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一二单元教材解读,教学难点学会制定单元学习计划和学会自读课文的步骤,一二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与教参上大体相同这里就不再陈述,领悟细节描写展现人物高尚品质的写法。
教材解读讲稿
六年级语文一、二单元教材解读
一、总体感悟。
阅读教材,我发现六年级语文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有了质的飞越,将学生的学由横向的学习阅读方法向纵向的学会自主学习推进。本册四个“金钥匙”均在以往学习的阅读方法的基础上作了综合和概括,在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因此,本册教材的教学就不是单纯的习得阅读方法,而是在巩固以往所学能力基础上的总结总结与提高。
二、地位与作用。
“制定单元学习计划”和“自读课文的步骤和方法”是本册教材最重要的并贯穿了全册教材的两个能力训练要点,而恰好又同时出现在一、二单元,这也就决定了一、二单元的学习是全册教材教材的重中之重,是全面达成整册教材目标的关键。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各篇文章的能力训练点。
教学难点:学会“制定单元学习计划”和学会“自读课文的步骤
和方法”
四、单元整体解读。
第一单元(高尚主题单元)由三篇主体课文和二篇拓展阅读组成,内容有包含了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伟人高官的,普通老百姓的,内容涵盖广泛。第一课《一夜的工作》由于周总理伟大的人格及其重要的政治地位,理当排在第一,而《杨
震暮夜却金》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清官的故事,理应放在一块儿学习。《穷人》一课,以渔夫和桑娜极其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以及列夫托尔斯泰的威名,自然名列第二。《白桦林的低语》则从普通人的角度去阐释高尚,所以位居第三。而《尊敬普通人》则是由前面的人物推广来,理应放在最后。
第二主题单元(美与丑)也是由三篇主体课文和二篇拓展阅读组成,美主要包含外表美和心灵美两个层面,以往教材的第一课是《唯一的听众》,现在改成了《丑石》,我想教材这一变动有三方面的考虑:一是单元主题是“美与丑”,而《唯一的听众》只有美而没有丑;二是出于对学生理解层面上的原因,外表美是直观美、形象美,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心灵美是内在的美,要通过多方面的体会才能感悟的到的,所以改成了《丑石》。三|是出于单元课文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往教材的思路是:心灵美→怎样才算美→怎么变美→欣赏美;现在教材的思路是:发现美→怎样才算美→怎么变美→欣赏美。很显然,后者思路更为合理些。当然,我们也不难发现,二单元的课文内容显得不够丰富,我们可以找一些写景的文章(这是自然美)或写人高尚风格的文章(这是心灵之美)加以补充,或就真接把一单元课文的主要人物来一个大盘点,拓展加深学生对美的认识。对于“丑”《寓言二则》提出了两个方面,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忌讳,我们应该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找寻还有哪些“丑”行、“丑”事,只要学生能发现“丑”,其实他们也就认识了美。
五、单元教学整体设计方案。
教材的先后顺序反映了编者的思路,然而教学顺序是根据培养学生能力的需求而定的,所以教学顺序与编写教材是两种不同的思路,因此,教学的顺序与教材的先后顺序往往存在着一些差异。一、二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与教参上大体相同,这里就不再陈述。
五、分课解读。
《一夜的工作》
教学目标:
由于六年级教材既包含了新知识的学习又包含了对旧知识的巩固的双重性,因此,我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都以两个层面来呈现
新知:
1、从劳苦和简朴两方面体会总理的伟大人格,体会作者他的崇敬爱戴之情。
2、领悟细节描写展现人物高尚品质的写法。
巩固:
1、四年级下册所学的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问。
2、巩固五年级所学的列提纲。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写批注。
教学重点:新目标2和巩固目标1
教学设想:
1课时
一、由高尚引入课文。
二、让学生读懂课文大意,并试着分层,列出课文的简易提纲。
在此环节中学生在列提纲方面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
以作适当的点拨,比如:让学生找一找,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这样自然就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再让学生仔细阅读这三个部分,学生就很容易从总体结构上初步把握好这篇文章。
三、由“细”字入手,结合四年级下册的用“是什么,怎么样,
为什么”提问。让学生在存疑中结束第一课时的学习。
2课时
一、解决上节课所提问题
本课最大的写作特色就是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来表现总理的伟大人格。因此以细入手,也就是直奔主题,文章中多处细节,学生也很容易发现。让学生由“细”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细在哪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细?”“这样写究竟有什么好处?”等有价值的问题。有了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顺学而导,1、寻找细在哪里?作勾画、并写出自己的体会。2、全班交流。3、通过学生的朗读感悟,解决写得细的好处(即:可以表现周总理的简朴和劳苦)。在此环节中,教师要随机点拨:引导学生抓装极其简单”“如此而已”夜宵简单来体会总理的生活简朴;抓
装一尺来高”“审阅”以及总理审阅文件的动作和时间长来体会总理的工作劳苦。
二、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感受作者的情怀。
要领会作者的情怀,需要学生在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找寻情感
触发点。因此,对周总理审阅文件的那一段,要引导学生先区别“审阅”和“批阅、浏览”的基础上,教师创设情境让反复阅读,在一次次的阅读中产生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把周总理对工作的一丝不苟、不辞劳苦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再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就容易多了。关于朗读重音的处理教参上有,我就不再多讲。
三、总结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所学知识能力读懂教材,并利用教
材习得新知识。
《穷人》
教学目标:
新知: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感受穷人
善良、勤劳、坚强的美好心灵。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
法。
巩固: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弄清提示语的三种不同情况是。
2、提纲笔记(画情节曲线)。
3、写心得笔记。
4、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品格。
教学重点:新知2和巩固1、2、4。
教学设计:
1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并画出情节曲线。
此环节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可能学生的理解会不到位,教
师可作必要的提示,但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情节曲线的完成决不能是教师的行为。
二、提示语的巩固
这篇文章对较多,并包含了提示语的三种不同情况,教师可
选取文中三种不情况的句子,让学生加标点,巩固标点符号的使用。
三、找出小说的矛盾冲突。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著名的短篇小说,我们知道小说情节
的发展离不开矛盾冲突,读懂小说首先要读懂矛盾冲突,因此引导学生抓出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是学习小说的重要方法。
四、抓出最能表现桑娜矛盾的语句和词语质疑。
学生很容易找出句子“桑娜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
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和词语“忐忑
不安”。并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就可能会提出“桑娜为什么决定非抱孩子不可?为什么回到家又忐忑不安?她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样一些很又价值的问题。
2课时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桑娜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中桑娜“这样做”的意义。
二、以“忐忑不安”为线索进行探究。
学生很容易会想到桑娜之所以要忐忑不安是因为西蒙两个孩子没人收养会死掉的,而桑娜家里又很穷,所以很矛盾。这样便可以顺理成章地品读课文1、2自然段。领悟桑娜的勤劳和贫穷。如果顺着思路继续往下想,就会想到,既然她如此贫困,为何还要收养这两个孩子呢?又把学生引向课文第9自然段,让学生设身处地从桑娜内心出发,想象省略号可能省略了哪些内容,揣摩桑娜内心的想法,从而体会到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在这里需要我们教师点拨的是:尽管桑娜想到了很多,但是她从未曾想到过把孩子送回去。这是品味桑娜崇高品质的重要因素。在学生品味出桑娜的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之后,可以把教参上改编的那段话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比其表达上的不同,领会对人物的描写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不能虚假,只有真实才能打动人。
3课时
一、回顾前面所学内容。
二、学习故事的结果。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对这部分的学习,我们可以以丁丁的话展开讨论:(我觉得桑娜很高尚,渔夫更高尚。你认为呢?)引导学生抓住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三个方面去体会,但是渔夫的高尚风格最终要落在“熬”字上。也可以让学生由“熬”字展开想象来,渔夫以后会怎么熬过去呢?
三、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本课二者兼而有之,对生活环境的分析,虽然教参也作了分析,但学生理解起来很难,所以可以不讲。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是可以体会到的,本文的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有两处,可以让学生使用删除法(如果把这些内容去掉了,会怎么样呢?)去体会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怎样阅读小说,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以矛盾冲突为突破口,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同时尽可能以巩固以往所学学习方法。
关于“金钥匙”
“金钥匙”是学生学习的能力点,也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
也是教材的最终归属。如果我们抛弃了这些训练点,我们的教材将毫无意义。因此,金钥匙的学习要做到有计划、有督促、有反愧有总结,要扎扎实实地联系教材内容来开展,切不可离开教材,孤立地去学习。
如何进行教材解读—教导会议讲稿2016.
如何进行教材解读
教师讲好一堂课的关键在于备课,只有备好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而教材解读则是备好课的前提。有的人可能会说,课本对教学内容都作了详尽的阐述,教师按课本讲就是了,对教材还有什么可解读的呢?我们知道,书本上的知识是一种贮存状态的知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把这种贮存状态的知识首先转化为传输状态的知识,然后通过学生的学习再把传输状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而这两种知识形式的转化过程与方法,由于受多种形式的制约,课本上是很难把它们全都写出来的。因此,不经过对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就难于把握和完成知识形式的这两次转化。
教材中所讲的知识,要放在知识整体中去认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以真正掌握它的内容,认识它在整个教材结构中的地位,认识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这一点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有些青年教师,讲课只照本宣科,书本上怎么写的,就原原本本的怎么讲,对教材缺乏分析,因而把握不住概念、规律的本质及它们间的联系,抓不住教材的重点。这是造成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培养能力需要认识和比较各种知识的能力价值。而知识的能力价值具有隐蔽性,表现为不思则无,深思则远,远思则宽。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才可能挖掘出教材本身没有写出来的知识的能力价值,以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确定不是随意的,它既受教学思想的指导,又受教学内容的制约。进行教材分析,同时也是在酝酿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方法。因而教材分析的深广程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材分析是进行教学工作的一项最基储最重要的工作,每个教师都应
该重视这一坏节,并要具有分析教材的能力,掌握分析教材的一般方法。
每门学科的教学过程要有其学科过程特征,但更需要体现自己学科应有的属性特征,而这样的内容设计则依靠教师有效的解读教材(文本)去把握,即通过解读教材合理有效地寻求“教什么”,而不是盲目地一味地在“怎么教”即方法上下工夫。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师)说得好,“教学艺术来自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因为没有一节充满艺术魅力的课不是首先来自执教者对所教内容的准确把握上的。 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这恐怕是所有当老师的共同体会。任何一篇课文,只读一两遍是很难找到教的方法的。但当我们读了若干遍之后,读出味来了,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方法也常常随之有了。”所以,注重教材解读以及在解读中有效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对于目前乃至以后我们进行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就对如何解读教材讲自己的几点看法。
首先要确定解读的内容,其次要知道解读时要做到什么,最后是怎样进行教材解读。
一、确定教材解读的内容
1、弄清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
关于课标,我在这里多说一些
2016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6年版)。这是继2001年印发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后,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项重要举措,此课标将于2016年秋季开始执行。我们长春地区也组织了新课标的远程培训,在座的各位教师也都参加了,但不知大家学习得如何。因为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都是不同的,我在这里不能分学科一一解读,(在最近几天九台市进修学校组织的期初备课上,各学科的教研员会进行更为详细的解读,也希望参加培训的教师要认真听讲,回来之后,我们择机
组织相应的活动,进行二级传导。)我在这里只是简单的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较具共性的内容说一下,那就是——新课标新在哪?
四项内容强化德育为先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如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数学建议将《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历史增加了传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根据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在原有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中更加突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的内涵。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 三项要求突出能力培养
有关负责人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有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为此,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特别强调能力培养,提出三项要求: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针对教师反映对“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如物理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化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实验,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与时俱进创新课程内容
有关负责人指出,课程内容及时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如历史增加了“十六大以来的新成就”。充分反映了科技进步新成果。如物理增加了与“宇宙探索”“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新能源”等有关知识。一些学科结合学科特点,把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判断。如化学把“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
等有关知识列入了课程内容。同时,为了使母语教育符合不同年龄孩子特点,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仍然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回归传统:学生应学写毛笔字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从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在这次公布的新课标中,对三到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毛笔书法的要求。其中规定,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培养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新课标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与高中课程标准形成更好衔接,有利于老师们更为系统地开展教学。以地理学科为例,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2、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
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分三个版本:北师大版、长教版、人教版,每个版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编排体系。我们要认真琢磨。
3、把握教材的特点。
4、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
5、清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6、解决教材疑点、疑难。
7、学情分析。
8、拟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和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二.解读时做到什么(有什么样的要求)
1.准确。力求达到“推敲”——探究细致。
2.深刻。力求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深度。
3.多元。力求达到“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理解多样。
三、怎样进行教材解读
1.系统备课
对教材进行解读,首先要系统备课。系统备课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且要通览教材。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敏勤教授对此有过专门的论述:“首先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不管是哪个年级的教师,都应该把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通读教材,认真对照课程标准,知道本学段本学科的教材包括哪些基本知识,教学重点是什么,哪些知识前后可以整合起来,本套教材的编排意图和体例是什么,教材内在的逻辑线索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画出本学段教材的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
通览教材的要求是:对所教学段的教材体系有宏观的把握,清楚自己要教的某一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位置,明白如何承上,如何启下,教学的重点是什么。例如:小学教师、中学教师都要教学生默读,而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默读有不同的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学习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就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到五、六年级的时候,就要求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而且规定了每分钟不少于三百字,养成默读习惯;到了初中,阅读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五百字。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教的是哪一学段的学生,应该通览一下前后学段的要求是什么。作为教师,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通览自己任教学段的教材;作为学校,管理者要给教研组备上几套教材,让教师们通览。
在通览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对一册教材的目标要求和编排体系进行研究。对此,王敏勤教授也曾指出:“新学期的开始,教师也要通过读成册新教材,对照课程标准,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内在的逻辑线索,画出本册教材的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小学的英语数词在一册教材里出现了三次。为什么出现三次?第一次以儿歌形式出现,主要让学生熟悉一下,产生兴趣;第二次以单词形式出现,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第三次以问答形式出现,是让学生将其运用到生活中。通过这样的研究,对教材的整体脉络清楚了,理解也深刻了。等再次上课时,就对每一课内容的重点和深度有了较好的把握。
当教师把一册的教学内容都掌握之后,还要进一步深入解读一个单元的内容。因为教材是分单元的,语文教材分单元,其他学科分章、分节。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单元内各部分内容的互相关系是什么,都需要解读清楚。就语文教材而言,每个单元里面有自读课,又有讲读课,讲读课有第一课、第二课,甚至有第三课,自读课也有一至两课。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作用,这些都是需要弄清楚的。有的教师往往把自读课上成讲读课,这说明他们对教材的编写意图缺乏了解。
下面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单元分析的例子。内容为人教实验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进行了分析。该单元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主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篇:《长城》、《颐和园》,自读课文一篇《秦兵马俑》。但教科书没有明确语文训练的重点。该老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她发现第一课运用了概括分类法写景,第二课运用了移步换形的方法写景。前两课是讲读课,介绍了两种写景的方法。第三课自读课,是让学生自己根据前两课的写法,来分析用的是什么方法。通过分析,她就能够看清教材编写的脉络。当然,给学生教什么、怎么教,还需要将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对单元内容进行解读,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对当前文本进行解读
在上述系统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当前文本的解读,是教材解读的关键环节。首先,教师要依据系统备课的成果,明确这一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解读当前的教学文本,还要强调对规律性知识的理解。教师平常写教案都要写教学重点。那么什么是重点呢?重点就是规律性知识。按照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说法,规律性知识就是结构性知识,而结构性知识就是每一课所要交给学生的概念、原理、公式、结论。布鲁纳指出“:在教学中授以基本结构的知识,能最好地激发学生的智慧。”“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思维与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重点’知识是否巩固。这种‘重点’知识,就是反映事物特性的重要结论、概括、公式、规则、定律和规律。”
教学论告诉我们,教材内容一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直观系统,就是教材所提供的直观情境,比如图片、事实等,诉诸于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二部分是概念系统,就是这一课要教给学生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结论。第三部分是练习系统,就是教材上的例题和练习题。这三个部分中的核心就是概念系统,直观系统和练习系统都是为概念系统服务的。就语文课而言,其规律性知识就是通过阅读课文,要教给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现在有些教师抓不住这个中心,或者虽然抓住了,却不够重视。引导学生推导出概念以后,就轻轻地放过去了。初一语文有一个单元,主题是“学习科学知识”。语文教师不是自然教师,不是物理教师,也不是化学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教给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这显然是不恰当的。通过学习是要获得一些知识,但是语文教师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读写能力。上述的教材编写方法,取消了语文训练,是一种去语文化的现象。如果语文教材取消了语文读写能力的训练,那就不能叫语文课了。所以,语文的规律性知识,就是有关提高语文能力的知识。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要做到“用教材教”,解读教材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打磨和锤炼,结合具体
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环境,作具体处理,针对教材的不是加以增删、修改和调整,从而达到灵活使用教材的目的。
第三,要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思路。新教材有一种观点叫做淡化概念。它的编排思路是先出现一些情景、一些故事、一些材料,概念系统轻易不出来,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推断。例如现在的品德学科,好多教师都不知道该怎么讲,因为教材中讲了很多故事,还有很多链接,而结论不明显。学生考试的时候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该怎么答题。其原因就在于它的编排思路是不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举一些例子,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结论。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个编排思路,就会引导学生把结论推断出来,然后运用这些概念去解答一定的练习题,解释一些社会现象。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3.发扬独立钻研的精神
“拿到一篇课文,先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凭着自己的理解,备第一次课。第二次,找来和这篇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料,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的特色。上课和设想的东西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会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不断区别哪些地方顺利,哪些地方困难,对设想进行调整,再备第三次课。”
总之,在教材解析过程中,教师们首先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再通过与他人主动交流,吸收其教学思想的精华之处,“以人之长、克己之短”,不断进行反思、总结,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对教材的正确认识和独到观点。
期会课专题讲稿
如何进行教材解读
六台中心学校小学部
付勇
2016.8
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课标与教材解读演讲稿
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课标与教材解读
双泉镇东一学校 苑丽萍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双泉镇东一学校的苑丽萍,很荣幸能与各位朋友交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作为语文教师,不知大家对语文这门学科是怎样看的,我自己认为:语文,应该是一缕清风,怡荡着我们的心海,使我们的天空四季蔚蓝;应该是一阵细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我们的人生永不枯竭。它轻轻的从我们身边走过,飘然间,我们抓住了它的永恒。语文又是一门终身受益的学科,学好语文就犹如拨开荆棘,寻找到一条通向文学殿堂的路。
要引领孩子走进文学的殿堂,探索文化,就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灵活驾驭教材。正所谓“深入其境方知教材别有洞天,品尝其味方知教材魅力无限。”下面,我就从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教学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说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其中既有一以贯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又有可以分出层次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各个学段之间的目标环环相扣、螺旋上升。
(一)、第二学段目标是:
1、初步识字能力, 认识2500个,会写2000个。
2、初步会默读,学习略读, 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3、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学习修改习作中明显的错误。
4、学会倾听,领会要点,把握主要内容,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
5、收集资料,共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单元内容标准:
围绕本册目标,第一单元确定的内容标准是:
1、认识27个字,会写27个,正确读写2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4、结合语文学习和口语交际内容,把阅读的感受和搜集的资料相互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5、通过课外搜集和口语交际的内容按一定顺序,想象画面,写下一处景物。主动修改习作。
6、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材
(一)编写特点
1、 文质兼美的课文,使学生既能学到语文知识,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启迪。
2、从单元导读到语文园地紧紧围绕“自然奇观”安排,围绕专题安排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紧密相连,前后照应,环环相扣,使整组内容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3、课文中的吐泡泡,课后思考题,词语盘点,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体现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4、课后练习题注意引导学生主动积累美词佳句的兴趣。
5、 美文配上美图,相得益彰。
(二)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及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全册教材共分8组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
其中,第一组自然奇观让孩子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壮观,受到了自然美的熏陶。主要由点明单元学习重点的主题和单元导读, 围绕专题选编的精读和略读课例,补充阅读的阅读链接和资料袋,以“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我的发现”为主要内容的语文园地组成的旨在培养学习兴趣的趣味语文。
(三)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1、横向整合
本组教材以“自然奇观”为专题,以体会作者生动描写为学习重点精心设计,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学习内容与学习重点、口语交际与习作彼此联系,相互交织,形成知识链。同时每一个部分又用它独特的方式发挥作用,凸显主题,深化训练。
从课文内容上讲,《观潮》一课让学生领略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景象,感受大潮的奇特、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让学生了解大峡谷的地形地貌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魅力。《鸟的天堂》一课让学生走近充满生机的大榕树,观看活泼快乐的小鸟,感受南国美丽的风光。《火烧云》一课让学生了解火烧云上来、下去的全过程,感受火烧云的多姿多彩。四篇课文用不同的景观,具体生动的描写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除了课文,教材在细节处的编排也紧紧围绕单元专题。比如,《观潮》课后的资料袋中对钱塘江大潮形成原因的讲解。不仅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到钱塘江大潮的有关知识,而且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课后的资料袋,介绍了大峡谷的发现、测绘和论证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对大峡谷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而且也感受到了中国科学家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
从课文的表达方式上讲,整个单元围绕学习重点,将不同形式的生动描写,与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有机结合。《鸟的天堂》运用了由远及近、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火烧云》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态的变化,为我们展示了栩栩如生,神奇莫测的景象。各具特色的描写风格,把单元主题诠释得恰如其分。使学生在感受神奇美丽的景观的同时,也惊羡于大师们精彩绝伦的写作风格。
2、纵向整合
自然景观的鉴赏能力是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表现,所以教材在一年级下册第一组就安排了“多彩的春天”专题。二年级上册第一组安排了“热爱自然、了解自然”专题。三年级下册安排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专题。本册第一组安排了“自然奇观”专题。五年级上册第一组六年级上册第一组也分别安排了“自然风
光”和“感受自然”专题。但在学习目标上有所不同,一、二年级侧重识字。三、四年级不但要了解自然景观的美丽,还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而五、六年级则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其表达效果。可以说本册教材的作用是对低年段学习的延伸,也是对高年段学习的铺垫。。教材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循序渐进,把自然的美印在孩子们的心上,把审美的主题进行到底。
三、说教学建议
(一)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单元教学重点,教学中应做到:
1、字词教学,稳固扎实。
字词教学虽然已不是四年级教学的重点,但字词的教学仍然要贯穿于小学六个年级的过程中,所以完成识字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但是教师仍然要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做适当指导。除此之外,还可采用听写的方式,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总之,要把字词教学落实到实处,真正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2、理解课文 引导学法。
(1)整体感知、段意导引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四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可把课文按体裁归类,渗透总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如第一课到第四课都是写景的文章,教学时,可以在帮助学生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概括。教师的作用是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并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给学生这种抓段意的方法很适合写景和说明性的文章,长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能力,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2)问题统领,品读感悟
一个贯穿全篇的大问题,能带领学生走进精美的课文,学生在默读中思考,边读边提出自己的问题,找出答案。读中动笔圈点、勾划、批注。这样读思结合,写思结合,然后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中理解内容,习得方法。例如在教学《观潮》时,我们可以提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每个部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和段落去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提出疑问。小组交流讨论。让每个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疑,并能流畅地表达。教师用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交流认识和感受,对有关词句进行点拨。对于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相机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解决。
(3)朗读体会 加深理解
朗读是一种感化、一种熏陶,课程标准对每个年段的学生都提出了朗读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朗读的含量,不仅留足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读,还要在朗读的方式方法上做以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美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朗读让人其乐无穷,朗读让人受益终生。
(4)注重积累、学以智用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本单元的课文文质兼美,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把优美的词句熟记在心,使之变成自己的财富,这样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笔下。
(二)说评价建议
适时适当的评价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为了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采取以下的评价方法:
1、课堂表现。
课堂上学生的讨论 、发言、朗读采取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的方法,这种评价方式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
2、课外阅读
为了达到“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的目标,我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要求。并根据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在家阅读的部分由家长评价,并且不定期的对家长进行评价反馈调查。在班级阅读的,每读完一本书,给同学讲出书中内容,相互评价。在不断的评价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使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在书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善于总结。
1、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一资源。
2、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网络资源,再现课文情境;补充文本空白;补充作者资料;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3、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生活在环境保护相对较好的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且乡土人情淳朴,这些都是学生社会实践和写作的绝好资源。 总结:
语文,是人们相互交流的语言工具,同时又是文化艺术。引导孩子们体味人间真情,在语文的乐章上谱写爱与美的赞歌;感悟人生真谛,在语文的妙笔下闪耀理性的熠光;徜徉自然之乐,在语文的天堂里展现钟灵独秀的奇绝,是语文教师的一件乐事,一种享受。
【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汇编15篇】相关文章:
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汇编6篇01-04
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集锦15篇01-06
本科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6篇02-14
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九篇12-11
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合集7篇12-12
应届毕业生面试时的自我介绍范文09-03
关于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模板合集6篇01-09
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汇总八篇01-15
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集合六篇01-11
关于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合集6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