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地貌实习报告

时间:2024-11-21 09:24:01 海洁 实习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嘉陵江地貌实习报告

  一段充实而忙碌的实习生活结束了,回顾过去这段时间的实习经历,收获颇丰,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实习报告吧。你所见过的实习报告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嘉陵江地貌实习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嘉陵江地貌实习报告

  嘉陵江地貌实习报告 1

  一、 实验目的:

  通过实地观测了解认识嘉陵江北碚段地貌特征。

  二、 实验时间:

  20xx年12月9日

  三、 研究区地理位置

  1、 地理单元:嘉陵江北碚段位于川东平行岭谷华蓥山帚状山脉北碚向斜北段

  2、 行政位置:重庆市北碚区朝阳街道和北温泉街道 经纬度:(29°50′N,106°26′E)

  四、 嘉陵江北碚段地貌形成条件

  1、 地质特征:

  北碚向斜谷地中出露有中上侏罗纪自流井统和重庆统的地层。除自流井统顶部有薄层灰岩外,其他皆为长石砂岩、页岩互层。本区第三纪以来长期地接受侵蚀,故缺少第三纪沉积物,而第四纪的堆积物也仅在沿河阶地上及某些地势低洼的地区有零星保存。

  2、 气候条件:

  北碚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有春早、夏热、秋短、冬迟特征。

  最高气温44.3℃。最低气温-3.1℃,年平均气温18.2℃。跟主城差不多

  3、 水文条件:

  嘉陵江在此处流向为西北——东南向,流过温塘峡后,河道为顺直微弯型。主要支流为马鞍溪,也有部分小支流汇入。嘉陵江的水量为长江各支流的第二位,在北碚多年流量平均为每秒2,130立方米。最大年均流量为每秒3,120立方米,最小值为1,140立方米。在北碚永文站处最高洪水位为214米(清同治九年六月十八日),最低枯水位为176.61米(1973年3月9日)。嘉陵江为长江水系中含沙量最高的支流,多年平均值为每立方米含泥沙2.33公斤,极端数据为32.8公斤(1969年9月28日)。

  4、 植被条件:

  由于本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热条件较好,所以本区植被条件较好。

  在嘉陵江两岸,目之所及,均是被各种草类所覆盖,但是高大树木较少,大多数树木为近年新栽树木。

  5、 人类活动:

  本区由于地处城区,人类经济活动开展众多,所以自然地理要素深受影响。人类在嘉陵江两岸修筑了大量的沿江游览观光道路、台阶。同时为了谋求经济利益,江面上也有大量固定式游船供游客使用。在嘉陵江的二、三级阶地上,人类为了利用阶地面地势平坦的优势,修筑了大量工厂、住宅,导致现在阶地已难以辨认。在江上,挖沙船的存在也让嘉陵江河流水文条件发生变化。同时,一些水利设施如丁字坝等等,也起到了改变嘉陵江水文条件的作用。

  五、 嘉陵江北碚段地貌类型及其形成条件、特征、分布规律

  (一)、构造地貌:

  1、单斜丘陵:

  经过褶皱后的岩层大部分呈倾斜状,发育在褶曲一翼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统称为单斜地貌。单斜构造丘陵主要分布于背斜构造山地的两侧,为侏罗系砂泥岩或灰岩组成。山体形态因砂、泥岩互层,抗蚀力悬殊,泥岩出露地区常发育次成谷,砂岩则成单面山或猪背脊的硬盖。单斜构造丘陵多沿构造线展布,常有数列平行排列,其列数取决砂岩的层次,即一层一列单斜构造丘陵。它的高度向背斜山地逐渐升高,从低丘、中丘、高丘,呈迭瓦式组合。其起伏较缓,连绵不断,高差一般小于200米。单斜丘陵两侧坡度不等,顺倾坡和缓约15°左右,逆倾坡较为陡峻,通常为25°左右。

  2、猪背山:

  当组成单斜山的岩层倾角较陡,山两侧的坡度也较陡,形成两坡近于对称的山体时,则形成猪背山。在此次考察中,由于单斜山体为砂、泥岩互层,抗蚀力悬殊,泥岩出露地区常发育次成谷,砂岩形成了猪背脊,形成了一山二谷的地貌形态。

  (二)、坡地重力地貌:

  1、崩塌:

  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 ,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崩塌体碎块在运动过程中滚动或跳跃,最后在坡脚处形成堆积地貌——崩塌倒石锥。崩塌倒石锥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塌所产生的气浪作用,使细小颗粒的运动距离更远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选性。

  2、滑坡:

  滑坡是山区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自然灾害。坡面上的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与水的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在马鞍溪溪口附近坡面上有一处醉林,证明了此处曾经存在时间不久的滑坡现象。

  形成原因:地处河流凹岸,基部常被河流冲刷和掏蚀。大雨、暴雨使得河流的.水位暴涨,浸水范围扩大,使土体容量骤增,加大滑动力,减小土体抗滑强度,导致发生滑坡。

  3、坍岸:

  在马鞍溪溪口上游地段的凹岸有明显的河岸整块下挫坍落现象,此现象就称为塌岸。 形成原因:由于河水对岸边的冲刷与掏蚀,使得斜坡基部被掏空,上部的土体失去支撑而发生河岸整块下挫坍落。

  (三) 、流水地貌

  1、沟谷流水地貌

  (1)、洪积扇:在马鞍溪溪口处,有一片较大的洪积扇。

  形成原因:河流自沟谷出山口后,坡降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出锥或洪积扇。

  特征:自扇顶至扇缘组成洪积扇物质颗粒越来越细,分选性越来越好,层理越来越清晰。 分布规律:主要位于河流的出山口部位。

  2、河流地貌

  (1)、岩槛与壶穴:北碚的白鱼石,其实也就是岩槛,而其上则分布着大量的壶穴。

  岩槛是横亘于河底的坚硬基岩,它与下游河床形成一个不连续的陡坡,常形成瀑布或跌水,并构成上游河段的地方侵蚀基准面。岩槛的形成与构造、岩性有关,断层活动带或岩脉露头处常常形成岩槛。

  壶穴是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壶穴分布在山区石质河床基岩节理充分发育或 构造的破碎带。山区河床坡降大,水流急,能冲击岩石节理面或破碎带,掏蚀河床,形成深潭里的水流旋涡挟着砾石对河床进行磨蚀,能形成数米或更深的壶穴。

  (2)、阶地:嘉陵江两岸分布着三级阶地,因第一级阶地形成时间较新,所以还依稀 见,而第二、第三阶地则因为形成时间较为久远而难以分辨。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上升或气候剧变,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地形,即河流阶地。阶地表面常遗留昔日谷底或河漫滩的沉积物,高出现今洪水期水面。阶地在形态上可分为阶地面和阶坡(前坎)。阶地面通常向河流下游方倾斜,有一定的连续性。阶地面和下部阶坡交接的地方是阶地前缘,常受后期侵蚀变得不明显,阶地面的后缘,往往被坡积物质覆盖。河流谷地可以发生多次淤积和下切,从而出现多级阶地。阶地级序通常由下向上标记, 这是由于低阶地形成期较晚,形态保存比较完整,便于对比,而高阶地往往残缺不全。有时也采用地名来标志有代表性的阶地。

  六、 嘉陵江北碚段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现状:

  1、白鱼石的存在,使河流中间部位流速升高,不利通航,当然作为旅游景点还是很好的。

  2、航道浅滩也不利于嘉陵江的通航,使得人类不得不采取挖沙船作业,来定期解决此类问题。

  3、河流的凹岸侵蚀作用,会使部分地段下方受到侵蚀,有可能造成滑坡,使人类蒙受损失。从而人类不得不修筑堤坝、植树来减缓这种弯道环流对凹岸的侵蚀。

  (二)、人类对不同地貌的利用现状:

  1、河流两岸的第二三级阶地由于地形平坦,已经被人们广泛地开发为住宅、工业用地。

  2、河流两岸,人们修了大量的台阶、小道、观光平台,对嘉陵江进行了一系列的旅游开发。

  3、深槽处由于水深,人们利用它来停泊大型船只。

  4、航道浅滩由于对航运有潜在威胁,所以人类便在航道浅滩处进行挖沙,能产生双重经济效益。

  (三)、意见及建议:

  1、 对容易滑坡地段,进行坡面加固、植树、修建堤坝等等处理。

  2、 对临江危险地段,修建护栏,保护游客安全。

  3、 临江游览区,增设垃圾桶,保护自然环境。

  4、 多修城区下河滩通道,方便游客下河滩观光。

  5、 深槽处设置警戒牌,防止游客行人落水。

  嘉陵江地貌实习报告 2

  实习时间: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

  实习地点:嘉陵江流域部分典型地段

  实习目的:通过实地考察嘉陵江流域的地貌特征,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其与地质构造、气候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增强对地貌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掌握一定的野外调查方法和技能。

  一、引言

  嘉陵江作为长江重要的支流之一,其流经区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这些地貌蕴含着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信息。本次实习旨在深入实地,近距离观察嘉陵江及其周边的地貌形态,探究其成因机制,为地貌学的学习与研究积累实践经验。

  二、实习区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嘉陵江发源于秦岭北麓的陕西省凤县代王山,流经陕西、甘肃、四川、重庆等地,在重庆市渝中区朝天门汇入长江,全长约 1345 千米,流域面积达 16 万平方千米左右。本次实习选取了嘉陵江流域中具有代表性地貌特征的若干区域进行观察研究,涵盖了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和地形起伏地带。

  (二)地质背景

  实习区域的地层分布较为复杂,从古老的变质岩系到新生代的沉积地层均有出露。岩石类型多样,包括花岗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不同岩石的抗侵蚀能力差异显著,对地貌的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区域内地质构造运动活跃,褶皱、断层等构造现象频繁出现,控制着河流的走向以及谷地、山岭的分布格局。

  (三)气候条件

  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降水充沛且集中在夏季。这样的气候特点使得嘉陵江水量季节变化明显,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对河床及两岸地貌的塑造作用截然不同,是影响河流地貌发育的重要外在因素。

  三、实习内容与观察结果

  (一)河谷地貌

  河流阶地

  沿着嘉陵江的部分河段,清晰地观察到了多级河流阶地。阶地表面相对平坦,向河床方向微微倾斜。通过对不同阶地的高程测量以及地层分析发现,这些阶地是由于河流下切侵蚀与地壳间歇性抬升共同作用形成的。较老的阶地位置较高,堆积物年代相对久远,多为砾石层、砂土层等,其表面往往有人类活动留下的遗迹,如古村落遗址等;而较新的阶地则更靠近河床,堆积物颗粒相对较粗,反映了近期河流作用的特点。

  河谷横断面形态

  在一些典型的横断面上,河谷呈现出 “V” 形与 “U” 形的不同形态。在上游河段,由于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强烈,河谷多呈 “V” 形,两岸山坡陡峭,基岩裸露较多。而在中下游地区,随着地势逐渐平缓,河流侧蚀作用逐渐增强,河谷变得开阔,横断面呈现出较宽阔的 “U” 形,河漫滩发育良好,常分布着大量的细沙、淤泥等堆积物。

  (二)侵蚀地貌

  峡谷地貌

  在嘉陵江流经的山区地段,发育有壮观的峡谷地貌。峡谷两侧的山体高耸入云,岩壁近乎垂直,谷深壁陡,最窄处仅几十米宽,而谷顶到谷底的高差可达数百米。这主要是由于河流强烈下切,同时受到岩石性质(如坚硬的石灰岩等构成峡谷壁)以及地质构造(断层、节理等为峡谷的形成提供了薄弱面)的影响,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塑造而成。站在峡谷边缘俯瞰,江水奔腾其间,气势磅礴,让人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强大力量。

  河曲与牛轭湖

  在中下游地势较为平坦、水流相对缓慢的区域,观察到了多处河曲现象。河流蜿蜒曲折,凹岸不断遭受侧向侵蚀,河岸逐渐后退,而凸岸则有泥沙堆积,形成了边滩。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河曲的弯曲程度不断加剧,最终河道裁弯取直,被废弃的河曲部分便形成了牛轭湖。实地看到的牛轭湖形状恰似牛轭,湖水相对平静,周边生长着茂密的水生植物,成为了独特的湿地生态景观。

  (三)堆积地貌

  冲积扇

  在嘉陵江出山口的地方,观察到了规模大小不一的冲积扇地貌。当河流流出山区进入相对开阔的平原地带时,流速骤减,所携带的大量泥沙、砾石等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了扇状的堆积体。冲积扇的顶部物质颗粒较粗,多为砾石和粗砂,向扇缘方向颗粒逐渐变细,过渡为细砂和黏土。从空中俯瞰,一个个冲积扇犹如大地展开的扇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口附近,对周边的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等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三角洲

  在嘉陵江与长江的交汇处,发育有三角洲地貌。此处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处由于水流扩散、流速降低等原因大量堆积,逐渐形成了向江中心突出的三角形堆积体。三角洲上河网密布,汊道纵横,还分布着大片的湿地和浅滩,不仅是多种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重要的港口建设和城市发展区域。

  四、地貌成因分析

  (一)内动力地质作用

  地壳运动:区域内的地壳间歇性抬升是嘉陵江河谷阶地形成以及河流下切侵蚀的重要驱动力。每次地壳抬升后,河流的基准面相对下降,河流便会通过下切侵蚀来适应新的基准面,从而在不同时期留下多级阶地。同时,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断层等构造,为地貌的塑造提供了构造基础,控制了山脉、谷地的走向和形态,例如峡谷往往沿着断层线或者岩石破碎带发育。

  地震活动:该地区历史上有一定的地震活动记录,地震产生的能量会导致岩石破碎、山体滑坡等现象,改变局部地貌形态,同时也会影响河流的河道形态和水流特性,进一步对河流地貌的演化产生作用。

  (二)外动力地质作用

  流水作用: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是嘉陵江地貌形成的主导外动力因素。河流的下切侵蚀塑造了深谷、峡谷等地貌;侧蚀作用使得河谷拓宽、河曲发育;而当水流速度减缓时,搬运能力下降,泥沙等物质便堆积形成了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等。不同河段由于地形坡度、水量、流速等条件的差异,流水作用的表现形式和强度也各不相同,共同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河流地貌景观。

  风化作用:长期的风化作用使得岩石表面破碎、剥落,为流水侵蚀提供了更多的松散物质,加速了地貌的塑造进程。在石灰岩地区,化学风化作用(如岩溶作用)还会形成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如溶洞、地下河等,虽然在本次实习中并非重点观察对象,但也是区域内不容忽视的.地貌现象之一。

  气候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充沛降水和明显的季节变化,为流水作用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动力。夏季的暴雨时期,河流流量大增,侵蚀和搬运能力增强,对地貌的改造作用显著;而冬季相对温和少雨,河流处于枯水期,堆积作用相对占优势。这种周期性的气候影响与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相互交织,影响着地貌的长期演化。

  五、实习收获与体会

  (一)知识与技能提升

  通过本次实习,将课堂上所学的地貌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的野外观察紧密结合起来,对河流地貌的各种类型、特征及其成因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理解。学会了运用地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使用水准仪测量高程差等野外调查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地层岩性、地貌形态等要素来分析地貌的演化历史,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亲身感受到了大自然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通过各种内、外动力作用塑造出如此丰富多彩、壮观奇特的地貌景观,深刻认识到人类在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每一处地貌背后都蕴含着复杂的地质过程和巨大的能量作用,这让我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之情,也更加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三)团队协作与交流

  实习过程中与同学们一起分组进行野外考察、数据采集和讨论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相互帮助、分工协作,共同克服了遇到的各种困难,如山路崎岖、天气多变等。同时,通过与同学们和带队老师的交流探讨,拓宽了自己的思维视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理解地貌现象,收获了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和见解。

  六、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问题

  在实习过程中,部分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现象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尽管有老师现场讲解,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基础知识储备,有时候难以完全跟上讲解思路,影响了实习效果。

  野外实习时间有限,只能选取部分典型区域进行观察,对于整个嘉陵江流域丰富的地貌类型未能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实习设备方面,一些测量工具如地质罗盘等精度有限,且在复杂的野外环境下使用不太方便,可能会导致部分测量数据存在一定误差。

  (二)建议

  在实习前,学校可以安排更加系统全面的预实习课程,针对实习区域可能涉及的地质地貌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和强化培训,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做好知识储备,以便在实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观察到的现象。

  若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或者分多次进行不同区域的实习,拓宽实习范围,让同学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嘉陵江流域的地貌特征,加深对河流地貌演化的整体把握。

  及时更新和完善实习设备,选用更加先进、便捷且精度高的测量工具,同时加强对学生使用仪器设备的培训,确保能够准确获取各类数据,提高实习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七、结论

  本次嘉陵江地貌实习是一次极具意义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地观察与分析,深入了解了嘉陵江流域多样的地貌类型及其形成机制,体会到了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地貌塑造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以及自然环境因素对地貌演化的重要影响。尽管实习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收获远大于不足,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地貌学及相关学科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嘉陵江地貌实习报告】相关文章:

地貌实习报告集锦09-26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06-06

地貌学实习报告07-06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08-18

地质地貌的实习报告09-07

有关地质地貌实习报告03-29

【热】地质地貌实习报告06-06

地貌实习报告锦集7篇12-07

美丽的嘉陵江07-27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通用12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