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答谢中书书1

26答谢中书书1 | 楼主 | 2017-07-22 07:28:36 共有3个回复
  1. 126答谢中书书1
  2. 226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3. 327(一)答谢中书书

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提示对偶描写。

26答谢中书书12017-07-22 07:27:09 | #1楼回目录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预习案: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释加点的词语得意思。

四时俱备沉鳞竞跃晓雾将歇....

有能与其奇者夕日欲颓五色交辉....

3、本文作者,选自,号,著有。

3、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日欲颓,沉鳞竞跃。

(5)是欲界之仙都

(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导学案:

1、预习成果展示:

教师听写字词,找四名学生板演。

2、合作探究

1、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2、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第二课时

编写人:公维美审核人:初二备课组时间: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预习案:

1.背诵课。

2、翻译课文。

导学案:

1、预习成果展示:

教师听写字词,找四名学生板演。

2、合作探究

1、有人说陶弘景的文章就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2、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3、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拓展延伸

美好的景物总是让人产生无尽的暇思,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书写心中的美景

26答谢中书书导学案2017-07-22 07:26:08 | #2楼回目录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一、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

(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2)陶弘景:

2、初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二、自主学习(掌握下面的知识):

1、字词含义

(1)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

(4)晓雾将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

是。

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

是。

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

是。

这篇文章运用了等表达方式。

三、感知课文:

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层,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

第三层,感慨自然之美景。

2、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提示:对偶描写)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这封信和现在的一般书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谈一谈。

四、合作探究:

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示例:我从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出了晨昏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热烈欢快的晨景,和清静幽寂的暮景。

2.本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美妙至极,请你试举一例阐述一下“妙”在何处?

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奇者”以作者的感叹总括前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我检测:

1、解释加点词:

⑴答谢中书书()⑵五色交辉()⑶四时俱备()⑷晓雾将歇()⑸夕日欲颓()

2、“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_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

3、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志趣。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5、“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⑴、选出加点字意思有误的一项()

A蝉则千转不穷(尽)B负势竞上(凭借)

C横柯上蔽(隐蔽)D好鸟相鸣(美丽)

⑵、选出加点字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A从流飘荡B任意东西C互相轩藐D天下独绝⑶、解释加点字

①猛浪若奔()②风烟俱净()

③窥谷忘反()④梳条交映,有时见日()

⑷、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

是:

⑸、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参考答案:

一、1、⑴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⑵我国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2、tuíyù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略。

二、1、⑴交相辉映⑵坠落⑶潜游在水中的鱼⑷消散⑸参与,这里指欣赏。2、略。3、略。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写、抒情、议论。

三、1、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景之美。第三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2、⑴略。⑵提示:对偶描写。3、欣赏山川的愉悦之情和能与古今雅士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4、略。

四、1、思路提示: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传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

3、无人能欣赏景物的妙处,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望谢中书比肩。

自我检测:

1、⑴书信⑵辉映⑶季节⑷消散⑸坠落。2、跳山川之美景。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酷爱自然、归隐林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5、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6、⑴C⑵B⑶飞奔的马全、都通“返”返回掩映⑷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⑸略。

27(一)答谢中书书2017-07-22 07:25:40 | #3楼回目录

27.《短文两篇》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总—分—总)

(音韵美)

仰视—府视—平视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曦的变化,动静结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判断句,统领全文)高峰入云(仰视),清流见底。(对偶)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色彩配合之美)。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巍峨的山峰送入云端,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借代)竞跃(晨昏变化之美)。

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省略句、判断句)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绮丽的景色了。

一、重点词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长存3.晓雾将歇:知道

4.晓雾将歇:消散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6.夕阳欲颓:坠落

7.沉鳞竞跃:争相跳出

二、全文表达的是: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三、文学常识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现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被誉为“山中宰相”

山川之美共同话题)

总总貌(议论)山峰—高(仰视)

︱︱溪流—清(府视

总山川之美(描写)石壁—辉映(府视)视觉︱︱动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平视)四季的变化

分(抒情)静晓猿鸟乱鸣听觉

(议论)夕沉鳞竞跃视觉一日之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从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自己同乐,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在水中交错的藻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重点词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遂至:于是遂至:到

相与步中庭:共同,一起。

二、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在今四川)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首”之列.

三、赏析

回复帖子
标题:
内容: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