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学结
2012年春学期,是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学期,不仅仅是圆满完成了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而且全程参与了工作室本学期的8次活动,主持了各次的教学研讨活动,进行了工作室专题论坛1次……回顾这些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时常感到幸福与欣慰。是“文如其人”这一学习“共同体”,让我有了更多与同行学习交流习作教学的机会,是陈文主任这位成长“领路人”,开拓着我们的思维,拓宽着我们习作教学的视野。
学习:获得成长的持续力量
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大师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已成为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学习是力量之源,只有学习能力更强、学得更快,才能吸收得更好,才能在集体中展现个人的能力优势。在本学期工作室有限的8次活动中,我积极响应工作室的“学习号召”:除了集中活动时一起学习,更需要自我的一种自觉学习。阅读由干国祥老师所著的《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一书,干老师以坚实的教育理论为经,以丰富的课堂教学案例为纬,提出语文课堂是思辨的,充满诗意的。阅读最适合的教育书籍,走进最好的语文课堂,感受深度语文的独特魅力,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阅读此书,自我感觉受益匪浅。尤其是每次学习后的阅读交流(或沙龙活动),我们在学习后碰撞,实践中反思,反思后总结。由于我所承担的子课题是《基于游戏活动主题的生态作文教学研究》,所以,对涉及到“主题生活”“游戏”“体验”“活动”等字眼的文章、书籍,总是饶有兴趣。每每此时,总要学习一回,参考一番,对比一下,甚至是实践一次……我的学习更多发生在网络上,从朱永新到吴非,从李镇西到窦桂梅,他们的博客是我每周必须要去的地方,我要去感知他们最前沿的思考。学习,更新着我们的习作教学观,让我们获得了成长的持续力量。
研究: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工作室是以江苏省教研室第八期规划立项课题——“基于主题生活的生态作文教学研究”为依托,拓宽到“阅读教学与生态作文教学的整合研究”。研究,是工作室最常规的工作。教研组内,我们上好一节节研究课:《赛一赛谁的歌声最……》《观察作文:春天来了》《聆听<</span>二泉映月>》《我们的拼盘》《走近戏曲国粹》。课后,我们积极组织讨论,积极改进我们的游戏活动课堂,提炼我们的游戏主题生活教学新模式。前些时候的两篇文章《对游戏作文教学的再思考》《游戏主题生活:生态作文之源》就是在这样的思考和讨论中产生的。虽是围绕主题作文开展研究,可我们并没有囿于主题作文。“童漫作文”“情境作文”“个性作文”“素描作文”等也一直在我们的视野里,让我们可以在更高的平台上瞭望习作教学的广阔世界。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结尾写道:“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愿我们这些对习作教学始终怀揣梦想的人,寻梦在教育的理想王国,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那时也定会“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收获:期待中的精神成长
主题生态作文教学的有效确立让我们的习作教学活动有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方向。一学期来,我的两篇文章《激发“真”情感,完成“真”作文》《让孩子的语言自然生长》分别发表于《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2z1和《课程与教学》2012第一期;另两篇文章在陈主任的推荐下已经处于待发状态。论文《儿童游戏作文的再思考》获得金坛市一等奖。这应该是我期待中的成长之一。但,更让我值得骄傲的是,我所带班级本学期的语文成绩在期中、期末两次考试中均取得较好成绩,且作文平均分领先;我校“立体阅读”成果全市展示时,执教老师主动要求借我班学生上作文课,班级学生向全市老师展示了较好的习作基本功。
最后我想说,因为有了陈文主任这个成长“领路人”,因为有了“文如其人”这一学习“共同体”,我们生活学习得很幸福很快乐。
共同体学结 [篇2]
我是石门共同体众多学生中十分平凡朴实的一位。在这个学期里,学到了很多很多有趣的知识,丰富了我的知识,使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还交了许多新朋友,与他们一同翱翔在知识的天地,拥抱蓝天。我学到的许多知识,都是同校其他同学所不知道的,如:快速排序、计数排序、动态规划、读写语句……使我学习进度远远领先了同校的其他同学。
快速排序简称快排,时间复杂度远远简短与其他排序,所以深受广大信息学爱好者所喜爱。标准快速排序的原理是:以排序段的中间数为基准,再扫描一遍排序段,扫描过程中,比中间数大的数放在左边(从小到大),比中间数小的数放在右边,左右分开作为两个排序段,再重复以上工作,直至排序完成为止。
但是,用快排完成题目偶尔会堆栈溢出,使我苦恼了很久。毕竟,有些题目非得用不可,否则将会超时,拿不了满分,甚至0分。这时,我只好采用随机化快排,不再使用中间数为基准,而是在排序段里随机抽一个数为基准,顺利解决了堆栈溢出的错误。
计数排序相对快排就简单一些,却只能给一组字母或一组整数排序,每次以下标累加一,最后循环输出,时间复杂度也稍微长一些,但也是相当快的了,是初级信息学爱好者排序的首选。
读写语句是参加noip参赛者必须所掌握的,否则辛辛苦苦打出来的程序,也只能拿0分。assign是建立、读入文件,rewrite、reset是输入、输出文件,close是关闭文件。(这些,都是老师要求我们背诵的)
我们一共进行了三次测试,我的成绩都还不错,我十分高兴。但是,正所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天外还飞着一个老神仙”,我还得继续努力呢!
比赛时,有时不理解题目意思,我在其他同学那里学到了撞输入输出的办法,骗了样例的分。但是,这个只是万不得已的办法,能做、会做的就尽量去做。 这个方法,使我的分数有提高了一截。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里,偶受益匪浅。感谢老师辛勤的教导我们(诲人不倦),不厌其烦。感谢石门实验学校提供的场地。感谢学习期间,同学们对我的关心。谢谢大家的关心!感谢各位的帮助!感谢父母对我爱好的支持!感谢大家给我这次机会!
我的学习心得就到这里了,( ^_^ )/~~拜拜!
共同体学结 [篇3]
本学期,学校教导处为了提高每一个教师的业务水平,让我们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我们二年级的四位语文老师积极响应学校工作安排,建立了四人小组学习共同体。由于我是二年级的语文教研组长,所以,这一学期里,我努力践行着做为师傅所应尽的责任。尽管心中有几许压力,但还是感谢学校为我们教师所搭建的这个平台。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师傅,我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应该说我很幸运,因为我们小组中的成员,个个都是能吃苦耐劳的老师,而且上进心很强。就拿年纪较大的顾秋亚老师来说吧,为了上好共同体的公开课,总是反反复复将教案改了又改,试教了一次又一次,我被她的这种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所以,轮到自己上展示课时,也丝毫不敢马虎。我的徒弟顾冬秀老师是一个非常聪明,又很有事业心的老师,从她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刚参加工作时的自己。这一个时期的教师就如同人生的孩童阶段,每天每时都会冒出或遇到数不清的困惑,渴望能被一一解答。所以从我们结对的那一天起,我就告诉自己,一定竭尽全力地帮助她,在这一学期里,我也是这样做的。我们经常在一起备课,相互听课,交流想法,尤其是冬秀老师,在备课时有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或理不清思绪的时候,都会来征求我的意见,我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听完一次课我们都会在一起讨论,交流:本学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以及每个单元的每个版块如何教,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孩子更乐于接受,怎样点评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等。通过这一学期的努力,她备课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课堂的衔接、各个细节的设计都能考虑的很周到。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上课时关注了教学设计的流程,却不能兼顾到学生的学情与课堂纪律。但我相信,凭着她的认真与执着的精神,定能使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迅速提高。学习共同体中的另一个老师——吴亚芬老师,以前也是我的徒弟。她做事干脆利落,从不甘心落于人后,尽管她刚刚休完产假,但轮到她上课,从不拖沓,而且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她说:“我们要争取当优秀学习共同体,因此我不能拖大家的后腿!”所以,每次活动,我们都会拍下一些照片,由于我不会处理照片,不能上传到学校网站,真是十分遗憾。
“学习共同体”也让我意识到自身的诸多不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其实在师傅这“名”与“实”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但既然接受重任,就只能努力缩小差距了。所以,在这一学期里,尽管没有每一节课前都写下详尽的教案,但基本做到带着精心的设计走进课堂。因为同伴们要去听课,总是怕丢了自己的面子,另外也是为去听她们三个的课能说出更多有针对性的意见,所以我从不敢怠慢,唯有认真钻研教材,多读相关的理论知识。
“学习共同体”让我明白了“教师不要独学而无友”的道理,否则就会孤陋寡闻。感谢学校为我们搭建了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让我们二年级的语文教师具有了一双善于发现同伴身上的优点的眼睛,这双眼睛将会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身上的不足,让我们在思想上产生共鸣,相信我们会在这种共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觉地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一如既往地钻研教材,认真上课,积极反思,向着研究型教师努力。
共同体学结 [篇4]
回顾在工作室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工作室伙伴们孜孜以求、勤于实践、勇于探究的精神,感受到了这个集体给我带来的欢乐与收获。一学期来我收获了很多,丰富了很多,成长了很多,现在就一学期的工作室学结如下:
一、学习:
1.重视读书,提高学员教育理论素养
词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对于日日在讲台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之人,若不常读书,无鲜活的语言轮换,当真会是面目可憎了。年轻的学员充沛的精力,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也常让我叹服,本学期我们一起阅读了《爱和自由》(孙瑞雪著)、《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冯恩洪著)、《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涉及各类教育范围的书籍,结合研读理论引领,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使学员们沐浴在国内外教育名家和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名师的阳光雨露中,从而使他们的教育理论素养和人文素养得以提升。我们预备于暑假期间举行本年度读书交流活动“共读教育专著,感悟教育真谛”,在书香中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2.重视习得,提高学员教育教学水平
2015年4月,福建省教科室教研员、省级名师罗鸣亮,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校长、特级教师戴曙光,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校长、特级教师俞正强三位名师分别执教数学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数的意义》和《笔算除法》,罗鸣亮老师还以自身的成长程历和教坛感悟作了《思考,一直在路上……》的专题讲座。名师简约而灵动、简单而高效、朴实而大气的课堂和智慧而独到的点评,为与会老师呈现了一场视听盛筵;同课异构不同的教材解读,多变的教学方法、别样的教学风格,让人耳目一新,激荡思维,撞击心灵,更加激起了对“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深层思考
我们工作室紧扣“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主题,借鉴名师课堂教学理念与成功经验,促进教师加强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提升专业素质的深层探索,从而实现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教育目标。
3、与“网络”对话,沉淀我们的思想。
我们工作室的又一特色是利用网络提供的电子平台——博客、进行教育教学的交流。如写论文、教案、学习心得、反思等文章,让大家分享交流。这是我们“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的过程。每次打开工作室的博客,感到特别亲切,这里有大家的集体智慧,有我们努力后的收获,这里是一方见证我们成长的沃土。
二、实践:
课堂永远是教师的主阵地。所以本工作室聚焦新课程,打造高效课堂,引领学员们不断提炼教学风格,在集体备课中,提高教学水平。
2015年11月20日;形式,试课,同课异构;地点,浔中中心小学;课题《鸡兔同笼》;执教者:黄彩虹。
2015年11月20日;形式,试课,同课异构;地点,浔中中心小学;课题《鸡兔同笼》;执教者:陈文仲。
2015年11月20日;形式,试课,同课异构;地点,浔中中心小学;课题《鸡兔同笼》;执教者:郑秋香。
2015年12月13日;形式,比赛,同课异构;地点,浔中中心小学;课题《笔算除法》;执教者:郑秋香获一等奖。
2015年11月27日,浔中中心小学,德育工作研讨会,陈文仲《做文明顾客》;
2015年2月28日,浔中中心小学,县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黄彩虹《搭屋顶》;
2015年4月20日,浔中中心小学,工作室观课议课活动,徐东升《小数加减法》;
2015年5月,蒲坂小学,示范课《小数加减法》。
每一次上课,对学员来说都是一次磨砺,是一次煎熬,也是一次提升。如一位学员所说“累并痛并快乐着”。另外我们特别安排了观课议课活动,每一次活动都要求学员是观课议课,并非简单的评课。二者的区别,我以为观课议课更具体、更细致、更全面、更客观,且参与观课的人须有自己建设性意见,即如我来上这一课或是这一部分,我会如何处理,这样使每一位观课者参与性更强些,不可能置身事外。从观课议课活动来看,对我们最大的启发是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课前教学设计的有序性,特别是教学环节的有序构建、教学内容的有序安排和学生思维的有序调动,其次要善于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并及时付诸实践,最后要通过与他人交流与分享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成效:
工作室一年来不仅展开了听课、评课、交流学习活动,学员还积极参加各项工作,使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快速提高。参加工作室的教师无论从教学水平、教学策略,还是教学成果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县名教师黄彩虹在5月份送教于第三实验小学和尚思小学,执教五年级数学《搭屋顶》于2月28日举行县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以全新的理念、精心的设计、生动的课堂向与会者展示了名师的风采;参加县小学2015春“同课异构”数学教学竞赛荣获第一名,参加镇教育叙事、教学设计和片断教学荣获一、二等奖。
工作室成员徐东升、陈文仲老师5月份分别为中心校展示一节数学课,徐东升老师还送一节示范课到蒲坂小学,都得到与会教师的好评;工作室成员郑秋香撰写的论文获省级三等奖,教学设计获镇三等奖,片断教学获镇二等奖,教育叙事获镇二等奖,所任教班级被评为镇级先进班集体;工作室成员张翠香荣获县小学2015年春“同课异构”数学教学竞赛二等奖。工作室的老师在指导学生方面也是硕果累累,总计三十六人次。
四、展望:
1、继续探索特色高效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增强数学课堂对学生的课堂效率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力争每一位学员都能各有特色,各具风格。保持每个人的个性,发挥他的特长,才能使数学课堂百花争艳。
3、加强对课程改革的深入学习探讨,继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落实”、“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自主探索”、“关注合作过程”等进行探究,力争推出一些课题成果。
在浔小教育这片肥沃而深情的热土上,在领导支持明媚而灿烂的阳光中,我们工作室的全体成员会滋养在这珍贵的阳光雨露中,慧心思考,不倦追求,厚积方可薄发,在润物细无声中,定会听到拔节的生长声!
共同体学结 [篇5]
2015年11月26日早上,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上海华东师大。虽然只是过客,但仍激动不已。而今,上海之行已成为记忆,各位教授的谆谆教诲仍在耳畔,但翻开这浓墨重彩的一页时,最先迸出脑海的是:九阳神功。看到这个词语,你会以为我是在给你讲<倚天屠龙记>,的确不错,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练功的确能给我们启示。在与魔教的斗争中,张无忌没有用自己擅长的`九阳神功和乾坤在挪移,可照样打败玄冥二老。这是为什么?师-父张三丰一语道破天机:“只重其意,不重其招,忘记所有的招数,你就练成了太极神功。”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有了九阳神功在先。我国正在进行新课改,各种模式、流派层出不穷,将来也必将经历其他的课改,我们如何在这样的改革中立稳脚跟?那就要练好我们的九阳神功。“人生就是修炼,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位修炼。教师就是修炼教育智慧的人。”“心在哪儿,智慧就在哪儿。”那么,我们应该把心放到哪儿,从哪些方面修炼,从而让智慧的火花迸射呢?
一、修炼自身
修炼自己的学生观
曾有人这样对比我们我们和英国的老师:“在中国老师眼里,学生是石头,老师手拿雕刀,把学生雕刻、塑造成自己希望的模样。在英国老师眼里,学生是种子,只要给他合适的温度、湿度、阳光,他就能主动自觉地生长,谁也代替不了他。”多么形象啊!其实,我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就是学生观的问题。“一个有教育智慧的老师是把自己当学生,把学生当自己,把学生当学生,把自己当自己。”听起来是比较拗口,但是却传达出一个教育的核心问题:教师要有什么样的学生观。从这几天的专家讲座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学生观的问题,如果你能做到重心下移,站在学生的立场、用儿童的眼光去看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教学中的许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这真是一种需要修炼的技能。
修炼自己的学习观
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爱学习、会学习、有现场学习力的人。他说:“老师要带好两个东西:一是钉子,要牢牢钉住教师的思想流和话语流;二是钩子,把信息资源钩住,钩到我的教学中去。”钉子是学习目标的问题,你要钉住的是什么?钉优秀教师的思想和他是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也就是不仅要学习表面的语言,更要透过语言去学习学理念。钩子是运用的问题,要善于把学到的东西灵活运用。这就是教师的学习能力。
修炼自己实践观
李教授说:“教师要把听到的上出来,做出来,实践出来,还要把做出来的说出来,说出来的写出来。”我们许多老师课上好了,但是为什么上好了,心里并不清楚;课上的不好,也不知道为什么上的不好。用好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去引领我们的教学,能够说出自己教学的支撑点,并把它们都总结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实践。这里强调-教师的写作能力,其实这也是对自己教学的一种梳理,一种提升。如果能够做到有理念支撑的教学和基于教学实践的研究,那么我们就真正走向了学习型、专家型的专业发展之路。
修炼自己的反思观
“三年反思成就一个名师。”曾经这句话被我们无数次地提起,但我们也有这样的困惑,我们反思了,但为什么现在还没有成为名师?关键在于我们的反思是否有质量?反思的目的是什么?
1、画一个实践的地球仪
通常我们身处教学之中,对它只是笼统地把握,模糊地认识,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样,我们在地球上,对地球的认识也不够清晰全面,我们想认识地球,就画个地球仪,在上面标出线呀、点呀、画出城市、村庄等,对它做出解释。我们要想对教学有全面、正确的认识把握,应该这样,也必需跳出教学,用旁观者的身份去审视教学,并对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现象、结果进行分析,尽力解释为什么这样、这样好不好、还可以怎样等问题。
2、找一面真实的“镜子”
我们都知道,唐朝魏征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人都想有一面在我们教师专业发展中,怎样才能有一面可以知己、正已的“镜子”呢?王教授已明确给我们提出,用听课(现场感受)并录相,根据录相观议课的方式进行。其实,我们平时用的方法也很可行,如上次名教师选拔活动中我们采用的是录用音笔将课录下来再进行实录整理的方法,这也是很不错的“镜子”。别人的课也是自己的镜子。我们听课时觉得人家讲的好,通常是跟自己做比,自己在这方面肯定不怎么好;觉得人家讲的不好的时候通常也是跟自己对比,自己平时在这方面做的一定比这个好。比我们时对很多课感觉很一般,听不出什么好,也听不出什么不好,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上的课也是这样的。所以,拿别人的课做镜子,做的好的方面继续坚持,做的不好的地方进行分析,创造出替代性的行动方案,这样不就可以进步了吗?
二、修炼课堂
高效课堂永远是我们的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好的课堂呢?黄忠敬教授认为好课有要五个维度:达成度、参与度、清晰度、开放度、生成度。好的教学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教学,是有效率、效果、效益的教学,是学生主体的教学,是具有反思性的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李政涛教授认为好课是开放的(开放时间、开放空间、开放权利)、扎实的(清晰、生成、细节、停顿、运用、写练)、温暖的。吴亚萍教授认为好课要考虑知识之间的整体联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样的课堂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呢?
1、目标定位准的课堂
周彬教授的话乍一听让人觉得很不以为然,但是却值得你细细思考。他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理论只有你在实践中慢慢琢磨,才能领会。他说,教什么是科学,怎么教是艺术;科学有办法学,艺术靠天赋。我们如果一味地去研究怎么教是很难提高教学效果的。回来后,想想确实是这样。为什么古文我觉得会教,而许多现代文却不知道该如何教呢?就是因为文言文自己知道教什么,而现代文却不知道该教些什么。所以,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目标才是课堂的灵魂,目标定位准的课堂才是一节好课。
2、重心下移的课堂
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当前学习状态,已有经验,学习困难,还要充分考虑学生潜在的状态和个体差异,相信学生有发展的潜能,学生中可以生成教学的生成性资源。同时,不能用教师的思维训练来代替学生的过程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重心下移”,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3、重视思维的课堂
他教授这么说:“能够运用的才是真正的积累。不要让知识沉睡在积累本上。”周彬教授这么说:“学习成绩不等于储存率。储存了多少不等于就能提取多少。不爱学习的往往是那些积累了许多们,知识却考不出成绩的孩子。”所以教师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教思维方式。教师不仅要知道知识是这个样的,更要知道知识是如何形成的,教学过程就要还原知识形成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习得知识,发展思维,这样在教学中才不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教学也会少走许多弯路。如果教师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那就会成为知识的搬运工,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也只是一堆僵死的符号。回想起苏老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也曾经对知识和运用进行过的论述,建议是让知识活起来。而周彬教授主张教学中要有基于提取取向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取比帮助学生积累更重要,具体的建议是别为了学科的专业性去压制学生的兴趣。
4、开放、互动、生成的课堂
真开放的开放式既有大问题设计,重心下移,资源回收,更有有效地利用与反馈。教师要把提问权、质疑权、评价权向每一个学生开放,避免向少数明星学生开放;要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即在每个人身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的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织网);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滚雪球)——把一个人的亮点成为全班的亮点;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成(刨坑);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扭转)。当课堂上出现动态教学资源信息时,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资源,联系目标,促使生成,将之融入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有渊博的学识和灵活的教育机智,以便生成教育智慧,构建活力课堂。
黄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教师在讲四大发明中纸是什么时候、谁发明的。当然大家都知道,纸是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这时就有一个学生就问了:“东汉之前人们上厕所用什么擦屁股?”当然,老师对孩子的问题不以为然,大加批评,你听了一定也会以为这个孩子在存心捣乱。孩子回家后就把这事给爸爸讲了。而正是儿子的这个问题,在爸爸这里却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他开始研究中国的厕所文化,当然这种事是不会有人专门研究的,于是爸爸就从考古发现中进行研究,最后填补了考古学的一项空白。同样一个问题,怎么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呢?关键是教师缺乏资源意识。其实,学生也一种有用的资源,学生之间的差异、课堂上的错误等都是宝贵的资源,怎么捕捉、利用需要教育的智慧。但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两种错误做法:一是抱住预设不放,错失精彩生成,二是抛开预设不管,课堂随意生成。
5、实现育人的课堂
“考生”还是“学生”?“标准”还是“个性”?“模仿”还是“创造”?外国友人曾直言我们中国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太标准化、太僵化、没有灵魂。所以,无论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有一种基础即个性、做人的底线非常重要。由此不难看出,教育就是通过教书实现育人,不但成才更要成人。黄教授还让我们观看了交大附小赠送给孩子的毕业礼物:记录孩子五年小学经历的光盘。一些琐碎的学校生活小事,却让人看了深深感动,这就是孩子的小学生活,孩子就是这样慢慢长大的。这与我们学校的毕业典礼类似。多年以后,再看当年的幼稚,孩子会对学校、老师、对孩提时代的朋友怀着怎样深厚的情感啊!是的,像这样有活动,有展示,有记录,有反思,活动就有了育人的价值,学校、课堂、成长就这样成为孩子成长中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修炼品行
这只是范教授给我们列举的一个小例子。他说,在援助西部的工程中,最让他痛心的是捐助的电脑堆放在那里全都烂掉了,因为没人会用,甚至是因为那里不通电。而也有一个另人感动的例子,一个自然老师,将他看过的科教频道的节目全部用老式的录像带录了下来,放了整整一屋子,所有的老师要用都来他这儿借。这是学校要求他做的吗?是职业的使命在感召着他呀!我们条件比他好的多,可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他那样呢?范教授讲“教育信息化”这点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怎么用取决于我们的思维。”我觉得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教师是我们共同的名字,怎么拓展它的外延、丰富它的内涵取决于我们的态度。”
是的,我们很清楚自己的射程有多远,我们无法做到让射程无限延伸,但总能努力通过修炼,让自己的射程远一点、更远一点。【共同体学结】相关文章:
对学结06-03
日语学结11-25
对标学结06-03
对excel的学结06-03
蹲点学结06-03
俄语学结06-03
法规学结06-03
法语学结06-03
翻译学结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