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作文教学

时间:2022-08-05 08:04:04 与什么相关的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二作文教学

父母的心

初二作文教学

【文本解读】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说。短短千余字,却动人心魄,耐人寻味。

一、故事背后的故事

小说讲述了一对多子的贫穷父母,因为一片爱子之心,在财主夫人希望领养他们孩子的时候,由送孩子到换孩子,最终毁约索孩子的故事。而在看似平铺直叙的旁观者讲述的背后,其实波澜汹涌,隐藏着另外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在故乡时,他们贫困,却勉强维生,有慈爱的老母亲,渐渐多了孩子。后来,老母去世,孩子多了,他们生活不下去了,只得带着四个孩子远走他乡去谋生。

故事的经过:这故事大约经历了如下几个场景——

(一)第一天白天,父亲听说财主夫人要以优厚的条件领养自己的孩子,回到住处与母亲商量;

(二)当天夜里,送走大儿子的父母,在住处商量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

(三)第二天白天,送走二儿子的父母,在住处商量用女儿换回二儿子;

(四)当天夜里,送走女儿的父母互相劝慰,却终究因为不放心,而决定要回女儿。

故事的结局:他们的爱子之心打动了财主夫人,不仅要回了孩子,还得到财主夫人相赠的一笔钱,一家人幸福的团聚。

为什么读者会产生故事背后还有故事的感受呢?原来作者善用显隐结合的叙事方式,使故事有了层次之感。按理说,最能体现爱子之心的是父母各自内心的挣扎和相互痛苦的交流,但作者绝不正面描写,只把这份苦涩存留在读者的想象中。然而,倘若这“另外”的故事都是隐秘的,读者的想象又是如何被激活的呢?原来,如同“叶落知秋”,文中几个小细节“露”出了背后的波折。如:父亲听到女佣“相求”时,表情“十分的犹豫”;与大儿子分手时,“这对父母眼含热泪,难割难舍”;送二儿子时,父亲“无精打采”;送女儿时,母亲“失魂落魄”;最后要孩子时,夫妇俩“痛哭失声”,都暗示着他们在人后经历了激烈的矛盾和痛苦的商量,其中恐怕还有争执甚至争吵。这显隐相生的叙事方式,就使故事情节变得丰富了,也使人物形象变得丰满了。

除此之外,显隐结合还表现在作者巧用明暗交织的叙事线索。明线是穷父母“送”子,暗线则是贵妇人“买”子。这暗线串联的故事,以贵妇人感受、体谅、理解父母之心的心理过程,衬托出爱子之情的力量,让读者最后长吁了一口气。

1968年,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得奖评语是:“由于他的小说艺术——它以一种充满技巧的敏锐,表达了最具民族性的日本灵魂。”《父母的心》虽是作者文学“冰峰”的“一角”,却有起起落落的波折,有反反复复的渲染,更有或藏或露的关键,其独特而精湛的创作技巧,令人折服。

二、亲情里层的亲情

《父母的心》赞颂的是浓浓的爱子亲情,这毋庸置疑。然而在这就是小说所表现的亲情的全部吗?这层亲子之爱的里面,有没有其他的亲情呢?

其实,传统的日本人是很爱面子的,这对贫穷的父母也不例外:当父亲会因为贫穷抚养不了孩子而“怪难为情”的;当他们打算换孩子时,一定因为怕变卦丢面子而互相推诿,只好分别前去。而事实上母亲开口时也确实 “很不好意思”;最后父母要回孩子时而“实在是太难为情了”。不履行诺言使他们的道德感备受折磨,而这些终究敌不过骨肉之情,所以,文中的亲情不单是本能的爱子之心,还是不顾被人指责的难堪和内心的矛盾,决堤而出的真性情。

对于多数习惯于“利弊相权取其利”的中国读者而言,这对父母最终不明智的决定是令人费解的。无论哪个孩子到财主家,对家庭、对孩子都是利大于弊的,怎么可以如此感情用事呢?这里原来有着作者对亲情的理解。作者孤苦无依的身世,使他产生这样的认识:“没有娘的孩子就像一只眼睛的人一样,属于残疾人,就像心灵被扭曲的人,似乎是个罪人。”(川端康成《母亲的诞生》)所以,他笔下的父母对于孩子到财主家,不是想象其 “过好日子”,而是“觉得他可怜得不得了”,这也是夫妇二人夜不成寐、不忍割舍的原因。

令人不解的还有,作者笔下的几个孩子都如玩具一样没有任何反应,他们在父母送来换去的过程中似乎无动于衷。作者除了开头写他们“长相都很聪明可爱,但是身上的衣服却相当破旧”外,便再不分一点笔墨给他们了,然而此处留白反倒加重了“父母的心”,默默无言的孩子更让父母割舍不下,母亲说:“他已经五岁了,我觉得他一定会永远地记着我们,想到这儿觉得他可怜得不得了。”父亲说:“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可见,孩子对父母的感情虽藏在父母之心的里面,却令人倍感疼惜。

文中的父母是一对朴实的劳动者,作者也以同样朴实的方式传达他们的感情,然而朴实并不等于简单,其内在深蕴的情感是相当丰盈的。

三、言语之外的言语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很多,本文的作者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即通过主人公的言语表达,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两位主人公太老实,其言语难免太直白,可在这平实的表白之外,我们又能听到些什么呢?

且比较父亲前后两处内容非常近似的话:

第一处:当女佣恭维他孩子多有福气时,他说:“我们已经没有能力扶养这四个孩子了。话虽这么说,但是决不会把他们扔了。为了孩子们,我一家六口正要去北海道找活儿干呢。”

第二处:向财主夫人要回孩子时,他说:“您给的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两处看起来都是说家里再穷,也不舍弃一个孩子,但第一处父亲不明就里,他诚挚地回答女佣的恭维,表达出“孩子们是我们家庭的希望,我们在为孩子们打拼”的意思。这里隐隐透露出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些许梦想,也暗示出主人公最终要回孩子的结局。可是女佣没听出来,她只管完成主人的嘱托。对于主人公而言,送走孩子,得到酬金,可以较快改善条件,可以离生活的梦想近一些,但是,对于一心为了孩子的穷父母来说,“舍掉”任何一个孩子,无异于希望的减损,甚至破灭,所以,他们无法忍受。第二处父亲哭诉的言下,实际是“舍掉一个孩子,我们就活不下去了”的哀鸣,他们宁愿与“生活的梦想”失之交臂,也不能失去孩子。

仔细琢磨,会发现文中多处平白的表达背后,多少含着主人公难言的心曲,值得玩味。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揣摩人物心理,体会父母质朴的爱子之情。

2.分析故事情节,欣赏作者巧妙的构思艺术。

教学重点:深入人物的情感世界。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教学流程:

1.介绍作者,突出其孤苦的身世和创作风格,引出教学目标。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他的作品富有印象主义色彩,语言洗练质朴,意境新颖,注重抒情和主观感觉的描写。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1968年,他获得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得奖评语为:“由于他的小说艺术——它以一种充满技巧的敏锐,表达了最具民族性的日本灵魂。”

2.引导讲述,了解故事背后的故事,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巧。

(1)指导学生整理故事情节,按时间、地点、事件填写情节流程图。

第一天白天,在甲板上,财主夫人让女佣问询领-养-孩-子的事。 — 第一天傍晚,在财主夫人的舱房里。夫妇俩送来了大儿子。 — 第二天早晨,在财主夫人的舱房里。父亲用二儿子换回了—大儿子。 — 第二天傍晚,在财主夫人的舱房里。母亲用女儿换回了二儿子。 — 第三天上午,在财主夫人的舱房里。夫妇要回了女儿,一家团聚。

(2)提示相关的时间和地点,指导变换角度讲述。

第一天白天,父亲回到自己的住处, — 第一天夜里,在穷夫妇的住处, — 第二天白天,在穷夫妇的住处, — 第二天夜晚,在穷夫妇的住处,

(3)启发思考:作者为什么不把一些关键细节讲述清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指导朗读,咀嚼人物语言,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1)指导朗读文中人物的对白,重点读好主人公的语言。对其中重要语句可做适当揣摩。如“那就请您把这个小家伙收下吧!” 如果改成:“那就给您这个孩子吧!” 好吗?

(2)指导朗读补充情节部分里人物的语言,如:孩子的话等。

(3)启发思考:人物的话语里蕴含着怎样的深情?作者为什么要表达这样的情感?

4.总结。

【初二作文教学】相关文章:

初二教学反思02-07

初二教学总结04-19

初二物理教学教学总结08-04

初二物理教学设想01-19

初二的历史教学随笔10-22

初二数学教学随笔11-09

初二的物理教学反思02-26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03-07

初二语文的教学反思06-28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