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收入实践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24 04:24:53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村收入实践调研报告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一向是中国的头等大事,而农村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表现,是关乎国际民生的大问题,对于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和生活状况的调查,有利于我们更好更直接的了解农村现状。实际上,农民在人口基数上占了很大的比例,国家要想繁荣稳定,农民日子是否好过关系重大。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来说,能够直接接触农村,了解农村生活状态的机会并不多,但是作为中国未来的脊梁,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国家真丝的状况,认识到中国大多数农民在怎样的环境下。清醒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形成踏实与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农村收入实践调研报告

调查对象:

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唐八里村村民

调查途径:

实地走访

主要内容:

一、农村收入来源

(一)农民收入多元化

现在的农村居民,已经不再单纯依靠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他们不但有农业、牧业、副业的收入,更加懂得充分利用时间,获得更大收益。大部分年轻人不会呆在家里专门从事农业生产,而这些农业生产大都是他们的父辈完成的。当地的年轻人一般会选择本地的一些公司‘饭店’商场等地上班,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外出打工,还有一

部分年轻人通过学习一门技术来养活自己。、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的来源,使农民收入不再单一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国家近几年来不断大力度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一直处于党和政府工作的中心,这些政策落实到,便是一系列的农民政策。从减少到免除农业税,提高余量购价,给农民补贴等,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由原来的人均年收入2000元增加到5000元。

(三)、增收速度缓慢

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GDP为4460元,大约相当于540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300美元右。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12.2%。即使考虑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农村人均GDP的目标确定为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长率也要达到8.4%。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四)城乡差距加大

1、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2002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为6005元,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为800-1500元,城乡差别为4.12至7.62。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如果考虑到农民收入中生产投入占较大比重,城乡差距则达到1000,有的家庭甚至达到2000。

2、与富裕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拉大。县与县之间农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2017年,城区农民人均收入为3420元,村镇为2077元,相差约1333 元;2001年相差约1500元,2017年相差约1540元。同一个县中,乡镇与乡镇之间农民人均收入也有较大差别,相差在一倍甚至几倍。

(五)地区发展不平衡

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从全国的形势来看,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上海、北京和浙江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的3~4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区之间相对差异较小,因此,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的递增趋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小,而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更大一些.

二、造成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

(一)、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

突出表现:一是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

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 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较 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思想和过份 依赖政府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地调整产品结构,不 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三是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农民不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对市场需要什么,既不去研究,也不会去搞深入细致的调查,捕捉不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在组织农业生产时,不是先看市场后抓生产,而是今年的生产看去年,对市场判断不准把握不准,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赚钱种什么,种出什么就赔钱”。

(二)、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还跟不上形势要求

《农村收入实践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总体看,一是特色主导产业总量小,覆盖农户少。农业产业化经 营率还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低, 大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 益共同体,还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产业化经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 值水平低,初级原料生产比重大,大部分农产品基本上是从农田到市 场,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高科技含量产品少,加工增值率 低。二是结构调整还只是停留在规模扩张上,缺乏在内在质量提高上 下功夫。以蔬菜为例,近两年来,有的地区蔬菜种植特别是设施蔬菜 种植,面积连年快速增长,为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种植结构

雷同,品种特色不明显,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贮藏、保鲜、深 加工及包装、运输等严重滞后,如不抓紧研究对策,将有可能出现新 一轮的结构过剩,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农民的负担比较重.

据调查显示,该村大部分农民家庭都有两个孩子,孩子要上学会需要一笔很大的投资,现在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学,不一辈子像他们一样只是个农民,供一个子女上大学几乎要花掉农民家庭三分之二的开支;家庭长辈的供养也需要一笔的开支.除此之外,还有农作物每年的成本开支.家庭生活费,子女教育费,农业成本费,三个最基本的方面的开支累加起来,对与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生活就难上加难了。

三、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

(一)、 农村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每到夏夜里,村民们也会走到村里的广场上跳广场舞来强身健体,老人们多选择下象棋等。极大的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村民们的身心健康。

(二)、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中国自古是一个养儿防老的国家,特别是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民无法向城市里的工人,领导干部那样,有养老保险,

所以他们只能在年老时依靠子女赡养,现在国家正在普及养老保险可以在60岁后定期领取养老金:医疗保险则是当地居民每年缴纳10元,在患重大疾病史可以得到80%的报销额。农村医疗保险以做到家家户户都有的情况,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当地普通农民很少能支付飞起昂贵的医疗费用,有些人患病时为了省钱只好放弃治疗。农村医疗保险,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也为和谐社会的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交通与环境

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村村通的工作,对农村的交通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使得农村路面平整,通车方便,但是由于一些原因,路面的破坏有些严重,需得到即时的修缮,为村民带来便利的交通,提供更好的条件。

农村的绿化较城市来讲高于城市,但是由于缺少垃圾处理厂,城市与农村所产生的垃圾不能得到即时的处理,造成垃圾堆积,对于农村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白色污染对于农田有很大的危害,如不进行即时的处理,将造成严重破坏。

四、农民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一)、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农民素质低下,专业技术落后。 所以,外出打工只能靠卖苦力,而且工薪微薄。而社会就业形势的日

趋紧张,劳工素质要求的高标准化,使得农民外出打工的路上充满了荆棘。由于外出打工赚大钱的梦想破灭,加之城市对农民的歧视,一些打工仔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严重的影响了社会治安。

(二)、农民普遍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没有先进的思想、科学的致富之路。

加上个别村干部工作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不能积极的为农民致富出谋划策,为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出点子。

五、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在村子规划上,做到公路通到家家户户大门口,极大地方便 了村民;路旁可以栽种果子树,这样既美化了农村环境,

又为村民增加了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

(二)调整农业结构,引进适合当地环境的经济农作物,因地制宜, 帮助农民发展经济作物。让科技与农业接轨,引导农民发展高科技农 业。多向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扶持农民发展农副产业,便为其提供 技术指导,经济援助农民创业的经济忧虑和技术忧虑,积极鼓励农民 创业。

(三)大力扶持,创办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 民收入的同时解决农村劳动力外流的问题。让一家人可以经常团聚, 父母都在孩子和老人的身边。

(四)完善农村邮政,通讯,医疗,卫生,教育,保健等基础设 施的建设,特别是农村的教育设施。

六、社会实践体会

社会实践是一种动力。看到在土地上耕种的农民,在工地上挥汗的工人,在边防上守卫的战士,我明白了书桌的分量,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是人民哺育了我,是国家陪养了我,给了我知识和一切。作为一名大学生,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会无条件地把所学的知识和一切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农村收入实践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社会实践是体味人生的“百味筒。”让我深刻体味了一下生活的酸甜苦辣咸,为以后出了社会后将所面对的现实作好了心理准备,是自己到时候不在迷茫、不在彷徨。

社会实践是验证实力的“试金石”。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的大舞台,我们才真正体验到自身知识的欠缺,能力的有限。任何理论知识只有与实践密切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行不行,实践中看!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的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不要以为自己是大学生就很了不起,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多着呢。我们需要虚心的向前辈向同行请教,不断的充实自己壮大自己。

总之这次实践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给予我了很多启发。但实践也只是个过程,真正的目的是要我们改变思想观念,学会学习,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不被社会淘汰,才能为建设祖国、奉献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农村收入实践调研报告 [篇2]

本次调查,我以访谈法为主观察法为辅走访了我所在村镇的部分农户。做了一份关于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通过调查,我了解到,近年来,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生活水平也有所上升。但在某些方面还有不足之处。

一、 调查情况

1 、 30户农户基本情况。合计人口 120人,其中有劳动力 58人,占总人数的 48%。外出务工 26人,务农 31人,务农人数占总人口的 24.4%。农村实际务农劳动力,年龄在 48-60岁以上的,占 71%,大多为年龄较大的男性和留守妇女;文化水平多为小学、初中。耕地 102亩,人平 0.85亩。

2 、农民收入基本情况:① 30农户粮食种植主要以双季水稻为主, 2011年粮食种植面积共 203.1亩,粮食产量共计 13.7万斤,提供商品粮7.54万斤。粮食总产按商品收购价(平均 1.15元 ∕ 斤)折算实现总收入15.75 万元,粮食生产性成本总支出 9.26万元,实际每亩人均纯收入 450.7元。②冬季种植油菜面积共计 55亩,占总耕地面积 17%,油菜人均纯收入 120.1元。③种植经济作物大户,自建花卉和苗木基地达 12亩,实现土地流转 5亩,家庭经营性年总收入达 20万元。基地按纯收益率 30%折算,其他种植业人均纯收入 165.7元。④养殖业方面来讲, 2011年生猪仅出栏 61头,年家禽共出笼 1002羽,人均养殖业纯收入 828.6元,所占比重大幅缩水。水产养殖年产量 4.15吨,人均纯收入 64.9元。⑤全年农民打工人均收入 5129元;政策性人均收入 71.5元;其他收入 789元。农民人均总纯收入达 6883元。

二、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一) 综合总体概况

根据 30户农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统计

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构成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较大。

1 、工资性收入: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稳定增长。 2017年农民工资性人均收入 4078.9元, 2011年人均工资性收入 4527元,比上年增加 448.1元,增幅 11.4%,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上升到 75%。

2 、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 2011年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 1106.9元,比上年增加 114.3元,增长 11.5%。 从调查情况看: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粮食收入绝对值逐年增加,在调查表中可看出它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因为粮食生产效益一直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粮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

较少。据统计,我市粮食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 49.7%,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仍然较大。

2011年粮食成本及效益情况表

对减少,农民增收面临成本高、收益低的压力。

3 、其他收入:服务收入、财产性收入略有下降;政策性收入稳中有增,加工收入稍有减少,以篾货、茶叶为主要农产品的加工收入受灾害性天气影响有小幅下降,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三)总支出情况 2017 年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 8151元,比上年增加 187.1元,增长 6.5%。 2011年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 8666元,与上年增加 515元,增长 13.3%。在家庭总支出中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支出增长比较快。

1 、受农资、饲料等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的生产性支出逐年增加。 2017年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 407.5元, 2011年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 480.3元,同比增加 72.8元,增长达 17.9%; 2017年养殖业生产性支出人均 347.6元, 2011年养殖业生产性支出 448.1元,同比增加 100.4元,增长 28.9%。同时,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也在增加,由于部分农机具享有政策性补贴,一家一户重复购置农用机械,增大了人均生产性支出。在家庭总支出构成中, 生产性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近三分之一,达到 29.6%。 2 、 农民人均生活支出明显增加。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4899元,比上年增加 264元,增幅 10%。 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5444元,比去年增加 545元,增长 11%。农民生活消费总支出随物价变化急剧上升,使农民家庭总支出明显增加。

三、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取得较快的增长,但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增收空间受限 。 一是农资价格上涨过快, 远远超过农产品价格的增长。 2017年全市农产品收入增长 10.2%,而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支出则增长 15%-30%不等,说明纯收益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投入产出率低,致使

农民收入增速缓慢。以肥料为例,实际市场价连续几年涨幅都在 15%以上(最新市场价格见下表)。

2011年 C两优 87、 C两优 396, V两优 1、 7、 8号价格均为 35元 /斤,比 2017年每斤又涨了至少 10元,上涨 40%。 二是 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 一些 中低产田 基础设施脆弱, 排水引灌、保旱保肥的能力不高, 抵抗风险灾害的能力较差, 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瓶颈。 特别是近年来冰灾、水灾、病虫灾害等发生频繁,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稳定性。 比如年初的冰雪灾害就给油菜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害,人均产量下降了 2.8%,其他冬种农作物生产也受不同程度影响。三是养殖业收入因多种原因相对减少。近几年来,因劳动力外出、饲料涨价、疫病及牲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原因,饲养牲猪的农户明显减少,导致农民的养殖业收入减少。从调查的 100户农户看, 2017年有 62户, 2011年只有 43户。

(二)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变小。 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适用技术应用差。绝大多数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出外打工经商的农民,多数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的工作,享受待遇不高;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就业难度将不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也将受到挤压。

(三)惠农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 近年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政策保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广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投入,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加大补贴力度,但这部分资金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扶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

(四)农民生产负担较重,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 近年来,农民承担的费用支出一直呈上涨趋势,有些不必要的开支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农民服务收入减少,财产性收入减少,仅有的资金不能满足规模生产的投入需要。

总得来说,农民在现阶段的生活水平还是有了相当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次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城镇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同时并没有更多的技术引入农村,

科技下乡之类的活动还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此外,向外转移的劳动力的素质不高,大多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手工业等。农村在教育、医疗、文化上的问题更是不容忽视。

我村农民存在的普遍弱势:当前我村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另外还有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业结构不合理等。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质量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就业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 、电视 、杂志、互

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 ,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 ,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进一步做好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不能再仅仅使用过去那些行之有效的老经验、老办法,而要更多地采用适应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WTO新形势的新思路、新办法。为此促进农民增收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促进农民增收。这是农村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摆在广大农村干部面前的一项首要任务。,促使广大基层干部真正把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2、要以搞活土地流转为突破口,解决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从立足长期发展的战略来看,必须从“土地是农民的基本保障”这一关键问题着手,通过搞活土地流转引进外商外资和城市资本,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土地效益,使流转出土地使用权的农户迅速增加土地出租收入,并将其中一部分用于社会保障,使他们能够取得长期收益。只有这样,才能一揽子解决上述问题。

3、要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努力增加农民的投资性收益。大力推行专业合作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突出以资金为纽带,使农户形成利益紧密的经济联合体。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农户组建投资性股份合作社,通过兴建和出租标准厂房、打工楼、仓库等,从事物业管理。

4、要以推进农业企业化为基础,提升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农业企业化是运用现代工业的投资方式、经营管理方式改造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一个过程,是使千家万户农民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形式有:家庭农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股份公司等。

5、要以重塑服务体系为抓手,着重解决农民增收中的实际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而目前,农民最为迫切需要的、政府和集体最能有所作为的,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重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的企业减免所得税或减收各项规费。同时,要继续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使广大农民增强市场意识、投资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拼搏意识。

依述调查结果,为我们勾勒出了当代农村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随着近几年来农业税的减免等各项措施的出台,农民头上的负担减轻了,农村的发展有了新的局面。各基层政府能够充分立足于自身的优势,结合当地的特点,指导农民走上新的发展道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等问题正在得到解决,但还是面临着城镇下岗人员的增多等诸多问题的挑战。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已经初见成效,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1.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促进农民增收问题,并且要把这种重视体现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坚决把主要精力从处理一般事务性工作当中解脱出来,真正投入到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当中去,多谋促进农民增收的门路和渠道,切实做到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力为民所使、智为民所谋。

2.要不折不扣地全面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三农”政策,做到在逐级贯彻落实过程中政策精神实质不折损、不走样,特别是国家安排的支农专项资金,要切实做到用途不变、金额不少,把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真正落到农民手中。

3.把全面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在转变干部作风上实现新突破。

4.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使其树立起三种意识。一是树立市场主导意识。调整农业结构必须面对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不仅要以当前市场行情为导向,还要以未来市场变动趋势为导向,要重视开拓市场,抢占市场。二是树立竞争风险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有风险意识,既要注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又要增加抗御市场风险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三是树立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做到新增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财政支农预算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分别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并且要把绝大部分的投入主要用于培训农民,用于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用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用于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用于扶持经济薄弱的村民小组和贫困户。

6.用城乡统筹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城乡统筹是考虑和解决所有“三农”问题的大思路。城乡统筹实质上是统筹城乡生产要素。首先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农村人多地少,要想致富,必须鼓励农民“走出去”。其次是统筹城乡信贷。目前农村全部贷款所占比例很低,与农村对GDP的贡献率不相称,信贷资金不足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要制定切实有效的货币信贷政策,建立健全融资体系,逐步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贷款的比重,切实解决好农民发展资金极缺的实际困难问题。

7.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负担是实现农民生产成本最低化、变相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举。因此,当前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首要的是要切实减轻农民的各种负担。一是要切实解决好农家子弟上学难的问题。二是要切实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三是要严格控制农用物资价格上涨。

8、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建设。在教育上要加大投入,把好乡村教师的师资水平这一关,树立起一种加强教育的思想;在医疗卫生方面要做好村民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养成有病就医的意识。同时要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整治封建迷信、赌博等活动,多搞一些有意义的文化项目来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在农村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靠自身努力,进一步勤劳致富。

2012年到来,各地农民都在盘点着自己家里去年一年的“收成”庄稼丰收了,打工挣钱了,补贴增加了,腰包越来越鼓了。

沉甸甸的数据同样记录着农民的增收之路。据统计,2011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875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3.6%,增幅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预计2011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仍将增长10%以上,延续了连续多年较快增长的好势头。

多种因素推动农民收入增长

细细分析农民的增收账本会发现,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都在增长,农民增收呈现出“多轮驱动”的良好格局。

主要农产品产量增、价格好,推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2011年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实现连续第八年增产。国家加大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力度,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及时启动油菜籽、大豆、棉花等临时收储。1—10月,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市场价格同比上涨10%以上,带动了农民农业收入的较快增长。

2011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快速增加,主要得益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的扩大和工资水平的稳定提高。尽管下半年部分小微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但并没有影响农民外出就业的总体形势,全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仍将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也有明显提高,2011年全国共有20多个省份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16个省份发布了2011年度工资指导线。

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含金量高,带动农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中央财政农业“四补贴”预算总额达到1406亿元,同比增加14.7%。中央财政还安排资金136亿元,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牧区和牧民给予补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提高等,都带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快速增长。

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稳步增加。2011年,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不断健全,流转规模继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征地补偿标准逐步提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都多渠道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增收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宽

经历了多年持续较快增长后,农民收入在高起点上持续增加的难度在加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然需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专家建言,首先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大力优化品种结构,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鉴于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专家建议,应着力提高农民非农收入。一方面,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力度,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改善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

近年来,强农惠农政策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应进一步推动落实。首先应保护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和基本稳定,支持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价格随着成本上涨而提高,健全完善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价格支持政策,保证农民获得合理收益。推动建立城乡平等的劳动力市场,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健全工资稳定增长机制,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改革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增加农民的股息红利收入。继续开展重点领域农村乱收费专项治理,促进农民减负增收。

班级:会计五班

姓名:周成林

学号:09052017

【农村收入实践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农村集体收入调研报告11-24

暑假农村实践调研报告11-25

社会实践农村调研报告02-10

农村调研报告04-03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02-23

农村调研报告集合12-19

农村低保调研报告11-23

农村农业调研报告11-24

农村养猪调研报告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