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对教师教学方面合理化的建议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和承担教书育人,在教学方面,我们可以给老师提出合理化建议。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给教师教学方面建议书怎么写,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更多热门教师建议✔✔
对教师教学方面合理化的建议篇一
一、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功能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学习方面,从而突破了我国长期以来以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的做法。这一突破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健身育人本质特征。
二、运动技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而且它更多地体现了手段和载体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但不能就技能教技能,忽视技能教学背后更重要的东西,否则就会走回“运动技术中心”的老路上去。
三、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关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不但要重视运动技能方面的教学,而且要重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教学,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更多地应该与运动技能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换言之,这些方面的教学大多要渗透到运动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其他三个学习方面也收获多多。不能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割裂开来进行教学。
对教师教学方面合理化的建议篇二
从“作文教学立足于让学生从敢于表达到善于表达、习作要有适当频率和数量要求、作文批改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少批评,多建议少修改”这三方面,给我们一线语文老师进行了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指导。这充分说明了,这是可行性很强的好建议。
学了这两条后,使我想到了我们五年级所上的一堂作文课,那就是:一次在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上看到一篇《我的名字我作主》的教学实录,形式蛮新颖,学生兴趣也很浓,而且正好与我们五年级语文中的综合性学习中汉字有联系,于是我根据这篇实录整理出了一份教学设计,作为综合性学习汉字研究的引申内容。教案如下:
一、 让学生解读自己的名字; 二、为自己起一个新名字;三、学生记述起名活动 ; 四、第一次交流写作成果。 请同学读一读你的作文,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的`时候,既要看到写得好的地方,又要发现不足,提出建议。(边读边评)。五、师生同玩点名游戏六、第二次交流写作成果
1、请两位同学来读接写的文章,学生点评。
2、同学们,刚才让你们写作文的时候,上面留了两行空格,第一格应该写什么呢?(第一行 写题目 写正中间 ,第二行 写上名字)这篇文章还缺什么?(结尾) 结尾可以怎么写?(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反思:首先这是一堂趣味性强的作文课,主要是让学生有重点地记录下课堂上的环节,并详细写写在进行过程中,自己印象最深的同学的名字,同学老师表现、表情等。但试教下来,发现效果却远远不及预期的。结果学生的文章大部分是没有重点的,把一个个环节一一罗列出来,且在交流时发言得极好的这些描述,到了文章中却很少见到。反思这些过程,我认为首先借鉴不等于照单全收,用到自己实际情况,还得根据学生、教师、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修改。
例如:
1、把这个设计作为汉字学习的拓展,则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将此活动与汉字搭建联系,如可在一开始为自己设计名字前先讨论讨论汉字有哪些意义,我们生活中是怎样利用汉字这些字形、字音上的特点来寓意的,再根据汉字的这些作用来取名字或寄托希望,这样学生起名时也更有章可寻。
2、为了避免学生从上课铃响到下课铃响一一记录,记流水帐,在活动一步步开展时可适当板书,能让学生更快地明确课堂重点流程。由于班级中学生程度的差异,在进行过程中有的学生能生动描述时的情景、学生的表情等,有的同用到“鸦雀无声,哭笑不得等好词来恰当描述,但对于近一小半同学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到写作时又只能平淡地叙述,所以在大家交流过程中,可对词,观察到位的地方板书出来,到写时,可让学生尽量用上黑板上的好词语,使文章更生动。
对教师教学方面合理化的建议篇三
新学期,一线教师在实施高效课堂过程中,可尝试如下策略优化课堂、改进课堂。
之一:采取“汇报他人”策略
在集体交流时,学生往往只关心自己的观点,对其他人的观点不够关注。“汇报他人”策略要求学生汇报其他人或其他组的观点,如此,他们便不得不关注其他人的观点。“汇报他人”策略还可以与其他策略一同使用,比如“黑板记录”“交流墙”“漂流本”等。在集体交流前,教师先要告诉学生:展示环节,每个人不汇报本组的观点,而是汇报其他组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被汇报的小组需要回应汇报者的支持或质疑。
之二:制作“思维碰撞卡”
许多时候,各小组对问题讨论的结果,只有在班级展示时才能显出“庐山真面目”。这种现象有两个弊端:一是小组之间缺少实质性碰撞,很难相互激发、影响,生成新知识、新问题、新答案;二是其他小组即兴质疑、补充、发言的质量会受到影响。为了避免这些弊端,教师可以让小组记录员将小组讨论结果记录在“思维碰撞卡”上,然后各小组之间交换“思维碰撞卡”,相互批注本组的思考与建议,最后传回到原来的小组,激起对问题的二次探究。这样,班级展示时,各小组之间知己知彼,展示与质疑一定会精彩纷呈。
之三:设置“采访”环节
在课堂讨论环节,有一些学生的交流往往浮于表面,不够深入。这时,如果有一种类似电视节目的访谈或追问,就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入探究。“采访”便是这样一个策略。在进行“采访”时,首先要营造出问答的情境,“挑战员”设计问题,其他学生做好接受采访的准备。之后,小组长有针对性地询问小组成员,“挑战员”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更深层次的追问:“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为什么会是这样?”“还有没有其他可能?”……其他学生也要及时对问题进行补充与完善。
之四:不断追问
针对一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不断追问,让交流与探究更有实效性。教师可以这样追问:“我不明白你讲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这样讲?”“如果是这样,那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你可以换一种说法吗?”“请举一个例子。”“你的观点与其他人的观点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你的几个观点之间有联系吗?”“对于他的观点,你是支持还是反对?”……学生回应追问的过程,是一个对问题深入理解的过程。
之五:掌握提问艺术
教师发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教师提问的目标指向要明确,不能让学生听得似是而非,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问题之间逻辑关系应该紧密,教师要做到不碎问、不乱问;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主问题或核心问题,使课堂教学始终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推进。
在学生思考问题、组织答案时,教师要有耐心,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以此判断学生是否在认真思考,如果发现学生有走神的现象,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提醒。此外,教师不要试图对已经解答的问题再作解释,因为这种做法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思考。
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某个小组或某个学生回答特定的问题,但应该明确以下几点:教师要照顾到大部分学生,不要总让几个善于发言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指定学生回答问题时,要通过眼神、言语等形式,多鼓励那些胆小而不敢举手的学生,但不要强迫学生回答;如果被叫到的学生一言不发,教师可以启发,一定不能挖苦学生;如果是请特定小组回答问题,教师可以让该组组员按照一定顺序来回答,这种顺序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安排。
之六:积极回应学生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回应,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评价行为。课堂回应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积极回应、消极回应、探问转问。
积极回应是在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给予的'反应。积极回应的形式包括口头表扬、接受学生观点、运用“代币制”奖励等。表扬是对学生回答的充分肯定,如点头、说“对”或“不错”等。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表扬都有利于学生学习,如果表扬太频繁,也会失去其价值,尤其对高年级学生更是如此。接受学生的观点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回答继续开展下一步教学,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些修改、比较、概括,这种做法会让学生更愿意参与课堂学习。“代币制”奖励是教师将五角星、小卡片、游戏币等物件发给回答正确的学生,学生可以凭借这些物件,“购买”或“兑换”诸如自由活动、荣誉称号、课外读物等奖励,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励学生的后续学习。
消极回应出现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时,主要表现为不赞成、批评等。必要的批评是不可避免的,但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一定要掌握批评的时机与火候,还要尽量避免用消极回应对待潜能生和内向的学生。
探问是针对同一学生继续发问,在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的情况下运用较多。探问的方式主要有:就同一问题改变提问角度;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提供回答线索,问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新问题;等等。当探问无效,或为了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可以就同一问题向另一学生发问,这就是转问。探问与转问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活动、改善思考方式。
教师回应学生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呵护学生的心灵,对出乎意料的回答,教师要有容忍的“雅量”,幽默、诙谐的对待方式比冷冰冰的动作或表情更合适、更恰当;教师要尊重学生,要有耐心聆听学生发言的“气度”,不可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更不可自己滔滔不绝地讲,全然不顾学生感受;教师要将师生平等放在首位,明确课堂是师生共同切磋的地方,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感觉课堂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教师在回应学生回答的同时,也要回应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发问、辩论;教师还要善于梳理学生的问题,将教与学的思路聚焦于教学目标。
之七:确保导学案设计问题化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要将学习内容转化为不同层次的问题,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活动化。问题化不等于习题化,也不等于提纲化、流程化。
习题转化为问题的途径:从这个题怎么做,拓展到这类题怎么做,从“个体”提升到“类别”;从书上直接找答案,变为思考、整合答案;从封闭性习题转换为开放性问题;从答案唯一走向答案多元;设置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自己解决问题;将“直接问”变成“间接问”。
问题设计误区:提出没有思维含量的简单问题;提出含糊其词、模棱两可的问题;设置的问题过多,导致学生应接不暇,对问题认识浅尝辄止;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直接,学生伸手可及;问题的难度、梯度、深度超过学生认知水平,导致学生对问题不知所云、一筹莫展。
问题设计技巧:变直问为曲问,化顺问为逆问,变散问为聚问,变严肃问为诙谐问,变封闭问为开放问,变统一问为分层问,变“是什么”问为“为什么、怎么样”问,变单一问为综合问,变学科问为跨学科整合问。
之八:引导学生阅读课标
阅读课标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也要借助课标厘清每个单元知识点的达标要求。比如,对于举例子、下定义等数学概念,课本会用常规字、黑体字进行区别。举例子的概念只要求学生知道“是什么”;下定义的概念则要求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学会在情境中合理运用。
阅读课标的基本原则:重视语句中的思维逻辑主线,从繁冗的语言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体会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客观把握语句中呈现出的现象和情境;阅读课标的过程也是建模的过程,学生要在理解逻辑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建构与自己知识契合的“接口”模型。
之九:提高学具使用率
教师让学生通过学具进行课堂学习时,一般都是“一次性使用”,使用过后就丢弃不用或归还库房。其实,有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会因为各种原因对学具沒有看清、摸透、用足、想通,以至于造成知识内化的“夹生”现象,留下学习体验“不过瘾”的遗憾。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教学资源的再利用,对学具实行“召回制”,让学生能经常见到使用过的学具,能在课外学习中,利用学具弥补知识、巩固知识、复习知识、发展知识。对于学具,教师可以“提前发、延迟收”,提高学具的利用率,增加学具的使用价值。
>>>下一页更多精彩“对教师教学方面合理化的建议”
对教师教学方面合理化的建议篇四
一、课前:理念与准备
1、没有理念,实践就会盲目,没有实践,理念就会空洞。我们需要理念和实践的高位结合。
2、确立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课堂文化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三核心”理念,确保新阶段的课程改革方向正确,目标明确。
3、研究好课、好课例、好课型,促使课堂教学有品位,有品质,有品牌。
4、先做“教书匠”,再做教育家。
5、不预习不上课,预习不好不上课。
6、精美的课,有的是经过了千雕万琢,而有的是浑然天成。千雕万琢让人敬佩,浑然天成的更充满魅力。
7、教案是预案,不是结案。
8、关注每一名学生,关注最后一名学生,关注特别需要关注的学生。
9、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必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必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
10、教学目标既要“顶天”也要“立地”,既有高度又有低度,既有宏观更有微观。
11、课,可以预习、预设,但不要预演。不提倡试上,反对反复试上,坚决反对在同一个班级反复试上。
12、先说后教,先学后教,先练后教,请你先摸清学生的“底细”再教。
13、明确开卷未必有益,拒绝没有力量的知识,追求科学全面的发展。
14、教学要有苦的准备,要有辣的精神,要有甜的回味,还要防止酸的结局。
15、你能看到学生吗?你能看清学生吗?你能看懂学生吗?教学千万不能以“我”为本。
16、没有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
17、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课堂产生学生思想,让课堂展示教学个性。
18、要进一步形浓厚的课堂教学研究氛围,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的学术含量,进一步开展学科教学研究的实验项目。
二、课中:设计与实施
1、没有生成的教学,将缺乏教学的生气。
2、不能错过学生的“过错”,过错展示了教学的机遇,体现了教师的机智。
3、学生不会说的,你鼓励他说;学生说不准的,你引导他说;学生说不好的,你帮助他说;学生说不了的,你示范着说。总之,你最好不要代替他说。
4、不讲就会的免讲,一讲就会的少讲,怎么讲也不会的不讲,总之,不要多讲。
5、教学既要注重细节,但又要不拘小节。
6、当学生没有“问题”时,那你的教学就可能有问题。
7、思而不动则殆,动而不思则罔。
8、学生如果能“学”了“问”,“问”了“学”,如此才真正有了学问。
9、没有思维含量的情境充其量只是静止的机械的'为了表演组装的布景。
10、减少齐读和齐答,注重个性化的表达。减少单词和短语式回答,注重句段式表达。
11、班级问答声音要大,坚决拒绝“悄悄话”。
12、小组讨论重在讨论,不在结论。
13、教学是艺术,但应该是东方的艺术。教师善于把奉送变为巧妙的藏掖,让教学变得含蓄,并富有吸引力。
14、千万不能把愉快教学当成是“娃哈哈”教学,让学生“开心”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开窍”。
15、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室里却不能有刻意培养的主角。
16、歌手还知道问“后边的朋友,你们好吗”?我们要关注到后排的学生。
17、最重要的还不在于教师有多少水,关键是要和学生一起去寻找水源。
18、一言以蔽之,满堂讲是老师懒惰的表现。
19、教学要注重技巧和形式,但拒绝课堂教学的技巧化和形式化。
20、教学要有师道尊严,但不要老是端着架子。
21、教学不要“穿帮”,课堂拒绝课托。
22、确实不需要什么都“亲自”,要相信学生。
23、媒体是教学技术,也是教学资源。
24、拒绝类似所谓经典的提问:请课代表或班长起来回答问题,请朗读最好的学生起来朗读,请你说出文章里写的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话。
25、教学动作文明、文雅,有文化。
26、课堂里要求学生的集体鼓掌最好不要超过三次。
27、问题回答不上来,也不要让学生站成一排排。
28、要善于设问,要善于追问,善于多问。
29、课堂里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问题由学生提出。
30、千万不要用一个指头指向学生,不管是用哪个指头。
31、重建课堂审美:该浓则浓,该淡则淡,能简不繁,当艳不让。
32、教材无非是例子,但例子不能无教材,要以“本”为本。
33、教是为了不教,而不教是为了更好的学。
34、宁留一分钟,不拖一秒钟。
三、课后:评价与提升
1、听课不仅在于数量,更在于总结吸收和借鉴,每学期要写听课报告。
2、优秀教师成功的背后,不是一定要有一群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
3、简单地改变一下课堂的结构就可以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裂变。
4、转变了教学方式不等于能提升了质量,但要提升质量必须要转变教学方式。
5、不能让良性的教学用语变成贬义。
6、拒绝类似这样的评价:谢谢同学们的配合,这节课老师的表现很出色,圆满地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
7、教学要扬长避短,扬长补短。
8、思想是浸润的,思维是训练的,思绪是激发的,思路是开创的。
9、减少教学事故与错觉,不要海市蜃楼和望梅止渴的精彩与滋润,不要杯弓蛇影和草木皆兵的尴尬与惊心。
10、关注常态,关注常规,关注常人,关注常效。
11、优点不要用放大镜,缺点不要用显微镜,盲点不要用哈哈镜。
12、教学不反思,必然会反复;教学不忏悔,必然要后悔。
13、要科学地培养学生思维,因为思维可以改变思想,如果转换一下思维方式,就可以把天下的乌鸦一般黑变成天下的苹果一样甜。
14、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教师爱分,取之有术。
15、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提倡草根化研究,行动性研究,实践性研究和工作性研究。
16、不在于开展了多少活动,而在于开展了多少有效的活动。
17、校本教研既要研究“教”,更要研究“学”。
18、教学研讨活动中,坚决做到没话不说,长话短说,绝对不能短话长说。
19、把有问题的课堂呈现出来做解剖,把有分歧的课堂呈现出来供讨论,把有效的课堂呈现出来做借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
20、教师要有四万的追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名友,听万节课。
对教师教学方面合理化的建议篇五
从25年前进入教育界至今,在教师、校长、局长的三种角色变换中,李希贵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做语文老师,李希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放权利、放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做校长,李希贵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并提出教育理想是“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做局长,李希贵通过体制改革,把权利放给校长;又取消了校长的行政级别,用“职级制”对校长进行动态管理。
一、师生关系平等、融洽是教育的起点
李校长十分重视打造平等的师生关系,“为了造就平等的师生关系,十一学校组织了很多活动,挖空心思的来研究”,比如每年夏天的“泼水节”,元旦前后的“狂欢节”等等。各个年级的“泼水节”都会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开泼仪式,“当大家都‘湿’了以后,就不再分老少、不再分男女。这样一来,短时间内你会看到平等的师生关系来了。”狂欢节是在全校范围组织的,每年岁末年初,校长和老师都会被临时安排角色。
比如20xx年,李希贵校长被打扮成海盗“杰克船长”,模仿其做出各种搞笑动作,还站在花车上游行;20xx年,他还扮演了《哈利·波特》里的“邓布利多校长”。举办类似活动能在一定时期内造就平等的师生关系,等过上一段时间不少老师还不自觉地会“端着”,成了“好龙”的“叶公”。
十一学校的经验证明,没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没有学校治理结构的根本改变,任何文化都是不可持久的。当学校实施“走班制”、不得已取消班主任(实施导师制)以后,真正的师生平等关系才出现,学生不再表演给老师喜欢的一面,他只要按照校规校纪去做,一个生动活泼、真情实感的学生就全部呈现出来了。应对一些问题,老师只能从以前的“训斥制止”到现在的“真正谈通”,在传统的教育方式里面,一个难办的学生事件不超过15分钟就能搞定,但第二天照犯不误;今天我们教育好一个学生,可能需要两个小时、两天或更长时间,但是学生真正接受了。所以说教育变得难了,管理后退了,但教育变得真实有效了。而这也迫使我们的每个老师都必须研究学生,研究心理学、教育学,必须换位思考。师生关系是否平等,包括教师与年级主任之间是否有距离等,都是十一学校判断年级生态的重要指标。
二、应对学生管理去行政化后的策略
学生管理去行政化以后,造成的短期后果是“学生高兴,家长担心,教师痛苦”。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李校长总结出了几条策略:从学科教学到全人教育,从面向群体到面向个体;从教师教学取向到学生学习取向,从权威资源拥有者到平等的学习指导者。
现在,每一个老师给你介绍他的工作的时候,首先谈的不是学科,而必须是每一个学生,他的背景、家庭、心理状态。因为,不研究这个,老师就没法进行教学。过去,我们经常会组织很多全校的会议、活动,而现在的原则是能在个体层面搞的教育活动不在教学班搞,能在教学班搞的不在年级搞,能在年级搞的不在全校搞。比如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现在是整一个体育季,供学生自愿选择参与各种比赛;过去全班统一的家长会现在也是家长自愿结合后到学校选择需要沟通的老师团体。
当学生真实了,当学生可以和你去对话了,他就会把他最真实的需求告诉你,而且会源源不断地冒出越来越多的需求。这个时候你如果还是按照传统学科老师的备课方式,我要教什么,我的教学流程是什么,就没法过日子了。每一个学生都可能会找到老师说,某一章作业他不想做了,因为他提前已经掌握了;某一段课不想上了,因为他通过“云校”提前学过了。这时只需要老师和他签个协议就可以批准。现在十一学校的很多教室都会把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放到班级图书角,甚至包括知识扩展名著,比如《国富论》、《资本论》、《21世纪经济学》等,当前的老师必须适应并鼓励学生比自己的掌握的知识还要多、还要深、还要前沿。
三、通过丰富课程为学生发现自己潜能提供机会
学生的潜能不是我们拿着放大镜、望远镜去观察出来的,而是必须以他自己的经历、体验告诉他,这个经历和体验靠随机性的经历和体验是不典型的;只有我们在学校开发出相对系统的课程,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通过最典型的环节,去发现他自己。这就是课程最重要的价值,也是我们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以及开发校本课程(包括各种学校活动)的意义所在。
十一学校的转型主要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来实现的,他们通过理科分层次、文科分类型、艺术游学综合和个别学生的特需课程(针对有不一般想法的、非同寻常孩子的课程)形成了大量的选修课。
比如把数学分成了六个层次,针对选择不同层级数学的学生,讲课的内容和形式不同;根据情况,还会把一些大学课程作为优秀学生的选修课。十一学校对所有年级、所有学生实行学分管理,每一位学生必须在专业领域外,选择包括体育与艺术技能、义工服务、综合实践活动、选修课与社团活动中获得足够学分,才能毕业。
通过课程改革,十一学校当前4300名学生,2062个教学班,包括265门学科课程、34门综合实践课程、70个职业考察课程、200多个社团,学生可自行选择。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自主选定学习作息时段,这些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自己的课程表。
十一学校认为,“教师的功德就是要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寻找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所在,行走在自己特长和兴趣的大道上,而不是一天到晚无休无止的作业。”教师会根据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特长,开设学生特需课程;校长也会通过每周与学生共进午餐的时间,为不同学生送上不同的书并写上各不相同的寄语,这样关注个人的教育才能深入学生内心,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
四、搭建交往平台,让学生成为自己的CEO
李校长通过调查发现,真正吸引学生来到学校的不是学习,而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同伴。只有我们能够坦率地承认这样一个教育起点的话,才能办好适合学生的教育;且只有学校允许所有学生进行选择时,该学校才能说是慢慢地走向成熟。在十一学校,学生不仅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难度的国家学科课程,还能自由选择学习方式。
学校通过教室分区、学生分类、任务分层、课型分设、学习自主等途径,来实现在同一教室里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该校教师会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将教室分为自主合作区、讨论区、展示分享区和个别辅导区,在备课的时候老师要关注到每个区域个别学生的学习;任课教师还可以在教室不同墙面展示不同的白板,学生根据需要选择所坐的区域、需要面向的白板。通过学生自主选择,选择同样课程、坐在一起的学生才是能力相当、志趣相投的同学,这样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找到了最适合的同伴。
中学生由于荷尔蒙的分泌,难免会出现苛求与异性交往的愿望,与其像过去一样进行打压,不如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成为自己情感的主人。十一学校通过开设戏剧课,把音乐课和美术课进行整合,形成一系列剧组。这些戏剧课本身不是为了汇演,要的只是排练的过程,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戏剧课上学会合作沟通,搭建一个异性健康交往的平台。该校还规定:同一剧组同性别的学生最多只能占三分之二,通过参与戏剧媒介让男女生之间健康交往。十一学校还成立“学长团”、“同伴关系日”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举行职业考察活动。当然,学校在组织类似活动时都给予活动很多的教育内涵。
五、以治理结构保障学生中心
保证学生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必须要靠体制的保障。首先,要改革学校的分管制,在实行校级干部分版块管理的体制下,他们多数情况下只关注自己分管的工作,对学生成长关心不够。针对这种情况,十一学校让副校长兼任各年级的年级主任,建立学部制,让各个年级成为学校“联邦”中的实体。
与此同时,该校将相关处室如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等转变为服务部门,将其专职人员控制在两人之内,使其比年级低半个层次,且年级主任可以协调他们为年级服务。
李校长还尝试设置了校内职称,使之与教师档案中的`职称脱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工作繁重程度,是否轮值等制定了学校各个职位的等级标准区间,让全校员工和八个有聘任权的部门(包括年级和处室)进行双向选择。学校只分配给各实体编制数和聘任级别之和,具体聘任哪位教师,在标准区间内给予某教师什么级别,由各用人部门决定。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会注意适当均衡各年级骨干。通过取消副校长的分管制度和大幅度减少中层人数,教师用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变多了。因为据李校长他们研究:当我们副校长和中层的指数超过合理的指数的时候,每超过一个,教师用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就会减少3%到7%。因为他要折腾,不是让你签表就是让你交总结,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在分权的体制下,各年级主任(副校长)会直接面对学生的需要与问题。而校长则只用领导做好学校课程规划,明确学校教育教学价值观,给各年级部门设定编制数以及批准年度预算等。各年级也实行分布式领导,有多个项目组,比如:三名咨询师管学生的人生规划、学法指导、心理辅导;有教育顾问,管问题学生;有课程主管,管学生的选课排课等等。且这些项目组就是该领域的专家,位置处于年级委员会之上,校长和年级主任无权强制推行某种教学模式等,这样也就培育了一大批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
六、学校改革的经验与提醒
李校长回顾了自己在高密四高(农村高中)、高密一高(城市重点)、北京十一学校当校长推行改革的经历,认为改革不是为了惩治旧体制下的“庸者”,而是激发活力,促进每个老师的进步。因为传统体制中不敬业的老师很大程度上是由不适当的体制造成的。校长在学校不应也没有精力做家长,要靠制度使各位老师各尽其职,各展其能。进行改革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卸掉教师身上不合理的枷锁,比如减少不够专业的备课检查、作业检查以及各种评比。
在改革的时候,要防止教师干劲大后将压力转嫁给学生,为此,十一学校每学期都实施“师生关系测量”,其中一个题目是“我在教师眼中的地位”,通过调查了解教师是否做到了关心每一个学生。当在学校实行聘任部门与教职员工进行双向选择时,也要出台保护老教师的政策。与此同时,在学校招聘新教师时,必须严格把关,因为每一位教师的个体素质对与一个学校来说比高楼、设备更重要。
学校改革只有大胆分权下去,才会有人主动承担责任;分权下去以后,还要制定制衡策略,让行使权力的领导接受服务对象的评判,比如每年度都对校长、年级主任进行信任投票。十一学校还明确了教代会、校务会、党组织和学术委员会等组织的权力,并设计了校长与各委员会之间的制衡监督关系。如其学术委员会全都是一线老师,对教师职称评定、学科带头人推荐、名师工作室的设立管理和研究立项等工作,有最终决定权,校委会不得干预,校长只有权力建议他们重新评议,但无权改变最终结果。这种平衡的权力分散的治理结果,会让我们更加贴近学生,更清楚在这个领域老师和学生的需求是什么,而不需要受行政力量的影响。
李校长将对十一学校改革的体会分成三个方面:
1.当课程、课堂、评价的挑战无处不在时,学生的潜能才可以最大限度被激发。
2.教学组织方式绝不仅仅是形式,它恰恰能决定学校生态,而只有这样的生态才能造就彼此唤醒、共同发现、自我反思的成长生态。
3.只有顺应学生天性的教育改革才有生命力,仅仅在教师层面或教学层面发生的改革很难持久,改革的启动要靠教师的积极参与,要深入则必须得到学生的追捧。
演讲的最后李校长说,当我们要转型的时候,最为需要的不是学生的转型,因为学生转的最快,我们首先要转变的是自己,最大的挑战是来自自己的内心,抛开已有经验的束缚。并以“当你需要跨越壕沟时,小步的谨慎无法帮助你成功,因为你必须跨越。这正与骑自行车一样,太慢是不稳当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语与在场的各位教育同仁共勉。
【对教师教学方面合理化的建议】相关文章:
关于提高学习方面合理化的建议08-04
电气方面合理化建议范文10-16
关于质量方面合理化建议书范文08-04
安全管理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08-03
关于加强教育方面工作合理化的建议书08-04
财务工作方面的合理化建议10-20
给大学老师教学方式合理化建议11-10
林业方面建议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