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讲话稿
我校非毕业班的学科周从今天开始了,本次学科周的目的还是通过学科周这种形式,搭建教研平台,促进学科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为有效课堂的创建,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舞台。
语文学科的今天的形式很好,作为语文教研组长、作为参加过省级优质课并获得一等奖是教师,直接与即将讲是优质课的青年教师同台讲课,同课异构,提供示范,形式很好,效果也明显,值得提倡和表扬。
一、对两位讲课教师课堂教学的点评:
首先我觉得应该纠正一个观点,大家刚才把两位教师的课定位为“优质课”和“常态课”,而且觉得区别较大。我一直在想,“优质课”和“常态课”矛盾吗?我认为,我们不能把“优质课”和“常态课”截然分开。优质课不能上成花架子,从近几年的优质课评选和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上成花架子的优质课绝对不可能获奖,也绝对不可能取得好成绩。常态课不能死气沉沉、不能不体现语文学科的教学理念,不能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也应该上的生气勃勃。落实知识、体现能力的课不能上成常态课。就这两节课来说,如果稍加处理,两者结合一下,就没有“优质课”和“常态课”之说。
这两节课大家的焦点是“优质课”和“常态课”之分,其实最主要的译读和赏读的处理问题,两个环节时间安排的问题,这个问题不难解决。我认为,吴奎莲老师适当减少译读的时间,将部分精翻译改为略翻译,改为略读,或安排学生读,减少教师跟着一起翻译的时间,效果会更好,更能体现新课程学生自主参加的能力培养。对于赏读环节,大家都认为可以赏的少一些,写作手法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只体现侧面描写一个方面就可,这样吴奎莲老师的课就不会时间这么紧张,重点不突出。
关于吴奎莲老师的课,我评讲以下几点,可能说的较严格。对这一节课,我总体的感觉很普通,没有特色,很平淡,大家说是常态课说的很对,离一节是优质课还有很大距离,希望吴老师在语文学科老师的帮助下,再进行深入细致的深加工。
1、基本功方面:对吴奎莲老师的语言问题提出很好的建议,我非常赞同,的确存在语言随意的问题,语言不精练,也缺少过渡行的语言。同时表情很好,一直面带微笑,但是在读书的环节中,就有点不太合适,表情应该该紧张就要紧张、该急促就要凝重。另外无关的动作太多。讲授是不能对着讲台的电脑,应该对着屏幕,当然最好对着学生,脱稿。这里提出一点:讲优质课就要有一种脱一层皮的打算,讲完后应该脱筋换骨的感觉,讲完课后,就已经达到了骨干教师的水平。所有吴老师要苦练基本功,包括板书、语文的精炼,一句废话也不能有。
该肯定的成绩有:
2、竭力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两节课都能以问题(或学习任务)为把手,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
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很少有教师直接把结论抛给学生的。
两节课都注意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并通过对话形式,组织必要的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和体验。
(2)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与上述成绩互为因果,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外显的表象,发挥主体作用是内隐的目的。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已成为自觉的普遍行为,合作学习的运用也很广泛。不管怎样使用,用的效果如何,从体现新课程理念这一角度出发,能用,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3)尽量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沟通课内外,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绝大多数的课,都能做到紧扣文本而不拘泥于文本,只要有可能,都能跳出文本以外,让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社会、联系现代科技,谈体会、谈认识、谈感受,极大拓宽了语文教学的外延。
3教学过程清晰而有序
理想的教学过程,有三个关键词,即定向、有序、系统。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定向性和有序性,是普遍受到重视并往往能进行精心设计的(“系统性”跟课堂教学结构有关,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稍后再说)。特别是有序而清晰的教学过程,有利学生的接受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们在备课时,无一例外都会把教学过程作为重点来备。在各类评比和教学常规中,也很重视教学步骤。因此,几乎所有的课,教学过程都很清晰。特别在阅读教学中,已形成了一个从“整体感知----深入理解----品味欣赏”直到“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当然,我们也不提倡千篇一律,说所有的阅读课都要一成不变地按此“模式”来组织教学,把“模式”异化为僵死的“陈式”;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任何事物都有它特有的规律,就阅读而言,上述“模式”还是符合规律的。跟“过程”密切相关的还有个“结构”问题,多数课是立体的“块状”结构,但也有些是线性的。
4、视基础,重视积累,重视语文素养的养成
【教研活动讲话稿】相关文章:
教研活动活动总结02-18
教研组教研活动总结11-05
教研室教研活动总结02-12
教研的活动总结01-19
教研活动总结07-15
教研活动方案04-30
区域活动教研活动总结03-29
教研组集体教研活动总结02-11
数学教研组教研活动总结02-12
英语教研组教研活动总结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