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

时间:2024-06-08 05:16:34 赛赛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范文(通用21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撰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范文(通用21篇)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 1

  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爱?

  《告白》这部电影一直听人说蛮好看的,今天下午终于看了看,果然很不错,看了开头就不舍得放下。

  这是一部由小说翻拍而成的电影,如果光看小说的话,我完全有理由那会是本一旦翻开就让读者舍不得阖上书页,拥有高度评价的小说。所以,我决定去找来拜读一下!据说,它不仅占据了2008年周刊文春「杰出推理小说排行排」的龙头宝座,在该年各推理小说的排行榜中也都是名列前茅,它更在2009年获得了书店大赏的殊荣,成为了这本小说大放异彩的一年。尽管如此,由于小说是采用各个主角们的独白与证词作为主要的叙事架构,很多人认为要将这样的一部小说翻拍成电影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

  故事发生在一群未成年的中学生之中,未成年的杀人犯被高明者反击,仍有可能继续报复社会。一开始让我想到我那当中学老师的同学,面对着同样混乱的这群孩子们。想想我们以前的学校中,班级中也有许多混乱的学生,现在不知道又都长成怎么样了呢?我们总说一代不如一代,面对现在的这些孩子,想想是不是真的越来越不对头了……家长们啊~自己过去就这个样子,怎么来管自己的孩子呢?有些家长也许就想了,自己以前就这个样子,现在不是也蛮好嘛~就不用多管孩子什么了?那就给老师找麻烦,添负担?

  哎呀,好像又点扯远了,言归正传,当天即将辞去教师职位的女老师,于其担任班导师的1年b班的全体学生面前,开始诉说起一段漫长的告白——故事也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故事反映出的日本校园暴力和少年犯心理问题,在不少真实的社会案件中早有体现,松隆子扮演的森口坚持用自己的方式来控诉教育和体制的无能,其冰冷让人恐惧,其悲伤也让人同情。导演一开始就层层剥开犯罪的过程,然后再摧毁整个伦理世界,连最原始的情感也不放过,都成了肮脏的动机。突出了非常状态下的心理畸变,片中小演员的出色表现足以震撼成年人的既定思维。热情单纯的男老师成了双方行动中的无知工具,森口的报复得以完善和升级。在前半部影片中的混血牛奶,轻易毁掉了一个自卑男孩和他的母亲,但仍需要自负女孩的帮助才能找到对手的“软肋”,剧情这才真正进入高潮。关于生命价值的拷问在影片中随处可见,可几乎所有人的独白都是出于自私的动机,殃及他人也毫不在意。“玩笑啊”,影片中最后出现的台词,其实是否定了所有人的虚伪。压抑和冷酷足以震撼观众,但电影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未成年的杀人犯被高明者反击,仍有可能继续报复社会。

  一直很佩服日本勇于面对现实的勇气,中国会让这样的片子通过审核吗?更不用说会有导演会拍出这样的片子给我们看吗?会让一个个孩子去演出这样血腥的角色吗?

  整部电影由生命和爱这两个主题贯穿始终,故事开始,松隆子扮演的森口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命”字。生命——“啪”的一声就消逝了吗?还是“轰”的一声消逝的?最后,也许你会有自己的答案。爱,我在整个故事里看到的是母爱。作为妈妈的松隆子对于被她2个学生a和b残忍杀害之后,而实施的报复之母爱。而且,未成年人杀了人都还能被法律保护着,可想而知这个做母亲的`心里有多难受,看了故事之后,就会感受到她的母爱是怎样的,能让那两个学生让他们生不如死,并且亲手杀了自己的母亲,也听听生命“啪”的一声消逝的声音。但我想老师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复仇啊~他们始终还是自己的学生,是想把他们引向光明的正途的,是想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生命”吧!如果这两个孩子在下手之前想明白了的话,自己的母亲又怎么会消逝在自己的手中呢?只可惜,许多时候不管老师,不管家长做多少努力,这些孩子始终就是明白不了……森口老师的母爱不仅是对自己孩子的,还有对这两个学生的!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 2

  这是一部很压抑的电影,怪诞荒谬与存在现实交织,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全篇的色调灰暗,就像是人们不愿意去探寻的深层人性一般。我不想去评判森口老师的行为是对还是错,因为我知道,如果是换成我在那种状况下,没办法保持理智可能会先疯掉或者直接寻求了结。但她可以用说故事的方式去娓娓道来这些最令自己痛苦的事情,用最平常或者可以说是最温柔的语调让别人撕心裂肺地痛苦,这点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影片的叙述结构有点类似东野圭吾的感觉,用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来推动故事发展,连贯前后的结构顺序。同时,以自说自话的形式来丰富人物性格,交代遗漏的细节,让观众能够了解其犯罪动机。这部片子接触的本应是最纯洁的.,最具有生命力的群体。然而他们却幻化成了报复,恐怖,绝望,仇恨,阴暗,扭曲的代名词。一个本该充满着阳光的地方却被团团乌云笼罩着,这究竟是谁的错?可能大家都没错,又或许每一个人都有错。

  人们一直在批判老一辈封建迂腐的教育观念,失败的教育最终导致的结果又是什么?各类新闻层出不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善良的直树已经不再善良了,这是过分宠溺孩子,只把问题向外推的家长的错吗?孩子,对不起,妈妈没有把你教育好。于是直树母亲写好遗书,想要将小刀插入孩子的胸口,但是刀被小孩抢了过去,最后自己却倒在了血泊当中。对一个家庭来说,这是极大的不幸,母亲要自己吃下教育孩子失败的苦果。但事物总是会有两面性,错并不全在家长身上,这与A的挑衅与贬低有着巨大的关系。而A无疑就是一个家庭教育极其失败的产物。但A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呢?他要的东西又很多吗?他要的并不多啊,他只是想要被夸奖,需要被爱。可这些别人唾手可得的东西他却始终没办法得到,于是心理扭曲到消遣娱乐,打发无聊时光,腻了就丢弃,对唯一一个懂他的女孩痛下杀手。家庭教育真的对于一个人的心理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开玩笑的。什么东西可以开玩笑,什么东西又不能开玩笑?有的时候,人们常常说着这样的话,却做着那样的事。就像一脸厌世受尽苦难,饱尝辛酸的人却要装出元气满满活力四射的样子。但众生皆苦,也确实没什么好抱怨的。很多人穷尽一生也只不过是为了寻找活着这两个字,但是每个人对活着的定义也不一样。但只要让自己开心,其实就是活着的意义,只要活着就够了。

  最近在看一本书,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并有关于二战中被遗忘的一代。可能看完那本书之后,对这些问题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吧。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 3

  之前看过书了,已经领略到这个故事的变态,但完全没有两个小时的电影来的这么震撼人心。必须承认,这个电影拍的非常成功,原著中的几个角色分别第一人称叙述,在电影里也很自然的衔接起来,完成的讲述了这个故事。

  原本只是三个人,森口悠子、下村直树、渡边修哉,他们的故事。两个小孩把老师的孩子杀了,老师要报仇。很简单的走向,却用很多个人的角度极端完整的把故事的每一个侧面展现在观众眼前,直到最后复仇成功,一个完全称得上3D的剧情。

  而看到最后,原来整个故事的起因、那么多人死掉的最深层原因,竟然是因为渡边的妈妈是一个太聪明、太能干的学者。她的天分与能力导致没有办法和“普通人”一起过普通的生活,离开了家庭继续自己的事业,而小小的儿子就没有了妈妈。电影多次慢镜头播放了妈妈离开家坚定的.步伐,但是我相信,一步不回头的走掉的妈妈一定满脸泪水,她怕自己一回头就不忍心走了,她深深爱着这个流着自己的血的孩子。然而她并不知道,这个背影让身后的孩子听到了“一个重要的东西破碎的声音”,她更不知道,这一走,决定了自己几年后的死亡。

  觉得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复仇”会更加切合主题,从头开始,主线索就是悠子老师的复仇,影片结尾她从电话里走到学校礼堂,渡边修哉的面前,告诉他他自己做了炸药自己摁下发送键炸死了他的母亲————他所做的“大事”的唯一目的。看得出悠子老师对杀女凶手的仇恨深到入骨,她不报警、也不直接杀掉他们,而是用一切方法打破他们心里的防线,让人崩溃、生不如死,她要把她失孩子的痛苦给凶手也尝尝。于是先谎称牛奶里注射了有艾滋病病毒的血,又通过操控接任班主任的头脑简单的热血教师寺田良辉给下村直树施加压力,长期关注修哉的网站了解他的内心,并从北原美月那里得知修哉的真正弱点是他的妈妈。整个故事形成一个圈,造就了一场畅快淋漓的悲剧。

  原本应该与故事无关的两个人,直树的妈妈下村优子和班长北原美月,几乎是死得最惨的,一个喷了满墙的血,一个在地上拖出一条血痕后呆在了冰箱里。电影里没有过多交代美月的身世,但是我猜她也是缺乏家庭关爱的一个孩子,性格强硬而且有自己的思想,在全班同学都在“制裁杀人凶手”并且作为一个积分游戏来玩的时候,她完全不参与;作为被老师欣赏的班长,不为人知的另外一个她却羡慕用毒药杀害全家13岁女孩,自己收集了很多化学药剂,最后因为和渡边修哉争吵,语言直接刺痛到他的内心而被杀。一个敏锐的、勇敢的女孩,缺乏关爱也缺乏保护,就那样被残忍的杀掉。

  很久没有写字,第一篇影评就写了这么一部挖掘人性至深的电影,完全没有办法掌控,理解层次和表达能力都欠缺很多。看过一阵会不会好一些。

  总之,很痛。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痛。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 4

  《告白》!我真的好喜欢电影这种深刻的话题!只能用一个词形容这样的电影——锐利!

  影片的主题大概算是青少年犯罪。在韩国的少年法保护下,未满十四岁的少年,即使杀人,也依旧可以获得法律保护,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以后依旧能被社会接纳。于是,就出现了少年毒杀全家等类似的事件,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们感受不到生命的可贵,亦或者仰仗着有法律的保护。

  可是,当同样未满十四岁的主演女老师的孩子被她的学生杀害时,也依旧应该得到原谅吗?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保护未成年人,可是当未成年人伤害未成年人,犯罪者却不用承担后果时,谁又在保护被害者?

  当所受的教育和国家法律都无法保护自己爱的人时,以暴制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似乎变成了唯一的方法。老师开始以她自己独有的方式复仇。

  随着剧情的展开,这些黑暗的少年们的内心也逐渐暴露在大家面前,没有母爱、被人嘲笑胆怯无用等等,每个人都受过伤,童年的创伤、成长过程中的阴影等等,于是他们做了伤人的事。

  可是自己受伤就能够成为伤害他人的理由吗?不,没有什么理由是可以用来伤害无辜的人的。错了就是错了,任何借口都只是白搭。而且,即使是未成年人,错了也必须要付出代价,不让你痛到,你就永远也记不住,永远也无法感同身受。

  于是,老师报复的手段也让我感到一阵阵凉意。她深知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心理,不,或许该说是所有社会大众的心理,总是喜欢在一些他人的事情上横插一脚,来显示自己的道德高尚。于是她公开凶手以及作案方式,并稍加手段,将一个少年逼疯在家。她深知校园暴力的危害,利用同学们的这种心理使另一个少年在学校被天天霸凌,直到最后亲手将其逼到崩溃。

  写到这里,又忍不住想借用电影里的说,这个年纪的少年们是多么残酷呀,真的是什么都能够做得出来。偏偏所有旁观者们又都是如此冷漠,校园暴力不降临到你的头上,你不痛,又怎么能够感同身受呢?

  其实还有很多想说,不过这是个说不完的话题,所以只能暂且就到这里。最后只想再用一句话来形容我看到现在的大多数暗黑系的.电影:

  能够深刻反映社会问题和人心人性的电影,就像是后劲十足的酒,看过之后还能够让你感受好久、好久。

  写在后面:《告白》其实是一部典型的“结果正义”型电影。可以看出那时候的我有比较明显的“结果正义”倾向,而现在的我,是非常偏向于“程序正义”的。没有程序正义在先,结果正义就很难保障是否正确。

  但是随着我了解关注的越来越多,我发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问题:我可以几句话表明我的倾向性,但决不意味着我是程序正义的无条件支持者。篇幅问题,我这里就不展开太多了,以后有机会单独写一篇聊聊。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 5

  第一次看《告白》是在大一上学期,经同学推荐。开始看到名字以为是那种青春校园恋爱故事,得知还是日本的片子的时,便失去了兴趣。因为不怎么喜欢日本的文化,可能是由于无知和缺乏了解所带来的偏见,我觉得他们的潮流和审美十分奇怪。

  但是在同学的强力推荐下,并且告知“告白”并不都是“表白”的含义,就和室友下载来看看。看到大概一半的时候忘记由于什么事就把它放下了。对电影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没有进一步的猜想,只有对电影中所表现的班级,所表现的的老师感到阵阵凉意与厌恶。之后某天突然看到电脑中没看完的电影,本着看完的态度继续看了下去,这个学期在课上又再看了一遍,对比之前看故事情节而言,看到了许多以前没看到的,有了更深,但是又说不出的感觉。

  最反感的镜头是当维特老师刚来到这个班级的时候,他想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想和同学们交朋友,之后有个短头发的女生便开始笑起来,十分夸张,并不是那种可以传递欢乐气氛的笑,但维特老师却十分开心,觉得自己赢得了大家的好感与尊重,他说什么同学们的一切他都会照单全收,其实他什么也不懂,根本就是一个被排挤在外的人。

  最不解的是森口老师告白之后的慢动作镜头,孩子们在雨天中跳跃,脚踏进浑浊的雨水,激起的水花并不像我想象中的像簇簇箭头四散快速射出,而是像优雅的奶茶广告中一滴奶茶滴入香甜柔滑的巧克力奶中,污水像一个花苞将少女的脚包裹。污水慢慢升高,飞进少女的裙子里,然后再慢慢跌落,中间有镜头的转换,让我一时有一种错觉:那污水本身就来自少女的.身上,它们只是自然的流露与脱落。这让我在脑海中闪出了一个画面:森口老师和美月在餐厅见面的时候,当森口说出她的目的本是想让自己原来班上残暴的学生逼死俢哉。森口知道只是初中生的孩子可以有多残忍。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残忍的,并不只有那几个主角,每个人都是污水中的一部分,甚至每个人都是污水的源泉,人性本恶,这是我的理解。

  第二个不解的是美月的死。俢哉一直渴望着被妈妈关注,被妈妈爱,这一切只有美月知道并了解他,可他最后却将美月的陪伴与关心看做垃圾,之前看到的他们带有暖意的相处成为俢哉打发时间的作秀。俢哉用最原始粗暴的方法杀了美月,比他所鄙视的露娜希杀害家人的手法还要原始。并没有用他自己所研制的处刑工具,最后用一把如镰刀的大刀将美月肢解。鲜血还是喷溅出来,随着刀的挥动带到空中,变成了他没有温情的儿时妈妈残忍的将他的玩具肢解的零件。俢哉的妈妈毁了他的玩具,他的童年,给他之后的暴力埋下了种子,而俢哉自己则毁了最了解自己的人,毁了自己的以后。

  最震撼的是天空的镜头。直树和俢哉杀害爱美那天是个大晴天,下午的阳光让直树和俢哉的影子在地上投射出长长的阴影。阳光越过天空中的多多白云照着出尖锐的线条,白云的边缘也被啃食掉的感觉,当然,影片中的色调并不是清新的蓝天白云,云朵不是白色,天空也不是蓝的,而是罩上了一层群青,墨绿,熟褐与紫色混合后的灰。短焦距镜头将一大片很有质量的云压下来,让我有种压抑喘不过气的感觉。阵雨将下前与雨过天晴后的天空十分相似,云层上方,受到阳光照射的地方显出白色,而下面则积压了大量铅灰的阴影。如我在豆瓣上看到的第一个影评上所说的“渐渐的,我们不再只看到表面光明的世界,而是真正处于阴暗之境,看见光影交织的世界,善与恶如影随形的真貌。”

  这也是我觉得这部片子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单纯地讲述师生情谊,老师有多么伟大的电影,不是单纯抨击现今教师职业道德操守的片子,而是将校园问题带出校园,不以学生和教师或是教育体系的矛盾,简单粗暴地下判断,而是直面复杂的个人处境。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 6

  为什么写《告白》影评的时候,先高谈阔论中国社会?别无其他原因,仅由于电影说的也是学生杀人,一个少男竟然杀死可爱天真的小女孩,。

  电影以为少男杀人有以下的社会根源:第一,不负责任的母亲。少男被母亲抛弃,一颗心如同耳边的肥皂泡啪嗒地破裂。他活得太寂寞,只想做一件大事引起母亲留意乃至回来。

  第二,媒体的.留意力。电影中,少男获得了发明金奖,仅被冷清地报道。同一天,另位孩子杀了家人却被社会热烈关注。这位少男因此理解:做的好不如做的坏,你做了很多好事,也不会被人留意,但是你杀人了,就被天下知晓,甚至有人关心起你的内心世界。我们的媒体是不是也这样?

  同一期间,做了好事的大学生不被人留意,而杀了人大学生时时被关注。

  第三,《未成年人保护法》。电影中的老师一直以为,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助长了孩子的肆无忌惮,由于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免刑事处罚。在电影中,少男确实仗着《未成年法》勇做坏事。

  第四,教育的缺失。少男理解不了生命的意义。但以上种种都是外在的诱因,而内在的原因呢?电影无力探讨。人性的复杂,已经超出人类自身的理解力,人最难以理解人了。电影中唯一正常的人,恐怕是那位美少女。美少女是少男的唯一知己,却被少男残杀,残杀的起因是美少女揭开了少男的内心秘密——恋母情结,活得太寂寞。为此杀人,不可思议。恐怕也只有日本电影才能拍出如此***的少年。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个命题不需要证实,也不可能证实。一切在于你愿意相信什么。教育应当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而法律应当假定以为人之初性本恶。普通社交当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政治贸易活动应当以为人之初性本恶。在所有事情上以为人之初性本善,是非常天真的。反之,在所有事情上人为人之初性本恶,是非常可怕的。游鱼不相信《告白》这样阴冷的故事,由于它过度扭曲地渲染,使得故事缺乏真实的震撼力。相比之下,前几天看的《巴士惊魂》,同样讲述一个不幸少年的悲哀人生,显得比较真实,足以感动人心。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 7

  电影《告白》是一部关于青春题材的电影,但这部电影却与其他同类题材的电影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它并未有对阳光积极的青春表示肯定,也没有对青涩的爱情表示出那种纯洁的美好。它太关注与人性的阴暗,整个电影给人带来更多的是观影的不适和紧张。但对于一部带有惊悚意味的电影来说能带个观众这样的感觉那代表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又回过头来看,自电影诞生与兴盛,有几部电影能把惊悚与青春放在一起。我想就算有也是寥寥无几的,因为从人们以往的认识来看这两个话题似乎实在是有点太不搭调了。但这部影片却做到了,两者配合的相得益彰。而且从影片的整体上来看,与惊悚题材的电影无论从制作上还是从理念上都有巨大的差别,甚至是离经叛道。但其产生的效果却与前者如出一辙。这么一部独特的电影它究竟是怎么做到这些的?那么我们就从画面,声音,整体构架上去仔细的分析这部电影。

  画面

  如果确实要给这部电影的画面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就是:多而不杂,平而不虚。影片的面面延续日本电影的一贯风格,严谨的镜头语言,唯美的画面效果。似乎这些都可以定位日本的大多数电影,但是作为惊悚系列的电影,这样的处理在很多人看来却是华而不实的,镜头严谨必然让人产生不出视觉的不适感,画面唯美必然显得不够紧张。因为从以往的惊悚题材电影上来看,主观与低角度永远是主体,因为那样才能让观众真正感觉出恐怖感,但我们在回过头来看《告白》它实实在在的做了个大胆的实验,影片中镜头很碎,不像以往一个镜头摇出几个景。但镜头固然多,导演却抓住了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每个画面中故事的主体与重点,这点与唯美的画面配合的相当完美,无论从对焦与用于转场的空镜头都处理的极其紧凑,几乎没有一个镜头是没有用的,每个画面都充满张力和力量,似乎都在讲述着无数的故事,每个画面都能引出观众的想象,所以往往是观众的思维总是跟不上影片的节奏,所以导演故意把影片的节奏弄得缓之又缓。但这也并非是考虑到观众的这个因素,不能让观众完全看懂但又不能让观众完全看不懂,那么也只能让观众看清楚个大概,这样又引发观众更多的想法,使得影片更加的紧张!从这点上看就不难看出电影的精妙之处,它完全摒弃了以往平面式的叙事而更多的是从心里上进一步的崩溃观众。所以这部影片的镜头多但是不杂,另外影片镜头的角度没有用到低角度,角度大多数是平视。平实的镜头大多是给大家带来生活化的视角,很平淡也很虚,大体看来不实在。但同样的效果配合上不同的音乐却显得格外的不同,那么音乐上又有什么文章呢?

  声音

  在声音的处理上影片与大多数同类电影如出一辙,甚至还逊色于某些优秀的惊悚电影,但它在一方面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与画面的`配合!在画面的部分提到了音乐,那么这个重要的部分就是音乐。该影片的原声很多,音乐相当丰富,因此它始终也没有一个主题的音乐出现,那么这就给影片的深度上提供的大量分量。总是使人揪心和不确定。也许就是导演最初的意图。就像影片出现大量的声画分离一样,怎么看都像是一张诡异的笑脸。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具独特的部分。永远让观众看不清导演的思想,但又似乎可以抓到认知的影子。

  构架

  一个电影的构架是决定于影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为导演是否能够讲清楚一个故事,就要看影片的整体构架是否合理。蒙太奇作为一部电影的灵魂就是因为它在构架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构架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相当重要。

  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它精妙的购架。《告白》的构架相当巧妙,这从片名上就可以看出,导演在这个上面是煞费苦心。这部电影的故事不是平面的而是一个有着多维角度的立体状。它不但讲述人物故事而更多的是在进行心灵的独白,但这种独白不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这已经是一个突破。而这个恰恰又增加了影片的故事性。使影片看上去不单调。其实假使抛去这些方面单从故事上来看,故事简直是无聊到了极点。所以单从这点上来看。导演注重的根本就不是故事,而这也恰恰印证了影片的片名。它的视角在于意识,关注的是人们肉眼看不到但却可以表现出来的东西,所以它的整体构架已经不能单纯的从讲故事来分析,而是要把自己的心灵和电影的主题调到一样的频率。这个电影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总是以一个思维去引导着你走。让观众完全入戏,是一种催眠式的结构方式,所以观众根本上也就不会注意到结构和剪辑的影子了。如果非要从技术上给它一个解释的话那么一句话便能概括。它的结构是一个哑铃状的,把大量的故事个人物复杂的关系放的中间,而其余两部分更多的是情感,但这么一讲对于一部以意识为主导的电影来说无疑是残酷的,因为毕竟抛去的是更主要的东西。

  《告白》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它获得了第3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4项大奖。但单从这些上来看一部电影的成败又是不可取的,一部电影的成功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是要取决于观众对它的认知和肯定,面向观众是一个导演的品德也是一个导演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告白》做到了这一点,它反映出一些存在却只能是感知的东西,但重要的却不是这一点,是观众能够真真切切体验到这一切,是体验而不是领悟,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差别所在就是体验与领悟的差别,电影是视觉文化它必然要做到立体,必然要让观众在一定意义上身临其境,《告白》的成功便在于此。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 8

  电影《告白》的内容的精彩首先应该归功于原著小说,《告白》观后感。侦探类型的小说多数带有强烈的悬念和严密精巧的逻辑。把这两个小说吸引人的特点搬到银幕上来,自然而然的就成为电影吸引人的`特点。当然,电影用镜头语言表达制造和解释悬念。影片的开头,女老师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学生们吵吵闹闹,女老师毫不理会,自顾自地叙述着自己想说的话--一个奇怪的开场。可是,随着女老师讲话的进行,学生的注意力开始聚集起来(电影观众也是)。因为,女老师提到了自己女儿被人谋杀。接着,电影使用一连串的蒙太奇推进剧情,镜头在教室和回忆间切换,还原了谋杀案发生的过程,揭露出谋杀案的凶手。

  在电影的开头便揭露出谋杀案的凶手,这是与许多侦探类电影不同地方。也就从这里开始,《告白》迈进对现代学生境况的探讨。这也是符合观众的心理的,大家都想知道为什么两个中学生会制造谋杀案。答案是一个学生被不健全家庭扭曲了心灵,另一个则是被不健全的教育制度扭曲了心灵,观后感《《告白》观后感》。电影在此无声地揭示了当代日本社会的问题。它在提醒观众,杀人动机的产生有着浓厚的社会根源。

  电影是以女教师的成功报复收场的。她成功地在精神上击垮了青年杀人犯。这个情节显然跳脱了"恶人最终悔改的"大团圆俗套,流露出浓厚的"以牙还牙"的哲学。给观众一种淋漓尽致的感觉。不过,这个情节也可以说是极其悲观的,因为它暗示着,对付社会环境培养的悲剧人物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报复。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 9

  这已经是第四遍看《告白》了吧,我有个习惯,喜欢的电影会时不时去温习,喜欢的音乐会单曲循环很久。好东西就是每重温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这也是我喜欢看经典电影,经典著作以及挺经典音乐的原因,他们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去品味和推敲,不会让人产生浪费时间的感觉,不像质量差的作品细节处理的并不好,如果深入去看其实就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尤其是读书更应当读经典之作。

  一直都很想写一篇关于《告白》的读后感,但是因为自己拖延的毛病,当然更重要的是恐惧写作的心理在作祟。今天就狠下心来把已久的感受和感慨一并表述出来。因为并没有对影片背后的社会背景进行考证,也没有对电影的拍摄技术进行分析,全是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已,所以表达出来的东西可能会过于主观,但也算是自己的深思过后的东西吧。等将来,在细细回味也是一种幸福。

  影片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对那群学生不仅是其中几个重要角色,而是全体学生充满同情,我感受到他们的柔弱感和无助感。开始的悠子的一段对学生的告白,就轻易地让那群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受到极大的影响,以致后来的行为全是来自当初的那段告白的影响,这完全体现了来自成人世界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旦强加于未成年人中,作用是非常显然的,从影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这完全是因为,青春时期甚至在20几岁之前的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而在这个关键期,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力量的影响,很容易受到蛊惑。但如果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的话,那学生自然也能健康的成长,当然影片中反应的是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正确引导。这也表明这个时期家长和老师以及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引导责任,我们从影片中可以看到社会媒体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大量报道以及对他们的谴责和抨击,这完全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直接的消极结果就是造成其他未成年人的模仿,比如美月对露希娜的崇拜。此外,影片中的少年A和B的家庭教育都存在问题,前者是父母早年离婚,后者是过于溺爱。最明显的是少年A的'告白中有提到:“我知道杀人是不符合法律的,但从没有人教过我杀人是错误的行为。这可以明显感觉到,少年A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从小就缺乏引导和教育。在影片中,可以感受到这些学生他们可以任意地受到老师的摆布,很多人抨击这一代的学生是多么的险恶,学生时代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老师和家长来引导的,甚至需要同龄人的引导。

  影片的确凸显了“引导”的作用。悠子老师和推特老师两个人布下的局让整个班级处于一片不正常的状态,每个人都充满着对小值和修哉慢慢的敌意,这也强烈的体现了青春期的孩子的心智的薄弱,这时候他们并没有建立稳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极容易受到外界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即使到青年时期也是啊,不然五四运动怎么能开展的那么好,当然这个运动是体现的好的世界观。

  这部影片应该值得所有老师去看,首先老师要反省自己是否做到真正的老师,影片中两位老师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风格,一种是悠子老师代表的是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避免自己处于风波之中,这是极自私的行为,影片中也通过一些细节体现了悠子老师完全不是一位合格的老师,从学生的口子就多次提到悠子老师的不负责态度,学生一出事就找其他老师去处理,甚至从不同人口中多次提到悠子老师爱孩子胜过爱孩子,当然爱自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她的行为已经让学生和家长明显感到她因为爱孩子而忽视了学生,这就说明她只能是一位好的母亲,而不能是一位好的老师。尤其是在那段她对班级所有同学做最后告白的那一段,她其实从内心里就觉得这群孩子天性就是邪恶的,她根本没有深入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从学生对于她的离开的欢呼也可以明显感觉出悠子老师的失败,其实很多老师都认为学生没有感受,是群麻木的人群,就是因为那些所谓的大人们的这种刻板印象,导致他们不能和青春期的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不能正确地引导他们。

  而推特老师代表的是另一种致力于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与学生建立朋友的关系而不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这种教育态度是很好,但从影片中推特的各种行为来看,他只是一位不成熟的老师,他看起来像学生们的大哥哥,但是学生需要的不仅是一位能玩到一起的大哥哥,而是需要一位能进行心灵引导的长辈,他们需要的是一位能引导他们发展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长者。而推特并不能做到这样,也因为他太年轻,本身的经历就很少,只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老师而已。从他对少年B的处理方式来看,可以看出他也不是一位合格的老师,他都没有去了解少年B为什么会不来上学,而是一意孤行地按照所谓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对待少年B,结果使结果更加糟糕,美月说的对,的确是推特间接害了少年B,使其作出杀母的极端行为。

  影片中一直被提到的另一位老师,即患有艾滋病的老师,这才是最理想的老师,他有着丰富的经历,自己也是从叛逆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的人,他因为有着深刻的转变经历,所以他更能理解学生,更能从学生的心灵需要出发,他是一位能深入到学生灵魂深处的老师,这样一位成熟的老师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

  如果从剧中几个重要学生角色来分析,他们完全不用走上歧路的,他们完全是可以受到引导从而走上另一条光明大道。

  拿修哉同学来说即少年A,首先讲一下修哉的身世经历,从小母亲就离开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亲人没有陪伴自己的成长,像这种极度缺乏母爱的小孩更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然而修哉并不是天生就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可以经过后天的引导来让其走上正轨的,修哉最大的心理需要就是能得到母亲的认可,从而回到自己的身边,希望母亲能以他为骄傲,而作为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并没有成熟的处理方法来处理自己的这种需要,他容易受到外界社会的影响,比如他看到娜路希通过杀人来博得眼球,他就想到原来还可以通过杀人来得到关注,他只看到这样能得到关注,却没有看到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之前他一直是拼命的发明东西,依靠自己的才能来得到关注。但失败了,之前的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是没有外界的鼓励和引导,他寻找了另一条极端的路,在看到他很自豪的把他的发明介绍给悠子老师时,得到的却是批评和谴责,连一句鼓励的话都没有,让他产生不满和受挫感,尤其是对方还是一位母亲,让他联想到自己母亲会有的反应。如果悠子老师是一位合格的老师,当时就应该鼓励修哉,而不是一味的谴责,并且悠子老师当时完全从自己主观的想法认为这个发明没有人性。美月曾经对悠子说过:“修哉他只是太寂寞了,他爱他的母亲,他只是想见到他的母亲,得到他的母亲的认可而已。”另外的少年B也不是一个天生就坏的孩子,他也只是想交朋友,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已,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时候的孩子都是处于想得到别人认可的时期,他们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一句鼓励的话可能就挽救他们的一生。

  总之,除了那些天生具有反社会人格的孩子,后天的教育可能对他们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但大多数孩子都是需要细心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他们需要的是心灵的满足,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不要忽略孩子们的心灵教育,不要忽略他们的情绪,他们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也是用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只是这个世界会容易受到外界的污染,他们需要的是阳光和雨露的滋润,而不是雾霾的侵袭。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 10

  今天在室友的陪伴下终于看完了这部带有“惊悚”标题的电影,想着总要留下点什么的我,也打开了微博写下了这些文字,或许将来的我看到这些还是会吐槽我这幼稚的表达,但是也算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吧。

  来到了 大学,总有老师说:你们工科生不如文科生细腻,想法总是直来直去的。本来我是不置可否的,但是后来发现开始写这篇是竟然想着分版块来写,也是多多少少受了些影响吧。

  《告白》,对不同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告白”,电影从不同人物嘴里慢慢的浮现出爱美之死的真相,许多人把注意力只放在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却也忽视了老师的影响,如果没有维特的每周家访,我想B同学也没有那么快崩溃的吧。当然我并不是否认家庭和社会,日本这个拥有《少年法》的国家,在知乎上的答案搜索感觉和我国的类似,但是从微博上得知的99年光市母子被杀事件,总觉得还是不够严厉。少年还处在对认知摸索的阶段,所有的教育首先就是来自于父母,如果父母教育的好,我想也没有“熊孩子”这一称呼了。而在本片中,A得到的太少,而B又得到的太多,刚好反映出了两种不同极端情况下的心理活动。突然想到自己能愉快又成功的生活在现在,实在是幸福。

  最后不知道森口老师是不是真的把炸弹放在A同学妈妈那里,虽然她的目的同样达到了,使得A认为自己亲手害死了最想念的妈妈,失去了最重要的人。我是相信人性本善的,都是不断被欲望蒙蔽了双眼才会逐渐走向邪恶。就像之前在英语选修课上看的《Crash》,虽然一开始所有角色之间都是冲突不断,但那是由于事情因果造成的脾气暴躁而失去理智,而且在事情的紧急时刻,比如年龄大一点的警察救出他骚扰过的导演的太太的.时候,是毫不犹豫的。

  在 豆瓣上还有一个被大家所讨论的问题:“美月究竟是不是露西亚”。美月说过露西亚是另一个自己,她可能崇拜露西亚能做出的那些事,但是她还是“懦弱的”没有进行过任何对他人的尝试。她是可悲的,可怜的,最后死在了本以为得到“归宿”的A的手上。

  啰啰嗦嗦又断断续续的,发出来已经是写了好几天之后的事情了。家庭教育如此重要,但愿每个看过这个电影或者原著的人都能重视起来吧。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 11

  《告白》不是一部文艺小清新爱情电影,相反,这是一部略显沉重的影片。

  影片中最主要的人物,也可以说是影片的线索——森口悠子,即森口老师。在影片开头,是森口老师在她所带的初一班级的结业礼上,对她的一群顽皮不羁的学生“告白”。她的四岁幼女被法官判为意外失足落水,但她知道其实是班上的两名男生杀害了女儿。她坦白因为《少年法》会保护14周岁以下的少年,所以她并不打算为自己的女儿翻案,而是打算以自己的方式报复他两,让他们不断受到良心的谴责,并谎称那两名男生喝完的牛奶早已被她注入了艾滋病人的血。

  杀人凶手之一也是主犯的渡边修哉是一个渴望自己的才能被别人尤其是自己母亲关注的少年。他渴望关注渴望到了一个疯狂的程度,不惜杀死唯一一个真正懂得自己的女生北原,又计划着用炸弹杀死全校无辜的人,他觉得这样才能上头版头条,才能“名留青史”。还记得他在快要见到母亲却转身又走时的告白:那一刻,我才明白,我要她拥抱的并非我的肉体,而是更伟大的东西——我的才能、我留下的丰功伟绩。男生修哉虽“病态”,但也反映出父母中任何一方的关爱缺失都有可能导致少年心态的不良发展。试想身为优秀化学家的`母亲如果对小修哉的要求不高,如果能对小修哉多些鼓励而非责骂,如果能一直陪在小修哉的身边而不是和他父亲离婚……或许修哉也会是个杰出优秀的少年。

  另一个杀手下村直树较修哉而言是一个较悲剧的存在。因为呆木而在班上没有朋友,修哉带有目的的亲近意外得他欢心,结果他成为了修哉的帮凶,而在知道修哉对他真正的看法时,一气之下把原本只是昏迷的四岁女孩扔进了游泳池里。而得知自己喝了带毒血的牛奶时,原本温和的他突然变得暴躁,整天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洗澡,也不肯面对自己的妈妈。还记得在直树简短的告白中,他说明了原因。“我每天很用力地清洗用过的东西,是因为害怕妈妈被传染。而我从来不清洗自己,是因为脏乱的头发、发臭的身体、长长的指甲才能让我感知到自己还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活着……”这段话出自一个不满14岁的男孩口中,令人揪心。只因想得到他人的认可,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便陷入了恐慌之中。其实只要做自己就好,每个人当然都会有缺点啊。毕竟,只有拥有好的、坏的,你才是完整的。

  虽然是看似很黑暗的故事,但整个电影的拍摄风格却是清新的,其中不乏很多唯美的镜头。导演擅长用慢动作,又将很多镜头拼在一起,很好看。沉郁的场景却被导演配上轻松甚至有点可爱的音乐,独特的做法不但不显突兀,还让人觉得格外新奇、舒服。

  所有好的电影最经典之处或许都在结尾,这部电影的结尾可能并不算经典,但也很不错,终于让人嗅到了阳光的味道。森口老师忍者眼泪对绝望地趴在地上的修哉说:“这就是我的报复,是真正的地狱。从现在开始,你踏出了改过自新的第一步。”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 12

  昨天看了一部日本的悬疑片《告白》,看完之后,心情一直时很压抑的。虽然是10年前的电影,但还是感慨万千。

  故事的情节其实很简单。一位女老师,为了向杀害自己女儿的两个学生复仇的故事。不说复仇的手段是不是残忍,是不是变态。但是作为一位母亲,得知自己的女儿,因为一些很可笑的理由被两个学生活活的溺亡了,而两个学生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下,可以逍遥法外,而且没有丝毫的悔意、歉意,还在这位老师面前洋洋自得的说起作案的全过程。我想,任何一位母亲都是无法容忍的。既然法律不能制裁你们,那我就用我自己的'方式来。

  整部影片都是灰色的,阴暗的天空,连绵的雨天,看不到一丝亮丽的色彩。这也折射出片中每个人的阴暗心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丝毫没有同情心的学生;为了给自己女儿复仇,不折手段的老师;为了想引起母亲关注,而选择杀人希望登上报纸头版头条的学生A;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而杀人的学生B;一味袒护自己儿子,不管对错的学生B的母亲;为了自己所谓的事业,抛家弃子的学生A的母亲。每个人都是一个悲剧。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校里,提倡“爱的教育”,认为学生都是天性善良的,犯了错,只要多关心他们,多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记得我上学那会儿,只要你犯了错,老师就会惩罚你,打手心、蹲马步、立壁角。让你知道,犯了错,就有惩罚。小恶不惩,大恶难戒!

  家庭里,要么一味的纵容、溺爱,孩子犯了错,都是别人导致的,跟自己孩子没关系。要么忙于自己的事业,对孩子不管不问,只是一味满足金钱上的需要。所以没人告诉他们,什么事是对的,什么事是错的!

  有错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大人!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 13

  朋友给了我一个网址,是一段叫做23分钟奇迹的视频。讲孩子们怎么被洗 脑的。看了后一身冷汗,不由想起了前几天看的日本电影《告白》。

  影片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松隆子扮演一个单亲妈妈,是一所初中的教师。每天,她的5岁大的小女儿会在下午来到她的学校,等妈妈下班一起回家。一天,孩子被发现淹死在学校的游泳池里。当所有人认为这是个意外的时候,松隆子经过调查却发现这是由班里的'两个学生干的。这两个学生的目的只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只是为了表现得比别人出色。他们以杀人为手段来实现自己扭曲的价值观。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变态的家庭教育造就了这一切。一个孩子母亲从小抛弃了他,去追求自己的事业,他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让母亲为他自豪回到他身边,就想通过杀人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另一个被家人宠坏了,但又得不到同学老师的认可。所以他为了显示自己强于别人而杀了那个小女孩。

  看完这些我沉默了好久。我有个2岁的女儿,我该怎么教育她呢?到她13岁的时候,她会怎么样呢?我们都想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但要做到出类拔萃需要学习什么呢?都说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但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呢?我们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就是正确的吗?现在的学校教育实在是不敢恭维。功利味道越来越重。孩子从小就接触这些好吗?朋友和我说,孩子有个好的个性就好了。是的,但怎么样的个性算好呢?开朗,积极,谨慎,细心,勇敢,辨别力强,有好的分析能力。好象我能举出很多,而且好多都互相矛盾。

  想了半天,回想我小时候我的爸爸妈妈对我的影响。我现在的很多习惯,爱好都传自我的父亲。摄影,读书,集邮等等。父亲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想我也会这样影响我的女儿。但这样好不好呢?兴趣爱好无所谓,但给她更多的空间让她有自己的特点好象更重要。即使这个特点并不是那种优良品质。只要不是坏习惯就行。

  给孩子空间,也给自己空间。让她独立点,我想孩子会喜欢这样的。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 14

  这部电影我只看了一遍,并不是很仔细地看。是因为我个人比较抵触这种血腥的剧情。但是不得不承认,这还是一部很值得人深思的电影。

  本来我并不知道这部电影,是在看了《堂吉诃德》之后,跟亲爱的聊到一个自闭症男孩儿,才知道原来他还演过这部电影。在看电影之前我百度百科了一下,知道了这部电影入围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初选名单,也知道它荣获过“2011年第三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

  起初在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一度以为这是一部爱情片,后来我发现我错的离谱。“告白”这个词现在通常指向心仪对象表白,可是它的本意里也有“说明”的意思。这只是一部解剖人们内心世界的片子。只是,它所表现的手法太过于残酷了。

  其实如果真的用心去看的话,就会看懂。这是一个心与心交流的世界。我不知道为什么日本的作家喜欢用这种方式来解剖人的内心。像是《地狱少女》、《死亡笔记》,还有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直陪伴我们长大的《名侦探柯南》。

  以前我认为这个世界很单纯,只是大家太过于自以为是了。说不定别人根本没有想要害你的意思,说不定别人根本没有把你放在眼里。直到最近我才发现自己错了,并且错得太离谱了。人与人并不是一定会互相帮助的。朋友什么的也有可能是你的一厢情愿。直到现在我才完全否定当初“友情第一、爱情第二、亲情第三”的说法。

  虽然在《告白》这部片子里,直树将他的妈妈杀害了。可是不得不承认,至少家人对自己的伤害是最小的。因为,真正的家人不会轻易地去伤害自己的家人不是么?大家可以互相抱怨互相发脾气,可能会欺骗会隐瞒,可是至少没有把对方推向无底深渊。至少大家还有血缘不会被阻隔,这是想断也断不了的。所以现在我的重新排序是“亲情第一、友情第二、爱情第三”。跟大部分人一样是因为经历了。经历过朋友的抛弃和伤害,经历过家人的保护,也经历过爱情的不切实际。回复到平淡,或许平淡才是最适合的。

  这部片子虽然里面的'人物性格很扭曲,这就是人心啊。修哉因为太在乎妈妈,所以才会杀人。直树因为太在乎朋友,太在乎修哉的那句“失败品”才会杀人。而森口老师,则是因为太在乎自己的女儿才会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复仇。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得失心”吧。

  过去我也因为太在乎某些事情而变得很反常,知道后来,我选择放弃,选择努力让自己无视。虽然很难完全做到,可是至少不去看不去听不去想,日子也可以过得安稳一些。

  人的劣根就是所谓“得失”。修哉想得到妈妈的关注,直树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这两个满手是血的孩子,只是因为太在乎。只是他们忘了,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可以保护他们,他们的良心也不会吧。每日每夜遭受良心的谴责才是最可怕的。所以直树疯了不是么?至于修哉,我只能说,这个孩子已经被打击到体无完肤。

  最后的最后,他的妈妈有没有死已经不重要了。如果你还相信人性,那么森口老师就没有真的把炸弹给他妈妈,只是吓唬他,让他体会到她当初痛失爱女的感受。如果你已不再相信人性,那么森口老师真的把炸弹给了修哉的妈妈,并且,修哉因为自己的“得失心”亲手害死了自己的母亲。请凭自己的第一直觉判断。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当我看到废墟一般的办公室再度拼接回原样的时候,我相信森口老师并没有真的将炸弹给修哉的妈妈。而在听到美月所说的修哉的感受的时候,森口老师在街上流下的泪水是为了这些无辜的孩子而流的,当然里面包括修哉。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我太傻,明明自己也经历过朋友的背叛,为什么还回相信人性的善良。我也想知道为什么,只是当时我真的有这样的想法。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相对的,可恨之人也必定有他的不得已。这是我一直坚信的。《告白》的内心解剖所要说的,不正是这样一个道理吗?只是,它用了比较极端的方法。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 15

  经同学介绍,看了《告白》,抱着很大的期待去看的,刚看的时候只见一女老师在那里独白,很诧异为什么同学会觉得这部片子好看,后来再静下心继续看完时,呵呵,觉得挺不错的,有些小感触,尤其在教育方面。它的剧情不是像现在很多中国电影那么肤浅,情结的跌宕起伏令人在看的过程中很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剧情,曾经听影评家说过,好的剧情,电影也就成功了一半,很明显《告白》就做到了这一点,情结的离奇曲折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会很渴望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部电影总共才一个多小时,当观众对未来故事的渴望多了,就会集中精神看下去,决不会觉得无聊,从而就留下了好评。

  下面是我对剧中主要角色的分析:

  1悠子老师:是《告白》中绝对的主角,她的告白贯穿着电影绝大部分,她是剧中的核心人物,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她的一次一次的告白,让人一次一次对她很惊讶,对她的性格迷惑不解,她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在看电影时,由对她的同情、可怜变成恐怖、可怕,确实,她的这种报仇方式实在是有点过激了,自己身为一个老师,口口声声说着生命很重要,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但是为了他所谓报仇,却在无形之中伤害了很多人,美月、小直妈妈、、、这让我更加不相信孟子所倡导的“性本善”了。

  2修哉:很典型的一个因为父母冷漠而走入歧途的孩子,他所犯的错父母亲教子无方的“杰作”,生下他,却把他抛弃,无情替代了本该对孩子的关怀,在故事的母亲被炸死也算是对自己所犯的错的一种惩罚吧,不过最可怜的还是修哉,虽然冷漠,但是一直还是很崇拜的母亲永远离自己而去了,再也见不到了,活在这个世界更寂寞了。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悠子老师在故事结尾时说的一句“开玩笑的”,这隐喻着修哉母亲没死,但是我还是确信修哉的`母亲是已经被炸死了,因为在修哉演讲完作文后要按下炸弹是也说了一句“我开玩笑的”,况且悠子老师连美月和小直妈妈这些无辜的生命都不会在乎,更何况是杀她女儿的妈妈-----间接凶手呢?总之,修哉的人生是可怜的,其实他也不想过这样的人生,他也很想得到父母亲的爱,但是年幼的他,又能怎么办呢?只能让黑暗的火苗在他内心渐渐滋生,愈长愈旺......

  3小直:小直的人生也是悲哀的,从小到大一直被同学骂他笨,从来没有得到肯定,当第一次被修哉肯定时,修哉成了他内心的英雄,于是他决心要帮助修哉,最后犯下大错,杀死了悠子老师的小孩,以致当老师在同学面前揭穿他时,他不敢面对同学,得了心病,终日忏悔中度过,内心的阴影是他受尽折磨......

  4美月:悠子老师离开班级后,期间有很多部分一直是美月的独白,本以为她是老师心中善良的乖女孩,当知道她是露西娜事件的制造者时,让我大吃一惊,这无疑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不过,当看到她知道修哉的事情并不排斥,而且还很理解,并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给修哉走出黑暗,她又是很善良的。但是上天最终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怜悯她,女孩命运是不幸的,死在了阴谋之下,最可恨的是这个阴谋还是她最尊敬的悠子老师制造的。

  4小直妈妈:当悠子老师拜访她家,指出小直的是杀人凶手,她义无反顾的说,不是小直的错,看着备受内心折磨的小直,身为母亲的她也很痛苦,于是选择带着儿子去天国,帮他解除痛苦。为了儿子不惜牺牲自己自己的宝贵生

  命,表现出了母爱的伟大,当然这种方式过于极端,最后也使她落的不幸的下场,惨死在自己儿子的刀下......

  对于拍摄技巧的一些愚见:

  1一开场时,女老师的很大一短独白来的有点突兀,观众在刚看电影时,精神不死很集中,还要很费力的去听懂老师的独白,尤其是语言不通,还要费力地去理解文字,容易使人走神,但是慢慢地,看懂之后,会消除这种乏味感,尤其是故事发生的结果一次一次的出乎我们的意料......

  2剧中的灯光一直是阴暗、黑白的。在我的印象中,这是日剧所惯用的手法,整个画面就一直笼照在压抑、沉闷之中,以前看过的一些日本拍的偶像剧也都是用这种灯光。这种方法有好有坏,我个人是不太喜欢这种氛围的,尤其是整部剧看下来都是阴森森、比较沉闷。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韩剧的轻松、清新的画面。当然对于这部剧来说,这种技法配合其剧情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3剧中有很多慢动作的部分,但是显得有点多了,尤其在开场时,教室的混乱的慢动作让人看得时候会觉得很不舒服,有点假,感触:

  小孩的教育很重要,父母对小孩的关怀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剧中修哉就是很好的例子,母亲对小孩过分的强求,完全不顾及小孩的年龄所能承受的范围,当发现小孩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标后,最终选择抛弃孩子,这对孩子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小孩需要关怀时,身边却空无一人,渴望得到关怀却又害怕被再一次拒绝绝,日复一日,造成了性格上的扭曲,犯下一些大错,使自己珍贵生命显得毫无价值,随其而来的是无边的痛苦......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 16

  大概无论我如何尽力客观、这也只能是一篇无比主观的影评了、或者都不能称为影评。因为我只想写一个人、老师在给学生们讲述孩子遇害过程时用字母A指代的学生---修哉。

  他是从小被母亲抛弃的孩子。母亲离开后父亲重组了新的家庭、以为了他的学习为理由、让他独自居住在原来的公寓里。其实他就是被母亲抛弃之后、也被父亲抛弃了。

  他一个人生活。”他只是太寂寞了。“

  于是他不择手段、想要赢得别人的关注。尤其是他的母亲。

  从小发明开始到残忍杀害小动物的工具。他把它们制作出来发到网上、希望母亲看到之后能给他留言。可是哪怕赢得了发明奖、也还是徒劳。所以他想到了新的能引起社会关注的法子---杀人。四岁的爱美就成了无辜的牺牲者。

  他得不到父母的爱、并以此为借口剥夺了别人拥有爱的权利。也只是更显出他的脆弱和自私罢了。应该要先爱自己、别人也才会爱你。恶与恶的相对、只会走向毁灭。

  他应该要学会对自己、他人以及社会负责。

  以道德标准来衡量、这样的指责是很客观的。可是抛开客观而高尚的标准、多一点点的理解或者说共鸣。我仍然坚持认为错误的'根源不在修哉。

  他得不到爱、所以没有办法去爱别人。他没有被别人郑重而认真地对待、也就没有办法体会生命的珍贵。明明是父母做了错误的选择、为什么要让修哉来承担这些后果。

  最终他选择与世界对抗。在冷漠和血腥的背后、内心无论如何也填不满的空白、有多少人看见了。

  有些东西能够被替代、而另一些不能。有些痛苦可以在时间里被遗忘、而另一些永远回不到原来的摸样。

  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得不到便是得不到。

  说到底。他只是一个因为缺乏关注、教育、与关爱、成长畸形的孩子而已。

  一个才十三岁的、可怜的孩子而已。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 17

  很久之前就看过电影,但那时实在不知道什么,不知道那阴沉的色调讲述的到底是什么意思,直到最近听说是个大黑暗,我才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看看。

  修哉童年被母亲抛弃,留下阴影,他想得到母亲的赞美,于是努力参加发明比赛,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是现在得到荣誉和去做了好事并不能引起媒体和大众的关注,大多数人都只对“路娜希事件”等类似充满强大感官刺激,让人满足偷窥猎奇欲望的东西才感兴趣。好事不能引起母亲的注意,那就用母亲给我的才华做坏事吧,不加思考的`拉上了“笨蛋”小直做“伙伴”,把年幼不懂事的爱美杀害。但这种充满爆炸性的新闻也没有引起母亲的注意,于是他在学校安装下炸弹,当然学校没有爆炸,修哉也尝到了恶果。

  小直是个对自己充满否定,又想通过某事追求确立自己不是失败品的小孩,究其来源也是父母教育问题。修哉的话刺激了他,于是不甘当失败品的他把醒来的爱美扔下游泳池。母亲也刺激了他,于是不甘当失败品的他把刀刺向了母亲。

  森口老师之前是想通过艾滋病病毒和同学压力对他们进行报复,班级里的同学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纷纷加入“表演正义”的行列,“不需要自己的理念,只要附和就好”“既能做好人又能发泄日常的压力”这有什么不好?但就如书里借班长之口说出:“愚蠢的凡人忘记了自己并没有制裁他人的权利。”

  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父母家庭的影响不能忽视,其次是媒体的宣传作用,就如森口老师所说,“为什么要把路娜希事件给了特殊待遇,给某些孩子心中的黑暗面烙下了这样的存在,煽动可悲的孩子们崇拜愚蠢的罪犯。”媒体有罪。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 18

  昨天把《告白夫妇》看完了。哎呀,又好多感触。不过,有一点,我算是彻底想通了。谁生活都不易,出门在外要么点头哈腰,要么趾高气昂。

  我,总是埋怨那个埋怨这个的,还不如努力去做好该做的事情。逃避,并不是解决的方法,逃的`了一时,逃不了一世,不论结果怎么样,至少自己努力过。

  忽然,我还有点羡慕。经历的多了,看的多了,心态就放的平和了,年轻的时候总是冲动,冒冒失失的,就只想着当下怎么样。反而经历了一些之后,不会当下就冲出去,会想想家人朋友,不会在因为别的什么话就立刻还嘴。经历的多了,承受的能力越强,不会因为一点挫折就开始逃避。

  刚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go back要翻译成告白,快到结局的时候才明白。go back是回来的意思,音译是告白,剧中男女主人公是一对夫妻,因为爱情而结婚,却又因为误会而离婚,最后又解开误会互相告白而和好。

  生活中没有谁是容易的,我也应该勇敢的迎接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

  我总是对弟弟说,什么都是相互的。

  是啊,什么都是相互的,没有人会主动对你怎么样,影视剧和小说就只看看,不要太当真。

  剧中,女主的妈妈对她说,一个人没有了父母可以活,但是没有了孩子就活不下去。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 19

  这部电影是马海贝同学在班会课上给我们介绍的。虽然在班会课上她把影片从头到尾都讲得很详细,但是或许正因为如此,我才没有办法抓到影片真正的要点,所以当我因为好奇去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对这部电影还算是一无所知。

  在完全没有看影评剧透的前提下,我被《告白》的开头深深吸引了。

  画面美得像精致的MV,各种物体的崩坏和人物的动作在慢镜头下、在开头那配合得天衣无缝的背景乐下、即使很微不足道的动作都变得那么华丽彰显。

  此片整体的基调是阴沉的,如同一直积云阴霾的天空,时而有雨。

  从女老师的第一场告白开始,一直到每个人各自的告白,隐约感到它一刀切开人们內心底层对世界的困惑,将所有黑暗的秘密沿著人性底层,一层又一层的切开。 电影中,每个人的告白不约而同掀开了人性底层最阴暗且最脆弱的一面:以自己的方式制裁学生的女老师,从不懂得尊重生命的天才少年修哉,胆小如鼠的小直,一味溺爱儿子的母亲等等。导演赤裸裸的将现状跟整片冰冷无情的风格划等号,片中宣泄的氛围叫人绝望和抑郁。被奥斯卡提名的《告白》,以独特的视觉魅力和多层次的情节渐进的方式让人倍感新鲜。的确是名副其实的提名佳片。

  一、 影片四部分及人物性格分析

  剧中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森口老师对全班学生的告白,她所在班的两个学生杀死了自己的女儿,在课上老师告诉学生们自己要离校了,但是她在那两个人的牛奶里面加了从她丈夫樱宫身上抽取的HIV病毒的血液,同学们就这样知道了杀害老师女儿的凶手,从此他们两个人要被独立了,他们是少年A——修哉,少年B——直树。

  修哉,则是很典型的一个因为父母冷漠而走入歧途的孩子,他所犯的错父母亲教子无方的“杰作”,生下他,却把他抛弃,无情替代了本该对孩子的关怀,在故事里的母亲被炸死也算是对自己所犯的错的一种惩罚吧,不过最可怜的还是修哉,虽然冷漠,但是一直还是很崇拜的母亲永远离自己而去了,再也见不到了,活在这个世界更寂寞了。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悠子老师在故事结尾时说的一句“开玩笑的”,这隐喻着修哉母亲没死,但是我还是确信修哉的母亲是已经被炸死了,因为在修哉演讲完作文后要按下炸弹是也说了一句“我开玩笑的”。总之,修哉的人生是可怜的,其实他也不想过这样的人生,他也很想得到父母亲的爱,但是年幼的他,又能怎么办呢?只能让黑暗的火苗在他内心渐渐滋生,愈长愈旺。

  说到小直,我觉得他的人生也是悲哀的。从小到大一直被同学骂他笨,从来没有得到肯定,当第一次被修哉肯定时,修哉成了他内心的英雄,于是他决心要帮助修哉,最后犯下大错,杀死了悠子老师的小孩,以致当老师在同学面前揭穿他时,他不敢面对同学,得了心病,终日忏悔中度过,内心的阴影是他受尽折磨。

  第二部分是班长——月美的告白。月美因为被同学误会向老师打小报告而和修哉成为了朋友。在一段时间的相处下,月美知道了修哉其实是一个有严重恋母情结的人。但是他怕被自己的妈妈拒绝所以就没有胆子去见她。在月美向修哉说出自己的心声时,修哉却恼羞成怒杀死了月美。

  月美,本以为她是老师心中善良的乖女孩,当知道她是露西娜事件的制造者时,让我大吃一惊,这无疑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不过,当看到她知道修哉的事情并不排斥,而且还很理解,并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给修哉走出黑暗,她又是很善良的。但是上天最终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怜悯她,女孩命运是不幸的,死在了阴谋之下,而这个阴谋还是她最尊敬的悠子老师制造的。

  最后一部分还是森口老师的告白,森口老师从修哉的网站上了解到了他将在下一次的演讲结束时,用自己研制的炸药炸死全校的学生,森口老师把炸弹放到了修哉妈妈的研究室,在按下按钮的瞬间,学校礼堂没有被炸掉,但是修哉妈妈却在实验室被炸死了。

  面对悠子老师,我有许许多多的不解与疑惑。她是《告白》中绝对的主角,她的告白贯穿着电影绝大部分,她是剧中的核心人物,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她的一次一次的告白,让人一次一次对她很惊讶,对她的性格迷惑不解,她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在看电影时,由对她的同情、可怜变成恐怖、可怕,确

  实,她的这种报仇方式实在是有点过激了,自己身为一个老师,口口声声说着生命很重要,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但是为了他所谓报仇,却在无形之中伤害了很多人,美月、小直妈妈??这让我更加不相信孟子所倡导的“性本善”了。

  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与常人无异,內心的.告白却都如此惊人,这就好比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阴暗,阴暗包含了所有大大小小的伤口:童年的创伤,成长过程的阴影,以及被人残酷对待的烙印。当阴暗毫无遮掩的被摊在阳光下,心中的弱点也将一览无遗,赫然发现残酷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受伤的灵魂。无法接受自己不被爱的事实,因而夺人所爱,伤人所爱。然而,受伤并不能变成伤人的借口,一个必须借由伤害别人以证明自己存在的人,只是更加突显了他的自私与脆弱。

  森口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命”字时,提示同学们,生命很重要,但她知道,他们不懂,也正因为她太了解她的学生们,所以她的计划能进行下去。当美好的事物消失时,不是“啪”的一声,而是“砰”地轰然倒塌无情摧毁,于是一连串追问便应声而发,生命该如何得到尊重,亲子师生的关系该如何相处,少年的人格教育、预防犯罪及少年犯罪在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惩罚该如何衡量等等。

  二、从影片谈教育

  影片结束了,但是其中向我们阐述的问题却是一直萦绕在我心头。为什么会有这些悲剧的发生?其实这中间包含了很多社会问题。我将就教育这个话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学校教育。在日本,14岁以下的人杀人是不会被判死刑的,这就促成了一些年轻易冲动的学生禁不住犯罪。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学校就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法制教育和生命意识的教育。我们需要教育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校纪校规,不能欺负同学,要尊重生命,不管是自己的生命还是别人的,要让学生们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

  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高校都频频传出自杀或者是被杀的案例,而其中自杀的人一般是因为学业压力和情感问题。他们因为自己学习无法跟上或者是跟恋人分手就无法接受,不想活在世上了,这种轻视生命的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

  而对于学校教育中的法制教育这块,我觉得我以前就读的初中就做得很不错。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学校就举行过一次公审公判大会,在大会上警察宣布了好几例因为抢劫,偷窃等案件的处理,其中有一个还是因为蓄意杀人被判了死刑。在宣判时我们就很震惊,因为那个死刑是宣判后立即执行的。还有一个是一个监狱组织的义演。在演出中他们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犯罪的原因,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起了犯罪的心态。在这些关于法治的教育下我们学校也没有出现过什么严重的案件。因为大家都知道犯罪是不会被原谅的,需要付出代价的。

  但是在片中老师并没有强调过法制观念和生命意识。一开始就强调的是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比如让他们喝牛奶。在学校里,恃强凌弱的事情也常有发生。就像影片一开始一个男生就被叫到天台去,被网球砸到晕倒,后来,月美和修哉也因为不受班级其他人喜欢而被欺负,直树也因为班级画的诅咒图画而更加神志不清了。在影片最后修哉认为自己的妈妈已经忘记自己了,所以想和学校的人同归于尽,这些现象揭示着我们的学校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然后是家庭教育。家长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一个人在一出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如果在我们年幼时就不在我们身边,那我们的家庭教育就不会完整。爷爷奶奶代替不了父母,因为爷爷奶奶的思想毕竟会与时代有点脱节,而且又不愿意教训自己的孙子孙女,小孩很容易就会变坏。而爸爸不能代替妈妈的角色,妈妈不能代替爸爸的角色,妈妈在小孩的教育中一般是比较注重小孩的心里想法,有什么心事小孩都喜欢跟妈妈讲,妈妈在小孩眼里一般是温柔的,善解人意的。而爸爸在小孩眼里一般是很凶的,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爸爸往往是唱黑脸的,惩罚孩子。这样,妈妈的善解人意与爸爸的严肃相结合,小孩才能健康地成长。

  在修哉小的时候妈妈就嫌弃他,认为他和自己的丈夫都妨碍到了自己的发展,相对于拥有家庭她更希望有事业,所以最后她还是抛弃了家庭,毅然出走。在修哉眼里妈妈是最完美的,但是完美的妈妈却在他那么小的时候离开他了。时间的累积,他产生了很强烈的恋母情结。之后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想引起母亲的注意,但是没想到的是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牺牲了那么多相信他和爱他的人。

  最后我要讲的是教育者本身。在影片中那个让我又同情又恨的森口老师真的让我印象深刻。影片能进行下去就是因为她的复仇计划。班级的两个学生害死了自己的女儿,她也以牙还牙,借这两个人的手杀死了最爱他们的和他们最爱的人。这样的痛苦她不仅想自己承受还想让那两个杀人凶手承受。如果作为一个单纯的母亲,我觉得她这样做我还是会同情多于恨意。但是她的角色特殊——她是一个教师,她的任务是教育学生,保护学生。但是在她却利用了维特老师对她的信任间接地让直树杀死了自己的妈妈,利用修哉的心理缺陷害死了月美和修哉的妈妈。这样的一个老师简直就成了一个变态的杀手。

  我们对于老师的要求是有专业的素质修养,高尚的道德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灵魂工程师,我们要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学生犯错时应该予以教育,如果真的是伤害到自己了也不能像森口老师一样给予这样的报复,这对于学生来说太残忍了。我还是深刻地记着森口老师最后说的一句话:“这就是我的复仇,这才是活生生的地狱。从今开始是你重生的第一步,开玩笑的!”。我把这部电影推荐给了我的好朋友们,看过的人都会觉得这位老师太变态了,不为别的,就为教师这个职业。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老师也是存在的,他们身为老师根本没有保护好学生,而是伤害了学生后还想掩藏自己的过错。就像我看过的一个报道,说是一个幼儿园的老师不小心把一个小朋友给打死了,老师并没有报警或者是送医院而是他小孩的尸体藏到了储藏室,过了几天尸体腐烂才被人发现,在警方调查的时候幼儿园园长还谎称小孩是自己意外死掉的,真是让人为之汗颜。从整体上来看,现在这些教育者里面素质不高的还有不好人,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加强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素质教育。

  三.小结

  这部影片对我的触动很大,《告白》最终要传递的主题其实是“爱”。它讲爱的方式与常规恰恰相反——常规思路是用人性本身中的善来表现,以爱表达爱、以爱体现爱。《告白》却是以爱的反面(仇恨、屠杀、反人性)颠覆纲常,却是殊途同归。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 20

  这是一部B站评分9.9分的番剧,看下来,蛮值得推荐的呢,除了制作精良、情节饱满之外,从我的角度而言,对于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面子观”,可以有一番认真的思考了。

  大约介绍下梗概,但不剧透。精英学校的两位杰出青年,是人们眼中天造地设的一对,两个人都在学生会,也确实日久生情,可是,由于各自都太优秀了,自尊心太强了,太好面子了,他们都秉持着一种理念“爱情中,谁先表白谁就输”,遂而,展开为平淡生活中一场看不见的“厮杀”,用种种高智商的算计,想让对方先表露感情,自己坐享其成,同时呢,当对方不小心占了上风时,跟高自尊如影随形的自卑就开始冒尖,妄自菲薄,然后把对方妖魔化以平息内在的不平衡。

  哈哈哈哈,斗智斗勇,这是这部剧的重要看点,只是到最后,正如一个配角所言:“谁来拯救下这对可怜的爱人?”然,这还真的是爱吗?

  太爱面子,意味着太爱一个限定中的完美自己了,这也是一种目中无人的傲慢呢!凭什么你可以构建一个凌驾于世界之上的完美形象?凭什么你的世界要别人来捧着宠着?一种人际关系中的不平等,正在于这种强求从高处俯瞰众生的视角,好像只有站在山巅,才能获得与世界交往的安全感。

  然,这当中就有与之平衡的自卑了。傲慢的前提是,“我要做好一切准备再出发,确保万无一失”,但是呢,可能吗,生活本就是不完美的呢,所以傲慢经过了潜意识转圜的次生前提是“只要你们都不如我,就是安全的”,这分明就有一种不以成就对方为前提的.压迫感和控制欲了,换言之,越是刻意表现的强,就越是弱——毕竟,孤岛作为一个封闭系统,不可能获得持久流通的力量。

  昨日与师弟畅聊,他提出了一个金句:“你要做一个精致的盆景,还是做一棵自由生长的大树?”这个好面子的人哪,就仿佛一个精致盆景,把自己修剪得逼近于完美(当然,完美的标准是什么呢,又是另一个问题),他想在所有人心中,都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代价是,他要足够优秀。这么活着难免一种紧绷,说白了,有一种外在目光直接投射于己心的压力,形成一种根源性的限制,长此以往,容易迷失自我。

  所谓自由生长的大树,就不一样了,没有“完美”的设定,只是根据自己的节奏,把自己打磨得越来越在一个“中道”上,圆融无碍,至于别人怎么看,那并不是最重要的,别人喜欢或不喜欢,与我自己达己达人的自然流动没有必然关联。

  从某种角度而言,或许,“完美”只存在于一种“客观”中,把自己当对象进行审视,有一种宏观的把控与雕琢,这未尝不好,然,必得有“主观”的视角进行平衡,立住一个“我”,遂而联结己心的力量,把生命的根扎到“吾心光明”的土壤中,获取终极力量,才能在“己我”与他人眼中的“我”之间搭建一座活的桥梁。

  小结一下,至少存在三种生命力量,最根源的,是“吾心”,严格意义上说,这只能通过感悟、于有意无意间获得,是一个和合有、解剖无的存在。另外两个,一个是代入式的、主观的“我”,“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种“舍我其谁”,根本不需要什么“面子”;另一个呢,是抽离式的、客观的“我”,要从外界环境的投射中看到“我”、定义“我”,是一个需要精心雕琢的社会人格的我,这就是“面子”的本质了。

  所以呢,做一个精致的盆景,是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社会人,做一棵自由生长的大树,是一个有生命主心骨的、洒脱自在的人。两者平衡起来,做一个“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大写的人——所谓大写的,已然超越主客、人我的区分,只一个活泼泼的心,这就需要修为和功力了。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 21

  实际上,片中并无完全的恶人,虽然他们残害他人或者自残,我们却无法用常规的道德标准去界定他们的善恶美丑。这是一部令人观之毛骨悚然的电影,因为故事和主题都极其冷血与疯狂,影片对青少年心理问题与人性的深刻探讨犹如《大逃杀》那般残酷。然而,这又是一部相当文艺与温情的电影,画面充满美感与创造力,很多时候也会令你感动。

  简而言之,影片用一种温柔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充满着暴力和血腥的犯罪故事。坦白说,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原因是它所表达的主题和宣扬的人生观令我极度反感,但这并不代表我否定它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至少它在叙事与技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教师作为教育机制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学生循循善诱本是职责与应尽的本分,但一旦使权力成为满足自己私欲的工具,便会如同天使变成魔鬼般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毁灭性,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片中的女老师精心策划了一个“劝人向善”的复仇计划,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毫无人性,令人不寒而栗。而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没有成人世界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有时杀人的动机却是很简单而可笑的,甚至清澈。片中的两个少年一个内心自信强大,一个自卑懦弱,却为了博取他人关注或认同,自恃有着《少年法》的“保护”,纷纷堕入罪恶的深渊。

  体制的不成熟与致命的漏洞,最终都让他们找到了肆意伤害他人的“合理”借口,并且如愿以偿。究竟是体制的冷漠造成现实的悲剧,还是人性的扭曲导致生命的毁灭?而这一切,都充分体现出人性之中最邪恶的一面:至亲亦可杀。在《告白》中,我甚至寻找不到一丝希望的亮光,全片自始至终弥漫着令人不安的复仇与杀戮,对人性丑恶的一面进行着没有任何底线的展示,这也是我反感这部影片的原因之一。

  教室黑板上那个大大的“命”字仿佛无时不刻地强调生命的珍贵,但生命在他们眼中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没有正面作出解释,只是借助人物疯狂的举动缓缓揭开谜底,从各个主人公不同角度的叙述中,观众可以一览整个故事的全貌,剧情推进犹如日本侦探小说般缜密。在“推理”的'过程中,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去发泄内心对世界与他人的不满,他们视生命如草芥,无端残害他人生命,甚至直接令善良和道德瞬间崩塌,结果却是殊途同归——间接地残害了他们自己。抛开故事与主题,如诗一般的画面令整部影片的观赏性极佳。

  试想,这样一个极度阴暗压抑的故事,如果用最“正常”的技术手段去呈现,那将很有可能使观者如坐针毡。所幸,《告白》并没有落入大多数文艺片的窠臼,影片大量运用慢镜,用唯美的色调与冰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强烈的反差效果。导演将自身对于镜头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强大的视觉掌控力将影像风格运用到了极致,以变幻莫测的技术手段制造出非同寻常的观影趣味,令几位主人公无常的命运如鬼魅般在银幕上如影随形。而那片反复出现的天空始终阴沉得令人近乎窒息,不留情面地让最后一缕光芒消失殆尽。

【观看日本电影告白观后感】相关文章:

观看日本电影情书影评(精选19篇)08-24

天堂电影院电影观后感12-03

电影院观看电影简爱有感02-18

观看草房子电影观后感03-11

关于观看刮痧电影的观后感03-13

观看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范文02-19

观看韩国电影婚纱观后感范文08-03

观看电影超级礼物的观后感08-03

观看电影为了明天观后感03-12

观看电影《长空之王》观后感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