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读书笔记
伍尔夫读书随笔》里主要部分是书评。她的书评写得很好,文字行云流水,流畅朴实,且显得平和宽容。可是,今天我没有从头到尾一篇一篇读下去的安静,出去喝杯水之后回来便乱翻,看到最后是一组日记,从作者三十几岁到临终前一年的日记都有选登,没想到,日记里的伍尔夫和写书评的伍尔夫是不一样的。书评写得有板有眼四平八稳,像公事公办,而日记里描述的心情像一个感性的小女人,真实而稍显任性,其言语措辞与书评中的宽厚优雅相比显得不恭,像耍脾气的小姑娘。看她在三十六岁时谈到拜伦,“我说了,就是在他死后一百年,我还是会突然爱上他的”,为什么呢,因为“读这类怪异的书,要比读那些装腔作势的所谓正经书有趣得多”。伍尔夫谈到自己从小就在心中描绘的“他”,然而,言语中又对拜伦颇为不恭,“真想不通,他(指她的朋友摩尔)怎么会把《诗集》(拜伦著)这类东西看作诗歌的精华?”毕竟是女人,谈完童年的白马王子梦,伍尔夫还提到拜伦的夫人“有关拜伦夫人的文章我虽没有读过,,可我料想她也不会嘲笑他,至多不太崇拜他”,看,一个很真实的小女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既有女性的小小尖酸,又不乏恃才自傲的傲气。
每天的生活主要内容便是阅读,这是她喜欢的生活状态。然而日记里依旧会流露出厌烦,“无聊之极,每一天都过的太太平平。”看来,人都是如此,总有不满足之心,即便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得东西,也逃离不了对于“追求的快乐”的渴望。倘若人永远处于“求之不得”的状态之中,失落感或许会少些吧?不过,这些感触很快会被阅读的乐趣代替。伍尔夫不停的阅读,她所看的书带给她的是快乐和思考,但是也有某些难以解释的感觉,她说“虽然《唐璜》里的每一章我都很喜欢,但不知为什么,我还是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从这些点滴流露的疲乏,我能理解她真正的内因,那就是:她并没有真正做到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从她日记里的一些言语的流露,看出她的写作其实有一定的意识是为别人而写的,而非自己本真的.感悟。当她谈到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时,她的感受是“在我看来,这本书里的故事大多很乏味,有趣的并不多”,“至于思想性,更少得可怜”。这些真实的感受,与当今对《堂吉诃德》的盛誉相比,显得相差甚远,因此,在本篇日记的结尾,她甚感惶惑:“天哪我写到哪里去了,怎么会有这样的怪念头。。。。。。”
另外,对于自己作为书评家的身份,她其实也并没有真正要求对自己的内心负责,她更加重视的而是如何让读者满意。在她四十岁时的一篇日记里谈到读《克莉芙丝公主》的感受:“小说当然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只是我觉得难以鉴赏,譬如对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得叫人莫测高深”,然而,尽管伍尔夫自己读书的感受是如此,她却明白地告诫自己不能将这份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她说:“当然,要是我在写书评,我可能只好说这两个人物写得怎样怎样的成功,可是,感谢上帝!我现在是在写日记,不是写书评。”这究竟是怎样一种写作态度?书评家的评论并非从自己真实地阅读角度来谈论作品,又如何带给读者新鲜的东西?!
在伍尔夫短短的几篇日记中,还可以读到很多她对于某些作家的所谓“不敬之词”,然而无论如何,这些日记的真情流露才是最真实的,最血肉丰满的。我喜欢看她在日记里侃侃而谈,谈她对《鸽翼》作者的贬斥,谈她对劳伦斯的挑剔,谈她对拜伦的嘲讽,甚至对维多利亚女王书简里那种“毫无艺术修养”的不屑。。。。。。啊,一个鲜活生动,飞扬自我的伍尔夫与书评以及公众于世的众多著作中的谦恭温良的大家闺秀形象截然不同,那差距简直是十万八千里!
伍尔夫是一个名门闺秀。英国有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如此的声名荣誉加于一个女人的头上,相信不是一件坏事。但是作为一位谦恭勤奋,努力追求完美的女性,她的内心深处并不显得轻松。从她的书评和她的日记风格的差异,便可窥一斑。为了努力追求完美的公众形象,她把真实的锋芒毕露的自我收敛于心。误用海德格尔德理论来分析,无论是她还是任何别的人,无法摆脱
【伍尔夫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伍尔夫的读书笔记08-01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读书笔记12-31
完美的遗憾的《伍尔夫读书随笔》读书笔记09-07
弗吉尼亚伍尔夫语录05-11
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伍尔夫的作品介绍01-27
读书笔记精选06-20
经典读书笔记06-23
读书笔记的随笔08-01
经典美文读书笔记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