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摘抄读书笔记

时间:2021-11-22 19:08:08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摘抄读书笔记400字

知行合一。。

摘抄读书笔记400字

知来自于行。。

知痛必有自痛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

致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静处体悟。。事上磨练。。

学习:立志->勤学->事上磨练->勤于思考。。

吾年来欲救末俗之卑污。。引接学者多就高明一路。。以救时弊。。今见学者渐有流入空虚。。为脱落新奇之论。。吾已悔之矣。。

高明一路。。主要侧重悟见本体。。仅仅明见本体。。则很容易导向疏放。。

道德教育中应贯彻自觉与自愿相统一的原则。。

无辩止毁。。

良知与致良知。。心与物。。心与性。。心与理。。知与行。。本体与功夫。。天与人。。群与己。。德性与德行。。

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故曰: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这里的致兼有推行之意。。在此。。格物与致知的为一。。同时表现为知与行的合一。。而二者作为功夫。。又以心与理为一的本体为前提。。良知即内在于吾心的天理。。致知的内涵之一。。便是将作为本体的良知推行于事事物物。。使之合乎理。。总之。。良知(本体)与致知(功夫)展开为动态的统一过程。。

心体的重建同时意味着道德本体的建构。。

黄宗羲:

心无本体。。功夫所至。。既是本体。。。心体并不是既成的。。先天的存在。。而是形成。。展开于现实的认识过程之中。。

周敦颐: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

中国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游(暂未找到原书。。)。。

古代陵墓的发展阶段。。

周代:“封土为坟”。。即按照管理的等级来定坟头封土的大校。春秋战国以后。。坟头越来越大。。

秦代:“方上”。。早期帝王陵墓的封土是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使之成为一个上大下小的`椎体。。因为它的上部是方形平顶。。好像被截取了顶部。。古名“方上”。。秦始皇陵正是方上的形式。。

唐代:“以山为陵”。。唐太宗李世民为防止盗墓和水土流失。。改方上为“以山为陵”的形式。。

宋代:宋代复古。。又采用了“方上”的形式。。但规模较秦汉要校。

明、清:“宝城宝顶”。。从明代起。。改变方上之制。。采用宝城宝顶的形式。。其建筑方法是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城墙上设垛口和女儿墙。。宛如一座小城。。称为“宝城”。。高出的圆顶部分称为“宝顶”。。

【摘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读书笔记摘抄06-25

红与黑读书笔记摘抄04-08

读书笔记摘抄大全02-10

高中读书笔记摘抄11-29

名著读书笔记摘抄11-30

小学读书笔记摘抄12-01

读书笔记摘抄式06-23

摘抄型读书笔记11-25

读书笔记摘抄20007-26

读书笔记摘抄感悟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