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

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 | 楼主 | 2017-07-09 10:49:30 共有3个回复
  1. 1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
  2. 2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提炼
  3. 3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师)

审清句中语法要点找准采分点,将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逐一解释,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如岁征民间促织的岁要替换成年或每年。

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2017-07-09 10:47:38 | #1楼回目录

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提炼

一、三个“遵照”:遵照原文语气、语义和习惯。

二、四个步骤

1.审。审清句中语法要点,找准采分点。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句子,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2.切。将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逐一解释。

3.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释出的词义连缀成句。

4.誊。在逐一查对原句语法要点全部落实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纸上。在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三、六字歌诀:留、对、换、补、删、调

文言句子的翻译是以准确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通常,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留、对、换、补、删、调。

1.留:即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翻译时照搬即可。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可不译。

误区点拨:强作对译。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予以保留,不要强作翻译,因为这些词大都难与现代汉语对译。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伯爵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晋侯、秦伯”应当保留)

2.对:即对译法。对应直译,逐字落实。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可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误区点拨:该译不译。文句对译,要求一一对应,绝少不译的字词。特别是副、介、连三大虚词,翻译时常出现漏译的现象。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3.换:即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如:“岁征民间”(《促织》)的“岁”要替换成“年或每年”。误区点拨:以今律古。有的词语随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改变,如词义扩大、缩孝转移等,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语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如:

例1.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义,又可表“责备”之义,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卑鄙”属于感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德恶劣。译句中以今义当古义,应改用古义。)

例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4.补:即增补法。补出相关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语意。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1)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须增补出来。如:

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浙江卷)

译文: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解析】该句“谕”后面省略了代词“之”(部落首领),即“谕之以祸福”,翻译时必须把它补上。

(2)词语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内容。如: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译文: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叫做聪明;否定对的,肯定错的,叫做愚蠢。

【解析】该句中加点的“是”“非”是词类活用,属意动用法,翻译时必须增补上表意动的词语“以为”或“把看作”。

误区点拨:

(1)该补不补。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应补上)

(2)胡添乱补。一般说来,文言译句必须尊重原文意,不能根据个人的想当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说》)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

5.删:即删削法。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部分连词等,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如: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2004年湖南卷)

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解析】该句是苏轼散文《放鹤亭记》中的一句韵文,“兮”是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而”字不译出也不影响表达的准确顺畅。

误区点拨:该删却留。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6.调:即调整法。将倒装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对于倒装句式要先找出该句的谓语,再以此为核心找出主、宾、定、状、补,然后分析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和介宾结构后置等现象,再做调整。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应调整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不可译为:“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也没有筋骨的强壮。”

误区点拨:该调不调。在古代汉语中,有这样那样的倒装句、省略句。在翻译这些句子时,一般说来,要将之还原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常式句。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报告秦国的,没有找到。”(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即“寻找可以出使报告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四、文言文翻译顺口溜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谨慎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整齐。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重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中考文言文解题技巧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1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提炼2017-07-09 10:49:08 | #2楼回目录

一、三个“遵照”

遵照原文语气、语义和习惯。

二、四个步骤

1.审。审清句中语法要点,找准采分点。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句子,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2.切。将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逐一解释。

3.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释出的词义连缀成句。

4.誊。在逐一查对原句语法要点全部落实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纸上。在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三、六字歌诀:留、对、换、补、删、调

文言句子的翻译是以准确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通常,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留、对、换、补、删、调。

1.留:即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翻译时照搬即可。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可不译。

误区点拨:强作对译。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予以保留,不要强作翻译,因为这些词大都难与现代汉语对译。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伯爵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晋侯、秦伯”应当保留)

2.对:即对译法。对应直译,逐字落实。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如: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可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误区点拨:该译不译。文句对译,要求一一对应,绝少不译的字词。特别是副、介、连三大虚词,翻译时常出现漏译的现象。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3.换:即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如:“岁征民间”(《促织》)的

“岁”要替换成“年或每年”。

误区点拨:以今律古。有的词语随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改变,如词义扩大、缩孝转移等,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语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如:

例1.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义,又可表“责备”之义,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卑鄙”属于感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德恶劣。译句中以今义当古义,应改用古义。)

例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4.补:即增补法。补出相关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语意。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1)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须增补出来。如:

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浙江卷)

译文: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解析】该句“谕”后面省略了代词“之”(部落首领),即“谕之以祸福”,翻译时必须把它补上。

(2)词语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内容。如: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译文: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叫做聪明;否定对的,肯定错的,叫做愚蠢。

【解析】该句中加点的“是”“非”是词类活用,属意动用法,翻译时必须增补上表意动的词语“以……为”或“把……看作”。

误区点拨:

(1)该补不补。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应补上)

(2)胡添乱补。一般说来,文言译句必须尊重原文意,不能根据个人的想当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说》)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

5.删:即删削法。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部分连词等,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如: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2004年湖南卷)

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解析】该句是苏轼散文《放鹤亭记》中的一句韵文,“兮”是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而”字不译出也不影响表达的准确顺畅。

误区点拨:该删却留。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6.调:即调整法。将倒装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对于倒装句式要先找出该句的谓语,再以此为核心找出主、宾、定、状、补,然后分析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和介宾结构后置等现象,再做调整。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应调整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不可译为:“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也没有筋骨的强壮。”

误区点拨:该调不调。在古代汉语中,有这样那样的倒装句、省略句。在翻译这些句子时,一般说来,要将之还原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常式句。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报告秦国的,没有找到。”(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即“寻找可以出使报告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四、文言文翻译顺口溜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谨慎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整齐。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重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师)2017-07-09 10:49:03 | #3楼回目录

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师)

一、考什么

①一词多义:实词、虚词

②古今异义

③词类活用:(名作动、名意动、名作状、动词使动、形作<使>动、形意动)④语气揣摩:(陈述、疑问、感叹、揣测、祈使等)

⑤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⑥固定结构

二、给以下翻译找错误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②(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流传了。

⑤甚矣,汝之不惠。

太严重了,你的不聪明。

解析:

(1)不需翻译的勉强翻译。

(2)以今义当古义,且无中生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4)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5)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三、文言文直译的标准——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四、文言文直译的原则

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五、文言文翻译的考点

《考试大纲》强调:“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

六、四个步骤

1.审。审清句中语法要点,找准采分点。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

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句子,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2.切。将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逐一解释。

3.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释出的词义连缀成句。

4.誊。在逐一查对原句语法要点全部落实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纸上。在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七、六字歌诀:对、换、留、删、补、调

文言句子的翻译是以准确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通常,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对、换、留、删、补、调

(一)对:即对译法。就是以原来的单音节词为一个语素,另外再加一个语素,组成一个双音节词来解释。要求字字落实。如: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可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误区点拨:该译不译。文句对译,要求一一对应,绝少不译的字词。特别是副、介、连三大虚词,翻译时常出现漏译的现象。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的人。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虑劳苦才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多义词要根据文意选用恰当的义项翻译

请略陈固陋。

请让我大略地陈述(自己)固塞鄙陋(的意见)。

4、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求学问的人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并谨慎地选取它的缘故。

(二)换: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该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如:“岁征民间”(《促织》)的“岁”要替换成“年或每年”。

误区点拨:以今律古。有的词语随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改变,如词义扩大、缩孝转移等,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语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如:

例1.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义,又可表“责备”之义,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卑鄙”属于感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德恶劣。译句中以今义当古义,应改用古义。)

例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把“爱”译成

“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坏处。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埃

(三)留:即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翻译时照搬即可。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可不译。

误区点拨:强作对译。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予以保留,不要强作翻译,因为这些词大都难与现代汉语对译。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伯爵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晋侯、秦伯”应当保留)

1、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做太守。

2: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译文: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阴历三月(晚春)的开初,(我们)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聚会。

(四)删: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如: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2004年湖南卷)

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解析】该句是苏轼散文《放鹤亭记》中的一句韵文,“兮”是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而”字不译出也不影响表达的准确顺畅。

误区点拨:该删却留。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文: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五)补: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1、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文: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2)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文: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3)补充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一个人欣赏音乐)不如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4)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译文:然而体力足够用来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但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悔恨的。

(1)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须增补出来。如:

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浙江卷)

译文: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解析】该句“谕”后面省略了代词“之”(部落首领),即“谕之以祸福”,翻译时必须把它补上。

(2)词语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内容。如: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译文: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叫做聪明;否定对的,肯定错的,叫做愚蠢。

【解析】该句中加点的“是”“非”是词类活用,属意动用法,翻译时必须增补上表意动的词语“以……为”或“把……看作”。

误区点拨:

(1)该补不补。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应补上)

(2)胡添乱补。一般说来,文言译句必须尊重原文意,不能根据个人的想当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说》)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

(六)调:即调整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于倒装句式要先找出该句的谓语,再以此为核心找出主、宾、定、状、补,然后分析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和介宾结构后置等现象,将倒装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对再做调整。如: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应调整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不可译为:“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也没有筋骨的强壮。”

误区点拨:该调不调。在古代汉语中,有这样那样的倒装句、省略句。在翻译这些句子时,一般说来,要将之还原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常式句。如:

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报告秦国的,没有找到。”(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即“寻找可以出使报告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猜”不能随便使用,万不得已才用“猜”。

从现代汉语看来,文言文之所以不能“文从句顺”,主要就是在于其句式的特殊和省略的运用,所以“调”“补”和“连”对翻译是很重要的;“猜”虽然作为备用方法,但它的“结合语境”的精神还是极为要紧的。

如果说留删换是看看有没有少了零件的话,那么调补连就是怎样把这些零件重新组装成

一台机器。

八、如何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自己,降低了身份。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

译文:宝玉上有斑点,请让我指点给大王看。

③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译文: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看。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译文: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②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译文:君子为知己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译文: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文: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疆。

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译文:我进入函谷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是大国呢?

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译文:希望趁着我还没有死的时候把他托付了。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译文: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我而去;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

5、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

〔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谁更厉害?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译文: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译文:(被敲打时)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

④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译文: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拾。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文:不能通晓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6、注意固定句式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2001年高考翻译题)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九、注意点

①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例: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②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译文: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十、文言文翻译顺口溜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谨慎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整齐。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重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回复帖子
标题:
内容: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