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2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2 | 楼主 | 2017-07-22 07:18:40 共有3个回复
  1. 1《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2
  2. 222《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3. 327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简案)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明确四季晨昏,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明确不是,尤其是乱鸣竞跃用得好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22017-07-22 07:18:01 | #1楼回目录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以至背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题解、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

四、疏通课文

1、解释加点的词

四时具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2、翻译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探究学习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明确:美。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明确:四季,晨昏。

4、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明确: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教师小结: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6、活动

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用“我从,看到之美,尤其是字用得好。”的句式造句。

明确: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哗哗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

这里有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绿,石壁五色交辉。尤其是“交辉”用得好,(交相辉映,共增山色)。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早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傍晚红日西沉,沉鱼竞跃。尤其是“将歇”、“将颓”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的静,流水的动;你看青林翠竹的静,五色交辉的动;你看晓雾将歇的静,猿鸟乱鸣的动。尤其是“乱鸣”、“竞跃”用得好,(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

教师小结:全文短短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各类皆备。全文无一字之虚,无一字之冗。

7、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自豪,得意之情。

9、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

六、练笔

这篇山水小品寥寥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你喜欢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22《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2017-07-22 07:18:09 | #2楼回目录

22《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以感慨起笔,“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同时也流露出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人相比肩的自信及自豪感。紧接着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寥寥数句,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实欲界之仙都”,赞叹山水之美,把自己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流露于笔端。了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文言文与现代文有时代距离,学生在阅读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文言文,而且部分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兴趣,但还有大部分学生兴趣不是很浓,在教学时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带领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完成了课文的通译,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完成了对课文的情节分析。预设和学生一起结合事例完成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及其现实意义。这里我既给学生安排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让他们利用彼此的合作高效地完成这项任务。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语文版八年级上教材。2、作者相关资料收集整理

3、专门为这堂课制作的ppt课件。4、相关的朗读音频文件。

五、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一)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3、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如诗画般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能力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文层次分明、叙事简洁、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四)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学生活跃、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共同探究文章精髓。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及豁达的胸襟。

六、教学重点、难点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1.

七、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在认知环节:学生自主扫除阅读中的字词障碍,引导学生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自主疏通文意。运用互动、合作等多重手段,整体把握文章要点,。

八、教学时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图片演示)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

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

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文学常识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

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

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

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

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

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

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

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

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

“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2、展示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

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二、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演示)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2.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3、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

1、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

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2、学生独立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总分总的进行整体感知。(演示)

四、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1、带着美去寻找美。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角度提示:山水交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例:

其一: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带着美去升华美。

①、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文中景色之美,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四季之景晨昏之景

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拓展提升——表达心中之美

1、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

①、演示背诵技巧:根据课文的结构和描写对象背诵课文。

②、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之美。

③、学生根据背诵技巧自由背诵课文。

④、分男女小组背诵课文,表达心中之美。

⑤、全班背诵课文,提升心中之美。

2、拓展练习,表达心中之美。

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雾气渐渐地消散,猿猴的长鸣、鸟雀欢愉的歌声回荡在山林间。傍晚的夕阳即将沉入水底,淡红的余辉映照在水面,鱼儿仿佛想饱览夕阳的风采,竞相越出水面,却不知夕阳的余辉给它们镀上了闪亮亮的光彩。

①、展示学生先学作品。

②、学生欣赏图片,用心感受画面之美。

③、老师举例,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④、学生自己捕捉景物的特点,练习描写。

⑤、学生回答,表达心中之美。

六、布置作业。

美与我们近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

七、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八、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仰视——高峰如云

答俯视——清流见底

谢写之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中景

书书景晓雾---猿鸣

晨昏之景夕日----沉鳞

抒怀——欲界之仙都

27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简案)22017-07-22 07:16:26 | #3楼回目录

27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图片演示)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文学常识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2、展示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1.

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二、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演示)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3、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

1、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

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2、学生独立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总分总的进行整体感知。(演示)

四、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1、带着美去寻找美。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角度提示:山水交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例:

其一: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带着美去升华美。

①、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文中景色之美,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四季之景晨昏之景

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

五、拓展提升——表达心中之美

1、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

①、演示背诵技巧:根据课文的结构和描写对象背诵课文。

②、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之美。

③、学生根据背诵技巧自由背诵课文。

④、分男女小组背诵课文,表达心中之美。

⑤、全班背诵课文,提升心中之美。

2、拓展练习,表达心中之美。

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雾气渐渐地消散,猿猴的长鸣、鸟雀欢愉的歌声回荡在山林间。傍晚的夕阳即将沉入水底,淡红的余辉映照在水面,鱼儿仿佛想饱览夕阳的风采,竞相越出水面,却不知夕阳的余辉给它们镀上了闪亮亮的光彩。

①、展示学生先学作品。

②、学生欣赏图片,用心感受画面之美。

③、老师举例,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④、学生自己捕捉景物的特点,练习描写。

⑤、学生回答,表达心中之美。

六、布置作业。

美与我们近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

七、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八、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仰视——高峰如云

答季俯视——清流见底

谢写之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中景

书书景晓雾---猿鸣

晨昏之景夕日----沉鳞

抒怀——欲界之仙都

3.

回复帖子
标题:
内容: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