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有学问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语文高中必修4文言重点句子翻译
10、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恐怕要责怪你吧
1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这是社稷的臣子,为什么要讨伐呢?
12、且尔言过矣。
况且你的话是错的!
1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老虎猛兽从柙(笼子)中出来,龟玉在盒子中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14、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所以远方的人不归顺,就采取措施加强文教德化吸引他们来,已经使他们归附了,就要使他们生活安定。
《寡人之于国也》
1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五亩大的宅院,把桑树种上去,五十岁的人可穿丝织品了。
1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重视学校的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就见不到老人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7、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七十岁的人穿丝绸、吃肉,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却不能称王的,从未有过埃
《劝学》
1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凭借船的人,不是擅长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1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达到千里远的方法;不积累细流,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方法
2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劲的筋骨,向上吃尘埃,向下喝黄泉的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过秦论》
2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诸侯感到恐惧,聚在一起结盟来谋划使秦国实力得到削弱的方法。
2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天下民众像云一样集合在一起来响应号召,担着粮食像影子一般跟从着他。
2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一个人发动起义而一个帝国就毁灭了,自己死在别人手上,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
《师说》
2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播道德教授学业解决疑惑的。
2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富贵贫贱,无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因为这吧?
2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道句子的停顿,不解决疑惑。
2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更贤明。
《晏子治东阿》
29、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很好啊,你治理的东阿!
《季氏将伐颛臾》
1、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2、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3、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4、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
5、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寡人之于国也》
1、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2、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3、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荆
4、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5、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6、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7、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劝学》
1、有学问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2、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3、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4、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5、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6、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7、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埃
《过秦论》
1、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
2、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
3、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想方法削弱秦国,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
4、就派大将军蒙恬在北方筑起长城守卫边防,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5、于是秦始皇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焚烧各学派的著作,企图使百姓愚蠢糊涂。
6、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象云那样集合拢来,象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体那样紧紧跟着。
7、但是秦国靠不大的地方,得到帝王的权势,统辖八州,而使同等的六国来朝拜,已经有了一百多年了。
《师说》
1、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
3、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5、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6、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7、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8、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9、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
10、,《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书本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劝学》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可以到达千里之外。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可以横渡江河。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精神和智慧就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刀雕刻一下就停止,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用刀雕刻永不停止,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师说》
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10、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有了疑惑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1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学习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1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得知真理本来比我早。
1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1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读书来帮助他们断句的,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1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
1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君子们是不屑提及的,现在士大夫的智慧反而赶不上(这些人),多么奇怪啊!
《赤壁赋》
19、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面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
20、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任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2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舞动,使孤舟中的寡妇哭泣。
22、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们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2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面对长江畅饮,横握长矛吟诗,本是一世英豪,但是现在他又在哪里呢?
2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但实际上未曾消逝。月亮时圆时缺,但是始终没有增减。
2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从不变的一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26、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龋
况且天地之间,事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拥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我也不会取用。
2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东西。
《始得西山宴游记》
28、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自从我成为罪人,我就居住在这个州,常常忧惧不安。
29、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那公务之暇,我就缓慢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玩。
30、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每天和那些随从登上高山,进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只要有幽泉怪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
3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意有所至,梦也同往。
3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我)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形态的山水,都被我享受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3、望西山,始指异之。
(我)眺望西山,才指点着它认为它怪异。
34、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外接
天际,向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3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
这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特卓立,与小土丘实非一类。
3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这样之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所以(为了这次游览)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载它。
《六国论》
37、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因而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38、不赂者以赂者丧。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39、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40、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比较秦国(由于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多到百倍;
4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4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4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44、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4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坚守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4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作战失败了而灭亡,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4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较,(结局)也许还不是轻易能判断的呢。
4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大家)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都咽不下去了。
4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5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自取下策而沿袭六国灭亡的旧例,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阿房宫赋》
5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么出现了彩虹?
5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收藏的金玉珍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
53、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满地狼籍,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5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
55、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刘邦攻占,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5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练习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练习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4.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5.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7.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8.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9.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0.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1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
尽也,而又何羡乎?
18.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9.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0.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23.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荆”
2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27.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2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9.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3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