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命题作文的审题

时间:2024-06-14 17:16:14 题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命题作文的审题

  试论初中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初中命题作文的审题

  周茂金

  【摘要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当前的作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淡化了作文的审题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审题的作用:审题,是作文的第一要素,确立主题,想象联想,抒发情感,都离不开审题,而且也有利于杜绝抄袭的现象。同时阐述了几种常见的审题方法。

  【关键词】 初中 命题作文 审题

  一、审题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作文题出现了选题作文的形式:就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二选一或三选一的形式。虽然,话题作文还是大部分省市的中考作文选题形式之一,但从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大部分的考生,甚至超过百分之七十的考生选做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这说明了一个事实:在考试过程中,考生更喜欢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因为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有明确的写作范围,能让考生在短时间内进行构思,易于谋篇布局。尽管话题作文在促进更多的考场佳作的诞生,培养考生的多向思维等方面,确实起到了其他作文样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由于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指挥棒的高考、中考连续出现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致使一部分的语文老师渐渐淡化,甚至忘掉了命题作文的指导训练。尤其是2006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作文题:以“快乐”、“痛苦”或“快乐和痛苦”为话题作文,对于教师的教学是一种误导。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是:题目自拟、材料自癣文体自定。于是更有一部分的语文老师错误地认为:当今的作文训练不再需要审题了,只要材料能接近话题就可以了。加上现行的教科书和参考书对于写作教学的指导都是围绕着:感情要真挚、立意要深刻、构思要巧妙、积累要丰富、形式要新颖等等,而对于写作的第一要素——审题,却没有专门的介绍。所以有些语文老师忽略、淡忘了审题指导,导致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偏题、离题的现象。更有甚者,有些考生面对作文题目,感到无话可说,于是出现了套作甚至抄袭的现象。要知道:立意的高下是决定文章优劣的重要因素,而立意又得以审清题意为前提。在这里,审题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审题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杜绝抄袭的现象 抄袭,是考场作文中的一块顽疾,令广大的评卷老师深恶痛绝。高考、中考的评分规则对此作了严格的规定:一经发现,就评为四类卷,即30分以下。尽管如此,还是经常发现抄袭的现象。这固然是由于部分考生投机取巧造成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考生审题不清造成的。

  如,2005年陕西省的中考作文题目:以《窗外的 》(风景、故事、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有位考生写了这样的题目:《窗外的冬天演奏会》,一下子给了评卷教师一个清新的感觉。我们且看他的开头:当秋天的最后一片叶子从树枝上落下的时候,冬天的使者便不知不觉来到了这个世界。

  她来了,她静静地来了,她悄悄的来了,她的到来预示着冬天的演奏会已经开始——

  接着,他选取了“风”、“雪花”、“孩子”、“麻雀”、“水”等景物,按照“进行曲”、“圆舞曲”、“交响曲”三个部分进行谋篇布局。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篇体裁新颖、语言优美的文章,但是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简单加工考前范文的嫌疑。因为从审题的角度说,文章的重点应放在“窗外”而不是“风景、故事、人……”。虽然文章的故事发生在“窗外”,但整篇文章没有一处紧扣“窗外”的地方。这显然是审题不清的缘故。

  (二)有利于确立鲜明的主题 千古文章意为本,立意常被视为文章的灵魂。这“灵魂”,融合著作者的生活阅历,体现著作者的价值取向。可是在平时的训练中,一些语文教师总是引导学生要写有意义的事,而且一个劲地把主题往高大处引,于是学生已形成一系列的思维定势:写蜡烛,必定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写蜜蜂,必定是“得到的少,付出的多”;写青松,必然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写荷花,肯定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好象主题很深刻,其实千人一面,人云亦云,毫无特色可言。

  如:2005年,吉林省中考试题:《清晰的面孔》。从题目来看,中心词“面孔”,它可以是人的、动物的或是自然景物的、人文景观的。它只是规定了选材的对象、范围而已。立意应确定在修饰语“清晰”上面,一般来说,应当带有回忆性的、想象中的、或者是梦幻里的。这样,学生就能从自己的生活阅历中确定独特的主旨。

  有一考生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一言一行,写出林黛玉的悲伤,不是因寄人篱下而怨恨,也不是为宝玉而悲伤,而是为她所处社会腐朽而哀怨。“你身在一个不应该的社会,你怨恨这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你的才华施展在一个毫无欣赏价值的贾府,你爱上了一个不应该爱的人!……透过那张清晰的面孔,你是一个极致的女子。”从而为这位小说中的多情女子鸣不平。显示出小作者对《红楼梦》的独特见解。

  (三)有利于进行巧妙的联想 近年来,有不少中考命题作文的题目,富有比喻义、象征义。只要审题清楚,明确写作的要求,考生就可以进行巧妙的联想,选取材料与主题的最佳切入点,下笔成文。

  如2006年,河南省中考试题:《长大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象这样比较长的题目,审题目至关重要(如何审题,我们放在后面谈)。通过审题,我们知道,写长辈的关爱,是大多数考生的选择。

  有位考生这样写道:“由此,我明白了,为什么,做了母亲之后,母亲的腰身不再婀娜,原来是因为牵引孩子的弯身,让她消弭了迷人的曲线。我明白了,为什么,母亲的白发越来越多,那是牵引孩子的吃力,汗水在她额头凝下的冰霜。我明白了,为什么,母亲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密,那是我不慎走入岔道时,母亲拚命牵引我遗下的痕迹。”

  这是他写了“襁褓中”、“幼儿时”、“童年时”、“少年时”母亲对“我”的关爱之后的一段抒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小作者运用巧妙的联想,把母亲的身材、白发、皱纹同“母爱”紧密结合在一块,使主题得到升华。

  又如,2005年江苏盐城市的中考作文题目:《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一考生这样写道:

  她如一缕春风,迈着轻盈的步伐,掠过我的思绪,从我身边悄然走过。她就是语文。

  语文是一位画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语文是一位音乐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语文是一位诗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语文是一位摄影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年四季,语文相伴。

  语文,好比一缕春风,骀荡着我的心海,使我的天空四季常春。

  语文,好比一轮娇阳,照耀着我的心灵,使我的世界光明永存。

  语文,好比一阵细雨,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的人生永不枯竭。

  语文,轻轻地从我的身边走过,飘飘然……

  多么巧妙的联想啊,小作者把语文想象为画家、音乐家、诗人、摄影家,按着春、夏、秋、冬的时序铺开,演绎着语文中的生活,而结尾部分的排比则幻化出生活中的语文,两组比喻交相辉映,深化主题。

  (四)有利于抒发真情实感 说真话,诉真情,是初中学生习作的一项基本要求。近年来,中考命题者也极力把作文题目设置得让学生有话可说,能从身边的生活小事中取材,抒发心中的真实感受。

  如2006年,重庆市中考作文题目:《 改变了我的生活》。

  一考生就写了《电子游戏改变了我的生活》这样一篇文章,大声疾呼,电子游戏给自己带来了好处:

  第一, 玩电子游戏可以培养我们良好的精神品质。……

  第二, 玩电子游戏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 玩电子游戏可以缓解学习压力,给人带来乐趣……

  诚然,在当今社会,众多的家长和部分老师把学生玩电子游戏视为洪水猛兽,可玩电子游戏的学生大有人在。作文应该是学生用心灵对生活的观照、思考和记录,所谓“言为心声”。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小作者把自我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感悟倾注于文字的真实表现。

  又如2006年天津市中考作文题目:《生日》。

  一考生写下了自己过生日的感受:不想过生日,红红的蜡烛辣辣地刺着我的眼;不愿过生日,切蛋糕的刀像一把据,在割着自己的心;不敢过生日,温馨的出演时刻如同阵亡通知书,在宣判你的人生选择。

  因为,中考前的排名,使他看不到希望,找不到自信……

  因为,父母衰老,仍奔波劳累,而他却未能轻松回报……

  因为,家境的平凡,使他养成了直言快语,而社会上,人心叵测……

  所以小作者流露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愁”,也不能不说是他的真情流露。

  三、如何审题

  既然审题如此重要,有这么多的作用,那么,如何审题呢?审题,就是在下笔前,对题目的含义和要求认真仔细地进行审查分析和研究,由此决定作文的体裁、选材范围、中心思想及写作方法等。这个思考和领会题目的过程,就是审题。审题是写作训练的第一步,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这里,笔者结合近两年来全国部分省市的中考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题目,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单个词的审题方法 作文题目是一个词。这种形式浅显而醒目,较为容易。一般来说,学生写起这类的作文,不大会离题。但大家知道,汉语的词,含义丰富,不少词语除了本义之外,还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所以,要使自己的文章在考场中取胜,还是要细致审题。

  如2005年,浙江省宁波市的中考作文题目:《沟通》

  从字面上理解,沟通,是交流信息,或者是使两方面通连起来的意思。但如果局限于此,很难写出优秀的作文。要写出优秀的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从写作的内容看。既可写“沟通”给我们带来的新变化,给我们带来的诸多便利,如人与人之间隔阂少了,友谊多了;或者是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加深了;或者是老师与同学更加融洽了等等。也可以写“沟通”中的种种反常行为:考试时相互对答案,竞选时为拉选票而相互利用等等。甚至可以写写曲解“沟通”的一些现象:单位里一些人与上司沟通感情,目的是为了博得上司的好感,争取升迁。同样,也可以写一些不同的人,如教师、学生、家长对“沟通”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心态等等。

  第二,从写作的角度看,要注意新颖和深度。要围绕“沟通”,多方寻找。如什么是沟通?沟通后有什么好处?还可以再深入下去,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沟通,让自己的困惑和疑问通过历史人物的口作出回答。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比比皆是,我们要充分地用事例为主题服务。

  第三,在文体的选择上,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写作记叙文时,要选取具体的典型事例,通过外部环境的渲染,使主题更加突出。写作议论文时,要注意先完善自己的观点,把沟通给我们带来的种种益处说透彻,从对比论证中得出观点。

  通过这样的审题分析,相信学生不难写出优秀作文。

  这类的作文,如2005年北京市的《开端》,漳州市的《盼》;2006年天津市的《生日》,吉林省的《真挚》,漳州市的《路口》。要注意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二)短语的审题方法 作文题目是一个短语,无论是考试,还是平时练习,这种形式最为常见,而且要特别注意,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偏题、离题的现象。

  1、偏正短语的审题 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偏正短语的中心词应是在后面的名词。但从作文审题的角度分析,中心词只是规定作文取材的对象或者范围而已。行文的着重点应放在前头的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上面。换句话说,在前面表示修饰或者限制关系的词语,通常是“题眼”所在。只有抓装题眼”来组织材料,才能做到中心明确。

  如2005年,上海市的中考作文题目:《充满活力的岁月》。

  中心词“岁月”,在这里是年月,日子的意思。应是规定行文的取村范围,必须跟人有关。行文的重点应放在修饰语“充满活力”上面,这样取材范围就广了,如果要写自己或者某个同学的成长,可紧扣装积极进缺来选材。“成长”中那些令你“愉悦”的事情,包括得到帮助鼓励,提高了认识,体会到某种情谊,令你心里甜甜的,或是窃喜,或是惊喜……如果是写校园活动,可紧紧扣装朝气蓬勃”,表现出学校活动的“丰富多彩”——学生的健康成长,群体的生动活泼,讴歌美丽的青春。诸如“减负”后的球赛、歌咏、社会调查等方面,都可以写得有场面有气氛,还可点面结合,描写人物的活动。如果写家庭,可扣装洋溢欢乐”,表现出家庭的“和谐温馨”。无论是哪个家庭成员,在相互关心、支持、鼓励下,取得了成绩;节假日、生日合家同庆,或全家出游,或下岗创业,或学业进步,都可以写得很精彩。

  这种情况,在半命题中更是常见。如2005年,重庆市的《家庭的 (温馨、和谐、快乐、风波等)》,陕西省的《窗外的 (风景、故事、人等)》,无锡市的《精彩的 》,河南省的《最美丽的 (心灵、语言、瞬间、画面等)》等等。

  前面已分析了陕西省考生偏题的现象,现在我们就这个题目分析如何审题。中心词或者说考生要补充的词语应是选材的对象,而重点应放在“题眼”“窗外”上面。既然有个“窗外”,就应该有个“窗内”。这就决定了这篇文章应该有个对比的写法。其次,要抓装窗外”与“窗内”的区别在于自由与不自由。这样立意就广了:如果要表达“减负”的主题,就可以写操场上的活跃,或者同年人的自由,而自己只能坐在教室里没完没了地做题;如果要揭露腐败的现象,就可以写某位高官在铁窗内羡慕外面的自由生活,或者回想自己以前的“威风”;如果宣扬环保意识的,就可以选择被关在笼子的小鸟羡慕外面自由的天空,或者被关在笼子里的大蟒蛇或猫头鹰眼睁睁地看着外面的老鼠肆无忌惮却毫无办法。这些都能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2、动词性短语的审题作文题目中有动词或者是动词性的词语,换句话说,就是可以充当谓语的词语,那么,这个词往往就是“题眼”,选材和立意,都围绕这个“题眼”来确定。如2006年,陕西省中考作文题目:《和你在一起》。

  对于这样的题目,明确作文标题中的“你”的所指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明确“你”的所指,作文才能有一个下笔的落点。一般来说,既可以把“你”理解为具体的人、事、物、景等,也可以理解为抽象的理论、情感等。这样,考生就可以选择了解最为清楚,理解最为深刻,感受最为强烈的“你”,来作为行文的对象。

  但不管怎样,“题眼”是“在一起”,所有的材料,都应围绕“在一起”来组织,要写清“在一起”的表现和结果,特别要写清“在一起”时的感受,从而抒发真情实感。

  这类作文,在半命题作文中也是很常见的。如2006年,浙江省金华市的中考题目《生活因而精彩》。对于这样的题目,补题是很重要的,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考虑自我写作的特长:是长于叙述,精于描写,还是擅长议论;内容“熟”但要力避“俗”,力求选材的多样性。要注意的是,作文的“题眼”是“精彩”,要努力拓展、挖掘“精彩”的内涵。有位考生这样写道:

  ……宽容,你是一米阳光,消融了人与人的坚冰,让我的生活少了份淡漠,添了份真情,精彩!

  ……自信,你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的生活少了份伤感,增了丝希望,精彩!

  ……挑战,你是一抹烟花,点缀了我生活的星空,让我的生活少了份平淡,多了缕充实,精彩!

  俯首仰首间,我终于恍然大悟,拥有了宽容,自信,挑战,我的生活必将绚丽缤纷,精彩无比!不是吗?

  相信大家看到了我摘录的这几段文字,也会认为这是一篇“精彩”的作文。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作文题,在动词前面往往加上副词“又”、“再”、“也”等,这些词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如2006年,嘉兴市的中考作文题目:《 也美丽》。像这样的题目,应选择一些外表并不美,或者普通人看来并不美的事物。然后写出独特的感受,让人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

  (三)完整句的审题方法 作文题目是一个句子,一般来说,这种形式的作文题目较长,宜采用“切分法”。就是根据题目中的“范围、题眼、数量、人称”等来分析题目中每个词的含义和要求。

  如2006年,河南省的中考作文题:《长大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

  对于这样的题目,可以采用切分的方法,把题目切分为“长大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三个部分。“长大的路上”限定写作的范围,即所写的事件必须发生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他(她)”可以是爸爸、妈妈,也可以是爷爷、奶奶,还可以是其他给过“我”无私关爱的人,要理清“我”和“他”的人称关系。“牵着我的手”,是谓语,也是上面我们分析过的“题眼”,是文章应着力表现的内容。“牵手”,可以理解为肌肤相亲的手拉手,也可以理解为“帮助”和“关爱”。所以,写作时,要重点表现“我”是怎样在“他(她)”的牵手中长大的,在长大的路上,“他(她)”给了“我”哪些无私的帮助和关爱。

  这种情形,在半命题作文中,也是很常见的。如2006年,厦门市的中考作文题:《那一次,我尝到了 的滋味》。同样,我们运用切分法进行审题:首先,补题的词语,规定了文章的取材范围,这就需要考生选择一些自己印象深刻的事。而“那一次”则限定了文章的时间范围,即应该是过去的事。“我”表示人称。“尝到”是“题眼”所在,应着力表现的地方。从题目看,“那一次”也应该是第一次,所以尝到的滋味,应该是有刻骨铭心的感觉。

  所以,对于完整句的审题,关键在于找“题眼”。找准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就能围绕“题眼”进行选材,从而做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一般来说,“题眼”就在于“谓语”或者是“修饰语”上面,前文已经分析了,这里不再重复。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谓语是判断动词,那么,“题眼”往往在宾语上面。如2005年,重庆市中考作文题目:《那是一首歌》,2006年,宁波市的中考作文题目:《 是一把双刃剑》,都是这种类型。

  (四)象征义的审题方法 作文题目中的某些词语明显的不是要求写它的本义,而是要求写出它的比喻义,或者是象征义。这样的作文题目也是值得推敲的。

  如2005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作文题目《从“头”说起》。

  在这里,“头”可以是指人的头部,也可以指成功的领路人;可以指开始,如果没有好的开头,不可能有好的结果;也可以指智慧,做事要有头脑,也就是要有智慧,否则事情将会是一团糟。

  又如,2005年,陕西省的中考作文题目:《跨越那道“山”》。这里的“山”,肯定不是实在的山,而是指困难、障碍等等。

  像2005年,重庆市的《那是一首歌》,吉林省的《初中,一首难忘的歌》,威海市的《点亮心灵的灯》,宁波市的《 是一把双刃剑》。2006年,无锡市的《门其实开着》。都是这种类型,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总之,作文的审题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仅就一些普通常见的方法进行论述。相信学生们只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加注意,掌握作文的审题技巧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初中命题作文的审题】相关文章:

谈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11-25

初中生作文审题08-04

作文怎样审题11-24

小学作文审题12-25

作文审题训练05-07

材料作文审题08-04

再见初中半命题作文12-02

精选初中半命题作文4篇07-25

小学作文审题练习08-07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