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意义

时间:2022-08-04 07:21:57 学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作文教学的意义

每年我都将学生的好文章印成集子,给学生、同行、家长看,也请大家写点看法,提点意见,为着盘点和总结。一位学者家长的评论给了我巨大的震动。 "看了孩子们的作文,为孩子们的进步感谢老师辛勤的劳动和追求。但是这样一点小进步与社会的进步、现实生活的热火朝天相比,显得如此地小技巧、小感受、小聪明、小智慧,让孩子融入生活还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努力。"家长的话,一方面让我感到教室天地的狭隘与逼仄,投入现实既要关注我们自己的教育,还要关注教育与社会联系,更要将自己融入社会。另一方面我也不太赞同家长的意见,学校生活本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同样是火热的,我不知道家长们的"大技巧、大感受、大聪明、大智慧"指的是什么,是大跃进炼钢铁?是上山下乡?是学农学军学工?... 我们需要的应该是社会生活在学生心灵的投射反映。我想,信息社会既有信息量巨大杂乱的特点,也有信息专断单一的现象,学生接受什么、融入什么,跟社会的融合与隔离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学生的感受与体会,跟社会与生活的结合程度,聪明人一眼就会看穿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判断与社会结合程度应该以信息的获取量和获取深度为判断标准。

作文教学的意义

家长的评论让我思考"作文教学的社会意义在哪里"?这是一个非常理性的话题,我试图对此作一些个人的叙事性解读。

翻看1920年以来高考作文题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先摘录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作文题,来看命题的导向意义。(解放前较多的应用文的考题不作摘录。)我们将1949年之前看作一个阶段,1922年的考题是《试述五四运动以来青年所得之教训»,1932年国立北京大学考题是《艺术与人生》/ 《科学与人生》,1946 年国立北大清华南开联合招生试题是《学校与社 会» 。1951年至1965年为第二阶段,1952年《记一件新人新事》,1961年《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5年《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77年至今为第二阶段,摘选相对普遍叫好的几个题目, 1988年《习惯»,1994年《尝试»,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2001年《诚信» 。2004年以后除全国统一命题外,有11个省市单独命题,2006年己经扩大为15个省市,命题突破的机会增加了。2004年江苏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 ,重庆《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期望»;2005年四川«忘记与铭记» ,天津《留给明天» ,湖南《谈意气» ;2006年上海《我想握住你的手» ,北京《北京的符号》。不管怎么说,也不管怎么分类,近一百年来的作文题几乎看不出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我们的命题思路如此一脉相承,如出一辙,实在令人吃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命题人"远离时政、 贴近生活"的追求和传统,但是也不难发现,我们的传成耐力和毅力,坚冰难以打破,出路难以寻求。当然,近一百年来也有变化,但不是本质,只是一些“小花头”。

我们的命题导向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引导人们关注社会,少有对个体生命质量的关注,这就是我们的历史。所谓个人的生命质量,它就是具体的一个一个“个人”的生命质量和个人的自由,而对这种质量和自由最大的威胁就是一个有组织的、有财力的、有执法权的巨大力量。并不是说关注社会,以天下为己任是件坏事,但是社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概念,成为与己无关的习惯,变成说套话、说空话、说假话、不说心里话、不说真话的行为,变成他是他、我是我两者毫无关联甚至“关我屁事”的社会风气,为了一己之利丧失了社会公德和社会的责任感。这个导向就有了问题。其实,我们缺失的是现代公民意识教育。我国两千多年专制历史上没有公民这个词,在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传统政治结构中,国家是天子(皇帝)的大家庭,人民是天子的家臣家奴。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就成为天子与臣民的关系。可以说我国是没有公民意识遗传基因的。只有“臣民意识”缺失公民意识何来社会责任?有无公民教育是现代文明的一道门槛,我们至今还在现代文明门槛外边,我们并没有或者并没有意识到伴随社会的经济进步必须进行人格整合与人格塑造,进行公民教育,方可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亚当·斯密曾指出:“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规范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就必须拥有的。”

从这几年全国十六套试卷作文命题的无可奈何、无新意、无出路来看,关注个体生命质量和价值、关注公民意识教育是否是个出路呢?我们是否应该有另一种选择呢?

走出作文教学过于体系化的束缚,跨进现代文明的门槛,自觉地担负起公民教育的重任,应当是当前作文教学社会意义之所在。

由公民意识的话题又引出我对另一问题的思考。从探讨作文教学的社会意义角度看,我们的命题缺少的恰恰是那份个体灵魂的相遇和生命的撞击。 这种“相遇和撞击”应该是从意识和情结角度,在与体系和制度的接触、交流、改造和适应等程序中来体现个人的意义和价值。

特蕾莎修女的《活着就是爱》这本小薄册子收入了她的部分谈话、祈祷、默想和书信。在书中她说: “我们感到所作的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若欠缺了那一滴水,这汪洋总是少了一滴水。我不赞同做大事,在我看来,个人才是重要的。要爱一个人,我们就必须与他紧密接触。假如我们总要凑足一定的人数,才开始工作,我们就会在数目中迷失,无法全面照颐 和尊重个人。我只相信个别的接触,每一个人在我而言就是基-督,他是那刻世上的惟一的一个人。”特蕾莎修女一方面强调个人"那一滴水"在"汪洋"中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她更强调自己个体生命面对另一个体生命的作用和意义。我们的社会及我们的社会文化,一般只重视"汪洋",只强调"汪洋",我们的作文教学自然也只会重视和强调那个“汪洋”,以为只要有那个"汪洋"就足够了。而与我们自己这滴水,与我们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没有什么关系,自然作文教学也就成了隔靴搔痒,既不解痒,更不解恨,可多可少,说套话说空话说假话与己关系不大的事情了,或者成了高考作文的应景物和敲门砖;自身生命的热爱、启迪和救赎,面对另一生命个体的热爱、启迪和救赎,自然也更无从谈起了。

1979年诺贝尔委员会授予特蕾莎修女和平奖公报说:"她的事业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单个人的尊重: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最孤独的人、最悲惨的人、濒临死亡的人,都在她的手中接受到了不含屈尊恩赐意味的同情,接收到了建立在对人的尊敬之上的同情。"作文教学的美丽首先在于"对单个人的尊重"和"尊敬之上的同情",对自己、对学生、对作者:尊重其生命的撞击和灵魂的相遇,尊重其生命的困惑和苦难,尊重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在不同场合一而再地强调:“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

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最高境界应该追求生命的撞击和个体灵魂的相遇。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其实,作文教学的境界无论作何种追求,缺少对单独的个人生命的撞击和灵魂的相遇,缺少生活之常青树,缺少了自己,缺少了疑惑,缺少灵魂,当然也就缺少了作文应该有的那份美丽。

【作文教学的意义】相关文章: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04-07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1-07

教学反思的意义10-21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2-20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03-19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2-02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02-06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2-01

教学反思的作用及意义10-04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