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 楼主 | 2017-07-22 08:28:35 共有2个回复
  1. 1《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2. 2观潮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重点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学案2017-07-22 08:27:30 | #1楼回目录

《答谢中书书》学案

2016.11.21

教师寄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品味文章的画面美,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导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

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3、朗读课文

(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1)自主翻译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三、合作探究

感受文章的画面美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感受文章的人情美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问难:

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六、小结: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只有区区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他状写的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文章清秀隽雅,如诗如画。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当堂测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的作者是(),字(),号()

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青林翠竹()晓雾将歇()与其奇者()五色交辉()

3.用现代语言翻译下面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5.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在生活中与学习中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简要概述。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教师寄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重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学过程:

一.基础积累: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2.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2.教师范读,确定朗读的节奏,找同学朗读,并做点评。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五、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当堂测试: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划线词语:

1.欣然起行()2.念无与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案

1、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

2、cuìxiēyùhuī

3、①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作者从各方面濡墨染彩,容截营构,使文章清幽秀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5、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态。启示: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亲近自然……

合作探究答案:

1.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当堂测试答案:

一,二(略)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观潮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导学案2017-07-22 08:26:34 | #2楼回目录

27《短文两篇》学案总编号NO:35

命题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1、积累的文言实词,能通顺的翻译课文。

2、反复诵读,体会两篇短文的作者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3、学会感知山川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惟以披阅为务”(《南使》)。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21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本文便写于此时。

2、“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3、注音。

夕日欲颓()未寝()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藻荇()....

4、解释加点的字。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庭下如积水空明()...

5、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自主探究】

用原文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一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2、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处处扣装月”字来写,正面写月的句子有,侧面写月的句子有。

3、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相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王钦峰)

【小组探究】

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以下题目。

1

1、“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写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李宗刚)

二、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以下题目。

1、古人爱把竹柏比做君子,比做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拓展练习】

窃糟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1),必以其说驾(2)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子(3)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4)弗得。有仕(5)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注释】1.道理:这里只宋元道学,理学。2.驾:驾驭,统摄。3.郁离子:原为刘基所著的书名,这里借为作者自称。4.方:酒方。5.仕:做官。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昔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主酒家(主持、掌管)B、以鲁酒渍之(浸泡)

C、索而饮之(索取)D、金子以佛夸予(夸奖)

3、翻译句子。

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

4、本文讽刺了怎样一类人?(张爱芹)

观潮学案

命题人:审核:№36

【课标点击】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把握文中描写的钱塘江潮,水军演习,吴中健儿的弄潮等三方面的内容。

2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相融合的特点。

【难点剖析】

《观潮》一文是按照怎样的次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先写涌潮时震撼人心的声势,然后写水军演练和弄潮儿的特技表演,最后写民间和宫廷观潮的场景。这样写的好处是:惊心动魄的景物描写,既让读者饱览了大自然的奇观,又为军民的精彩表演创造了特殊的环境气氛。怒涛来势如此凶猛,势不可挡,谁能想到竟然有数百名弄潮儿在惊涛骇浪中表演绝技?真是不可思议的奇迹,也是天下罕见的奇观!成千上万的人前来观览,是顺理成章的事。

【课前预热】

1.给下列字注音。

京尹()雷霆()艨艟()()....

奔腾()乘骑()如履平地()...

倏尔()一舸无迹()善泅者()...

罗绮()倍穹()僦赁()()....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方其远出海门()②吞天沃日()..

③则一舸无迹()④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⑥则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⑦出没于鲸波万仞中()()⑧倏尔黄烟四起()......

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间()⑩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动词。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发()身,手()十幅大彩旗,()先鼓勇,溯()而上,()于鲸波万仞中,()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课堂学习】

自主学习,感知课文,解决疑难

1.读第1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描绘钱塘潮之“形”的语句是:“。”

②描绘钱塘潮之“色”的语句是:“。”

③描绘钱塘潮之“声”的语句是:“。”

④描绘钱塘潮之“势”的语句是:“。”

2.读第2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张)

①写参加演习船舰之多的语句是:“。”

②写阵势变化多端的语句是:“。”

③写水兵演练技艺之高的语句是:“。”

④写双方演习作战之激烈的语句是:“。”

⑤写演习声势之大的语句是:“。”

解读文本,重点把握

本文重点在描写,

对于的描写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主次分明。(王)提升训练

“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

【拓展迁移】

二鹊救友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卵将雏。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儿扬去。未几,一鹳(ɡuàn)①横空而来,“咯咯”有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zā)②,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③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释】①鹳:一种较凶猛的鸟。②匝:圈。③盖:原来是。

【文言知识】说“集”。“集”是个多义词。上文“集古木上”中的“集”,解释为“栖”、“躲”,句意为喜鹊栖在古树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悲鸣不已()②顷之()③若相语状()④“咯咯”作声().....⑤遂俯冲鹊巢().

2.“二鹊亦尾后”的“尾其后”,应解释为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鹊巢其上

②似允所请

4.成语“声嘶力竭”中的“嘶”,解释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28观潮

1.yǐntínɡménɡchōnɡbēnjìlǚshūgěqiúqǐqiónɡjiùlìn

2.①当时②用水淋洗③船④马树立⑤加倍高⑥租用即使⑦巨浪浪头高⑧忽然⑨江岸⑩城墙连接

3.披文持争迎出没腾身

1.①仅如银线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③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④吞天沃日,势极雄豪2.①艨艟数百,分列两岸②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③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④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⑤水爆轰震,声如崩山3.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4.“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回复帖子
标题:
内容:
相关话题
相关帖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