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子翻译导学案

文言句子翻译导学案 | 楼主 | 2017-07-12 18:59:08 共有3个回复
  1. 1文言句子翻译导学案
  2. 2“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二)
  3. 32016年文言文翻译句子导学案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达要求明白通畅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玻,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遣使聘之。

文言句子翻译导学案2017-07-12 18:57:19 | #1楼回目录

文言句子翻译导学案

教学目标:

强化“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争取字字落实”的原则和“翻译六字诀”

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内文言语句翻译的合作探究讨论,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温故知新: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3、是寡人之过也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导学达标:

一、文言文丢分的原因:

二、翻译技巧:

1、文言文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翻译应达到的标准:“信”、“达”、“雅”。

(1)信——要求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

(2)达——要求明白通畅,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玻

(3)雅——要求造句考究,文笔优美。

3、文言文翻译的“六字决”:

①留:(保留法)——人名、地名、帝号、官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译:

②删:(删减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夫赵强而燕弱。

译:

③调:(调序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

④换:(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类的活用现象,也应该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

璧有瑕,请指示王。

译:

⑤补:(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1

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

包括: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今以钟磬置水中。

译:

三、现场演练:

1、学生练习翻译文句

2、小组讨论解决

3、学生汇报翻译情况,师生研讨解决疑难

4、教师作重点知识指导

朗读短文《身无长物》: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①“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②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③“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翻译划线的三个句子。

①②③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

译:

四、练习巩固(自主解决,师生研讨,巩固所学知识)

1、将下面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范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告者,乔阳不闻,邑人愧而归之。乔往喻曰:柴,欲与父母相欢娱耳,何以愧为?”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

译文:

2、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宗令封德彝举贤,德彝视事三年,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唯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夫君子之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其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之不能知,安可诬今人以无才。”

译文:

五、教师归纳总结:

六、布置作业:

2

“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二)2017-07-12 18:57:15 | #2楼回目录

“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二)

高三语文组张文超张小剑

学习目标:1、巩固课内文言语句的翻译,强化翻译基本功。

2、通过对课内文言语句翻译的合作探究讨论,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3、通过文言翻译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能力。重点:通过对课内文言语句翻译的合作探究讨论,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难点:通过文言翻译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过程:1、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2、当堂检测巩固拓展一、自主学习检测

1、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候。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将领,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夺取了阳晋。(廉颇)被封为上卿,凭着他的英勇无比,在诸候中很出名。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积极建立功业、视死如归的人。4、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大王喜欢音乐,齐国的老百姓该差不多了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6、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却没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二、展示交流、问题探究

探究一:文言文翻译错误的类型及对策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应对策略:保留法

2、实词的翻译不够准确——推断法(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3、把今义当作古义翻译——替换法。(烈士:积极建立功业、视死如归的人。)

4、翻译中虚词没有体现出来——对照法(译句没有把:“甚”和“则”两个虚词翻译出来,应当翻译成“非常”、“那么”,即“大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的老百姓该差不多了吧。)

5、该删除的词语没有删除——删除法(“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应删除)6、省略成分没有翻译出来——补充法

7、翻译句式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移位法

三、拓展训练

一、阅读108页“管仲曰:”文段,翻译划横线的句子注意:被动句、判断句式,词语“三、肖”

二、阅读312页《李邈传》,完成相关训练。翻译下列句子:

1、邈言契丹人未厌其主,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

李邈说契丹人还没有厌弃他们的君主,于是教童贯暗中联合契丹来图谋金人。2、金人犯京师,诏趣入见,邈慨然复起就道。

金人侵犯京师,皇帝命他急速入见,李邈激昂振奋,再次出仕上路。3、朝廷自主和议,而尽以诸道兵畀师道,视敌为进退。

朝廷自管主持和谈,而把各道的军队都交给师道,看敌人的情况决定是进攻还是后退。4、金人至,邈乞师于宣抚副使,且间道走蜡书上闻,皆不报。

金人到了,李邈向宣抚副使请求援军,并且抄小路传送密信上报朝廷,都没有得到答复。5、“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

“你违背盟约,所到之处抢掠我们的金银布帛和人民,为什么还顾忌我们说你们是敌人呢?6、“汝不以此时归二帝及两河地,岁取重币如契丹,以为长利,强尚可恃乎?

你不在此时送还我们的两位皇帝和两河地区,每年像契丹一样收取丰厚的财物,来谋求长久之利,难道将来你们的强大还可以依赖嘛?7、将死,颜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

将要死的时候,李邈面色不变,面向南拜了两拜,端坐着接受刑戮。

2016年文言文翻译句子导学案练习及答案2017-07-12 18:58:44 | #3楼回目录

★2016年文言文翻译句子导学案

广饶一中一校区

【定点演练】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3分)

译文:

2.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3分)

译文: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3分)

译:

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3分)

译:

【答案及简析】

一、1.有一个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了解他买的是千里马。(比,副词,接连,连续;旦,早晨,这里指一天;人莫之知是人莫知之的倒臵)

2.希望您环绕着马察看它,离开时再回头看一下它。(还,通环,围绕;去,离开,顾,回头看)

二、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王、霸,都用作动词,足,意动用法;莫之若,莫若之的倒臵)

2.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其,表推测的语气词;几,将近,接近;是以,以是是倒臵)

三、(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

【答案】B

【解析】渝,改变、违背。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如本题可用坚贞不渝推导。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此亡秦之续耳..

【答案】C

【解析】表假设;A表地点,在/表对象,和;B表修饰/表转折;D主谓之间/的。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⑤

【答案】A

【解析】②是齐国的现状;④说桓公推行仁政;⑥是桓公的对外政策。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

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答案】C

【解析】明确的表达反对意见错,管仲赞同称霸,只是认为齐桓公没有做到以民为本。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3分)

【答案】(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用刑罚恐吓百姓,不用强力禁止百姓)。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3分)

【答案】(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走向正常了)。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4分)

【答案】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业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治理百姓的人,必须知百姓的疾苦,并且用道德使百姓忧惧,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用刑罚恐吓百姓,不用强力禁止百姓)。注意这四点,足够可以治理好百姓了。桓公说:好,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尽忠心,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让我听听您的主张。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忠诚,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不是自己想要的就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呵!

桓公又问说: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时于天下,那可以做到么?管子回答说:可以。

桓公说:从哪里开始做就行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如何?管子回答说:公治理公族,家治理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系,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宽放旧罪,救助旧宗,为无后者立嗣,人口就增殖了。

减少刑罚,薄收赋税,那么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土,使之在国内施教,人民就有礼了。(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走向正常了)。这些就是爱民之道。

桓公坐在位臵上,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则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业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桓公移动身体离开席位,拱手而发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您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为劳顿忧伤,而国家举事竟没有时间限定。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愁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举事有时间限定,百姓就不为劳顿忧伤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举荐给先君才行。于是命令百官有司,削好木板并备好墨笔。第二天,全体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使纳税者只出百分之一,孤幼不准处刑,水泽按时开放,关卡只查问而不征税,市场只书契而不深税,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归附之众,竟好象流水一样。

四、(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荆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①媐(xī):嬉戏。②瘗(yì):埋藏。③窭(jù):贫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濒行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濒:临近客:寄居

C.遽薄京师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卒:步兵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对于重点实词卒的理解,一定要放入原文中推断。若译作步兵,联系上下文讲不通,此处应译作终于。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之乎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其召募其皆出于此乎..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前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八阵图;后一个之是助词,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B项,前一个于为介词,在;后一个于为介词,对于。C项,均为介词,凭借。D项,前一个其为代词,他,代指申甫;后一个其是副词,大概。答案:C。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④权贵人俱不习兵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解题点拨】此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④是说权贵人不懂用兵。⑥是申甫死后的情况。两项显然与申甫失败原因无关。答案:B。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解题点拨】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事件有一个时间的先后顺序: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答案:C。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做题时,(1)句要注意复故的落实,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注意全句的文意。(2)句注意落实数以,见表被动。(3)句注意落实咎讥,于是是古今异义词,在这时。

【特别提醒】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意。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要习惯用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要通顺。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可以按照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步:读——理解文句大意。

将所要翻译的文句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

第二步:审——确定考查重点。

要通过审题,结合题目赋分领会命题意图,确定考查重点、关键词语和句式。

第三步:切——划分翻译单位。

将所要翻译的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然后逐一加以翻译。

第四步:连——连缀词义成句。

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注意个别句式语序的调整及省略内容的补充。

第五步:誊——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认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把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案上,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答案】(1)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了原先(或以前)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

(2)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或拜见)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或相信)。

(3)于是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又讥讽刘之纶、金声不懂鉴察人(或不了解人不会用人)。

附【参考译文】

申甫,云南人,以抑强扶弱为己任,有口才。当他是小孩子的时候,曾经用绳子拴着一只老鼠在路上玩儿。有一位道士经过这里,教申甫做游戏。于是那位道士让他拾起路边的瓦片石块,在地上四面摆放,然后将老鼠放入其中,老鼠多次奔散突逃都不能逃出来。不久那道士又引来一只狸猫,那只狸猫想要捉住那只老鼠,但是那只狸猫也始终不能进入,狸猫和老鼠相互对峙了很久。那道士就靠前附耳对申甫说:这就是所谓的‘八阵图’,小子你也想学吗?申甫当时年龄还很小,不明白他话中的意思,就回答说:我不愿意学这个。那道士就离开了。

明代天启初年,申甫那时正做和尚研究佛学,往来于河南、山东之间,在佛学方面没有什么心得。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了原先幼年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那道士临离开他的时候,给他留下了一卷书,就告别离开了,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申甫打开看那卷书,发现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言及车战的部分特别详细。申甫就留在了嵩山中,学习了一年多,从此也不再钻研佛学了。

后来,申甫把那卷书埋藏在嵩山下,自己出山来到颍州游玩,寄居在颍州人刘廷传老先生的家里。刘老先生,是原先颍州有名的大侠,门下的食客有几百人,都喜欢谈论兵法,

然而没有一个人赶得上申甫。刘老先生出资让申甫到京城。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愍帝即位后,北兵从大安口入侵,迅速逼近京城,京城的九个门白天都紧闭不开。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先生、金声先生知道形势紧急,就向朝廷推荐了申甫。愍帝在便殿召见了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诏谕慰问他,申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殿前的台阶下面叩头谢恩,大声说道:我不成器,没有特别的才能,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来报效皇恩。于是皇帝立刻任命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凭御史的身份做参军,而申甫做京营副总兵,然而实际上没有派给申甫兵士,只能下命听任他自己招募士兵。过了三天,招募的士卒逐渐集合起来,(这些士兵)都是市井中不懂得执持与使用兵器的贫穷人家的子弟,而申甫所传授的兵术,又只是在使用兵车时才比较有用,最终也没有臵办。申甫正等着选定日期部署他的士兵,没有时间参战。在这个时候,朝中权贵重臣都不习练兵法,与刘公和金公屡屡意见不一致,又嫉妒申甫凭一介布衣的身份被破格启用,就商议先让他对敌,于是他们日夜下达调兵的兵符,催促申甫,让他出战,而这时候正好遇上武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兵败被杀。满桂是原大同总兵官,是著名的老将,因为被调派赶来救援护驾来到京城,愍帝正器重他。等到他失败以后,整个京城都非常震惊恐惧。申甫不得已,为之痛哭,于是在夜里带领他的部属由城墙顺着绳索而下出城,还未走到芦沟桥,他的部属已经差不多逃跑光了。申甫亲自与敌兵搏斗,被数十支飞箭射中,于是被杀掉了。于是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又讥讽刘之纶、金声不懂鉴察人。等到北兵撤兵回师的时候,竟然没有人理会申甫的死尸。距离申甫死去几天以后,刘公又率领八路部队出战,赶往遵化,独自率领部下在娘娘山安营扎寨,结果遇到伏兵突然出现,刘公指挥将士殊死奋战,经过一昼夜多时间的顽强抵抗,各路援兵都没有到来,最终也战死了。

五、(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馆,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不断改进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勉而远都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而食。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侍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民。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期十日期:约定

B.会天疾风会: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犯:冒着

D.过而击之也过:经过

【答案解析】D(过:错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攻原得卫者假舆马者

B.侍公而食信而见疑

C.为鼓以与百姓为戍洎牧以谗诛

D.敌人旦暮且至击汝若属且为所虏

【答案解析】D均为副词,将要。(A第一个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的人。B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C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以,因为)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①遂罢兵而去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担③故人来,方与之食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⑤曾子欲捕彘杀之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

【答案解析】B(②⑥并非直接体现诚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答案解析】D(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3分)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3分)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4分)

【答案解析】(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2)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埃(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埃

六、(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①,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

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②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④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臵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①劬(qù):劳苦。②夏:亦作榎,木名。③欻(xū):忽然。④劙(lí):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畜甘脆饵诚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恶:不.

D.汗交颐不少休颐:脸颊.

【解析】C中的恶是疑问词,哪里怎么。从原句看,诚是反问,加强语气,对讷体弱却多樵的惊讶,而且恶没有不的意思。而A中的饵在句中是名作动,结合语境可知准确。B中值是逢着遇到。《聊斋志异〃农人》中有今相值,决杀不宥。D中的颐的意思在成语中大快朵颐仍在。答案:C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家焉乃实告焉..

B.将何作何复尔..

C.不辞而还裂其衣而束之..

D.群扶以归欲劙颈以塞责耶..

【解析】A前一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后一个焉是代词,代这件事。B中前一个何是什么,而后一个何是为什么。C中的两个而表示承接。D中前一个以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后一个以表示目的。介词。答案:C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②移时,怀饼来食兄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⑥臵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①③④B.①④⑥C.②⑤⑥D.②③⑤

【解析】要注意题目中的全都直接表现和兄弟情深的要求。①只表明诚的孝友。④是老师叹诚的贤,⑥说的是讷创痛不能眠,且不是直接表现的。其余②③⑤合乎要求。答案:D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解析】从原文看,余窃面倩邻妇为者指自己从家里偷来面然后让邻居做成饼,而B中表述和此不同。答案:B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1遂以斧自刎其项。

【答案】⑴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关键点:无论(两个单音词)樵(名作动)归(使动))

⑵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关键点:夫人为何)

七、(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3分)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4分)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3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及,到;见,表被动;亲信,亲近信任。(2)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比,近来。(《祭十二郎文》)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背离、错乱。(3)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臵,翻译时需前臵;并,合并。

【答案】(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3)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八、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廖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臵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

译文: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参考译文】廖刚说:礼节有厚薄,兄长做君主就用君主的礼节待他,你已经做君主了用兄长的礼节来待他就可以了,希望你好好抑制自己仁慈的心,只是逢年过节时候在内廷行家礼就可以了。皇上听从了。郑亿年与秦桧有关系因此得了美差,廖刚上奏清楚地揭发了他的罪恶,秦桧恨死了廖刚。金人背叛了盟约,廖刚请求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安排到邻近的藩县,秦桧知道了这件事说:这是想把我放到什么地方呢?改授官工部尚书,却把王次翁任命为御史中丞。

九、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将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臵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1.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2.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3.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参考译文】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它拿给雕琢玉的人看,雕玉的人认为是宝物,所以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财物当作宝物,你把玉当作宝物,你如果把玉给我,我们都失去了宝物。不如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献玉的人脆拜行礼告诉说:小人怀带着这块玉璧,不敢走出乡里,我交出这块玉来请免于死。子罕把这块玉放在乡里,让雕玉的人为他雕琢,使这个人富裕后让他回到原来的地方。

十、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将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黎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溃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1.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

2.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参考翻译】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取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并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埃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难啊,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

更难埃

十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将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

④能破一畦。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

淖⑤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曰: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⑧者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hǐ):同猪。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淖(nào):烂泥。⑥服田:驾牲口耕田。⑦牧:统治、管理。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1.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

2.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

3.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

【参考翻译】商於子家很贫穷没有牛耕田,就牵一头大猪日出而作。大猪不肯上套,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道: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以牛得力气之大能够(耕)其土块,蹄子坚硬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宁毋子先生说:《诗经》不是有云(说)吗?‘向猪的祖先祭告,在猪圈中抓猪,’说的是要抓猪去杀了吃肉。如今您拿它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毋宁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个人应该是(对现实)有激愤的(那种)人。

回复帖子
标题:
内容: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