品比喻为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歌。无疑,城镇各类建筑群体如同是向世人们展示的一部部作品,是非优劣自有旁人评说。怎样才使自己城镇的建筑作品少留历史遗憾?首先,要做好城镇建筑特色设计定位。现在有些小城镇兴建一些洋楼或者是欧式一条街,这不是本土文化,没有民族味、地方味。我们不是排斥外国建筑文化,我国也有不少城市中保留着许多外国式建筑,但它是某种特殊历史年代留下的建筑印记。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各种建筑风格很多,城镇建筑特色设计,应当邀请富有经验的专业设计者,结合地方人文历史,文化习俗,创作出富有区域地方建筑特色、文化韵味的设计蓝图。在城镇建筑特色方案确立前,应组织各有关方面人士和专家研究讨论,应当把最能体现一个城镇建筑特色风貌的东西展现出来。这样无论是对小城镇新区开发,还是老镇改造,都受到城镇建筑特色设计控制与指导,合理安排布局,对建筑物的高度、体量、立面、色调,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施工、工程质量等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确保小城镇建筑特色风貌总体上统一协调,使人感到这个城镇有魅力,有韵味。其次是城镇一条街、一条路或联片、组团或建设活动应依据城镇建筑特色的总体要求,在建设方式上实行综合开发建设,其效果更好。三是小城镇里零星房屋建筑,同样应依据城镇建筑特色设计要求进行建设,小城镇有关设计规划部门要及时做好技术指导工作,让居住在城镇的人们都懂得怎样注意把自己的城镇营造得更有特色、更有韵味,让大家都来关心、爱护有特色、有品位的小城镇。

  3、环境问题

  调查显示,人们对环境问题普遍关注。大部分小城镇环境问题有待改善,主要表现在街道的整洁程度,污水垃圾的处理,雨天街道积水排放问题,以及城镇绿化问题;农村地区主要表现在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后,大部分地区没有专门的环境基础设施。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养殖废物、农业废弃物和生活污水任意

  排放,使我国大部分农村“脏乱差”现象严重,环境卫生状况差。

  对此,相关部门应增加环保人员投入,增加垃圾处理设备,呼吁人们携手共建新家园,热爱我们共有的家,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增加地下排水管道,地下管道应是一个城镇的经脉,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程度的标准;扩大城镇绿化面积,人居环境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而生态环境的主体是绿色植物。因此,绿化工作应成为美化环境的亮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城镇建设的着力点和小城镇投入的热点。城镇绿化投资不仅无风险,而且效益高,会带来植物自身及环境的不断增值,以优美的生活环境凝聚人,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人,以优化的生态环境感染人,并造福于子孙后代。

  4、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农村社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农村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农村基础设施一般包括:交通设施、农田水利设施、饮水设施、电力设施、通讯设施、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农村文化设施等。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六个地区农村基础设施都很落后,经过对相关部门的访问,得知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方面: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表现在资金总额较小,资金投入分散,配套资金不足;二是建设规划不优。表现在布局不太合理,设计不尽科学。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中,没有注重规划设计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致使农村基础设施与新时期农村发展不相适应。三是设施效益不高。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加之管护不力,许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下降。四是技术服务不强。部分技术人员自身能力较低、技术较弱、敬业精神不强,技术指导不到位,工程质量不高。对此,相关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并加强管理,统筹规划;要强化服务,整合部门力量;加强技术培训,增强服务意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聚集各个方面的力量,促进部门有效配合,齐心协力,全面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5、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不协调

  经调查发现,六个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配合不够,多为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人文素质落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构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抓各类文化艺术基地建设。建设并充分利用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文化艺术培训中心、村文化室及乡村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为农民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二是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三是树立品牌意识,努力培

  育、发展乡镇特色文化。四是积极组织开展送科技、送文化下乡活动,引导农民学科技、学文化,增强致富本领和转岗转产就业能力。五是开展多种形式体育活动,提高农民健身意识和健身知识。

  五、设想与建议

  通过对问题综合分析,我们大胆提出了以下设想和建议。

  1、 坚持科学规划,加快小城镇建设

  从总体看,农村城镇规模多数偏小,层次普遍较低。主要表现是基础设施落后,市场简陋,卫生状况不良,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在大多数乡镇,仍然以马路市场、露天市场为主。构建具有先进水平的基础设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小城镇特色规划,遵循规划,大力推进和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把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作为主攻方向,把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作为重要途径,以推动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环境大改善,全力建设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城镇。

  2、 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用现代经营模式发展农业,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农业,加快设施农业、畜禽业、渔业、林业等四项重点产业发展,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每个乡镇至少培育一个规模龙头项目,以此为抓手,带动“一个城镇,一个品牌”的迅速发展。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链,比如草莓、禽蛋、特色大米、水产品养殖、捕捞、加工产业等。

  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率高,有利于促进人口城镇化。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情况看,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从我国全国的经济结构看,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偏低,因此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关于第三产业发展重点,要以农村小城镇为依托,大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第三产业。要让小城镇成为农村第三产业的聚集中心,除了大力发展为小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外,还应该大力发展以周围村庄农民为服务对象的第三产业,对周围村庄农民形成一种经济的向心力。发展面向广大农民、方便农民生活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服务产业,重点要发展商业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业、邮电通讯、信用储蓄、社会保险等服务事业。充分挖掘地区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

  3、 大力建设村民集中居住区

  问卷调查统计显示,人们大部分认为,集中居住能极大地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准,加快村民发家致富的步伐,建设村民集中居住区能有效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我们对辽宁省东港市大孤山镇村民集中居住区(古韵小区)进行了采访调查,我们随机走访了30多户已经住楼的村民,首先看到屋内讲究的装饰、崭新的家具、齐全的家用电器,他们无不对入住楼房赞不绝口。对于集中居住,村民体会

  大体上有五大好处:一是卫生,过去住平房或瓦房,环境差、经济条件差,卫生意识差,即使想讲卫生也讲不上去。住楼后,崭新的设施和环境自然促使他们讲究卫生,各家的卫生状况得到了根本改观;二是舒适,过去大小便都要到院子里厕所解决,夏天挨晒、冬天挨冻,住楼后这已不再成为问题了。过去住破旧的平房或瓦房,房顶、墙面及门窗都透风撒气,冬天很是冷,即使烧煤,室内温度也达不到15度,现在新楼房普遍使用的外墙保温材料,保温效果好,即使关了供暖阀门也能达到15度以上,楼上遮挡少,夏天前后窗一开,比在平房凉快得多,过去容易着凉感冒的老人和孩子现在明显减少;三是便利,过去由于居住分散,有的家里学校远,小的学生长年由家长来回接送,负担很重。现在集中居住,家离学校很近,再也不用接送学生。门诊、超市、休闲、娱乐等设施陆续配套齐全,村民生活更加便利;四是安全,过去住平房或瓦房,院墙和房门多是摆设,经常发生入屋盗窃案件。入住楼房后,每家都安装了安全门,每个单元都安装了对讲防盗门,每栋楼房安有摄像探头,小区内设有警务室,再没有发生过入室盗窃案件。集中居住极大地提高了大孤山镇村民的生活水准。集中居住加快了村民发家致富的步伐。首先,旧房拆迁上楼后,每户村民按照人口、旧房面积和旧宅基地面积分置换楼房不少于2套,按照当下的市场价格,房产价值是旧房的十多倍,而这些新房子的获得,村民基本上没有花钱。其次,村民增收的路子明显拓宽,大批企事业单位在城中落地,村民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建设村民集中居住区有利于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一个过程。村民集中居住,土地统一规划,有利于引进农业先进机械设备和技术,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村民集中居住,有利于城镇文化建设,方便开展各类文娱活动。

  4、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工作推进机制

  各地区要建立相应的专门领导机构。各城镇和有关部门,都要从全局出发,切实加强领导,和新农村建设相配合,认真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把建设小城镇作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各地区市级领导应把小城镇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纳入全市直接管理范围,并定期进行考核。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农村城镇化建设必然需要投资,每每涉及到投资,就难免会有贪污。因此,各级领导要建立相对健全的监督机构,完善监督体系,坚决打击贪污行为。各家新闻媒体,也应设置“农村城镇化建设”专栏,进行专题报道,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小城镇建设、各界广泛参与小城镇建设的浓厚氛围。

  5.以制度创新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制度创新,应随着国家在不同时期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和价值选择加以调整,这必然涉及到对原有城镇化制度与政策的创新与再调整。要推进城镇化,就要推进城乡一体化,那么就要打破原有的二元经济结构。追溯到根本上,就是落实“以人文本”、“公平正义”发展理念的过程。农民只有获得平等的权利(财产权、就业权、福利权),才能对未来形成稳定的预期,才能转变生活方式融入城镇化生活,在城镇化过程中获得足够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进而才能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因此,政府要落实城乡统筹发展,做好城乡统一规划,建立布局合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紧密结合的城镇体系,创新政策和机制,突破不利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制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确保提高进城进镇农民的社会保障,让他们享受到国民都可分享的社会保障。要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中小城镇具有内生动力,实现优先发展。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加快农村人口的城镇化。统一城乡就业市场,让农村就业人员进入有政策保障的正规就业市场。

  六、感想

  通过一个假期的调查,我们收获都非常大。此次调查,使我们学到了很多在校学习不到的东西,使我们对国家农村城镇化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使我们对社会的认知更加深刻。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城镇化建设将会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参考资料:

  《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制度创新》

  《农村新论》

  《中国乡村发现》

  《论小城镇建设特色问题》

  《第三产业结构》

【农村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11-23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10-20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03-01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06-05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02-14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11-23

调研报告 农村建设11-24

农村小康建设调研报告11-24

农村建设调研报告11-24

农村沼气建设调研报告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