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观音乐电影莫扎特传后的观后感
米洛斯·福尔曼执导的电影《莫扎特传》是以音乐家莫扎特的一生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记电影,看完之后不妨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一篇观后感。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音乐电影莫扎特传后的观后感,仅供参考。
更多热门的电影观后感介绍(↓↓↓详情入口↓↓↓)
观音乐电影莫扎特传后的观后感篇一
音乐课看了《莫扎特传》,不免想起了《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本书的书名。4岁时创作了第一首协作曲,7岁时又写出第一首交响乐,12岁创作了第一出歌剧的人,无疑就是备受神的恩宠的人,而这个人的名字就是——莫扎特。
莫扎特是个天才,至少我总是这么觉得的。其他天才总是怪异的,我从小就这么觉得。片中莫扎特的笑无疑是留给所有同学印象最深刻的一样事物了。作为一个音乐天才,莫扎特在其他方面的表现总是让人不法理解,简直就是个疯子。这就是为什么我提到了“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个短语。莫扎特是个天才,但倘若他失去了音乐的才能,他与疯子无异。 《莫扎特传》从萨列里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莫扎特的一生。萨列里羡慕莫扎特,却又嫉妒莫扎特,后来甚至到了几乎扭曲的地步。他一次又一次地暗地伤害着莫扎特,而莫扎特却一直认为萨列里是一直支持他的好朋友。对于这个影片来说,我觉得饰演萨列里的.演员十分出色。音乐是一个神奇的事物,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在音乐面前时,他的灵魂会被洗净。而那个演员再欣赏音乐时,那种眼神只让我看到了羡慕,没有一丝嫉妒。只有当他离开音乐时,他才会开始实行他的罪恶,当然我也相信这就是真正的萨列里。
相比萨列里,莫扎特这个角色更加难以表现。他是一个天才,又是一个疯子。演员在细微的方面很难让观众感受到这个重要的角色,于是他便以那个笑容来让我们记住这个不朽的人物。
莫扎特只活了35岁,但他给后世人带来的,却不只是其他人能通过短短35年能成就的。贝多芬的音乐是改出来的,而莫扎特的却是在脑子中,只需要写下来就是一副完美的作品,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初稿和其他人的定稿一样工整。
天才的世界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这也就注定了别人不能品味他作品中希望别人品位的东西。专精音乐的人尚且如此,外行就会把莫扎特完完全全看做是一个疯子。
莫扎特,这个上帝的宠儿。愿他的作品能不断流传后世,也希望世上能够再出现一个能与他堪比甚至超越他的音乐奇才。
观音乐电影莫扎特传后的观后感篇二
给我一个不喜欢音乐的理由
一个声音突然响起,人们立即能感受到这个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和音色特点,同时会感觉到这个声音的来向、远近、熟悉是与否,并由此产生情绪变化、联想或回忆等。被人体感觉并接受的声音刺激其实就是一种信号,会转化为人的感情、思维、经验,影响人的行为。
我一直觉得,音乐对人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它能直接、迅速、深刻地影响人的内心世界,它可以伸入人心灵的最深处,令人震撼,具有深刻感人的效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最擅长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它能够以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使人由感动至感化,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它如同心理医生一般,能从一定意义上为我们的'生活开具一贴良药,让心灵获得更多生活的阳光。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懂得欣赏音乐,但尽管如此,音乐也并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不理解它的人。静静地去欣赏一首歌曲,你会发现每一首歌都有一个含义,一个感人的故事。比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表现了自由 、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我们在《春江花月夜》中所感受的美的境界,是任何现实中的春江花月夜所难以达到的。《百鸟朝凤》,仅用唢呐就可以描绘出百灵鸟、喜鹊、杜鹃、布谷鸟等等各种鸟的声音,使人的眼前浮现出一幅百鸟争鸣的画面。音乐不以说教方式来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
我不懂音乐,但我喜欢音乐。在我看来,这两者是并不冲突与矛盾的。特别是在上完钢琴欣赏的选修课后,作为音痴的我,对“音乐”不但不觉得陌生与不解,反而更惊叹音乐所产生的魅力!《莫扎特传》这部电影讲述了音乐才子莫扎特简短的人生,也让我感受到莫扎特对音乐的忠诚和自信,那无法掩饰的天分所带给世界的绚烂的一笔!莫扎特的一生是可悲的,音乐使他受人瞩目,但并没有使他受人爱戴。才能平庸的宫廷乐队指挥萨利埃里因为妒忌莫扎特的才华,处处针对他,折磨他,使他一生穷困潦倒,过早结束了人生。但我相信,莫扎特是内心是倍感幸福的,因为音乐赐予了他强大的力量,赐予他一颗纯洁、高贵的心,否则,他也无法谱出令人惊叹的音乐!
音乐,是世间最美妙的尤物,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人们的思想得到启迪,把人们带进一个奋发向上的世界。它是这样的美好,我又怎能找到一个不喜欢音乐的理由呢?
观音乐电影莫扎特传后的观后感篇三
电影没有直接一第一人称讲述莫扎特的一生,而是通过一个第三者——一个罪恶的第三者的转述,这个天才的艺术家的辉煌、潦倒、短暂、永久的一生。
莫扎特不仅仅是天才的艺术家,也是天生的,少年成名。天才的艺术家总是相似的,性格独特,略有怪异。像中国古代少年成名的诗人文学家——王勃一样,以7岁一首《鹅》扬名,也因而养成了不羁的性子。莫扎特也是从小家庭熏陶,近水楼台,很早就在皇室赢得了美誉,有了自己作的乐曲。但是都是桀骜不驯的性子,都不明白在那些年代,皇室的权威,即使再优秀的艺术家,也离不开皇室、上流社会的认可,不可能随心所欲的进行艺术创作。
王勃因为少年心性,戏为《檄英王鸡》文,后又牵连父亲贬,后渡海探亲溺水而亡。莫扎特因恃才傲物,无意间得罪了心胸狭隘的萨列里——电影的讲述者,而萨列里久居高位,深的皇帝大臣的`欣赏,尤其是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胜于莫扎特甚多,萨列里时不时的捅刀子,抹黑莫扎特在皇帝等人眼中的印象,阻挠莫扎特的演出及授课,使莫扎特糟糕的生计更加雪上加霜。
也许爱艺术的人,都有那么一些执着。莫扎特执着的认为他一个致力于美妙神奇的音乐创作而不是教小姑娘弹钢琴,萨列里执着的想求得他人认可和欣赏。但是他们都不如意,萨列里遇到了莫扎特,产生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愤恨,而他因为身居高位,有了作恶的力量,邪念稍稍不控制,就产生了恶果:
莫扎特在三岁时就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六岁时,莫扎特就以高超的演奏技艺轰动了作为欧洲文艺中心的维也纳艺术界。两年间,他走遍了德国、法国、美国荷兰和瑞士,从此欧洲各国不仅称莫扎特为“神童”,而且称他为“十八世纪的奇迹”。八岁时,他创作了第一批奏鸣曲和交响乐作品,十一岁写出一部歌剧。
但是,这个“神童”愈是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大师,贵族社会愈是对他失去了兴趣。少年时期的天才演奏被视为一种消遣和娱乐,而成年的莫扎特,却不再引起人们的兴趣了。特别在十七、十八世纪时,音乐家们都是靠贵族的庇护而生活。莫扎特不甘于这种奴役式的境遇而选择了一个自由音乐家的艰辛道路,因而从青年时代起就不得不为谋生和得到人们的承认而艰苦奋斗,终其一生都挣扎在贫困泥沼中。
莫扎特因为萨列里假扮他的父亲,接连不断的恐惧,身体越来越虚弱。最后,在萨列里又一次的欺骗中,竭力创作《安魂曲》,最终,妻子的到来,也未能明白萨列里这个虚伪邪恶的音乐家的本质,不甘的看着未写完的作品,凄凉地死去了。萨列里终于从精神上和物质上都折磨死了这个伟大的音乐家——他逝世时尚不满三十六岁。
萨列里向神父讲述完莫扎特的一生,自己也精神癫狂,疯了。一念成魔。
>>>下一页更多精彩“观音乐电影莫扎特传后的观后感”
观音乐电影莫扎特传后的观后感篇四
《莫扎特传》开始于奥地利宫廷乐师萨里埃利向神父的忏悔。萨里埃利从偏僻小镇到了维也纳,在约瑟夫二世的王宫里当宫廷乐师。他对莫扎特的乐曲非常着迷,但自从发现这位人称4岁写协奏曲,7岁写交响乐,11岁写大型歌剧的天才音乐家原来是个放荡不羁,玩世不恭又十分傲慢的青年人后便感到十分嫉妒。特别是在约瑟夫二世国王喜爱莫扎特的音乐,把他留在维也纳写歌剧后。莫扎特的音乐才华更使萨里埃利在惊叹之余感到羞耻,为什么莫扎特有如此才华,自己却偏偏平庸。于是萨里埃里从中作梗,借助国王的名义,让莫扎特写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等不朽之作,在剧院上演都不超过一星期。因此莫扎特的经济拮据,生活贫穷。萨里埃利一方面假装是最关心莫扎特的人,而另一方面却在暗中谋害他,甚至精神上折磨他,他装扮成神迷的黑衣人上门向莫扎特买乐曲,迫使他不停地交出作品换取报酬来维持生活,这使莫扎特的身体日趋虚弱。莫扎特创作并担任乐队的指挥的歌剧《魔笛》在剧院上演了,但莫扎特积劳成疾终于有一天在演出进行到一半时晕倒在地。莫扎特卧病在床,萨里埃利仍要他写《安魂曲》。病床上的莫扎特极度虚弱无法执笔,萨里埃利建议由他执笔而莫扎特则口述。莫扎特的灵感像泉水喷涌,萨里埃利甚至来不及记录。曲子完成了,莫扎特的生命之火也熄灭了。
影片中的萨里埃利看似是一个心中充满嫉妒与仇恨的卑鄙小人,是一个表面上对莫扎特嘘寒问暖,用心良苦,背地里却因为嫉恨莫扎特的才华而不断阻碍他在音乐方面前进的道路的伪君子。然而,最大的敌人往往也是最好的知己。萨里埃利是唯一真正懂得莫扎特的音乐才华,对莫扎特惺惺相惜的人,实际上他所做的一切从另外一种角度诠释了天才是如何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大凡天才都不被世俗所理解与容忍,在他们的眼里天才是如疯子一般的异类,所以在影片里我们才会在一方面看到莫扎特的音乐天赋,被他的才华吸引,被他的'音乐打动的同时为莫扎特悲惨的人生感到惋惜,为造物弄人感到无奈。莫扎特仿佛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把最美好的音乐带到人间,却被贪嗔痴傻和愚昧的人类所遗弃。
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曾经这样评价莫扎特的音乐:"在音乐历史中有这么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计量莫扎特留给我们的宝藏:歌剧22部: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到如今,依然愚昧的我们真的搞懂了这个天才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吗?"有耳朵可以听的,都听吧!"
一代音乐大师永远离开了他无法适应的社会。下葬的那天,大雨滂沱,好像苍天也在为他哭泣……
观音乐电影莫扎特传后的观后感篇五
提到莫扎特,印象中是个音乐神童,很小的时候就能够熟练的弹奏高难度的乐曲,经常在王室贵族中演奏,是个受宠爱的孩子。而成年的莫扎特,却很少有儿时的风光,蹦入我脑海中的词是贫穷落魄。当看完电影《莫扎特传》后,终于可以明白地知道为什么窘迫,也可以理解什么是充实。同一个背景下,身为宫廷作曲家的撒列里风光无限,而莫扎特被时代所排挤。讽刺的是,很久以后,苍老的撒列里抚弄着钢琴弹奏着往昔的曲作时,他自己的曾经流行的称颂不绝的曲子无人问津,而莫扎特的曲子仿佛长了翅膀的蒲公英飞向世界扎根在世人的心里。
记起曾经看到的一个句子,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在死后出名的。历数看看也的确如此,大多伟人都不被时代所接受,疯狂的如尼采、庄子,他们在多少年后才被我们这群后知后觉的人当作圣人。后人给予莫扎特的评价是卓越的天才作曲家,他的死就像一曲华丽的乐章到达了高潮之处戛然而止,看不到完满的收尾,因为不可能存在,他死后,他的名声葬在天边的白云丛里,无暇的纯净,没有尘世的一丝沾染,静静地躺在那里安息。
这就是莫扎特,上帝的宠儿,回到了云端那边安息。
我在晴朗的午后欣赏了《莫扎特传》,带着一点困意和疲倦进入故事,很快就被深深吸引。“莫扎特,莫扎特,请宽恕我,我是谋杀者。”随着一声惨叫,电影拉开序幕,这是从维也纳的一家老人院里传出的,发出这凄厉惨叫的正是与莫扎特同时代的赫赫有名的维也纳宫廷作曲家撒列里。这时,听见邻桌的一个女孩子说这部片子她已经看过了三遍,称道非常好看,我当时也表示了赞同,随之又静静地期待莫扎特的天才音乐。影片用倒叙的方式,由撒列里向年轻神父叙述几十年前自己如何陷害莫扎特的经过,向上帝吐露深藏已久的秘密,深深忏悔。
国王和主教并存的社会是封建的地狱,上帝不会微笑。而莫扎特就是坠入地狱的天使,给冰冷的世界带来了欢乐和爱。“请原谅,我就是这么低俗的人。”坦率,不是什么错,恰恰相反,低俗的是那些挤眉弄眼的人们,用虚伪的衣裳遮挡平庸。讽刺的是,唯一的知己,却是扼杀了他的刽子手。
来自天堂的音乐
关于音乐,我的确没有发言权来评论,在莫扎特面前,我只是个无知的小孩,我不懂音乐,但我知道听他的音乐特别快乐。记得片子里出现的几个小细节,很是耐人回味。
一、神父来给老年的萨列里做忏悔,萨列里狂热地抚摸着钢琴,弹奏一遍又一遍自己的曲作,他哼出几个自己作的曲子,神父摇头不知,萨列里无奈哼出莫扎特的《小夜曲》,神父竟然跟着哼唱起来,连坐在下面的`我也禁不住跟着轻打节拍,哼起那个曲子。这真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曲子,学琴的时候也练习过,很是喜欢。欢快的节奏能顿时把人从沉闷中拖出来,就像阴霾的天空突然透出了灿烂的阳光一样。音乐总是有这么神奇的力量。
二、莫扎特第一次进维也纳的宫廷时,国王正在蹩脚地弹奏着萨列里的曲子,莫扎特只听了一遍,就把它完整地弹奏了下来,并即兴加以润色,当和谐完美又流畅的音乐从指间流淌出来时,撒列里满是佩服和嫉妒的神色矛盾交错,国王欣喜地看着莫扎特的演奏,瞬间被折服。莫扎特真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吧。
三、莫扎特虽拥有音乐天赋,可命运似乎并不垂帘于他,他和妻子过着负债的生活,这时他的妻子偷偷地将他的部分作品拿给撒列里,希望能为莫扎特谋个差事。当撒列里看着那些手稿,心里默读出那一串串完美的音符时,他已经震惊地无可言喻,而当他又得知这些手稿全是原稿,是全凭借记忆写下来的时候,他近乎崩溃了,他不住地说,“太完美了,这简直是上帝在听写。”
与莫扎特的天才相比,撒列里却总是跪在神像面前,苦苦企求上帝赐予他灵感。可怜的人,上帝给了他鉴别优劣的眼睛,给了他对音乐的热爱,让他走进了音乐殿堂的大门,却不让他进一步靠近,让他清清楚楚地看清楚自己不过一介庸才——那种痛苦,并不比遭嫉的天才更轻。
莫扎特和撒列里的区别也许并不在于音乐技能,而在于内心。莫扎特的音乐是纯粹的快乐,他以创作为乐,他的生命就是音乐,除此之外,没有一丝妄念;而撒列里,同样热爱音乐,可是他的眼神里却充满了嫉妒,也许他是一个不错的宫廷乐师,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可是在音乐的圣殿上,他却没有资格谈论纯粹,也没有资格得到上帝的垂青。来自天堂的乐曲是完美快乐纯真的,就如莫扎特一样。
天使坠入人间
莫扎特是上帝最爱的天使坠入人间,他的创作是在给上帝听写,他带给人间天堂的音乐。他的表现不是清高,而是最自然的情感流露,他要写自己的歌剧,即使遭到了反对阻挠,他也要极力争取。
第一部歌剧,关于妓女,随着荒诞的一阵笑声,莫扎特说出他的主题和故事,显然,妓女这个主题遭到了国王和大臣们的极力反对,他们绝对不会让一个关于妓女主题的歌剧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尽管反对,莫扎特还是开始了排练,继而公演。那些大臣,就像看一个喜剧小丑般的,静观其变,等着好戏,请原谅,他们才是一群无知的小丑。面对容不得他的大臣们,莫扎特表现的非常坦率,“请原谅,我就是这么低俗的人。”承认低俗,是对自己的歌剧有信心,他相信自己的创作是能够带给人快乐的。他打破沉闷的规矩,用他自己的方式谱写乐章,向传统挑战,他的这一举动无疑给古典音乐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我们看着他的歌剧,体会到青春洋溢的气息,活力四射,不时地笑声叠叠,时而又悲怆感伤,情绪就被他的音乐带动着,就像走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慢慢地向上向着终点前进,却不会遗漏一路上同样精彩忘怀的风景。他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让每一个人都快乐,让每一个听众都爱上他的音乐。就是撒列里,在欣赏莫扎特的歌剧时,也是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音乐中去,全身心地体会音乐带来的快乐。每每撒列里都会惊诧地重复数落上帝的不公平。
撒列里,唯一的知己,如果他不嫉妒,那他们定会成为完美的组合。音乐,让他们既是朋友又是仇人,某些方面,撒列里确实和莫扎特称兄道弟,气味相投,可更多的时候,他总是百般阻挠、落井下石。天使用纯洁的心灵当他是朋友,而我们的这位撒列里,眼里可容不下这么大一位天使朋友。在《费加罗的婚礼》这部歌剧上,撒列里明知道国王不允许歌剧里出现芭蕾舞,却仍由莫扎特排练那端芭蕾舞曲。一边是莫扎特全身心投入地在排练歌剧,而在宫廷里,却是一群大臣冷笑着等着又一场好戏的开始。鲜明对比,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天使和小丑和美与恶。
天使坠入人间,天使还是天使,仍然拥有纯洁的心灵,仍然被上帝所宠爱。而人间的小丑永远只是小丑,得不到上帝的爱。
知音与阴谋
莫扎特将死之际,撒列里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替莫扎特记录《安魂曲》,莫扎特口授。这个时候,也只有撒列里可以帮上忙,若论知己,非他莫属,我不禁要想,撒列里这个悲剧,原本他们可以成为伯牙和子期这样的知音,可他偏偏作茧自缚,何苦呢。
撒列里回忆中,从小就充满了对莫扎特的羡慕,在父亲的带领下,为宫廷演奏,是个从小就受宠的孩子。最初的羡慕只是宫廷的宠爱,当撒列里努力成为宫廷音乐师后,本来这份羡慕已经到此为止了。当莫扎特初到维也纳时,是撒列里极力地在国王面前推荐他,也因此他们有了更加多的音乐方面的交流。这是撒列里才明白,之所以莫扎特从小就受宠,并非只是因为他的父亲,更多的是莫扎特他本身所带有的音乐气质以及凸显出来的才华。于是,撒列里感到了危机,害怕被比下去,即使他自己已经拥有了宫廷音乐师的地位,他仍然害怕。他用计,陷害,安插卧底,一直到莫扎特离开。可是这样他又得到了什么。
毫不否认的,在那个音乐的圣殿里,所有人都追捧音乐,可是并不是人人都懂音乐,唯一可以懂莫扎特的却只有撒列里一人,这不得不说是个悲剧。只有撒列里看着莫扎特的手稿会震撼到痛苦,只有撒列里,看着莫扎特的悲剧,会感受到其中的创作精华;也只有撒列里,对莫扎特的创作,能一点就通心领神会,帮他记录下最后的《安魂曲》。可惜,只可惜,撒列里被自己的邪恶所打败,用知己掩盖了自己的阴谋。
也许莫扎特还比较幸运,他到死都不知道撒列里的阴谋,一直以为他是唯一的知己,而撒列里则悲惨一些,在良心的谴责下度过后半生。的确,这个时候,不知道比知道要好。
莫扎特英年早逝,死于心力交瘁,父亲的死对他打击的过于沉重,好比背负了千金重压,而撒列里的一根稻草彻底压垮了他。就这样,在黎明第一缕曙光透过帘子,他在《安魂曲》的最后创作中缓缓地永远沉睡了下去。天才离去了,留下了遗憾和永恒的声音。我们在惋惜中感激,这场心灵的碰撞与灵魂的洗礼。谢谢你,莫扎特,请在白云的那端好好安息吧。
观音乐电影莫扎特传后的观后感篇六
看完《莫扎特传》,我心情伤感中带着激动,这是一部莫扎特的传记电影,更是一个音乐巨匠在人间被摧残的记录,又是一类人的缩影,他不是一个人,他是那么多英雄的化身,他们让人类的生活充满趣味和色彩,却又让凡人们感到惊惶失措,他们的才华和性格造就了他们的成就,同时也让他们陷入轮回般的天才折翅的故事中。
这部电影是生活在维也纳一位御曲大师萨列里的回忆录,如泰坦尼克号一样,影片采用了回忆的手法。十八世纪后期,维也纳作为当时的欧洲文化艺术中心,一位作曲家如果能征服维也纳也就能政府整个欧洲,征 服全世界。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年仅26岁的莫扎特谢绝别了萨尔茨堡大主教的挽留,只身来到维也纳,其绝世才华立即惊动了整个奥地利宫廷,也引起了宫 廷首席乐师萨列里的嫉妒。萨列里心胸狭隘,为人自负,自诩是维也纳音乐界第一人。莫扎特的才华既令他惊叹,也使他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萨列里由嫉转恨,决 心不惜一切代价毁灭掉这个强大而可怕的“对手”。 莫扎特的音乐造诣自然天成,超凡脱俗,然而在生活中却是不懂谦虚,行为恣肆。在萨列里的挑唆之下,保守、刻板的维也纳主流音乐界视他为“异端”,处处为他 设坎施绊,使得莫扎特的作品无法在剧院上演,莫扎特也因此没有音乐家教,生活日渐困窘。 莫扎特的父亲突然去世使莫扎特悲痛万分,他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身体一落千丈。萨列里知道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他戴上莫扎特父亲生前用过的“阴阳面具”, 敲开莫扎特的家门,以信使的身份,要他谱写一篇《安魂曲》。莫扎特在恐惧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夜以继日地工作。《安魂曲》写成了,他自己也终于油枯灯尽,气 绝身亡,死时年仅35岁。 萨列里的阴谋得逞之后,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最后精神失常,被送进疯人院。时光流逝,曾经炫赫一时的萨列里渐渐被人遗忘,莫扎特的作品却成为人 类音乐殿堂里的瑰宝,在世间永远传唱。
本片没有过分去列举莫扎特的成就,而是表现这他的性格和生活,我们看到了一个顽皮、单纯、桀骜不逊、恃才放旷的莫扎特,你可以将任何形容一个人天才而又不通人情世故的词儿放这个大男孩身上。他少年成才,让很多尚未见其真人的人都以为这是个那种出场会风度翩翩乃至笼罩神秘光芒的人物,就如萨列里起初想象的一般,可是实际上这是个和女友在高贵场合不得体的打闹、在一帮矜持的大人物面前不得体的咧嘴怪笑的孩子,但是就是这个看起来有些粗俗的孩子,创造了美妙的音乐,用片中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这人可能很粗俗, 但是我的音乐不粗俗”。我们不能简单否定萨列里们的成就,他们在当时的歌剧领域同样名作颇多,但是莫扎特是这样一个人,他以惊人的才华,带着更惊人的生活态度和姿态,创造了一系列出色,但是同时具有爆炸性的作品,他刺激着很多同道中人的神经,无论从价值观还是从利益层面。而对于谦虚之类的劝告,他从不在 乎,他直率的批评着他眼中的平庸作品,同时他又直率的向他人表达他的尊敬,当这个不知阴谋诡计为何物的人走进宫廷,走入上流社会,同时又与很多规矩格格不 入时,我们就已经可以预料他前路将何其凶险。
单纯的人,往往以单纯的心去揣测他人,所以莫扎特到死都很尊敬萨列里,在他眼中,这是个值得尊敬的前辈和同僚,当他遇到困难时,总是首先去找萨列里帮忙。 而实际上,萨列里却是个复杂的.人,他心底里比他那些更保守的同僚们更认可莫扎特的才华,却又更对之嫉妒和痛恨,一次次的,他面对莫扎特的求助,口头承诺, 暗地使坏,甚至派女佣前往莫扎特家中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更甚的莫过于他扮作黑衣人,从精神上摧残当时生活上已经陷入困顿,身体上已经无比虚弱的莫扎特,为 了那《安魂曲》,莫扎特一边写“庸俗的”作品过活,一般带着已经严重透支的体力写一部将要从精神上折磨他的作品,一部关于死亡的作品,一部最终为他“安 魂”的作品。他最终凄惨的死去,到死还带着单纯的心灵,这是个内心纯净的天使,他不上天堂,谁上天堂?尽管被埋葬于破乱的墓场,但是他的音乐和精神以高贵 的姿态继续流传,几十年后,萨列里的作品渐渐被人遗忘,莫扎特却成为永恒,到他死去,都让萨列里的心灵不住震颤。当萨列里用精神摧残来将莫扎特逼如绝境 时,没有想到这个人死后却给他终身的精神折磨,当他垂垂老去的时候,只能忏悔着回顾自己与莫扎特相处的日子,可悲可叹。
看完着部经典的电影,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他的笑声。看过影片的人都不会忘记 那段笑声。快乐时是那种笑声,失意时是那种笑声,穷困潦倒时还是那种笑声,只不过在不同的时刻,在我的耳中笑声的色彩区别是那么的大,后来听到这笑声竟要替他悲伤,为他流泪了!莫扎特的笑声被设定为令人讨厌的,这一点来源于一些谈到他的书信中。有人把他的笑声描述为"有传染性让人头晕的",还有人说"就像是金属划在玻璃上面"。初次看会让人觉得完全无法接受,真像一个马戏团的猴子。不果我在看第二遍的时候,发现那笑声的迷人。不要嘲笑那个笑声,那是对你、对我、对天下所有自命不 凡的人的嘲笑。看到第三遍第四遍,就觉得那笑声没有不行了,那笑声是导演对莫扎特的注释。那时天才可爱且纯然天真的一面。
当他死的那一刻我知道所有的伪装都是虚假的承诺,那么瘦弱的身体躺在那个狭小的棺材里。他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都已经不再重要。安魂曲不知道是否让他的灵魂得以安息。但他那一首首熟悉的宛若天籁般的旋律,却始终提醒我们有他这样一位音乐天才,曾经多么真实的存在过。
他的歌剧我们没有来得及观赏,但是他的曲调却得以流传。嫉妒他的才华的人,是多么卑微的在羡慕着他。萨列里,这个不知道在外人看来是他的朋友还是敌人的 人,就是那其中的一个,莫扎特死了,而萨列里却永远活在了自己良心不安中。我们都知道,莫扎特最后死了,死了,在他苦苦哀求想休息一下的时候他永远的休息 了。不再受精神的折磨不再受贫困带来的窘迫。
莫扎特用尽一生在谱写华章,用他那单薄的血肉之躯诠释对音乐的理解。他和命运的抗争他失败了,他和音乐的战斗却大获全胜。在音乐的世界里,所有的音乐家都知道有那么一位自己想去超越的天才,天才就是莫扎特。他的音乐造诣,所有的人只敢用“天才”两个字来给他定义。
星星陨落了,却再也不会有一个可以和他媲美的冉冉升起。但他一直在那里,只因他不死的旋律。莫扎特的葬礼没有鲜花,没有挽联,没有送葬的队伍。如同一个平凡的贫苦人们一样,只有一个普通的墓,一块不大的现已长满杂草的地。
【观音乐电影莫扎特传后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莫扎特传观后感11-07
《外太空的莫扎特》观后感01-29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09-22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11-08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11-19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02-27
《音乐之声》优秀电影观后感10-09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精】11-16
天堂电影院电影观后感12-03