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名著呐喊读书笔记心得体会(通用8篇)
《呐喊》是鲁迅先生是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所作,作品揭示了种种层次的社会矛盾,很值得我们细细体会。今天小编分享的是呐喊读书笔记,希望你会喜欢。
名著呐喊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1
在寒假之际,我们读了鲁迅先生的《呐喊》给我的感触异常深刻。
如果问我在《呐喊》中最喜欢哪一篇,我肯定毫不犹豫的选择《药》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为了救儿子,老栓决定花高价钱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为了这个“仙丹馒头”老栓在茶馆中卖力工作,可是最后,老栓迷信的想法却害死了儿子。而这种旧社会的迷信想法处处体会着中国社会、人民的愚昧、无知和迂腐!让人们深深地对自身的无知而感到可悲。
不仅如此,在《故乡》中为我们呈现出的那个机智勇敢的小闰土,曾是该作者鲁迅先生多么要好的朋友!长大以后,还不是分出了地位阶级,闰土还不是生生叫了鲁迅一声“老爷”!这不正表现出了当时人民在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的情形吗?
而那个以偷为职业孔乙己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竟被打断了腿最后死去,这篇《孔乙己》不是象我们展示了中国教育的堕落吗?我们看到了一个虽然没有钱,但是渴望学习,甚至不惜去偷的人的死,难道不觉得悲哀吗?
看完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旧社会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堕落。同时也让我越发的敬佩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的一生。
名著呐喊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2
《呐喊》是鲁迅先生是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所作,作品真实的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活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其实在读完《呐喊》的第一感觉,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自责,我自己有点奇怪为什么会这样?经过我的思考后,我发现,以前人的观念真的让人不可理喻,我常常跟我身边的人说,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我一定象孙中山那样,对人们的思想进行彻底的'教育。
我对《呐喊》中的阿Q正传,比较感兴趣,尤其是阿Q,我觉得那样的年代里像啊Q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在如今发达的21世纪,也几乎没有象啊Q的人了,其实我还是挺佩服啊Q这个人物的,时代虽然抛弃了他,但他并没有放弃了自己,而是不断的努力活下来,也许有人会说苟且活着还不如死,但是,生命是第一位啊,没有生命许多都是空想。
如今,像这样发达的21世纪,我想很少有人想到曾经那么愚昧的国民了,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至今还有那些愚昧的国民的存在,也许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但这的确是真的。
在那些偏远山村的人们,因为接触不到先进的文化教育,以至仍然保留着以前的各种封建习俗,这一点也不奇怪,社会有进步,而他们似乎生活没有多大的改变,以后,我们要做的还有更多的,包括教育和传统,分辨传统和封建的区别,
未来的日子里,我们除了自己要好好的活着之外,也要帮助别人好好的活着,因为我们的社会在进步。
>>>“呐喊读书笔记”
名著呐喊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3
这是一部由中国著名革命家、思想家、文化家鲁迅先生的著名作品集,他通过搜罗生活中的小事、小人物,用精湛的语言加工技术将这些事情描写成了一幅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画面,这就是小说集——《呐喊》
他有的故事是通过那些人物的事件来对现在的社会进行批评与讽刺的,如阿Q那愚昧的“精神胜利法”显示出了他的无知、自欺欺人,以及最后冤死的事情讽刺了社会的.不公。再如狂人的那一册日记体现出了他变态的内心世界,但是反衬出了社会上封建礼仪对人精神的束缚如同一块千斤巨石压在人们的心上。再如孔乙己那满嘴的之乎者也、不赖帐和最后惨死的经历些出了他的迂腐、善良还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心灵残害做出了锋锐的控诉。
有时,他也通过一些毫不起眼的小事儿描写,比如说:《一件小事》通过自己的自私和那个车夫的伟大赞颂了这种光明磊落、敢作敢当的伟大精神。《头发的故事》就是通过“我”和“N先生”的一次谈话揭示了辫子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压迫与剥削。在写作中,鲁迅先生也会通过在文章中哪些不起眼的线索带给人们道理,如《药》之中夏瑜的牺牲赞扬了革命但是反对了革命的不彻底性,赞扬了夏瑜英勇无畏的精神,也体现出了康大叔的冷漠、封建。
鲁迅先生不之会通过哪些事情来批判社会,还会描写出来自己真挚的感情,如《社戏》中通过孩子那些近似于胡闹的事情描绘出孩子的天真无邪以及聪敏和顽皮,更是描绘了双喜、阿发两个人物。
《呐喊》实在是一部经典的作品。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是鲁迅先生通过哪些事情在呐喊,崇尚光明反对黑暗。在这其中,有许多好的写作手法等着我们来借鉴呢!
名著呐喊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4
假期读了鲁迅的《呐喊》《彷徨》有点感受,而且我感觉这两本书的感觉差不多,所以读后感就写一篇吧。看到这些书刚开始我的感觉是有点害怕,因为鲁迅是一位文学成就很高的大文学家,所以他的作品我可能会读不太懂,而且我感觉他的文章会有很多那个时代的东西,而且是我们现在所不能了解到的东西。所以我们只能看到一些浅显的东西,只能简单的写点东西啊。
在这些书中,写的东西都差不多的,最起码在我的眼里都是差不多的。可能都是通过一些事情来揭示那个时代的悲哀。黑暗的登记制度,不平的人生经历,并且希望中国能够站起来,中国人可以走出愚昧吧!就像是阿Q的物质愈糊涂,祥林嫂的无奈,与那个时候的封建。
在这些故事中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都来反抗吧!
也许这就是鲁迅要告诉我们的吧,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是愚昧的,那个时候的中国是黑暗的……
了,这些都是阿Q想革命却又愚昧不觉悟的表现。
今天,我也要学学鲁迅先喊:同学们!让我们继承祖先们深厚优良的文化传统,接过建设精神文明的大旗,努力学习,为发扬祖国文明而奋斗!
名著呐喊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5
《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其次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识的。例如有《家乡》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在《孔乙己》中那个正因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憧憬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经常以偷为职业,在最终正因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
《家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仆人公从小玩在一齐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高兴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当然,有许很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糊涂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生气而又带有鼓舞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判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迫的期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清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名著呐喊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6
似曾记得这样一句话:伟大的作品初读时总是让人觉得厌烦。读了鲁迅的《呐喊》后,发自内心的赞成这句话。仍记得第一次读《呐喊》的时候,对於里面的小说,个人感觉索然无味,甚至有一种读不下去的心理,完完全全是逼著自己阅读每一篇小说,读后的效果非常差,几乎是看了下句忘了上句。对於我这样一个还比较喜欢看书的人来说,居然觉得看书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实在少见。或许鲁迅的时代和我们现在相去甚远,社会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鲁迅所写文章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乏味,完全不知所云。这与众人对鲁迅文章的极高评价简直是天渊之别。世人眼中,包括许多非常著名的文学家,都把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标杆,一个里程碑。毛泽东甚至说过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人,有作家更是直言不讳地称赞鲁迅自身就是一部文学史……
而这样一个名垂千秋的巨人所写的文章,我个人初读的时的体会却是不明所以。我给自己的唯一解释只能是:自己的文学素养太低,感受不到《呐喊》里面的小说带来的思想冲击。毕竟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足以证明鲁迅的货真价实,绝非浪得虚名之辈。抱著这种态度,我强迫自己再次拿起《呐喊》,逐篇逐句逐字的“赏析“《呐喊》,每一篇都读得非常认真仔细。结果惊喜的发现鲁迅的文章真的是越读越有感觉,当读第二遍时,至少不会出现读不下去的冲动,也能不时感受到鲁迅所写的文章内那悲愤欲绝的情感,但这种极度愤懑的情感,却似乎总也叙说不出,总觉得还有所欠缺,还有更深沉的内涵可以去挖掘。也许是社会环境天差地别,亦或是文化涵养的差距,我绞尽脑汁,也总是感到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有一种亲近中的隔膜,甚至有时更不知道鲁迅究竟想表达什麼。不过,既然已经读了两遍,还是有必要写写看完之后的心得,努力总结一下阅读《呐喊》后的一些感受吧。
不知道是作者有意安排,还是出版社的编辑无心插柳。《呐喊》里面的小说似乎能够不经任何修改地和“众”为一。开篇即为耳熟能详的《狂人日记》,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用一个狂人的口吻愤怒地向封建社会的专制黑暗发出怒吼,但可悲的是,自己却无奈地被封锁在这样的牢笼里面,看不见光明,望不到未来,找不到出路,唯一能做的,只能是间歇性地发出几声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响声。“吃人”二字,狂人内心真实的声音,彻底揭露了封建专制社会压抑自由、扼杀人性的根本特徵。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用这两个字形容最合适不过了。仁义道德的背后,藏著的是一群嗜血的妖怪;大义凛然的背后,是对“吃人”的无尽欲望。一个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价值的社会,是丑陋的,而对生存在这样一个社会的人来说,这是痛苦的。不幸的是,鲁迅身在了这样的一个社会。想像一下:当一群人出生来到这个世界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走向另一个世界,或者就是没有选择的被奴役,遭剥削,没有任何属於自己的自由,幸福是一件与自己无关,也不可能有关的事,这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存在,纯动物的人,还能算是人吗?恍然记起巴金老先生著作里面的那一个个令人怜悯的小生命,还未开花,就已夭折;还未来得及向人生呐喊,便已走完了人生路。想到她们的生命从来没有一刻属於自己,我的心不禁颤抖不已,难以想像,鲁迅写《狂人日记》内心是多麼的焦躁和愤怒,或许,那个狂人本身就是鲁迅自己。
《狂人日记》之后,是不同的小说内容,但个人感觉,这些小说的内容主题虽然不同,但是它们都反映了同样的一个主题: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小说中的人采取的手段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吃人。
《孔乙己》,《白光》讲述科举制度毒害了千千万万的读书人,为了改变社会地位,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考科举,梦想金榜题名,为此,他们寒窗苦读数十载,头悬梁锥刺股的死记道德文章,然而,毕竟僧多肉少,科举考试如同千万大军抢过独木桥,成功上岸自然活出地位,然而更多的却是跌落河中,更者连独木桥也望不到。最为可悲的是,他们一次次的失败,却不得不无奈的重复进行著软弱无力的抗争。古往今来,数不清的读书人,为了功名,一生苦读,但他们根本没有看清楚:字的背后藏得都是“吃人”。《儒林外史》正是对封建科举制最好的讽刺。
《药》、《明天》反映了封建迷信思想邪恶地谋杀了千千万万的年轻的生命,面对病痛,人们惊慌失措,毫无主见,只能寄托于甚至连自己都不清楚的东西。一个个刚发芽的生命,就在他们的糊糊涂涂中消逝,留下的只能是令人怜悯又可恨的泪水。同时,从医生的角度出发,鲁迅对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实实在在“吃人”的悲剧是一种我们理解不了的痛!
《阿Q正传》、《头发的故事》直白锐利的批判了辛亥革命不联系群众,不依靠人民大众的错误行为,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和麻木愚昧的思想。特别是那早已家喻户晓的阿Q精神,让人看罢笑中带痛,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捧腹大笑,嘲笑阿Q的无知,但认真反思,我们难道不会从阿Q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吗?阿Q身上那种“事后我最大的心理”不是中国人最为典型的心理吗?放眼当今社会,有多少人,重复地做著阿Q当年曾经做过的事,很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成为了现实中的阿Q……鲁迅,真的佩服他,如此简单就将中国人的品性描绘得栩栩如生。
《社戏》、《故乡》表达的出作者鲁迅对童年时代的向往,在鲁迅眼中,童年时候的天真浪漫、无忧无虑是一生最值得珍惜的片段,那时候的少年真的完全不知愁之味,他们的世界中一切都是美好光明的。可随著时间的流逝,这个世界完全变了,变得邪恶黑暗,变得压抑沉闷。思想的活跃也随风凝固了,变得木然迟钝了,阶级思想更是牢固的树立在心中,硬生生将原本的好朋友分割开来。闰土就是最好的代表,从小时候的活泼灵秀到中年时期麻木不仁,闰土的身上,鲜明的写著封建社会特有的两个大字:吃人!
读鲁迅的文章,个人感觉真的非常的压抑。里面的氛围总是处在悲惨的黑夜和肃杀的秋风中,令人时时刻刻有股沁入心底的深深的恐惧感,仿佛一不小心,就会被人吃掉。从这些文字中,隐约看到了鲁迅内心的阴影和恐惧。或许,他们那一代是没希望了。但鲁迅没有放弃过呐喊:救救孩子!就是鲁迅内心最深处发出的最具震撼力的爆破音。至少我认为,虽然鲁迅心中充满彷徨,但是他还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正如鲁迅在《故乡》中所写,地上本没有路,人走多了,就自然形成了路。中国人民的康庄大道会靠自己的双脚坚实的走出来!
名著呐喊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7
《呐喊》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读过的书中,只有它让人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狂人日记》是其中的一篇文章。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旧社会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恐怖的封建压迫,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反对的呐喊!文章中只有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教育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能够有权利拥有纯净的心灵,不被封建的教育而束缚,他很期望这社会都是疯子!
《故乡》也是其中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描述了两个故乡,一个是过去的故乡,它的完美令人向往。一个是此刻的故乡,让人读过后十分的惊讶。
过去的故乡是一个完美和谐、以及快乐的世界,那里有鲁迅先生童年完美的回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还有有天真可爱的少年闰土,他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项圈,还有海边那五彩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那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五彩世界的。
然而此刻的故乡已经变得衰败、凄凉而且是毫无生机和活力的,而以前充满活力的闰土也变得麻木。他辛苦麻木的生活着,而且变成“讲道德、守规矩”的人。透过阅读这本书使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在鲁迅先生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完美的世界,然而成年后的闰土在见到鲁迅先生后,对鲁迅的态度转变得很大,他的那句“老爷”更是让他们之间的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亲密,使他们之间变得陌生,将他们以前亲密的关系活生生的撕裂了。因为在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那种不平等的关系,那个现实的故乡是一个精神分离,丧失生命活力,丧失人与人之间温暖情感的世界。他们遵循一种传统的道德,它压抑人的生命力,使人在封建道德的束缚下丧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变得麻木了,也使鲁迅先生和闰土无法继续他们纯洁的友谊。读完本书后,我很为他们逝去的友谊感到惋惜,同时也很庆幸,我们生活在新社会里,我们有最好的朋友,也不用身份地位与金钱来衡量友谊,人与人之间拥有着真挚的情感。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鲁迅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职责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期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历史,从封建社会走向了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经过我们许许多多的劳动人民,经过了几代的国家领导,才走来来的,我们要继续努力,让中华民族更加强大!
名著呐喊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8
似曾记得这样一句话:伟大的作品初读时总是让人觉得厌烦。读了鲁迅的《呐喊》后,发自内心的贊成这句话。仍记得读《呐喊》的时候,对于里面的小说,个人感觉索然无味,甚至有一种读不下去的心理,完完全全是逼着自己阅读每一篇小说,读后的效果非常差,几乎是看了下句忘了上句。对于我这样一个还比较喜欢看书的人来说,居然觉得看书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实在少见。或许鲁迅的时代和我们现在相去甚远,社会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鲁迅所写文章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乏味,完全不知所云。这与众人对鲁迅文章的极高评价简直是天渊之别。世人眼中,包括许多非常著名的文学家,都把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标杆,一个里程碑……而这样一个名垂千秋的巨人所写的文章,我个人初读的时的体会却是不明所以。我给自己的唯一解释只能是:自己的文学素养太低,感受不到《呐喊》里面的小说带来的思想冲击。毕竟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足以证明鲁迅的货真价实,绝非浪得虚名之辈。抱着这种态度,我强迫自己再次拿起《呐喊》,逐篇逐句逐字的“赏析“《呐喊》,每一篇都读得非常认真仔细。结果惊喜的发现鲁迅的文章真的是越读越有感觉,当读第二遍时,至少不会出现读不下去的冲动,也能不时感受到鲁迅所写的文章内那悲愤欲绝的情感,但这种极度愤懑的情感,却似乎总也叙说不出,总觉得还有所欠缺,还有更深沉的内涵可以去挖掘。也许是社会环境天差地别,亦或是文化涵养的差距,我绞尽脑汁,也总是感到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有一种亲近中的隔膜,甚至有时更不知道鲁迅究竟想表达什么。不过,既然已经读了两遍,还是有必要写写看完之后的心得,努力总结一下阅读《呐喊》后的一些感受吧。
不知道是作者有意安排,还是出版社的编辑无心插柳。《呐喊》里面的小说似乎能够不经任何修改地和“众”为一。开篇即为耳熟能详的《狂人日记》,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用一个狂人的口吻愤怒地向封建社会的专制黑暗发出怒吼,但可悲的是,自己却无奈地被封锁在这样的牢笼里面,看不见光明,望不到未来,找不到出路,唯一能做的,只能是间歇性地发出几声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响声。“吃人”二字,狂人内心真实的声音,彻底揭露了封建专制社会压抑自由、扼杀人性的根本特徵。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歷史,用这两个字形容最合适不过了。仁义道德的背后,藏着的是一群嗜血的妖怪;大义凛然的背后,是对“吃人”的无尽欲望。一个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价值的社会,是丑陋的,而对生存在这样一个社会的人来说,这是痛苦的。不幸的是,鲁迅身在了这样的一个社会。想像一下:当一群人出生来到这个世界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走向另一个世界,或者就是没有选择的被奴役,遭剥削,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自由,幸福是一件与自己无关,也不可能有关的事,这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存在,纯动物的人,还能算是人吗?恍然记起巴金老先生着作里面的那一个个令人怜悯的小生命,还未开花,就已夭折;还未来得及向人生呐喊,便已走完了人生路。想到她们的生命从来没有一刻属于自己,我的心不禁颤抖不已,难以想像,鲁迅写《狂人日记》内心是多么的焦躁和愤怒,或许,那个狂人本身就是鲁迅自己。
《狂人日记》之后,是不同的小说内容,但个人感觉,这些小说的内容主题虽然不同,但是它们都反映了同样的一个主题: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小说中的人採取的手段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吃人。
《孔乙己》,《白光》讲述科举制度毒害了千千万万的读书人,为了改变社会地位,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考科举,梦想金榜题名,为此,他们寒窗苦读数十载,头悬樑锥刺股的死记道德文章,然而,毕竟僧多肉少,科举考试如同千万大军抢过独木桥,成功上岸自然活出地位,然而更多的却是跌落河中,更者连独木桥也望不到。最为可悲的是,他们一次次的失败,却不得不无奈的重复进行着软弱无力的抗争。古往今来,数不清的读书人,为了功名,一生苦读,但他们根本没有看清楚:字的背后藏得都是“吃人”。《儒林外史》正是对封建科举制最好的讽刺。
《药》、《明天》反映了封建迷信思想邪恶地谋杀了千千万万的年轻的生命,面对病痛,人们惊慌失措,毫无主见,只能寄託于甚至连自己都不清楚的东西。一个个刚发芽的生命,就在他们的煳煳涂涂中消逝,留下的只能是令人怜悯又可恨的.泪水。同时,从医生的角度出发,鲁迅对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实实在在“吃人”的悲剧是一种我们理解不了的痛!
《阿Q正传》、《头髮的故事》直白锐利的批判了辛亥革命不联繫群众,不依靠人民大众的错误行为,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和麻木愚昧的思想。特别是那早已家喻户晓的阿Q精神,让人看罢笑中带痛,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捧腹大笑,嘲笑阿Q的无知,但认真反思,我们难道不会从阿Q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吗?阿Q身上那种“事后我最大的心理”不是中国人最为典型的心理吗?放眼当今社会,有多少人,重复地做着阿Q当年曾经做过的事,很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成为了现实中的阿Q……鲁迅,真的佩服他,如此简单就将中国人的品性描绘得栩栩如生。
《社戏》、《故乡》表达的出作者鲁迅对童年时代的嚮往,在鲁迅眼中,童年时候的天真浪漫、无忧无虑是一生最值得珍惜的片段,那时候的少年真的完全不知愁之味,他们的世界中一切都是美好光明的。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世界完全变了,变得邪恶黑暗,变得压抑沉闷。思想的活跃也随风凝固了,变得木然迟钝了,阶级思想更是牢固的树立在心中,硬生生将原本的好朋友分割开来。闰土就是最好的代表,从小时候的活泼灵秀到中年时期麻木不仁,闰土的身上,鲜明的写着封建社会特有的两个大字:吃人!
读鲁迅的文章,个人感觉真的非常的压抑。里面的氛围总是处在悲惨的黑夜和肃杀的秋风中,令人时时刻刻有股沁入心底的深深的恐惧感,仿佛一不小心,就会被人吃掉。从这些文字中,隐约看到了鲁迅内心的阴影和恐惧。或许,他们那一代是没希望了。但鲁迅没有放弃过呐喊:救救孩子!就是鲁迅内心最深处发出的最具震撼力的爆破音。至少我认为,虽然鲁迅心中充满彷徨,但是他还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正如鲁迅在《故乡》中所写,地上本没有路,人走多了,就自然形成了路。中国人民的康庄大道会靠自己的双脚坚实的走出来!
【名著呐喊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呐喊读书笔记02-07
《呐喊》读书笔记05-27
呐喊读书笔记03-16
《呐喊》读书笔记03-24
《呐喊》读书笔记范文05-30
呐喊读书笔记摘抄02-01
呐喊读书笔记锦集08-19
呐喊读书笔记14篇06-05
名著读书笔记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